小学高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 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今天是: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http://www.qdedu.nethttp://www.snsjzx.net/Images/uploadfiles/20080627020428.swf

网站首页

社教动态

时事聚焦

教育广场

社教资源

电子杂志

快乐生活

父母学堂

学习型组织

他山之石

在线视频

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色课程

小学高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

发表时间:2010-10-14 10:03:07

孩子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仍然是一个很懵懂的年龄,他们会更多地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他们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而且,他们学习成绩的差异也并不是很大,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容易地收获满分或基本不错的成绩。但是当孩子进入四年级以后,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随着身高的增长、大脑细胞的高速发育、学习难度的增加,孩子似乎是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自己很难改变的习惯,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的口头语中增加了“不”、“我认为”、“我有权利”等很多展现自我思想的词汇。而且,此时他们的成绩也开始拉开了距离——一些孩子突飞猛进,原来平平的成绩变得很优异;而一些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反而开始变得贪玩,成绩直线下降……

从孩子自身角度来说,这种转变也强烈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日记本以及作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语句:

“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

“我有很多的烦恼……”

“我常常在思考……”

在四年级左右,这个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从小到大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种种的转变,将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节 小学高年级学段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建议

一、 小学高年级学段(4—6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各种身体器官的发育比之小学低年级学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大脑重量的增加十分显著,12岁儿童的脑重量为1400克,已经接近成人。他们的脑枕叶、颞叶基本成熟,大脑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机能进一步加强,睡眠时间需要9——10个小时。他们的身高、体重平稳发展、活动量逐渐增加。但是,骨骼比较柔软还没有钙化(骨骼钙化需要到身体发育完全成熟时才能完成)。大多数女生的身体发育要早于男生,许多小学五、六年级(11——12岁)的女生和少数男生已经进入青春期。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迅速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和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比之小学低年级学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女生的心理发展相对于男生而言较为成熟。

1、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一般认为,小学四年级(9——10岁)是这个飞跃的关键年龄。四年级以后抽象逻辑思维成为他们的主要思维形式。注意力的稳定性也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

2、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9——10岁)以后,他们的书面言语水平逐步超过口头言语水平。阅读能力也由朗读向默读发展。

3、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小学三年级(8——9岁)是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小学五年级情感调控能力有较大提高。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依赖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友谊成了对学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4、意志发展水平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渡。他们的行动从受外界教师家长的权威约束、调节逐步发展到受内部自我认识制约、调节。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性有显著提高。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断增强。但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发展水平只是初步的,还不稳定。

5、品德发展水平(1)在认识方面由直观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过渡。(2)在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学生无论对自己评价还是对他人评价,都从情感评价、片面评价、效果评价、逐步转向原则性评价、全面评价、行为动机评价。(3)行为方面知行统一与知行脱节的比例逐渐拉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年级学生知行脱节的行为明显增多。男生的不良行为多于女生。

二、 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发展的实际出现落差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的增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发展出现明显差异,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同学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面临升初中的选择,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的发展实际不符,随之而来的是家长的急躁情绪和违背孩子意愿的盲目教育投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抵触、攻击性说谎话等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二)家长的封闭管理方式与孩子的交友需要出现落差

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重心的转移、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交友不但不给予指导,而且采用封闭隔离式管理办法,将孩子圈在自家小圈子里呵护备至,尽量减少和他人的交往,孩子对同伴友谊的渴望得不到满足,以致剥夺了孩子社会交往的时间、机会和权利。造成他们缺乏独立性责任感、自私、懒惰不善于与人交往。

(三)家长的重智轻德、重身轻心与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期出现落差

小学高年级学段是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发展与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随着信息摄取量的增多,生活与知识面扩大,已经对家长、教师制定的行为准则的合理性、公平性、一致性心中有杆秤,秤杆稍有倾斜孩子就不在乖乖的服从。他们处在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心理发展不稳定,往往情感大于理智。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变化,只重视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没有抓紧对孩子进行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孩子与家长、教师和同学发生冲突增多,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不断。

三、指导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内容

1、掌握高年级学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遗传因素、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擅长及条件进行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以便适时地帮助孩子进行恰当的选择,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并且把这种培养同早期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使孩子得到充分、愉快的发展。

2、认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夫妻和睦、家庭民主、文明友爱、对孩子教养并重。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尊老爱幼、和睦谦让、尊纪守法、敬业爱家、言传身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读书求知的氛围,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3、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身轻心的倾向。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心理指导,认识学习成绩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动机并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加强对孩子情绪心理的指导,创设适当环境,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学会控制并合理的发泄和转移自己的情绪;加强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心理指导特别是同伴关系的交往,因为同伴关系是影响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教给孩子社交技能、让他们合理处理社交冲突,建立人际交往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时帮助孩子澄清万模糊概念;注意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丰富的家庭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加孩子的情感体验;加强对孩子道德意志,特别是抗诱惑力的锻炼,为他们树立道德意志的榜样,

帮助他们学会有目的的制定道德意志锻炼计划。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适时的给予赞赏、鼓励和奖励并提出希望,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5、了解未成年人有关法律和法规,掌握并自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关注他们青春发育状况,教给孩子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采用心理调节、情境调节、转移注意调节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教育他们自尊自爱,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6、学习家庭营养保健常识,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努力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培养合乎卫生的工作、休息与睡眠方式,注重合理的饮食营养、坚持体育锻炼,促使孩子矫正不良行为从小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指导的方式与方法建议

1、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依据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从中受到教育和锻炼,以促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它包括劳动锻炼(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指导家长认识实践活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下狠心让他们去吃苦,去体验挫折,并且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他们经受磨练,培养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组织丰富多彩地家庭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参观游览、郊游野炊、购物消费、走亲访友。再这些活动中缩短了长幼距离、融洽了感情、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寓教于活动之中。

2、经常与孩子平等的交谈与讨论问题

选择恰当的时机、孩子感兴趣有益的话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与孩子交流。有激励式、漫谈式、调查式和批评式,一切从教育的需要和效果出发,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以及讲话的方式。

3、确立一定的家规、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规是家庭中相对稳定、大家都要遵守的条款。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有益于家庭建设的共同遵守的规章。以此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同时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家长要始终保持一致的态度、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优化作用,以取得家庭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二节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

一至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要孩子把基础知识学会,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转折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决定他的学习成绩,四年级的学习成绩决定着他将来的学习成绩;

五年级是小学教育的提升期,那些在四年级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了学习能力的孩子,在五年级,成绩将会出现很大的飞越;

六年级是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孩子将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小学四年级这个阶段。那么,为什么说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呢?

一、从四年级的学习内容来说

四年级,是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向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期。就学习内容而言,难度有了质的改变。

一般来讲,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从二三年级起,孩子的书面语言开始赶上了口头语言,且在四年级时,孩子的书面语言开始超过口头语言。当然,这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孩子大脑的迅速发育和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根据孩子的这一变化,孩子所学各个科目内容的难度有了很大提高:

语文,开始出现大量的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训练,以锻炼孩子的概括、总结能力;

数学,开始接触分数、面积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发展孩子的对比、分类等抽象思维能力;

社会,开始注重向孩子介绍复杂、间接的社会现象;

科学,开始探讨一些自然现象的奥秘,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英语,虽然一般的学校在小学三年级都已经开设英语课程了,但在三年级,孩子所学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字母、单词、语句,可以说三年级只是孩子对英语环境的一个熟悉期;从四年级开始,孩子开始学习音标,才算进入正规的英语学习阶段。

另外,在四年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孩子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等等。

所以,与之相呼应,家庭教育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家长要更加注重引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欲望等,这一切对孩子今后学业的成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四年级孩子的大脑发育来说

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大脑都是在不断发育之中的,只是人脑的发育不是一个匀速和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一般来讲,人脑的发育有两个“迅猛发展期”:一是从出生后到三四岁左右这个阶段;一是孩子10岁左右。也就是说,孩子上四年级时,他们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

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左右,虽然大脑的重量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在进一步地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也是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的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

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

另外,由于大脑的发育,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正在发生变化:

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

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

……

因此,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思维独立性和发散性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所以,从以上两方面讲,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转折期。

那么,在四年级——小学阶段的重要转折期,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两点,供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们参考。

方法一:利用好四年级,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抱怨:

“我家的孩子总也坐不住,每次都是在我的三催五请下才肯静下心来学习。”

“我家的孩子学习没有自觉性,学着学着就会玩起来。”

“我家的孩子更愁人,没有我们在旁边陪着,他跟本就不会去学习。”

……

其实,根据这些父母们所说的这些情况,我能分析出,他们的孩子除了不愿意学习外,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会学习。

关于教育,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在小学转折期这一重要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一位明智的爸爸是这样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

一天,家里刚买回一袋大米,爸爸就对正在上四年级的邦邦说:“小伙子,来,我给你提供一台秤,你来告诉我这袋大米有多少粒。”

邦邦很为难,而且有点委屈地问爸爸:“爸爸,你也有点太强人所难了吧!”

“这一点也不难,你仔细想一想。”说完爸爸就把那袋大米和一台台式秤交给了邦邦。

看着邦邦为难的样子,爸爸提醒他:“你不是算过一道这样的题目吗:计算一本书中一页纸的厚度?”

爸爸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邦邦,找到灵感和思路的邦邦快速地行动起来:他先称出一两米,数出这一两米有多少粒,接着又算出一斤米有多少粒,然后称出整袋米有多少斤,最后用一斤米的粒数乘以一袋米的斤数,便算出了整袋米的粒数。

在这个事例中,爸爸并没有告诉孩子解题的方法,但却鼓励孩子去认真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其实,这位爸爸正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如果爸爸仅仅是教会了孩子解题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会不会做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但如果这位爸爸教会了孩子认真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可想而知,再难的问题都不能轻易把这个孩子难倒。

在四年级,不仅仅是思维能力,孩子的注意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将进入一个质的发展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们注意培养孩子的这些学习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错过了这一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将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方法二:利用好四年级,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

说起学习动机,我很自然就想起了孩子们的“借口症”。我所教过的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借口症”,尤其是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

自己学习不好,他们总找外部原因,抱怨老师不好、同桌不好、父母不好;或者埋怨自己脑子笨,而自己脑子笨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遗传好;或者抱怨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他们永远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而且不会认为学习成绩差这种事实,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

“借口症”实质上是一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不正确的一种表现。时间一久,这种借口就会变成一种潜意识,这时一旦孩子遇到失败或遭遇挫折,他就会为自己找借口。

四年级,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他们已经产生了很明确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四年级是消灭孩子“借口症”的一个关键期。如果在四年级之前,父母给孩子讲:“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要总是为你的学习不好找借口了。”孩子不会相信父母,而且他还会认为父母是在批评他。但如果过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就会定型,就很容易缺乏正确的内在学习动机。所以,在四年级,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

那么,如何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呢?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孩子就会有学习的动力。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除了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之外,还要让孩子自己选择以后对待学习的态度。

一位家长通过很多办法,终于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了。之后,他与孩子进行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家长:既然你已经知道“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现在,摆在你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好好学习,还有一条路就是放弃学习。世界上有很多条路,不学习,其他路也可以成功,只是没有文化和知识,成功起来会很困难。当然,学习也并不是一条很轻松的路,但至少有了足够的知识,你将来做起事情来会轻松很多。路摆在你面前了,选择哪一条,你自己决定。

孩子:你能把这两条路再讲得具体一点吗?

家长:这样给你说吧,你看到大街上摆小摊、拉三轮车的叔叔、阿姨了吗?我们不能说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好,但他们代表着一类人群——没有太多知识的人群;而你看大学里的那些老师、教授,办公楼里进进出出的那些人们,他们又代表着一种人群——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群。也就是说,你将来想成为哪一种人群中的一员。

孩子:我明白了,我选择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合适的时候,父母应该找孩子好好谈一谈他的未来了。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孩子的学习动机自然会明确。

四年级,孩子产生了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当他明白自己是在为自己学习之后,父母应该试着让孩子做出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选择了——是好好学习,还是放弃。当孩子正确地做出选择之后,他的学习动机已经明确。

第三节 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期望值

提到对孩子的期望,父母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功成名就,那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事业双丰收……但并不是对孩子期望越高,孩子就越成功。更多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会成为孩子前进途中的阻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很内向的孩子。他很少主动与同学们讲话,一开始大家会以为由于环境陌生,他适应这个环境需要时间,等时间长了,他慢慢会好起来的。但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与同学们的来往反而越来越少,而且还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以及悲观孤僻等与他年龄段不相符的坏情绪。后来,究其原因才明白,问题出在他父亲身上。

这个孩子的父亲性格也很内向,不爱与人交往,而且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他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为爸爸争口气呀!”

每天孩子回到家中,父亲就要求他去写作业,而且严格限制孩子玩的时间,并且禁止孩子正常的与同学交往。在父亲严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孩子自然提不起兴趣来学习。

这个孩子身上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和期望值问题。我们都知道,父母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父母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孩子智力的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可能会出现揠苗助长的后果。

对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孩子经过努力仍然满足不了,他们就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而且心理上也会蒙上一种失败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年级,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并开始出现了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习惯、个性以及学习成绩,都即将定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每一位做家长的都想抓住这一时机,都想为孩子的人生增加一些成功的砝码。

然而,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容易就会脱离实际。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孩子了,但从承受压力的方面来讲,他们单薄的身躯和还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是无法承受这些压力的。所以,在四年级这个关键的转折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更要合理化。

方法一:明确孩子成功的标准

很多父母都说,我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如何才叫成功,关于孩子成功的标准又有哪些呢?

关于这个话题,在一次家长会上,曾做过这样一份调查,老师让家长们把他们认为的成功孩子的标准写下来。

经过统计,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

大多数的父母认为,成绩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认为,品德是孩子成功的标准。例如一位家长这样说:“与做人相比,学习成绩要位居其次,学会如何做人才是孩子最大的成功。”

还有几位极个别的年轻家长提出了“快乐的孩子就是成功的孩子”的观点。例如,一位家长这样说:“我只希望孩子今天比昨天更健康,今天比昨天更宽容,今天比昨天更乐观,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

虽然很令人庆幸,在极少部分家长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科学教育的曙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里,分数仍然是衡量孩子成功的最重要标准。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后果是什么呢?很多孩子高分低能、很多孩子被分数逼疯、很多孩子因为分数而放弃生命……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实,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发展,孩子未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最成功的人士绝大多数在学校中并不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学习成绩。

最近,国外一项关于年轻成功人士的调查分析表明,使得这些人年轻有为的关键因素在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某种或几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正确的道德观念;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较强的动手能力;

一定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情绪感知和控制能力;

积极的心态;

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言行一致;

较高的审美能力;

……

也就是说,孩子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把目光仅仅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是想办法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当然,他们成功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有时孩子仅仅一个方面优秀,也是可以取得很大成功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上学时对数学一窍不通,高考时竟然考了0分,但文史和英语却很出色,都考了100分,因此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从而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说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有点遥远和抽象,即使现代的社会中,也有很多孩子因为某一方面的才能而取得了成功。

韩寒,上学时多门功课都亮红灯,但因为擅长和喜欢写作而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小作家;

舟舟,一个弱智儿童,凭着对音乐的热爱,而成为一位国际级的音乐指挥大师;

……

任何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而父母教育的成功标准就是,发现孩子的成功潜能,并把孩子的成功潜能激发出来。

所以,在四年级,父母除了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特别关注孩子某方面的特殊才能。这些特殊才能的正常发挥,就有可能成为孩子成功的方向。

方法二:期望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很多家长都一再强调,他们现在之所以生活不如意,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所以现在他们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很多抱有这种思想的家长经常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要再走我这条路了!”

“你一定要给我争气呀!”

“好好学习,你未来的生活就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了!”

……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但现在这些家长却都在强扭孩子这颗“瓜”。因为自己不成功,就把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整天和孩子唠叨自己的这些期望。其实,这些家长是进入了教育的一个误区:家长太高的期望值以及太多的唠叨,只会造成孩子性格叛逆,进而使亲子关系紧张、恶化,使这种期望最终成为泡影。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期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如果父母整天向孩子唠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你一定不要再过爸妈这样的生活了”……父母的期望便会变成与孩子年龄不符的压力,使孩子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学习。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如果父母的期望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那孩子的反应就大不相同了。

小军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小军的父母对他的学习很重视。由于爷爷奶奶也在小军家住,父母就把客厅当作小军学习的专门空间,因此,当小军学习的时候,父母轻易不会到客厅走动,更不会看电视;父母宁可少吃水果,或不吃水果,都要买小军喜欢的课外书给他看……因此,上四年级的小军很懂事,在学习方面从没让父母操过心。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自己的家庭条件如何,为什么父母会生活得那样艰难,他们都会仔细思考的。因此,不用父母们每天强调“我就是因为不好好学习,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的”,孩子自己也会想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家长总是强调这些,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压力,而且还会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全部消失。

但如果父母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化成行动,就像上面事例中小军的父母,虽然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他们会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别的孩子相同甚至是高于别的孩子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这些,四年级的孩子看在眼里,他会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会明白父母的期望的。因此,不用父母再说什么,他也会去努力学习,并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努力进取,改变现在的不如意状况。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期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方法三:期望低点,节奏慢点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用,才会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

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适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那么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父母往往也看不到,而且永远都不会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满足感,并且很容易就会对孩子失望。

如有的孩子考进了全班前十名,父母却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要真有能耐就考进前五名让我看看。”当孩子真的考进了前五名,父母又不高兴了:“得不到第一名,就不算真正的成功。”结果,家长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越学越没劲,最后只能是,家长的管束完全失效,孩子走上逆反之路。

对此,如果父母能够把期望值放低点,那么他们不仅自己心里会舒服很多,更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样优秀。当父母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以及信任传达给孩子时,孩子才能向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只要孩子愿意学、真的去学,他们的成绩都会进步。但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成绩是一点点提高的、优秀是一点点培育出来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成绩即将定型、个性习惯即将定型……但四年级的父母们更需注意,路是一步步走的,任何事情也都是一步步来的,没有谁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在给予孩子期望时,不管是四年级还是其他年级的孩子,父母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期望低点,节奏慢点。

那,什么是期望低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未来能做个科学家,那就先把期望放低一点,先从要求孩子尽可能多的阅读科普书籍开始,让孩子一点点接近科学家的梦。

什么是节奏慢点?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就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一步步来,每次只要求孩子进步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不会感觉到有压力。在父母这种慢节奏的期望下,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成绩。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

很多孩子的家长,都知道鼓励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但他们却不知如何把鼓励实施到教育孩子的细节中。

一位苦恼的四年级孩子的家长曾这样说:“我每天都在鼓励孩子,可为什么我的鼓励没有效果呢?”

“无论孩子做什么,我都会告诉他‘你真棒’‘妈妈为你而感到骄傲’……但他却说我虚伪。”

……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位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绝对会起作用,有时,家长仅仅是向孩子竖竖大拇指,就会起到鼓励孩子的效果。但现在的问题是,孩子已经上高年级了,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父母再这样泛泛地鼓励他们,他们就会觉得父母虚伪、不真诚。

那么,对于已经具备理性思维的高年级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首先,鼓励孩子时,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一点就是真诚。

高年级的孩子年龄虽然不大,但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崛起,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他们在父母的话中听出不真诚的因素,他们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们,或者对他们讲这些话是有一定目的的。这很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使孩子反感,进而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想真诚地鼓励孩子,首先必须从内心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当父母的鼓励伴随着爱一块儿表达出来时,父母的鼓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是真诚的。

五年级的小艳很优秀,学习成绩好,而且乖巧、听话,小艳的妈妈分享她教育孩子的诀窍时,这样说: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父母坚信孩子是优秀的,那孩子就会表现出优秀的行为。我认为这句话很正确,并一直按照它去教育孩子。

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我还总结出了一个很有鼓励效果的句式:‘你小时候就……’。例如,当孩子在绘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时,我就这样鼓励她:‘你小的时候就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天赋,看,现在通过你的努力,天赋顺利地发挥出来了吧!’

当孩子因为口才不好而感觉到自己很失败时,我就这样鼓励她:‘你小时候就很有语言天赋,你不记得了,你在幼儿园时参加讲故事比赛还得过奖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有心的妈妈。是的,孩子长大了,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教育他们,在小学高年级,孩子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更是如此。如果父母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真诚的,那父母的鼓励很快就会变成孩子前进和成长的动力。

这个“你小时候就……”的鼓励句式,家长们也不妨在生活中多多应用在鼓励孩子方面。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惊喜地看到孩子的巨大转变。

其次,父母还要把握好鼓励孩子的时机。

一位家长看了一本家教方面的书籍,他了解了鼓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便信心十足地鼓励起正在上高年级的孩子来。孩子吃饭时,他鼓励孩子;孩子做作业时,他鼓励孩子;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他鼓励孩子……但就这样坚持了几天,这位家长失望了:“为什么专家讲的很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就没有效果呢?”

其实,不是鼓励的方法无效,也不是他家的孩子特殊,而是这位家长鼓励孩子的时机和频率不对。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吃饭、睡觉、学习、上学等都是最自然而平常的事情,如果连这些事情父母都鼓励他们,那孩子就不会体会来自于鼓励的动力,更会对父母的鼓励“免疫”。

对于高年级孩子来说,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都已经出现,但由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他们也会时常怀疑自己,因此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又不希望父母过多地插手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如果父母给予他们的鼓励频率太高,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父母的鼓励一要“精而少”,二要用在恰当的时机,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哪些时候父母给予孩子鼓励最合适呢?父母们可以借鉴以下三大时机:

方法一: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多用行动鼓励,语言少而精

在一次高年级学生的讨论课上,向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们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你最怕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令我很惊讶,因为他们的答案不是“害怕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而是“最怕爸爸妈妈的唠叨”。一堂这样的讨论课,让家长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父母太多的大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失败时、遇到困难时,父母总会用那些大道理来安慰孩子。那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好伟大,可以让他们心服口服,但当孩子到了高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已不再是父母的安慰和大道理,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应该去鼓励他们,但很少有父母知道,高年级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鼓励。

在这一点上,一位妈妈做得很成功:

在一次考试中,一向成绩很好的军军却发挥失常,成绩考得不是很好。当军军拿着不是很理想的成绩单回到家,告诉了爸爸妈妈这个坏消息后,就一声不响地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过了一会儿,妈妈端着一盘水果敲门进了孩子的房间,看到孩子正坐在书桌前思考问题,妈妈便把水果放在孩子旁边,接着轻轻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孩子回过头来看着妈妈,妈妈真诚地冲孩子点点头,转身离开了孩子的房间。

对于已经有了理性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在他们遭遇失败或遇到困难时,安慰的语言往往是无力的,有时,他们只是想知道父母的态度,想知道父母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不再欣赏自己。

当孩子因为失误没有考好时,父母给孩子端一杯水,或送一些水果,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行动中读懂父母的态度——父母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不喜欢自己。当然,当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冲孩子点头时,孩子也会明白,父母这是在鼓励自己,从而也会促使孩子向积极的方面思考。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他们最怕听到父母的唠叨。在这时,如果父母试图用语言来鼓励他们,往往会使他们听出说教的意味、会把父母的鼓励当作唠叨。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自于父母行动的鼓励,比父母语言的鼓励,效果要好得多。

方法二: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要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喜悦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如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班级、学校组织的某项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等等。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大多数的父母肯定会想:借此机会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肯定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们的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视了另一种鼓励孩子的好方法——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小学高年级,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会越来越强烈,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如果父母好好地跟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他们继续努力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中,王旭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回到家后,妈妈故意用记者的口气问孩子:“王旭同学,请谈一谈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好吗?”

王旭也配合着妈妈,用明星接受采访的口气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要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尤其要感谢父母……这次成绩的取得,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为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而努力。”

听到女儿的梦想,妈妈激动地说:“我为你这个伟大的梦想而感到自豪,不如这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把它定为你的‘梦想诞生日’如何?”

王旭高兴地欢呼起来。

高年级的孩子,虽然由于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他们会处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现实生活的经历却会很快打消他们的这种想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所以,无论孩子是否真的十分优秀,父母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品尝一次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的那种享受。这样,孩子努力起来的劲头才会越来越足。

方法三:当老师来家访时可以借老师之力,巧妙地鼓励孩子改正缺点

大多数的孩子是很怕老师来家访的,因为这样,他的在校表现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孩子更怕父母将他在家的所作所为告知老师。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巧妙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老师来家访的那一刻,就会变成鼓励孩子最好的时机。

丁丁都上四年级了,但性格仍然很内向,爸爸一直教育他:“如果你一直这样下去,将来即使你学习很突出,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每次接受爸爸的“教育”时,丁丁都会点头称是,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爸爸再去老师那里了解情况,却发现丁丁还是老样子。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丁丁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丁丁的老师来做家访,问丁丁的爸爸:“丁丁在家里表现怎么样,是不是比以前活泼多了?”

“好多了,现在家里来了客人,都是丁丁在招待。”丁丁的爸爸想了想说。

……

自从老师家访后,丁丁的性格真的变得开朗、活泼了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主要功劳在于家长,而并不是在于老师。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交际面的扩展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也开始讲“面子”了。也许他不是很听家长的话,不是很在乎家长对他的评价,但他一定会在乎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所以,当老师来家访时,他特别希望能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所以他很怕父母把他在家里的一些缺点告诉老师。

在这个时候,聪明的家长不会讲孩子的缺点,而是用期望的方式把孩子的缺点告诉老师,例如,父母这样对老师说:“我们家滨滨做作业粗心的坏习惯改掉了很多,希望他再接再厉,把这个坏习惯完全改掉。”如果父母这样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告诉老师,这些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会十分感激父母,并且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而努力地去与自己的缺点作斗争。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当老师来家访时,父母鼓励孩子改正缺点的时机就到来了。但是,当老师家访时,如果父母对老师讲的都是孩子的缺点,例如,“这孩子太懒了”“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上网”“这么大了,一点也不懂礼貌”……如果是这样,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会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来,同时,他们又怕老师把他在家里的这些情况告诉同学们,让他在同学们面前也颜面全失。所以,他在学校中总会处于一种担惊受怕的状态。当然,如果很不幸,孩子的这些缺点真的在同学们中间广为流传了,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放弃所有担心,真的朝一无是处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孩子人生即将转折的高年级,聪明的家长懂得去琢磨孩子的心理,懂得把老师的家访作为鼓励孩子的一大良机……

第五节 批评高年级孩子的诀窍

现在社会,教育学家们都在提倡赏识教育。用欣赏和鼓励的教育方法伴随孩子成长,这的确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方法。但赏识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教育孩子的很多时刻,但当孩子出现有意违反家庭、学校的规定,故意捣乱等行为时,如果父母们再用“赏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往往不能分辨是与非,会蔑视规则、规定,长大后甚至还会蔑视法律。

每种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用途,所以批评作为“赏识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不能退出教育舞台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严厉地批评他们,只要事后父母明确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那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并且还会像以前那样爱父母。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后,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批评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轻易“买账”,而且还有可能记恨父母。

所以,在高年级阶段,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再想批评孩子,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批评的技巧了。

与小时候相比,高年级的孩子除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自尊心大为增强。所以,父母们在批评他们时,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对此,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家有10岁左右孩子的父母参考:

一、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说“你总是……”。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常很具“总结性”,例如:

“你学习总是很粗心!”

“你做事总是很拖拉!”

“你的成绩总是不及格!”

……

也许父母们不知道,当作为批评用语时,“你总是……”这个句型具有很大的威力。具体来讲,它会促使孩子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一)逆反,叛逆。高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大为增强,如果父母总是用指责的方式批评他们,那他们就会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父母沟通,从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二)放弃努力,自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有人整天在我们的耳边不停地说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会发生变化呢?

虽然他们已经认为他们是大孩子了,但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用“总结性”的批评数落孩子的缺点,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进而变得消极、自卑,从而放弃自己、放弃努力。

二、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自己愤怒的情绪表达给孩子,例如,父母一边批评孩子,一边说:

“气死我了,你快把我气疯了!”

“不气死我,你不死心是吗?”

……

对于高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带着情绪去批评他们,即使他们向父母屈服了,往往也是口服心不服。当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粗暴的坏脾气对他们会越来越不起作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想用自己的坏脾气来征服孩子,那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当他们遇到很难解决的事情,或者与同学们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崇尚武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发脾气时,往往是他思维最混乱的时刻。试想,一个人思维混乱的时刻,如何能教育好孩子?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那些“你快把我气疯了”之类的话语,更不能出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脾气大的家长要说了:“我这脾气大的毛病都几十年了,可真不好改。”其实,说这些话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坏情绪对孩子、对自己造成的危害。但是,一些认识到坏情绪危害的父母就早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一位家长因为脾气很坏,孩子很不愿意与他亲近,更不用说与他沟通了。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使亲子关系恢复正常,他采用了一个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这个方法就是——契约法。

考虑再三,这位家长给自己订立了这样一个契约:

想发火时,闭上眼睛,思维停顿两分钟;

觉得自己想要“教训”孩子时,马上下楼,并绕着小区跑一圈;

想开口指责、批评,或抱怨孩子时,不管饿不饿,吃点东西来让嘴巴有别的“工作”可做;

……

仅仅是坚持了一周,他就激动地说:“现在孩子竟然会主动找我聊天了。”

大多数孩子的改变,都来自于父母的改变。父母为孩子改变一点点,那孩子就可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当你又想带着情绪批评孩子时,不妨试试上面那位家长的“契约法”,用契约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三、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我是为你好”来说服孩子。

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在很多时候,父母们常常用错了方法,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发现。

例如,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这样向孩子表明立场:“我是为你好!”

是的,我们成人可以理解,每个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会害孩子。但这些接受批评的孩子们可不会这样想,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后,他们更不会这样想。他们会想:

爸爸妈妈总是拿着“我为你好”的幌子来批评我!

他们要是真的为我好就不会批评我了!

爸爸妈妈真虚伪!

……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与父母合作。

四、不翻孩子的“旧账”。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统统翻出来,例如,“你上次跟我撒谎我都没跟你算账,你现在又骗我……”“今天咱新账、旧账一起算,上次没考好,这次又没考好,说吧,你什么时候能考好?”……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这些自尊心大为增强的四年级孩子就会这样想:

爸爸妈妈记性真好,为什么他们只能记得我的坏,却总也记不住我的好呢!

就是因为这几次失误,爸爸妈妈可抓住我的把柄了!

……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总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吗?他们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吗?

不会,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翻他们的“旧账”。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以前的错误都全部“结案”,当孩子再犯了错误时,要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千万不可翻以前的“旧账”了。

五、不能批评孩子的五种情况。

教育专家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做家长的绝不可批评孩子。情况分别是:

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

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

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

孩子需要人帮助做出决定时;

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情时。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父母批评了孩子,不仅会使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大大减退,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慎重。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除了需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外,还要讲究批评的技巧。那么,批评的技巧到底有哪些呢?

方法一:延迟批评

很多高年级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小学高年级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所以老师你一定要多费心,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他,否则他们不听话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小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纠正他们,但对待高年级的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延迟批评。

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来说,自己犯了错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家长引导着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但对于小学高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犯错误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忐忑不安了,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的内心更加矛盾,怕父母发现,甚至后悔的心情早已占据上风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立即批评了他们,那他们这种后悔的心情就会马上消失。

一位妈妈曾讲述这样一件事情,正好可以说明上面的这个道理:

一个周五的晚上,八点钟了,儿子还没有回家,她很着急,到他经常玩的几个地方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急得就要报警了,就在这时候,门铃响了,她打开门,看到儿子低着头很不自然地站在门外。还没等他说话,妈妈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等她批评够了之后,儿子竟然理直气壮地抬起头,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到了他自己的房间。

她很纳闷,仍然很生气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向我认错?”

没想到儿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都已经受过惩罚了,难道还需要认错吗?”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从内心反省的机会。对于高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犯了错,父母很及时地批评他们,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机会。小学高年级,不仅孩子的习惯、个性即将定型,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将定型。还是拿上面事例中的母子俩来说,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妈妈就批评他,那孩子又想犯错误时,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思想安慰自己:晚点回家没有关系,不就是挨妈妈的一顿骂吗?当孩子不会从内心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时,犯错误就会成为孩子的“家常便饭”。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肯定会问,如何才能使孩子从内心反醒自己的错误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父母学会延迟批评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从来不急着去批评他,而是故意不提这件事,也不理他,给他制造一种稍微紧张的气氛,让他在这种气氛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上四年级时,一天早上,我竟然发现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0元钱。我没有当场揭穿他,而是在他放学之后当着他的面数钱,然后自言自语道:“怎么少了10元钱呢?”我偷偷观察孩子的表情,很不自然,而且有点坐立不安。接着我故意沉默了几分钟,摸摸衬衣口袋、摸摸裤子口袋,又自言自语道:“难道家里进来小偷了?不行,得跟楼下的保安处说一声。”我发现孩子紧张得一动不敢动,我故意拿起电话,刚想拨号,孩子跑到了我身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对不起,是我拿了你的10块钱……”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很优秀,也很少犯错误。每当我们再提起这件事时,孩子都会很庆幸地说:“我当时紧张得快要死掉了,并且在心中不断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从那以后,我真的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情。”

是的,只有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对自己、他人所造成的危害,他们才会真正去改正错误。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一定要学会延迟批评,把从内心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还给孩子。

方法二:先批评自己,后批评孩子

四年级左右,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增强,所以父母在批评他们时,只有讲究技巧才能既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又使他们心服口服。

一位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总会先批评自己,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有一次,孩子没有考好,她知道后,这样对孩子说:“你这次成绩没有考好,妈妈有一定的责任,妈妈这段时间太忙,忽略了你的学习。但这与你这段时间努力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听后非常感激地说:“妈妈,我向你承认错误,这段时间我确实没有认真学习。我向你保证,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学的。”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爱憎分明,喜欢对别人的缺点指手画脚,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也会经常犯一些错误。但当错误发生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时,父母先批评自己,再批评他们,就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父母的批评。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在10岁左右,孩子眼中的世界与他们小时候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小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归属于父母,是父母的一部分。但到了10岁左右,他们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个体,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先批评自己时,他们会非常感激父母,认为父母很够意思,因此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努力去改正错误,以不让父母失望。

方法三:运用“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句式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很多父母总是习惯地用“你总是……”句式来批评孩子,这是对孩子下结论的一种表现,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明智的父母从不对孩子的行为下结论,而是把孩子犯错误当作一种偶然。

一位家长从来都是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成绩没有考好,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与你前段时间没用心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从现在开始用心学习,这样的偶然就不会再发生了。”

孩子说了谎,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你太想得到那个文具盒了,所以才对我说了谎。但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希望这样的偶然以后不要再发生。”

……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就是偶然,或者是因为自控力太差,或者是因为粗心,或者是因为没有做好,但不管什么原因,如果父母把它看作是偶然,它就是偶然;如果因为一次或几次错误,父母就给孩子的行为定性,如“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马虎呀?”“提醒过你多少次了,你就是屡教不改!”那父母们就会发现,越是这样唠叨孩子,孩子的错误行为越是会重复出现。

小学高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 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也是父母信任孩子的一种表现。就像上面事例中所提到的,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那家长就能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方法四:用奖励代替批评

每当有家长不知该如何批评孩子时,不妨看看这个故事: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便马上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看到那个男生已在办公室等候他了,于是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那个男生很惊讶。

接着,陶校长又摸出一块糖对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完便掏出第三块糖给了他。

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批评是教育方式的一种,但如果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起到同样的教育效果,我是不提倡用批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其实,父母可以认真地想一想,就像陶行知教育那个打同学的孩子那样,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奖励,而不是批评,孩子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举这样一个例子,孩子把房间弄乱了,父母想让孩子收拾好,父母这样对孩子讲:“如果你不把房间收拾好,今天晚上就别想再吃你最喜欢的那种糕点。”孩子肯定不会再吃父母这一套,如果父母没有表达出惩罚孩子的意思,孩子也许还会去收拾房间,但如果父母用这些惩罚的话语威胁孩子,那孩子只能是故意与父母作对。

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奖励代替惩罚,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例如,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房间收拾干净,晚上就可以吃到你最喜欢的糕点了。”那孩子肯定会满怀激情地去收拾房间。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父母用奖励孩子的方式代替批评,更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

方法五:用谈心代替批评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用父母批评,孩子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关键就是一个改正错误的行动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批评往往会促使孩子叛逆,使他们故意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此时,如果父母用谈心的方式代替批评,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谈心与批评不同,谈心是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它会令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会使亲子之间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这有利于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危害,进而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然,在与孩子谈心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多增加一些肢体语言,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拉着孩子的手等,来增强谈话的效果。

另外,通过谈心,父母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他犯了错误,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只要他勇于改正错误,他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当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自然愿意与父母合作,愿意主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六节 如何应对高年级孩子的厌学情绪

小学高年级,不仅是孩子思维的高速发展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高年级,还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对此,很多家长也许会深有体会,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会突然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讨厌学习的情绪——他们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老师让他们好好学习,他们就会努力地去学;家长要求他们力争取得好成绩,他们就会通过努力去取得好成绩。这个阶段的孩子,从不会去过多地想“为什么”,他们认为老师和家长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另外,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叨唠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当然,如果父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能够采取措施让孩子明白,他在为自己而学习,并引导他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孩子就会动力十足地去学习。学习的动力明确了,他的学习成绩将进入一个定型期。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在小学一到三年级期间,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只要孩子努力,一般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但到了四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然而,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很多父母不但不理解,反而常常用语言来刺激孩子:

“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你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为什么到了四年级,成绩会下降这么多呢?真是越大越没出息!”

“说,你最近是不是总贪玩了?”

“一提到学习你就皱眉头,你是不是跟学习有‘仇’呀?”

……

到了四年级,由于学习难度的加大,孩子本来就对日益吃力的学习状况越来越没有信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分析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给父母们传达一种观念: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

就拿四年级这个关键期来说,如果父母了解四年级孩子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点,肯定会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

如果父母了解四年级学生知识的特点,从而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那孩子得到的也一定是成绩的节节攀升,甚至从此爱上学习。

……

那么,在孩子读四年级之前,或者读四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自从晓宇上学以来,晓宇妈妈就好像失去了自由。每天,她准时叫儿子起床、劝儿子穿衣服,不然他就会迟到;她要为儿子收拾书包,否则他会丢三落四;她要为儿子检查作业,否则他只会把作业应付完了就不管了……

但有一天,一位教育学家的话点醒了晓宇的妈妈。这句话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你能一直这样照顾他,直到他大学毕业吗?”

这天晚餐后,晓宇妈妈很严肃地与儿子深谈了一次。她这样告诉儿子:“晓宇,长久以来,我为你的学习问题伤透了脑筋,但一直也没有效果。现在我决定了,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以后你起床、收拾书包、做作业这些事情,我都不会再插手了,你必须要学会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他在为谁而学习”这个问题了,而父母错误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误解: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就像晓宇妈妈以前的做法,虽然每天她在晓宇的学习问题上,要花费大量的心思和精力,但晓宇并不一定会领妈妈的情。相反,当妈妈催他起床、给他指出作业中的错误时,他得到的是这样的信息:他在为妈妈而学习。所以,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的一切行为好像都是在向父母挑衅:我绝不会乖乖读书。父母越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在此时,更不用说孩子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了。

当然,当父母真的意识到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从而下定决心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时,孩子往往会不信,他们总会寻找机会去试探父母,如晓宇在与妈妈谈话后不久,便找了一个机会来试探妈妈。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语文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

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

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

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

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

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孩子的学习就真正不参与。如果面对孩子的试探,晓宇的妈妈这样应对: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 “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一定会这样想:虽然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有妈妈的参与,这个游戏会变得很有趣。于是,他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所以,只有家长真正地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后,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真正地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孩子在为什么而学习?如果用这个问题问家长,家长们会怎么回答?也许家长们读小学的时候,他们会这样回答:

“为中华崛起而学习!”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学习!”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

如今,当年的小学生已经成为了家长,然而,家长们却现实了很多,他们苦口婆心劝孩子要好好学习,但学习的理由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上媳妇(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

也许父母们正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了。

每当爸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来教育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志强时,志强都会举一大堆的事例来反驳爸爸:“爸爸,谁说学习不好就没有出息呀?你看咱们楼下的张叔叔,人家是小学毕业,现在不照样做两家大企业的老总吗?”每次都把爸爸反驳得哑口无言。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要为什么而学习呢?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把自己小时候的话语都忘了呢——我们的孩子要为理想而学习。

四年级,孩子应该有一个可以追逐的梦了。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给孩子创造一些树立梦想的机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梦晨读大学的表哥来家里做客,看着表哥能够熟练地制作一个个漂亮的动画,梦晨羡慕得不得了。等表哥走后,梦晨还一直跟妈妈念叨表哥的动画、他对表哥的羡慕。

妈妈灵机一动,故意引导她说:“你也可以像表哥一样,做一个IT精英呀。”妈妈说完后,没想到梦晨跳着欢呼起来:“对呀,我也可以像表哥那样成为IT精英,我也要考大学。”

从此以后,不用妈妈催促,梦晨都会主动去学习。当老师和同学们看到梦晨的变化之后,都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你变得这样爱学习了呢?”梦晨总会自豪地回答:“我要成为IT精英,所以要努力学习。”

当孩子有了可以追逐的梦时,孩子就会明白,他在为什么而学习。到那时,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足。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理想,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特长,想办法帮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例如:

如果孩子对修理小电器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技工。”

如果孩子对打篮球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告诉他:“你将来很有可能会和姚明成为同事。”

如果孩子对服装搭配很精通,家长可以告诉她:“你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服装设计师。”

……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作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

“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

……

家长们的这种教育方式给人一个这样的信息:如果孩子的成绩好,那孩子就是全家人的“皇上”,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那孩子就一无是处,甚至连要最基本的课外书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教育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阳阳,因为在一次期中考试时考了第一名,爸爸奖给了他一笔钱。因为有了这笔钱,阳阳爱上了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佳佳,因为学习成绩好,爸妈对她宠爱有加,她想要星星,爸妈绝不敢给她摘月亮。但是,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这种“宠”,佳佳开始变得霸道、蛮横、不讲理;

……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父母不理智地对待成绩好的孩子,给他们太多的物质奖励,或太过娇纵他们,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或者使他们变得蛮横不讲理。

与成绩好的孩子相比,成绩不好的孩子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成绩不好,父母常常会批评、责骂他们,而且有时还会动不动就拿“成绩不好”来说事。如果父母一直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不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会上升,而且还有可能使孩子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孩子一旦陷入自卑的情绪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更因为四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很多孩子甚至会因此而变得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形。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

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他,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一种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另外,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做到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绩,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我常听一些四年级孩子的父母抱怨:“孩子越大,烦心事越多,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三年级还好好的,到了四年级就忽然下降,难道这真中了‘小时候是条龙,长大后是条虫’的说法?”

其实,到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与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加有关之外,与四年级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就拿我邻居家的一个孩子来说:

小姑娘很乖巧听话,在她上小学之前,父母就教会了她所有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不仅如此,小姑娘上学之后,父母还给她规定:每次考试成绩必须在前三名之内,最差也不能考到前五名之后。这个小姑娘确实没有令父母失望,一至三年级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四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开始变得不爱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要追究家长的责任了。也许有很多家长会因此而喊冤:这孩子的家长很负责任呀,而且对孩子的教育很积极呀,他们为什么会有责任呢?

问题就出在这两位家长的“积极”上,在孩子没上小学之前,就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全部教会了孩子,那当孩子上一年级时,老师所教的都是她以前已经学会的内容,她便会感觉学习没有意思,很不利于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外,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这时,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就起了作用,父母要求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必须在前三名,孩子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但当孩子到了四年级,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四年级,孩子的思维能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呀”;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第七节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向这些家长求教,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我们把这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概括为——自主性: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作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二、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四、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六、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

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七、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辘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八、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九、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十、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上述这些条件的创造,只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

第八节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如在学习上,当看到同班同学的成绩超过了自己,心理便觉得很不舒服;在人际交往方面,当看到自己的朋友与其他同学来往密切,便会生气、怨恨;在社会评价方面,当别人获得成功得到赞扬、称颂,而自己默默无闻或是遭遇失败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此外,青少年还会因他人的身材长相,生活条件,各种用品等比自己的强,而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强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病",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

嫉妒心理对与青少年身心发展都是有害的。有人曾说过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它具有最持久的消耗力,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心怀嫉妒的人,往往妒火中烧,忧心仲仲,人际关系不良。种种消极情绪的淤积,极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神经衰弱,经常腰酸背疼;嫉妒者多脾气暴躁,性格敏感多疑。上述这些状况若不能有效改善,就会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影响各方面顺利发展的不良性格。嫉妒者有时还会对所嫉妒的对象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方式,例如用冷言冷语、背后说坏话、故意挑毛病等方式,设法令对方难堪,打击自信心。甚至导致伤人及人身安全的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造成害人害已的恶果。因此,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嫉妒心理中走出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一、 培养孩子豁达的性格、宽广的胸怀。

孩子好胜心强,希望自己能够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积极的上进心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但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懂得,人人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那种只允许自己领先,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是不恰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二、 指导孩子学会不断自我完善。

当孩子对某一个同学产生嫉妒心的时候,便会对这个同学充满莫名的愤恨。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发泄。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比自己强,找一找别人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发现其中值得自己借鉴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启发孩子与自己嫉妒的同学交朋友,消除妒意。

三、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恰当的努力目标。

帮助孩子困难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最理想怕方法是,指导孩子清醒地认识到各个方面都超过别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超过一个比你强的人,但你不可能超过所有的人。一个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一切都顺利。要承认和接纳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事实。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确定恰当的的目标。这些目标定得即不要过高,过于苛求自己,使自己难以实现,最终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同时也不能过低,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理想的目标是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略高于现有水平一些,使自己通过努力便能实现。父母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建立起多种自我评价的指标,和学会享受多种生活的乐趣。事实证明,孩子只看重自己某一方面的本领和能力,会更多地体验到压力和失败;若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总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而获得应有的自信和自尊,避免受挫感的产生,减轻来自学习和生活的紧张。这样,便可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

第九节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高年级,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逆反期”是怎么回事?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如何帮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行为成长。对子女的这段“逆反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帮助呢?这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一、多进行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青春期,孩子其实有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二)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三)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四)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你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子女的感受;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避免间单粗暴导致更深的隔阂;

(五)要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说话。让孩子变得“听话”的良策是尊重子女,反之也会使子女尊重自己。

(六)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高,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想干什么,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套,相信他能够设计自己的未来。家长只需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尚存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可。

(七)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增加孩子对家长在其他问题上的顺应性。

二、身教重于言传

由于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

(一)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广闻博见,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子女能够采取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去对待,用为人父母的多重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敬。

(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嘲笑他人,包括别人家有逆反行为的子女;不要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

(三)树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指手划脚,许多事都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进行,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四)、尊重他人,树立平等意识,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人隐私。更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子女的日记,选择正确的关心和尊重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

(五)保持冷静理智的处事态度,避免与子女发生冲突而做出过分的举动。家长要理解青少年阶段是容易犯错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期望其不犯错误,显然是不现实的。

第十节 教孩子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并化解委屈

孩子脱离父母去上学,跟同学发生摩擦是常有的事,“吃亏”也在所难免。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受欺负,不知是该教他一味忍让还是以牙还牙。专家认为,家长要让孩子冷静对待纠纷,同时学着勇敢自信,保护自己,还可借机培养他与同学的相处能力。

下面是两个现实的例子。

第一例:一位小学二年级女生的母亲在电话里和对方理论:“你的孩子(男孩)把我姑娘打了,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你看怎么办?”

对方好像没有说出如何处理,惹得这位母亲非常生气,“你怎么这样?你家男孩打了我姑娘,一个小女孩被欺负成这样,你非但不道歉,还袒护你的孩子。你是什么素质?你怎么教育孩子的?不行,我们约个时间见个面,好好说道说道……”

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

第二例:一位家长说:“我的小孩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天回家都会跟我说有同学欺负他,还总是那几个人,不是撕他的作业本就是泼他一身水,上课还拧他、踢他,过后又不认账,放学的时候拉他的书包链,前两天还被弄破了脸。我家孩子不会打架也不会骂人,我让他去告诉老师,可老师根本不管,我做家长的又不能为了这点小事总是往学校跑。我该怎么教他保护自己?

这两例都是发生在小学生身上的事情。孩子受欺负了,哪位家长不心疼?

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流眼泪:“就知道哭,他打你,你怎么不打他呀?笨蛋!”(愤怒、嘲笑)

有的家长说:“他再打你,你就使劲打他,还回来!”(愤怒、报复)

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假如别人再欺负你,你不还手,回来我也打你”(愤怒、逼迫)

也有的家长采取忍让的办法,认为孩子打闹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一味忍让、无视孩子感受)

此上种种都反应了我们的孩子在受欺负时家长要么愤怒,要么无视,要么嘲笑,要么逼迫,都是以家长自身的感受为基准的,而受伤的是孩子,家长不仅没有分担孩子的感受、委屈,甚至还使用不当的嘲笑、逼迫来吓唬孩子,加重了孩子心理的负面情绪。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

其实,这些都是应对的办法,只是不是好的办法。孩子的心灵重要,还是家长的面子重要呢?您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吗?

一、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当孩子因受到委屈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我们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觉得你很生气、很委屈,是吗?”这时孩子就会把心里的感受和父母说,也就是把心里的愤怒和委屈倾吐出来了。当孩子倾诉完之后,心情就会平静下来。这样做有三点好处:

1、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的坏心情得以疏导。

2、促进了亲子感情,孩子会把父母当成朋友,以后遇到事情仍然会和父母说。

3、父母的处世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我们让孩子的情绪安静下来,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把情绪安静下来,不能意气用事。

但是,如果家长采取愤怒、嘲笑,或是逼迫的方式对孩子,孩子会感觉更加的无助,孩子也会认为事情大的不得了,非要以暴力争取胜利才是对的。而且,孩子还可能变得更加的懦弱。

二、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意识,在小学,孩子和孩子之间的磕磕碰碰都是难免的。我们不要只看到行为的结果是什么,同时还要清楚孩子发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因为不小心碰撞,也就不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家长和孩子都应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及时给予安慰;如果事情起因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起,那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行为的不当,然后让孩子得以启示。

案例:一位家长说,我的儿子三年级时,曾经三次借钢笔给他的同学,而这个同学三次把儿子的钢笔弄坏,头两次,儿子和我说完之后,我问他:“你想怎么处理?”儿子说:“我叫他赔,他没赔。我再也不借给他了。”可是第三次,那个同学又来借,儿子想他不会在弄坏了,于是又把新买的钢笔借给他。那个男生用了一天,连钢笔都没还。儿子回家后,感觉自己受欺负了,委屈地哭了。儿子要也要不回来,心想告诉老师老师也不会管。还好,儿子什么事都喜欢回来和我说,把心底的委屈、愤怒表达出来了。我一直都是鼓励孩子自己处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找老师解决,老师如果解决不了的,可以回来找家长帮助解决。但是,这次,儿子说什么都是认为老师不会管的,非要我出面找孩子家长。于是,我对他说:“我们明天先找老师沟通此事,好吧?如果老师不管,那我们再想办法。”第二天,当孩子把事情经过和老师复述了一遍后,老师温和地对他说:“你把钢笔借给别人,就有可能被别人弄坏、弄丢,是吧?就像借给别人钱一样,借出去之前,其实就存在不还回来的风险……”儿子连连点头称是。

孩子在一些经历面前,会遭遇一些委屈、愤怒和不安的,关键是如何让孩子安静下来,分析事情,并从中学会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想孩子长大,变得成熟、理智,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麻烦。在遇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家长除了做一个倾听者外,我们还应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些不是家长直接灌输给孩子的,我们可以建议性地询问:“你想怎么处理这件事情?”“需要我的帮助吗?”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喜欢接受他们能接受的结果。

例如,有些孩子和父母诉说完了委屈之后,就会没事了,不需要家长任何的帮助。这时候,家长的情绪如果比孩子还激烈,这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让孩子觉得家长这么不可靠,以后宁愿闷在肚子里,也不想看到家长这么对自己了。

在学校里,其实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最好的地方。家长过于敏感的态度正好会限制孩子自己的思维。而大人偏激的做法也会让孩子效仿,容易养成孩子攻击性的行为。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这些冷漠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常靠体罚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四、对于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即使打不过他,也要在气势上不服输。

在小学,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大多不是品质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家庭教育、父母的影响、以及孩子自身缺乏控制能力而形成的。如果家长找家长,即使那个孩子回家被打了一顿,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这样的孩子容易欺负那些胆小、懦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怕,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大喊:“为什么打我?”或者“我讨厌你!”这样,爱打人的孩子就不会“自讨没趣”了。

五、家长需要告诉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该如何去面对。首先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帮助解决,如果老师不管,还有父母。当然,在孩子求助于家长的时候,要按照以上分析的去做。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就像我们也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一样,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其实也是沟通出了问题。家长多倾听、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帮助、引导。

那么,孩子在受了委屈,家长如何教孩子化解委屈?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

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

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第十一节 怎样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上高年级了学习成绩一般,似乎学习积极性不高。我们家长也顾不上指导他的学习,有人说应该请家庭教师。是不是应该请个家庭教师来辅导他了?

在小学阶段,如果孩子在智力上没有什么缺陷的话,只要努力,一般是完全能学好功课的。家长若是为了图省事,给孩子请个家庭教师当拐杖,孩子学习倒是省劲了,但会增加他的依赖性,削弱他的学习主动性。从长远看,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要求小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很有限,一个孩子如果连小学功课都不能独立学好,非要有人保驾护航不可,将来不会有大的出息。您可以了解一下,古今中外学业事业成就大的人,其中有没有一个是别人保驾护航才学好的?

在晚上或假期逼孩子上训练班、补习班的,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辅导功课的,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是为了给成绩不好的孩子补课,有的是孩子学习成绩本来不错,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班里领先一步,还是报了班,或请了家教。有的家长报班或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并无其他目的,而是从众心理。有一个家长说:“一开始,我不主张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孩子也没有多大热情,但我见周围的邻居和同事一个个都给自己的孩子请了,怕自己不请,孩子的学习成绩拉下来,于是,与孩子商量,也请了一位。”

在课余时间休息,不仅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他们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早在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其中第7条规定:“儿童应有充分的休息机会,并配合教育目的施教”。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休息的权利。我们的家长没有理由无视这些。小学生也是公民,孩子在法定的时间休息,是任何人无权剥夺的神圣权利。在上海出现过学生状告学校在假期补课、剥夺学生休息权利的诉讼案,并且胜诉。

在假期让孩子接触社会,如参观、旅游、走亲戚、访朋友、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阅读或文体活动等。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积极的调整和休息,还会使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品德进步、文化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在以下一些情况下,并且孩子也同意,上特长班或请家教是可以的。

——由于生病、转学等原因,孩子的文化知识需要补习;

——孩子某一方面极有天赋,需要个别提高;

——孩子某一门课程学习方法不对,需要补习过关。

对于那种在学校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关键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上补习班训练班和请家教作用不大,甚至有负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操之过急,反而欲速不达,还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报班和请家教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否则,会弄巧成拙,变成了:“辅导辅导,不扶就倒”,那就麻烦了。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而请家教,是浪费时间白花钱。

好的家庭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家教。教是为了不教,家庭教师如能教方法,就有助于孩子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如果一定要请家庭教师的话,也应请优秀的。孔夫子讲,要循循善诱,其含义便是引导。学生先自己看书,开始肯定有很多东西弄不懂,不懂就记下来。然后继续看书;那些不懂的地方,学到后来自己就懂了。把已弄懂的部分划掉,这些部分就成为自己的知识了。教师手把手教,是教不出有灵气的学生的。试想,如果家庭教师自己没有创新能力,怎么培养得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家长、家庭教师、孩子都应正确认识,辅导毕竟是辅助性质的,切不可把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此之上。孩子必须以学校的课堂学习为主,上补习班和家教只是补缺补差,或作些拔高,要防止孩子对此产生依赖感。

第十二节 怎样教育孩子学会消费

当我们的孩子有了不合理的物质需求时,家长们常常会与孩子比童年,说我们当年如何如何。孩子听了以后就说:你们那是什么时候,现在是什么时候,同学都如何如何了。这样的忆苦思甜看来效果并不好。那么,在消费教育方面,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入耳入心呢?

小学生不良消费有两种情况;一是不会消费,买东西要靠父母,如果自己去消费,准吃亏;另一种情况就更多,不能挣但会花,浴池泡澡,饭店请客,更有甚者,不给钱玩游戏机上网就以跳楼自杀相威胁。

在挥霍金币的房屋底下永远不会有幸福。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惟恐自己的孩子物质生活水平不如人家,超前消费,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浪费严重;由于孩子比消费,比名牌,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使得学习、品德下滑;超限消费使孩子不能和大多数同学团结,亲子关系紧张;由于经常吃零食还不利于孩子身体正常发育;更可怕的是欲壑难填,造成孩子违法犯罪。

当然要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孩子消费应得到家长的指导。最好让他们从小额的零钱、点数钞票、找零钱等开始学习消费。在指导孩子如何消费之余,鼓励孩子将所余的钱存起来,让孩子学会计划理财。

孩子的购物心理是应该得到满足的,家长可以让其帮家里买东西,让孩子给自己买文具,淡化对钱的好奇心。

家长可以教孩子花钱技巧,如怎样花才能省钱,货比三家再买,看秤防止缺斤短两,讨价还价使商品价格合理一些,卖家里的废品以增加收入等。

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有比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友谊、健康、亲情、责任感、助人为乐、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学生小玲放学回家与父母说班里有个学生生活困难,老师号召学生家长帮助失学儿童返校读书。小玲的父母与小玲将一些家中闲置的衣物送到小玲的同学家,送给小玲的同学。同学家是一个因意外事故使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的困难家庭,父亲车祸瘫痪,母亲无正式工作。无工作的母亲含泪讲了家中困境,孩子渴求学习心情和学习刻苦精神。她边讲边落泪,最后一家人痛哭失声,来访者也泪流满面,小玲抱着同学哭作一团。自从周日串门后,小玲与这个同学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复习功课,还用自己零花钱帮助同学,小玲开始参加家务劳动,生活上与其他同学也不再攀比。

第十三节 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网瘾对青少年的种种毒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

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教授认为,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一般来说,网瘾患者与酒瘾、毒瘾患者一样,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

根据科普作家李秋弟先生的分析,如果孩子具有以下的两三种表现,就可以初步判定他对上网已经成瘾:

一、吃过饭就直奔电脑,严重的甚至在吃饭时还在网络上“厮杀”“通关”。

二、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但一提到上网就立刻兴奋起来。

三、经常把自己独自关在电脑房,并且时间越来越长。

四、没有正当理由地经常晚回家,甚至夜不归宿。

五、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明显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线。

六、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

七、花大量时间搜寻、购买、下载、安装新软件。

八、上网已经严重影响学习,影响与父母的关系和与同学、朋友的交往。

孩子为什么容易上网成瘾?

我认为主要是中国的孩子普遍厌学、孤独而且生活单调。

中国的父母和学校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程度不同地有压抑和挫败感。无论成绩如何,父母的永不知足让孩子疲惫不堪,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也就越容易出现上网成瘾的情况。

与现实中的失败和挫折相反,孩子在网络上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统帅千军万马指挥若定,可以以少胜多除暴安良,可以随心所欲主宰别人的生死。

另外,对于内心孤独的孩子,网络可以成为他们寻求发泄和认同的原动力。

给父母支招:

一、和孩子一起上网

父母不要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并和孩子一起享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亲自体会网络,有利于父母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引导与帮助孩子。

二、上网之初先立下规矩

小学生每天上网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中学生不应超过两小时;要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要保护自己和家庭,不能在网上留下家里的电话,不能泄漏家庭隐私,不能把自己家的住址轻易告诉网友。

三、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

家中有中小学生的父母,可以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如客厅或公用的书房等,这是帮助孩子安全上网最简单的方法。

四、指导孩子上网聊天

网络聊天的自由随意和网络语言特有的魅力,是吸引孩子的主要原因。面对网络聊天,有的成人都无法自持,何况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在自我节制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和网友制定一个明确的谈话主题,选择情趣相投的聊天对象,还可以指导孩子用外语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外语水平。

五、与孩子一起参与专家聊天室

现在很多网站都会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或知名人士坐客聊天室,这种聊天一般都会就某个领域的某个话题深入交流,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见识。父母不能不加分析地把网络聊天一概斥为无聊和浪费,而是因势利导,将网络这种现代科技应用在现代理念、良好品行的培养上。

六、戒除网瘾有过程

对于孩子的网瘾,父母可以巧妙运用递减法。比如,从原来每天上网6小时改为5小时,再改为4小时,逐步减到每天一两小时,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能急于求成,想一刀下去斩草除根。要在循序渐进中收到成效。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应用其利而避其弊,积极引导孩子科学理智地使用网络,成为网络真正的主人。

第十四节 和高年级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孩子升入高年级,进入青春期早期,孩子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并可能与家长之间产生比较明显的隔阂。常常有家长抱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有家长奇怪怎么突然然间好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其实,这是由于孩子随年龄、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自我意识随之增强,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的缘故。因此,孩子升入高年级,家长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与上了高年级的孩子沟通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所以以身作则是建立与孩子的良好沟通的第一要素。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欣赏优点的最大化,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抓住沟通的最佳地点和时机

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首先要抓住交往沟通的有效时机——当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当孩子考“砸”了的时候,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时候,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

其次地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要选择较为隐秘的环境,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安全保证,这样才能使孩子乐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为沟通的顺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第十五节 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异性交往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如何建立正常、自然的异性同学关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家长要帮助孩子理解和认清正常的异性交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正常交往带来的益处与不正常交往或回避交往带来的弊端区分开来,予以明确,使孩子能够形成对异性交往的正确认识。

一般来讲少年儿童对异性的兴趣与爱恋,有一个逐渐产生、发展的过程。它大体可以分成两步:

一、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起初,由于对性别、性角色的心理认同增强,以及对第二性征发育现象的不安与烦恼,使不少少年儿童对异性产生了心理封锁,同性交往趋向增强。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形成较为鲜明的男女界限。常表现为:不愿与异性同座,与异性同座划分“楚河汉界”,在活动中躲避与异性的接触,对比较接近的男女同学用言语乃至用漫画进行嘲讽等。

随后,男女同学的关系起了变化。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的强大内驱力,使少年儿童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与倾慕。但由于完全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对异性的陌生、畏惧感尚未消除,不安和羞涩是一些少年以反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交往,这就出现了常见的“心相近而形相远”的现象。有的突然疏远了平时一起来往的异性同学,独来独往,落落寡欢,有的以无礼、粗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感兴趣的异性,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二、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对异性向往的心理的发展便是接近异性的行为,其表现主要为两方面:其一,刻意修饰打扮自己,以良好的自我形象吸引异性的注意。其二,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以男子气或女子气表现来博取异性的喜欢。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活动、游戏、运动、学习,主动接近异性者增多。他们对“谁喜欢谁”的问题非常注意,通过目光、攀谈或无实质内容的“字条”等方式,有意无意地表达对异性的好感。

家长对少年儿童异性交往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研究表明,男女学生的交往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丰富自我的性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在学习上得到异性同学的帮助;增进与人沟通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正常交往有利于学习进步和个性发展的各种优劣。同时,也要为其指出,如果男女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困扰。

另外家长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异性交往的方法上应予以指导:

1、克服羞怯。与异性交往时要感性自然、仪态大方、不失常态,克服不自然的羞怯心理。

2、真实坦诚。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坦荡无私,以诚相待,相互信任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异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3、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谈话中涉及敏感话题要尽量回避。身体接触要把握分寸,不能过于轻浮,也不要过分拘谨,谈话内容上避免纠缠那些不良情绪和行为;集体活动中避免过多的单独相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可避免异性同学单独相处时产生的不适应性和不自然心理。

总之,如果家长对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异性交往中采取充分信任心理,就能促进孩子人际关系的充分发展。反之,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不顺利、受到挫折,这就会造成他们产生自卑、冷漠的心理,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版权所有:青岛市市南教育体育局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技术支持:青岛市市南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信息技术部

通讯地址:青岛市市南区观海一路27号 邮编:266000电话:0532-82868353

备案序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6448.html

更多阅读

辅导低年级孩子学习的四大宝典

恒恒闪电小王子我们讲“孩子的好成绩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和家长教出来的”是建立在孩子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而这种学习能力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辅导而培养出来的。因此,家庭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孩子成长的三个关键期

作者:EDUCARERThomas Berry Brazelton医生生于1918年,是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以及作家。他创立的布氏新生儿评估法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应用。在哥伦比亚校友档案中他被誉为既斯波克医生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儿科医生。来源:http://en.wikipedia.

教学反思《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动物的花衣裳教学反思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大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

声明:《小学高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 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为网友无敌元气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