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1历史沿革编辑

创建阶段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学校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

1920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 校史概览[2]

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直至1935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20年代校址[3]

1928年2月4日,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年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在哈工大学生宿舍,温家宝与学子交谈[4]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1949-1966)

哈尔滨工业大学50年代校址[3]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 毛泽东主席为哈工大题字

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邓小平视察哈工大[5]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解放后,一批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居于全国前列……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

哈工大主楼[6]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 江泽民参观哈工大机器人产品

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胡锦涛莅临哈工大指导工作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年11月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校园环境编辑

哈尔滨工业大学基本设施齐备,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哈尔滨一区、二区,威海校区及深圳校区。

校区介绍

哈尔滨校区坐落于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校园面积347.33公顷(即347.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1.97万平方米。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风光(23张)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截至2011年8月26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深圳校区坐落于南山区西丽湖畔,校园占地16.28公顷。沙河贯穿于大学城。截至2012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科研楼、行政办公楼、会议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配套建筑。另有在建教学科研楼2.59万平方米。目前有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生2500人左右。

注:图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风光》中图片主要来源于学校官网。

图书馆

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图书馆[7]

图书馆建于1920年。建馆初期,馆舍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藏书仅几百册。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哈工大。1954年,哈工大图书馆迁至西大直街169号之后,馆舍面积达到3200平方米,馆藏图书增加到40万册。20世纪60年代中期,图书馆已逐渐形成了中外文兼顾、理工并重,以机、电、仪书刊为主体的,具有哈工大专业学科特色的藏书体系。进入90年代后,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

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后,哈工大图书馆拥有了两座独立馆舍和建筑分馆,总面积为4.1万平方米,其中图书馆(一区)2.3万平方米,图书馆(二区)1.7万平方米,建筑分馆0.1万平方米。2009年,图书馆(一区)馆舍进行了外立面和周边环境改造。两校区馆舍内都增加了大量网络信息节点,公共区域由无线网络覆盖。

3办学条件编辑

师资力量

20世纪50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前苏联专家培养的第一批年轻教师被称为“八百壮士”)。

截至2009年9月,校本部专任教师总数为2871人,其中正高职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8]

人,占教师总数的33.05%,副高职1519人,占教师总数的36.7%;在职博士生导师1051人。在学校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25人,其中,双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0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7人。[9]

院系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院系

专业(大类招生)名称

航天学院

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空间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统方向)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仪器方向)

理学院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硕连读培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硕连读培养)、物理学类(包含应用物理学、核物理)(本硕连读培养)、化学类(包含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生物信息技术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法学院

法学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外国语学院

英语(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英语、俄语(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双学位培养)、俄语、日语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类(包含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本硕连读培养)

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化学类(包含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本硕博连读培养)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澳联合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院系

专业(大类招生)名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类(包含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

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

理学院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朝鲜语

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院系

专业(大类招生)名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城市规划与管理学院

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基础科学与人文学院

数学、力学

所获荣誉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 习近平、栗战书视察哈工大[10]

、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3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KM6是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是空间的缩写,M是模拟器的缩写,6代表序号)、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 哈尔滨工业大学邵逸夫科学馆[7]

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2011年,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自1920年建校,近20万学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向各条战线,其中不乏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的将军,科技领域的骨干、著名的企业家。在2011年该校区的0702101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办学特色

(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风光[7]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标志性“资产”。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产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最初是针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规格,主要体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中,如学籍管理条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与教材等。功夫,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的五个环节中,即入学与毕业教育、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作业批改、实验实习指导。

(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是前苏联专门为中长铁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工业大学,沿袭了苏联高等工程教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在识图、绘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后,哈工大坚持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注重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同时,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推行了本科毕业设计一年制,毕业设计选题真题真做,学生尽早成为导师课题组初级成员等一系列措施。

(三)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攻坚特色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当时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指示增加了一些为国防服务的专业。从而由一般的工科院校转变为军民结合,且主要为国防科技培养人才的大学。

由哈工大为主,高校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成功与应用;载人航天大型空间模拟器的成功制造;神舟飞船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难关的攻克;系列特种机器人研制成功及机器人码垛包装生产线的产业化;惯性制导与物理仿真系列设备的研制成功与应用;国家信息安全工程重大项目完成等一大批成果。

在载人航天的5人领导小组中,前3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在绕月探测工程中,总指挥、总设计师、两位副总指挥是哈工大校友;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两位副总是哈工大校友;在“神舟”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测控“神舟”号飞船的江阴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在许多航天院所,在航天战线有8000余名哈工大校友。

(四)爱国、奋进、求实、团结的“哈工大精神”

马祖光院士忠诚事业、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是哈工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4学术研究编辑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一景[7]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工信部重点学科(16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环境科学;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医疗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主楼[11]

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山东省重点学科(11个)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加工工程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通信与信息系统 ;材料学 ;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

学科排名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结果发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参评28个学科,其中16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五,2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力学并列第一。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力学

1

15化学工程与技术6

2

土木工程

2

16城乡规划学

6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2

17

管理科学与工程

4

4

控制科学与工程

3

18

交通运输工程

6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19

信息与通信工程

5

6

仪器科学与技术

4

20

物理学

6

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4

21

设计学

7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22

社会学

11

9

机械工程

4

23风景园林学7

10光学工程424数学10

11

建筑学

5

25

统计学

9

1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5

26

工商管理

10

13

电气工程

5

27

哲学

12

14软件工程

5

28外国语言文学11

5科学研究编辑

国家级实验室

1、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镕基、李长春在高科会上参观哈工大展区

2、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4、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5、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6、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7、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8、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发起成立的。中心瞄准国家航天任务发展需求,以双方共建的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为基础,致力于打造宇航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建设成为中国的“JPL”(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2013年4月1日,中心通过专家终审,以行业类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首批获得教育部认定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科研成果

学校2011年科研经费近20亿元,科研经费总额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前4名。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建筑[12]

2012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0亿元,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项目”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科技部民品“973计划”项目再担“首席”,“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JML-1精密离心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成像诊断仪”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支持,学术论文质量再获提升;3人获全国百名优秀博士生论文奖,一批教育教学项目得到国家支持,留学生人数、海外游学留学人数再创新高,“阿斯图友谊火车计划”开启中俄青年交流新渠道,《机器人总动员》登上央视龙年春晚舞台,《展望太空》亮相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7]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哈工大在交会对接CCD标识与定位系统、载人运输飞船训练模拟器视景显示系统、对接索系及钢丝绳锁紧力松弛规律与寿命试验等方面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哈工大承担的“星地激光通信试验”项目成功完成星地激光链路捕获跟踪试验。哈工大承担的“JM-1精密离心机”项目通过验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2004年和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两次成功发射了由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多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学校荣获了体现中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全国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

6对外交流编辑

哈工大威海校区大门

截至2011年4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友好合作大学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所大学。

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哈工大师生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新动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等,加强哈工大各专业、学科与国外相关专业或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7文化传统编辑

哈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该校原党委副书记顾寅生同志关于“哈工大精神”论述的基础上概括而成。

文化标志

校训

镌刻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石[13]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办学传统。

(2010年6月4日,镌刻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石,在哈工大一校区图书馆广场揭幕,该校训石由沈阳校友会5000名学子为母校捐赠。)

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哈工大之歌[14]

英文字母HIT: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校歌

《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8知名校友编辑

哈工大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夜景[8]

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如中国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张春贤、栗战书,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一批省部级干部、共和国将军、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哈工大。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成为中国最年青一代的院士;卢展工等是国家新一代的省市级领导;耿昭杰、竺延风、张思民、石山麟、邓伟、宋殿权、张剑等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

李长春校友回校参观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为航天领域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等是他们中的代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从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68位两院院士,100余位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据不完全统计)。正如航天员杨利伟在学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

经国之才

李长春

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毕业[15]

王兆国

中共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毕业[16]

王勇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

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经济工程专业毕业[17]

万钢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197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18]

卢展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毕业于黑龙江建筑工程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

姜大明

中共第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土资源部部长

苏树林

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叶选平

叶剑英元帅长子,原全国政协副主席。1949年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短期学习

罗志军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书记。200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系博士学位

栗战书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张春贤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张研农

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全国记协副主席

齐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住建部新闻发言人

陈超英

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耀平

商务部副部长

冯健身

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宋恩华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杨永茂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贾连朝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王东华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

刘琦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沈根荣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黄清渠

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刘亦铭

台盟中央副主席

李昌

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陈焕友

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刘忠德

原文化部部长兼中宣副部长

刘文甲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洪普洲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

任显文

中纪委信访室处长

孙怀山

全国政协机关党组书记

孙峰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阎海旺

原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

孙运璿

台湾行政前院院长,台湾经济腾飞之父

李钟玉

朝鲜政务院前总理

奥尔默特

以色列前总理

宋梓

韩国前副总理

宋健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中国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铁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邹家华

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高级将领

李继耐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

胡世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李元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胡永柱

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年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谋长

赵树义

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

戚庆伦

二炮副总参谋长

董庆福

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刘庆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学界泰斗

孙家栋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

怀进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竹生

神州飞船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尚志

神州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

张柏楠

神州六号总设计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动力与机械工程专业博士

栾恩杰

探月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文

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芝松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

王礼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树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进萍

原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锦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高级工程师,著名航天军事专家。

王晓锋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方滨兴

原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祖温

大连海事大学校长

李培元

原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崔锐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姚郁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王琳

原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张英杰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

张毅刚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张爱林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孙伟民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顾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

陈民嘉

原台湾工学院校长

罗云平

原台湾成功大学校长

黄文虎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士勤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管惟炎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物华

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绪箕

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赵鹏大

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恒志

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树槐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杨叔子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钟武

原东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水

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中福

原重庆大学校长

翁祖泽

原湖南大学校长

姜奎华

原武汉工学院院长

武哲

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胡亮

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

李晓明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程旭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

饶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善本

上海交通大学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蔡伟民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跃林

上海交大教授、1999年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刘永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实业栋梁

马兴瑞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

许达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孙勤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吕华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凌文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牛锡明

交通银行行长

罗熹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庞秀生

中国建设银行CFO

竺延风

原一汽集团总经理、董事长

耿昭杰

原一汽集团总经理、董事长

曲大庄

国家核电副总经理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

徐民筑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副总经理

张懿宸

中信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熊焰

北京产权交易所所长

修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孔庆平

中建总公司副总经理

胡慧

中建总公司CFO

张思民

深圳市总商会会长,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海峰

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首席研究员、研究部部长

安玉杰

大连泛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天举

泛华集团总裁、党委书记

冯涛

上海联创风险投资公司总裁

张剑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

9学校领导编辑

现任领导

截至2012年11月3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有:

党委书记

王树权

校长

王树国

副书记、副校长,兼工会主席

王福平

副书记、副校长

张洪涛

副校长

孙和义、周玉、邓宗全、韩杰才、任南琪、丁雪梅、郭斌

纪委书记

才巨金

校长助理

徐殿国、徐晓飞、安实、梁迎春

历任领导

姓名

任职时间

备注

宋小廉

1920-1924

摄罗阔夫

1924-1925

乌斯特鲁果夫

1925-1928

张寰湘

1928-

张学良

1928-1931

刘哲

1928-1938

刘梦庚

1933-1935

王宇清

1935-1937

铃木正雄

1937-1945

奥哲夫

1945-

谢德和

1947-

冯仲云

1949-1951

陈康白

1951-1953

任党组书记

李昌

1953-1964

任党委书记

高铁

1965

任校长

1973-1977

任主要领导

吕学坡

1977

任校长

李瑞

1977-1978

任校长

1978-1983

任校党委书记

刘德本

1978-1980

任校长

李东光

1983-1985

任校党委书记

黄文虎

1983-1985

任校长

姜以宏

1985-1992

任校党委书记

杨士勤

1985-2002

任校长

吴林

1992-1998

任校党委书记

李生

1998-2004

任校党委书记

王树国

2002至今

任校长

郭大成

2004-2008

任校党委书记

王树权

2008至今

任校党委书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5994.html

更多阅读

天津工业大学2012上海校友会 天津大学上海校友会

一 天津工大上海校友会❤前奏篇每件欢乐的事情,总会有高潮的出现,高潮前,总会有个前奏,有的前奏时间长,有的前奏时间短,比如每年在钱塘江观潮的人们,有的等了一天一夜,潮水不来,有的人刚刚一到钱塘江边,潮水如猛虎下山,千层浪花涌上岸,高

声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网友三千繁花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