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啦!因为她构思新颖别致,韵味隽永含蓄。既清秀俊丽,又富有理趣。这是叶绍翁最有名的一首诗了,被长年选作小学课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必要认真地、慎重地来对待她,以免误导学生、误人子弟啊!
一般地,后面两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了,人们的异议主要集中在前两句。前面两句按照常规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园主人大概是怕游人的屐齿踩坏了院内的苍苔吧!为什么敲了许久、等了许久,仍不见有人来开门?这样的解释初听起来还挺风趣幽默的,然而却经不起人们深入细致地揣摩和推敲。因为这种解释的所谓风趣幽默远远阻挡不了读者对该诗作者内心世界的刻薄尖酸、自私无聊的推测及想象!它总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叶绍翁幽默得过了头儿,很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这种解释颇适合该诗的另一种版本:“应嫌屐齿印苍苔,十扣柴扉九不开。”而这种版本是很不多见的,并且最终是被淘汰掉了的。对此,我有一个这样的推测:此种版本可能是作者的初稿或者说草稿吧。作者一时兴致,只想着说笑、调侃,竟有点忘乎所以了!等冷静下来仔细琢磨一番,才觉得不太对劲,因为过于刻薄尖酸地猜度他人时,难免会引火烧身、招惹来众人的非议的!所以便及时修订成今天流行的这种版本作为定稿。作者思想认识上的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再不然,就是当时或后世的某些浅薄者多事,企图按照自己想当然的错误理解,欲把这首诗修改得更“浅显易懂”一些。殊不知愈改愈乱,早已不是诗人叶绍翁睿智豁达、风雅脱俗的本意了!
那么,这首小诗究竟怎样去理解才能让人们觉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加真实可信一些呢?这得先谈谈解诗的一般原则。我认为,解诗和解文章一样,必须得遵循两个统一:即内部的统一和外部的统一。内部的统一是指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整个篇章的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包括题目在内,都应做到统一、一致、和谐、兼顾;外部的统一是指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整篇结构在理解上要与它的外部因素相融洽、相匹配、相统一,此处的外部因素包括作者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根基、个人偏好等,还包括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用语习惯等等诸多因素。
这首小诗的题目《游园不值》怎么解释呢?关键在这一个“值”字。“值”字的本意就是“在”,存在、处于某个位置的意思。“价值”是它的引申义。而以往把“不值”解释成“不遇”时,仅仅是一种比较含糊的意译。“不值”直接的解释就是“不在”。“不在”时有人来访,当然要“不遇”了!虽然说“不遇”是“不值”的必然结果,但把“不值”解释成“不遇”则不可取,因为它容易误导学生,混淆视听。人们往往会顺水推舟地想,既然“不值”就是“不遇”,那“值”就是“遇”了!这样一来,很不利于文字本义的讲解与推广。因而,这里的“不值”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不在;二、不值得。
暂且撇开有着争议的前两句,来看看该诗的后两句吧——“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独具慧眼地发现了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满怀激情、满怀希望地想象着墙内应该是满园的春色啦!不禁让读者也跟着有些浮想联翩了。这意外的收获所带来的惊喜早已冲淡了没能进园一游的些许不快!诗人此时心满意足的喜悦心情,细心的您是不难感觉到的啊!诗人哪里还会有“不值得”的失意和抱怨呀!至此,诗的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就很明确地确定下来了,就是“诗人来游园却偏逢主人不值”。它是这整个事件的客观陈述,本诗的主调是欢快喜悦的!是积极向上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把“应”理解为“大概”,已很有点儿勉强了,在“应怜”前面凭空加上“园主”,更须推敲验证!一厢情愿地设想为:大概是园主怕踩坏院里的青苔!不仅不让稍有文化常识的人感到幽默,倒使他们觉得非常地滑稽,并且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这里我想反问一下:您莫非不知道“苔”是什么吗?“苍苔”怕踩吗?我们知道:“苔”就是今天常说的“苔藓”,它们是最低等的野生植被,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从来就没有人专门种植过,更不用说怕不怕踩了!这种理解倒颇像是猪八戒搂耙子——哪里还有章法呀!
我已经在前面提到过诗文的两个统一的原则,它并不是由谁可以凭空捏造出来的!那是因为任何人行文作诗都必须遵循这两个原则,因而我们在理解领会诗文的时候才必须也得遵循这两个原则,必须得做到内部的和外部的两个方面的统一。
我们对“苔”在当时社会中或此前历史上的比较常见的用语习惯做一番简略的考察吧!
唐朝诗人常建的五言古诗《宿王昌龄隐居》中有“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王昌龄隐居处清静独僻、人迹罕至,而院子里滋生出苔纹了。
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中有“一路行经处,莓苔见屐痕”,也是说人迹罕至的地方,一路上行经所过,莓苔之上只留下自己长长的屐痕。
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中有“百亩庭中半是苔”,是说诺大的一个庭院,由于人迹稀少,已冷落荒凉得“半是苔”了。
王维《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说人迹罕至的深林中到处是青苔。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有“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是说由于人烟稀少、人迹罕至,苍苔堙没了“谢公行处”。
李白《长干行》中的“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是说门前没有了行迹,渐渐长出了绿苔了。
韩愈《榴花》中的“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是说由于“此地无车马”,不仅长出了苍苔,还颠三倒四、横七竖八地落满了榴花……
上面这几个都是唐诗中的例子,再看看宋朝的——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是说湖阴先生手脚勤快、时常打扫,使得院子里清净整洁、干净无苔。
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同样是说因为所处居所“无人”走动,才使得“青苔满地”了。
诗人叶绍翁本人也有几处用到过“苔”的——
《闻顶山徐道人改卜》中有“坐谙苔石稳,醉忘木桥危。”是借用“石已生苔”来暗示此地荒凉静僻、了无人迹。
《题孙端甫别墅》中有“净扫绿苔斟浊酒,邻家吹过野棠梨。”是说孙端甫别墅远离闹市、访客稀少,长出了绿苔。来了客人忙净扫,斟上浊酒敬客人!
《苔钱》:“家贫地上却流钱,朽贯年深不可收。若使用之堪买爵,等闲门巷亦封侯。”之所以地上生满苔钱,是因为清贫之家无人问,门庭冷落可罗雀!
特别是《登谢屐亭赠谢行之》中有“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痕。”更是说:情愿去找苍苔踩!也就是说:远离尘嚣闹市,寻找世外桃源,去过隐居生活……
假如说您有闲暇的话,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到很多。
归纳以上所述,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苔”在古诗词中,常常是用来判断“踪迹”的。至此,聪明而理智的读者您不会再执拗地去附和原来那种漏洞百出的解释了吧!它现在看上去是多么的天真幼稚、荒唐可笑啊!诗人叶绍翁哪里是在猜测园主怕踩坏苍苔呀!简直是郢书燕说、煮鹤焚琴啊!
很明显,诗人在这里仍然是依据“屐痕”来判断“踪迹”的。我们在前面明确了诗题《游园不值》就是“诗人来游园时偏逢主人不值”,那诗人是怎样判断出“主人不在”的呢?就是通过无意间发现了来时小路上自己留下的“屐痕”,才幡然醒悟:此院已荒落许久,哪里还有人在啊!进而不由地自责起来:你看我还在傻傻地、痴痴地敲啊、等啊!我是多么的蠢笨呀!要是早一点注意到自己的“屐齿”清清晰晰地印在那“苍苔”之上,也不会茫然地在此“耽误青春放光芒”了!这才是诗句中真正“应怜”的内容啊!是诗人的自责、自嘲、自怜、自叹……
智者无须叨叨语,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此一来,人们的心目中应该豁然开朗了吧!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是紧扣着题目《游园不值》的,是正面的陈述说明;后两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诗的题眼儿,是诗人机巧地从侧面去扣题的匠心独运!是诗人的此次游园,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延伸和升华!可以说是游园不值却也“值”了!
让我们一起来展开我们灵动的智慧的翅膀去尽情地想象吧——
诗人叶绍翁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兴致冲冲地来到了一座孤零偏僻的小院前,轻巧温雅地扣着柴扉,一遍、两遍、……,等待着园主来开门。
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却始终不见有人来开门!诗人不免有了疑虑:不会是主人不在家吧?诗人不由地左顾右盼、四处张望起来。这一看不当紧,诗人竟然喟然轻叹起来:你看我有多傻啊!还在敲啊敲、等啊等!这院子里哪还有人呀!原来,诗人无意间看到了来时小路上,自己留下了的弯弯延延的长长的屐痕,才幡然醒悟过来:院外的小路上都长满青苔了,这不明摆着此院已荒落许久了吗?
然而,诗人的心情就像那孩子的脸一样多变!刚刚还喟然轻叹,现在又滋滋地喜不自禁了!噢!原来咱们的大诗人又发现了一枝偷春般的红杏欲露还羞地悄然伸出了墙头。诗人的思绪波动着、翻滚着、酝酿着、想象着,一首构思奇巧、极富理趣的绝世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这样内外兼顾地来欣赏这首历代传诵的精妙绝伦的小诗,不是更让她锦上添花了吗?!可爱的读者朋友!您说呢?
更多阅读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 五代画家
五代画家黄筌之《写生珍禽图》赏析黄筌(公元十世纪)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画院“翰林侍诏”,并主持画院。花鸟、山水、人物俱精,尤以花鸟为最。他师习光胤、孙位等,转益多师而自成一家。画史传说他画六鹤于殿壁,竟引来真鹤与之为伍。这个故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
【单元标题】: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 赤壁怀古》赏析【框架问题】:【基本问题】: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封建统治下的文人也大都以儒教为思想核心,而苏轼是怎样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的?【单元问题】:苏轼豪放旷达的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下载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赏析《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Story
《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 杜甫
《赠花卿》赏析《赠花卿》注释赠花卿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汇 中书汇颜真卿书法节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个人观点,点击下图可看大图)【背景】《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gǎo)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