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部分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部分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是对于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所做出的估计及对策归纳,具体内容如下:
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
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如果以词性作为划分依据,就会发现,上述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是贬义词,由于词性的变化,个别属于中性词,只有“抛砖引玉”属于褒义词。
三十六计,都是阴谋诡计!
你死我活的双方或多方,短兵相接都见惯不惊,阴谋诡计不正常吗?如果是异族之间当然很正常,太他妈正常了;如果是父子之间呢?如果是兄弟之间呢,如果是炎黄子孙之间呢,还正常吗?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真正和异族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时候真还不多,大多数时候,都是窝里斗。真正到了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三十六计也没有多少作用。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三十六计不管用,蒙古人的铁蹄踏过来,三十六计还是不管用,满族人的铁蹄踏过来,三十六计仍然不管用,反而是在三国时代,在炎黄子孙自相残杀的时代,其中的很多计都用上了。三国演义中,仅以败战计为例,王允和貂蝉联袂主演的是美人计兼连环计,诸葛亮演了空城计,周瑜利用蒋干实施了反间计,又和黄盖领衔主演了苦肉计。最后一计走为上,刘备是主角中的主角,一再二,再而三的“走”,最后走到今天的四川,才立住足。
对于这样的智慧结晶,我是很难自豪的。如果一定要自豪,我只能努力寻找理由。这样一想,还真是找到了。在父子兄弟相互残杀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辈能够把他们的血缘延续到今天,说明我们也是胜利者,也是赢家。他们是靠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其中应该也有三十六计的功劳吧?作为争权夺利的胜利者,我们确实应该为阴谋诡计感到自豪。
三国时代,刘备主演“走为上”,从中原走到四川,仍然摆脱不了阴谋诡计。今天,成功人士纷纷移民,“走为上”火热上演,这些三十六计的受益者,是因为厌倦了,要逃离三十六计的发源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