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申明,我百度了这首诗歌。因本人水平有限,无法完全理解诗歌的含义,加上又偏懒,不愿意动手翻字典。对照诗歌,看了解析的内容,并认真读了“古风品读”内容,现就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颈。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我反复吟咏多遍,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我们常说好的文章给人以画面感,仿佛身临其境。春夏时节,林中青青的兰若生长,有了花苞,花苞渐渐长大,漫漫盛开,然后渐渐枯萎凋谢。读了这首诗歌,不仅仅有强烈的画面感,它不仅仅是一副图,而是一组连续的图画,一幅幅富于变化的印象主义绘画;是一首首歌,带有森林里特有的音乐节奏,是动画了的图象。不去分析其写作手法,就文字本身而论,它本身就是灵动和富有诗情画意的。
花开花落间时间流逝,文中作者用了多个叠词来表现,如青青、迟迟、袅袅。这里叠词的使用,一方面使语言更流畅、朗朗上口;另一方面表现出植物兰、若的自然生长过程,它们不是断断续续的,而是连续完整的一个过程。
该诗文字洗练,该简约的地方简约,该细致的细致细致。诗歌着重对兰若的叶子、花色、花香、花形等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写。特别是“空”与“冒”两个动词的应用使诗活色生香。空是使动用法,“使林色空”,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幽雅独秀的风采。冒是覆盖的意思,这把兰若花蕊覆盖花颈的真实形象描绘出来了。若说它是美食,它是一盘色香味具全菜肴,可观可赏可嗅,甚至说可听,静听花开花落的声音。
从字面上看,是写兰、若,若这种植物我不熟悉。但是对于兰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经常能读到它。屈原的《离骚》中有兰花兰草,孔子的《论语》里有兰,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古代,对它们的评价极高,被比喻为花中君子。代表或象征至纯、淡泊,高雅。对兰若的感遇,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一番感悟,出生、成才、卓然超群,到后来被排挤直至被迫害致死。这里是作者对自己的隐喻吧。这就是“古风品读”中比兴的应用吧。这里是以植物兰若起兴,兴中有比,比中有兴。特别是最后一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由比起兴。既是描绘兰若衰败之态,也是感慨自己徒有绝世的才华、一腔抱负无法施展。
《感遇》作者是遇中有感,感中有遇。总之,通过古风赋比兴的学习,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会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