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与训练

2011-07-16 16:07:20

分类:教学案例

概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知识梳理

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

演变历程分析:

1.秦朝的建立

(1)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④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

(1)内容:西汉──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刺史制度;③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2)特点:①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②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

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

(1)内容:①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

(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①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②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③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2)特点:①强干弱枝;②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

5.元朝

(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关于行省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2)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

(1)内容

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督与控制;③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④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实行更严酷的文字狱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

重点问题理解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一)积极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二)消极作用:

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精题范例

例1(1993年全国高考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分析: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颁布“推恩令”。该题目要求考生准确地掌握“推恩今”颁布的背景、内容、目的及结果。很显然,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与“推恩今”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例2 (2001年全国高考题上海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

分析:清代,中央集权制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强化,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制。该题目从清代知识界对现实的低调态度作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及其后果的掌握程度。该题目要求学生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有:(1)准确掌握历史时间与朝代更替的关系。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就无法判断出题目所给历史现象出现在哪一朝代,也就无法进一步作答;(2)清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专制的主要措施;(3)文化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或文网严密)。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如答中西文化交往断绝,乾嘉考证一枝独秀等也可)。

同步精练

(一)选择题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1-4题。

l.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2.宋太祖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与训练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其中政治制度和机构的改革往往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据此回答5-7题。

5.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 )

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6.《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已亡,天命归于陛下(西晋取得政权)。今四海业已大定,宣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九安于万代。”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 )

A.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的基本方略  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

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   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

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8-11题。

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9.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10.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强化。西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与中国不同的是( )

①逐渐削弱了地方领主的割据势力②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为对外贸易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 ④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 )

①秦兵马俑制作②隋大运河的开凿③元曲的出现④明长城的兴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边,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工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带,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公元1384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集团案被揭露。郭桓与中央六部及各地方官勾结,大肆贪污,赃款达七百万两,寄存在全国各地,此案牵连的人员达数万人。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些人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也有少数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打中,蜕化变质,贪污腐化。据1952年上半年统计,中央人民政府系统27个单位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西南财政系统中贪污人数竟达4816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贪污盗窃1716000元。对于上述贪污腐化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主席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一件大事,必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三反运动经过发动群众和打“虎”(即打击贪污犯)阶段揭露出一大批贪污分子。其中有4.5%的国家干部因犯有不同程度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而受到各种处分,其中刘青山、张子善被处死。从此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风气。

请回答:

(1)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和新中国严惩贪污分子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惩贪污犯,贪污犯却日益增长?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廉洁朴素的作风?

(4)结合当今的反腐败斗争谈谈你的看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3908.html

更多阅读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习题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

中国的政治面貌和女人的脸 政治面貌

一好友原是一家酒楼的部门经理,他和我说过一次富有幽默感的招聘经历,在中国的招聘履历上一般都要填“政治面貌”这一栏。有一个清瘦的年轻的农村姑娘可能是第一次填写招聘履历,不理解“政治面貌”的含义,思来想去在上面写了三个字“瓜子

声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与训练》为网友酒風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