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1935年版本,美国拍的根据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双城记》,黑白片。
总是看彩色的东西,偶尔来一点黑白片,感觉特别有韵味。
影片反映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故事。就象这部DVD电影碟片封面的那句话“让你的爱传播到每一个人”一样,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博爱”这个理念。
几点感受:
1、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是和那些贵族骄横跋扈、无恶不作分不开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任何社会都是这样的。
2、法国大革命最终爆发之后,民众多年累积的对贵族的愤怒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使整个法国陷入到血腥恐怖之中,但是民众在剿杀贵族的同时又滥杀了许许多多的无辜,让我对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产生了疑问,从开始对这些下层民众的同情转为有些愤恨和厌恶。写到这里,忽然间想起了股市。当我们的股市从疯狂地6100多点猛跌到1600多点的时候,好多股票从浪尖一下子跌到了谷底。这时候有分析家就会出来说,这些股票当中有好多都是被错杀的。为什么会被错杀呢?我们能不能更理智一点,减少这种错杀的现象出现呢?
3、SydneyCarton最终实现了为自己所爱的人献出生命的愿望,代替那个虽然身为法国贵族成员但却同情体恤下层民众的CharlesDarnay走上了断头台,用生命诠释了“博爱”的理念。很崇高,可多少有点曲高和寡。
4、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恐怖乱想让我想起了文革,想起了武斗,想起了抄家、批斗、游街示众。1968年法国的五月事件几乎颠覆了法国政府和法国的整个政治体系,这里面难道就没有文革的影响吗?
5、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曾经出版过1935年的美国版本、1958年的英国版本和1980年的美国版本,后两个版本和小说还没有看过,有机会找来看看,对比一下,也许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6、影片中攻打巴士底狱的画面背景音乐是《马赛曲》,其实,1789年法国大革命攻打巴士底狱的时候,马赛曲这首歌还没有诞生,而是在1792年才由鲁日·德·里尔谱写,当时也不叫《马赛曲》,而叫《莱茵军战歌》,只是因为是马赛的起义者们高唱着这首歌北上去战斗,以后才改称《马赛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