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在乌鲁木齐一夜的休息,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早上起来,悠哉的在酒店吃了早餐,然后赶到机场飞往库尔勒。库尔勒市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区级自治州,所谓“华夏第一州”)的首府,离乌鲁木齐只有470公里左右,不算太远。尽管是小飞机,空中飞行时间依然不是很长。
途中经过的天山雪峰。
机场周围一片开阔的戈壁,这可不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全部,在以后的文中将会有描述。
到达库尔勒的时候已快中午,先到酒店安顿好,稍事休息,然后开车赶往罗布人村寨。村寨位于尉犁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库尔勒市南85公里。村寨方圆72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尉犁县最著名的美食当然是罗布淖尔烤羊肉,“穿的是羊绒衫,走的是黄金路,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形象的描述了新疆羊,而罗布淖尔羊又是新疆羊中的上品。我们的午餐就在尉犁县解决,专门找了一家当地知名的小店,要了罗滩烤羊。
美味的诱惑:有烤肉、烤鱼,味道十分的鲜美。要得有点多,几个人楞是没吃完,有点浪费,可惜了。
午餐后前往罗布人村寨,很快就抵达村口的大门,需要购买门票才能进入。
从村寨大门到罗布人寨子还有一段的距离,路边全是胡杨。因为不是秋天,与印象中金黄胡杨的绚丽相比,稍微有些失色。
经过十来分钟的车程,终于到达村寨。村寨外面很多小湖泊,罗布人称其为“海子”。海子是罗布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捕鱼、狩猎和现代的放牧都离不开它。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生活在“海子”边的罗布人还主要以渔猎为生,划“卡盆”(胡杨独木掏成的小舟)捕鱼。
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叫罗布淖尔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海子群之间,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他们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小舟捕鱼为食。他们没有货币概念,只是物物交换,而且物质生活条件极差。长寿是罗布人的一大特点,这也许归功于他们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远离环境污染。如今的罗布人被确定为维吾尔族,但他们仍保持着许多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因而有“人类活化石”之称。
现在的这个村寨景区位于塔里木河中下游,是近几年设计建造而成的。据说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在这里生活,互相之间相距很远,现在都被迁走了。村寨全部为原始古朴的草木建筑,最显眼的位置是“罗布人的船型帽”。按照村寨导游的说法,游人都会绕其转上几圈,以示祈福。
罗布人在二十世纪初就闻名世界,当时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的带领下在荒漠中发现了“楼兰古城”以及“上千口棺材的坟墓-小河墓地”。在这个村寨里就专门有奥尔德克的纪念馆,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给我的印象很深,照片是斯文·赫定上世纪在罗布泊地区探险时拍摄到的那幅卡盆边一位罗布人怀抱一条约1米的塔里木大头鱼的场面。现在这样的场景很难再有了,卡盆可以新做,塔里木大头鱼几近绝迹。
罗布人村寨正门形如一个戴着帽子的人的头部,两侧是鱼的图腾(罗布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他们认为,鱼是人类的祖先,也是代表男女性生殖的象),这叫阴阳门。按照罗布人的传统,进的时候男子进左边,女子进右边。出的时候,都要从右边出来,表示对女性生殖的崇拜。
村寨里的露天舞台。
祈福树:
罗布人生活的空间:
村寨里的海子和胡杨:不远处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不久的将来,没准这里就淹没在沙海中。
村寨边就是塔里木河,由于塔里木河上中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得这里的河道日渐干涸。
塔里木河两侧的胡杨林和柽柳灌木:
塔里木河的对岸就沙漠的边缘地带,沙漠已经很靠近塔里木河。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这条河就彻底被沙漠淹没。要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光只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有资料显示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
经过桥跨过塔里木河,来到沙漠边缘,这里有滑行机的停靠点。
无心飞翔,只想登上眼前的沙丘。
沙丘不算太高,一般在100-200米,最高也会到300米左右,爬上去不算太困难。只是沙漠白天赤日炎炎,银沙刺眼,沙子表面温度很高,要做好必要的防护。
登高望远,远处是大片的胡杨林,而沙丘类型则变幻莫测。
登上沙丘看罗布人村寨,近在咫尺,让人不免为其未来担忧。所谓“人定胜天”,那也只是短暂的胜利。地球是属于大自然的,惟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才能持久。
返回途中,被道路两旁的新鲜瓜果摊所吸引,停下匆忙的脚步,与瓜农一边闲聊,一边享受着瓜果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