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林编《水浒钩沉·绰号篇》之
三寸丁谷树皮
● 丁永林
武松因故在沧州柴进庄上避难一年多,后知虚惊一场。思乡,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没料想,在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时遇一猛虎并赤手空拳将其打死,遂一举成名,被知县抬举为阳谷县都头。一日,武松走出县前来闲玩,巧遇哥哥武大郎。原来武松离开后,武大郎娶了老婆,都来欺负,安不得身,搬来阳谷县赁房居住。
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
这里只说一下武大郎的诨名“三寸丁谷树皮”。
清代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中曾注过三寸丁谷树皮:
《隋书》男女十七岁以下为中,十八岁以上为丁。云三寸丁者,甚言其短小也。《本草图经》:谷树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纹,谓之斑谷。云谷树皮者,甚言其皮色斑麻粗恶也。
一般词典解释亦从此说: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丁,三寸丁言其身材矮小;谷树,皮有斑花,此处喻其皮色麻斑粗陋。
然而,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曾撰写《“三寸丁谷树皮”臆解》一文,写道:
“研究《水浒传》者亦伙矣,然于‘三寸丁谷树皮’大多不施句读。偶亦见有点作‘三寸丁,谷树皮’者,当因见下回有‘三寸丁儿’之故。以作者之浅陋,尚未见他说。案武大郎既‘生得短矮’,而‘三寸丁’于丁中实不为短,所拟已可谓不伦;‘谷树皮’云云,更为不辞。则‘三寸丁,谷树皮’之断句为解,自系不当,可置不论。”
钱教授从佛学梵理出发,引经数典历数其误。他认为,根据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林梅村教授《卢文文献:中国藏品(1897—1993)》和敦煌本唐代地理写卷研习所得,Touch(今吐鲁番吐峪沟)作“丁谷”,其地有佛教洞窟寺“丁谷寺”。同时又例举I.Gershevitch教授《大夏语铭文与写本》和王炳华教授《访古吐鲁番》等书文左证,认为Toyuk即是ttiyka,J.Hamilton教授撰有《论钢和泰写卷之作者》,考论汉语“丁谷”与和阗文“ttiyka”极有来自吐火罗语“trun·k”或吐火罗语B“tron·k”之可能,并认为trun·k与tron·k之原始型当系trunqos,其语义正是“洞、窟”(cave,grotto),当可视同于拉丁语之truncus或antrum。钱教授断言,以印欧比较语言学角度观之,则“丁谷”二字或系外族语词之汉语译音。若是,则“三寸丁谷树皮”云云,可得一新解。
以武大郎短矮丑陋,复无识见,犹如洞窟中之树,为阳光雨露所不及,不得发舒,无由参天,只及“三寸”。“皮”者云云,复言武大郎之丑、之弱。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八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笔者认为,如此一位大家自是权威,其对“三寸丁谷树皮”的“臆解”很有可能真是“臆(主观地)解”。想,诨号之类大多都是老百姓的“戏谑”之言,用词自然选身边之物,梵语犹如天书,中原老百姓不可能知道的这么多。“三寸丁”和“谷树皮”应该是对称平行的两个词组,而绝不是梵语里的Touch,即所谓“丁谷”之意,所以,“三寸丁,谷树皮”的句读才应该是正确的。
这里顺便说说谷树。
谷树又叫楮树者,是一种野生的树种,在我国南方生长茂盛,北方也能生长,因不是好木材,在乡村多当柴烧。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谷者楮也”。《诗经·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皐,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朱熹注云:“谷,一名楮,恶木也。”
关于谷树是不是楮树,回答不一样。一种说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所以一种树变成两个名称,如三国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幽州人谓之谷桑,荆扬人谓之谷,中州人谓之楮。”另一种说两者稍有差别,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楮、谷乃一种也,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叶无桠杈,三月开花成长,穗如柳花状,不结实。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叶有桠杈,亦开碎花,结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种树并易生,叶多涩毛。”陈藏器的《本草纲目集解》引苏恭曰:“此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文,谓之斑谷,今人用皮为冠者。一种皮白无花,枝叶大相类,但取其叶似葡萄、叶作瓣而有子者为佳。”
原来谷树还有雌雄之分。
据资料记载,谷树的叶、枝、茎、果实、皮下粘液等都是药。
叶:能治“刺风身痒”;吃嫩叶可以“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把叶子炒熟,研成细末和面作饼吃“主治水痢”。李时珍曾归纳为利小便、去风湿、治肿胀、治白浊、去疝气、治癣疮。
枝、茎:能治皮肤病。据说患瘾癣的皮肤刺痒难止,可将楮树枝或茎部煮汤洗涤患处,严重的可以全身沐浴,必有奇效。李时珍还说:“捣浓汁,饮半升,治小便不通。”
果实:李时珍说能治阴痿和水肿,又能益气、充饥、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又能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柠木实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彻视。道士梁须年七十,服之更少壮,到百四十岁,能行及走马”的记载,是否可信,有待实验证明。
汁液:最普通用途是用做浆糊,粘性很好。医学上,如果患脚气病,或者长黄水疮及牛皮癣,拿楮树汁来涂擦,效果很好。李时珍说治疗癣疮疗效比它的树叶和枝、茎都更快。今有应验者说,有一个夏天被脚气缠在家里,全脚都是水泡,奇痒难熬,行动不得。几次就医,都是好而复发。后来涂楮树汁,每天两三次,一礼拜后竟然痊愈了。推荐给身边十几个朋友,有的患脚气,有的是长癣,也都药到病除。但在涂擦时,最初患处奇痒钻心,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水泡已破,涂擦效果更好。取汁方法很简单:拿一把小刀,将树皮横着割断,就有乳状液体流出。
话扯远了,现在再回到水浒中来。
关于武大郎的三寸丁谷树皮诨号,尽管历代注家意见不一,主要分歧在于断句:究竟是“三寸”“丁谷树皮”,还是“三寸丁”“谷树皮”?其实,《金瓶梅》第一回也已经作了明确解释:
“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糙,头脸窄狭故也。”
笔者的意见是:无须转文、买弄,知道形容其个子矮、皮肤糙,是一奇丑的小矮人儿就可以了,想水浒作者的本意也即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