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金石书】《五凤刻石》《熹平石经》《贤良方正残石》《洛阳刑 贤良方正的博客](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123548t01cedd81fba733f1f8.jpg)
《五凤刻石》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当时工匠取石维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现存孔庙东庑。
刻石长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石灰岩质。共十三字,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刻字处宽25厘米,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此刻是继《居摄两坟坛》出土之后最早之西汉刻石。历代金石学家多有著录。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贤良方正残石》
《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宽57cm,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归姚贵昉和天津王氏,现藏天津博物馆。碑文隶书12行,存93字。碑刻隶字古朴,结体凝整,用笔含方蓄圆,拙中蕴秀,富于变化。
《洛阳刑徒墓葬砖铭》
刑徒墓砖,清末时就有出土。清《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都曾有过记载。一九六四年洛阳南郊发掘了五二二座刑徒墓,墓葬砖得以大量的出土,砖上的铭文书法亦渐被重视。在发掘中我们知道这些墓葬砖的铭刻时间在公元一O三——公元二一五年期间(永元十五年——延光四年)。
现有的资料证实,这些刑徒墓葬砖上的铭文有先朱书而后刻者,也有直接以刀刻划者。大概是因为对待那些死去的刑徒不必那样认真的缘故,铭文刻画多草率。用刀之法有些象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使人感受到天真,质朴,奔放不羁的美。
按情理《刑徒墓葬砖铭》当属汉砖类,然观其拓片却没有汉砖和汉瓦当那种凝重美,据说刑墓砖是把砖头磨光后,再刻上铭文的,非翻模所为,所以它不类汉砖拓片,倒很象汉金器上的凿刻铭文。当然它纵横舒展,用不着象汉金文那样受装饰趣味的约束,它大小随意,也用不着象简牍文字那样排列成行。最妙不过的是几乎不用波挑,但隶书特征,体势全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