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与拱手礼
握手礼是现代社会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致意的一种礼节,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但在社会实践中常常去遇到很多尴尬。
场景之一:“布里奇拒绝与特里握手”
好尴尬啊!
场景之二:
总理真的好辛苦啊!
场景之三:身为一位女士,面对男士热情伸过来的双手,我很不想与之握手,但为了礼貌,还是伸出右手,对方两手相合,大力摇晃了几下。
太热情了!
场景之四:“非典”时期,你还敢和别人握手吗?
……
这让我们很怀念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见面礼——拱手礼。中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相比较于握手礼,拱手礼有很多好处:
优雅!大气!不愧于“礼仪之邦”。
卫生!我不需要担心他有没有传染病,手有没有洗干净,掌心有没有汗:不需担心谁先伸手,时间、力度等等问题。
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你不接受也没关系,我尽到了我的礼貌,失礼的是你不是我。
可同时向多人行礼。尤其是在人数众多的场合,拱手礼不会冷落了任何人。
如此优雅美俗怎么就被取代了呢?
握手礼来自英国。就民俗而言,只有英国(以及受英国影响的英联邦国家)等少数国家有见面握手的民俗习惯。近代由于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握手成为世界通行的外交礼节。
中国人为什么非要引进用于外交场合的握手礼?原因很简单:英国军舰开到哪里,就强迫那里的人接受自己的语言与礼仪。渐渐地,英语变为世界语,独属英国的握手礼变成世界官方外交礼节。
幸好,拱手礼并没有完全消亡,依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拱手礼讲究不多,关键是两点:
适用于平辈之间,不能对长辈使用。
春晚时,主持人向父母行拱手礼被网友指不敬。古人向长辈行的揖礼是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称“天揖”或“上揖”。
?
老兄,你反了,那是“凶礼”,不能用于喜庆场合。
拱手礼应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表达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女子手法相反。但在凶丧时,行礼正好相反,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现代社会,为了更方便地适用作揖礼,通行的做法是无论男女,一律采用传统中最常见的左外右内的手法。
礼仪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仅要有其一席之地,而且需要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