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

上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题:记承天寺夜游(义教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型:诵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晚,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学生举例。)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画都有很高的成就。苏轼来过我们惠州,惠州惠城区的白鹤峰有个东坡书院,据说就是苏轼在被贬惠州时谪居的地方。不知大家有去过没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宋代官员被贬是到一些边远地区,当任一些有名无实的“闲官”说好听的是“闲官”,说不好听的是“软禁”。被贬官意味着苏轼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看法。(生可能答出:郁闷、忧伤、不开心、不高兴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大家注意听清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试着模仿范读,读出感情。

教师强调:

读准字音:遂(sui)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A、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不懂得同桌谈论一下。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重点词语:

⑴月色入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竹柏影也原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只是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乐者。动词,引申为“交谈”。
一词多义

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寻: 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

重点句子:

(1)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C、学生逐句翻译。

3、翻译全文

翻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全班朗读课文。

四、品读研讨

自读课文,思考:

1、苏轼为何深夜起行?

明确: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皎洁美丽的月光从窗户照进房间,那里睡得着。于是就高兴地起来行走。)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就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苏轼有很多朋友,却“念无与为乐者”,可见朋友多,但知音少。他找谁?(张怀明)为何独寻张怀民?

明确:张怀民当时也贬官黄州。“亦”说明他俩志同道合(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所以邀请志同道合的张怀民一同在承天寺庭院中散步。(板书: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这是文章的叙事部分。(板书:叙事)

(板书:叙事: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夜游承天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

(2)那作者描绘了什么美景呢?(板书:绘景)

明确:月夜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写的是:月光和月下的竹柏影。

(3)作者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月夜的美景的?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月光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月下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犹如水中的藻、荇一样交错纵横。整句没有一个字写到月、月色,却处处在写月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皎洁、空灵的特点,让人如临其境。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空灵

板书:绘景:月 色 —— 积水 空明

比喻皎洁、空灵

竹柏影 ——水中藻荇交横

4、“闲”的深究

A、看着这样的美景,苏轼发了什么感慨?(板书:抒情)

明确:(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作者说,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柏,(也就是说哪里都有月色、竹柏,)这“月色”,“竹柏影”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也就是说,哪里都有美景,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呢?

B、闲人为何意?(闲人:闲情逸致的人)

苏轼与张怀民这两个贬官,但志同道合,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对于作者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感叹?结合写作背景,说出你对这一感慨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皎洁、空灵。

板书:抒情:——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C、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这与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推测苏轼被贬夜游时会郁闷、忧伤等还是有不同的,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吧。

5、我们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6、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挫折、逆境?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7、练习背诵(指导要点:这篇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8、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五、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从苏轼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写到笔记本上。

2、背诵、默写《记承天寺夜游》,积累文言词汇。

九、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叙事:——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绘景:—— 月 色 —— 积水空明

比喻皎洁、空灵

竹柏影 —— 水中藻荇交横

抒情:—— 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在惠州永汉中学赵榕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5)班上了一节汇报课,教学内容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让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来教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由于不清楚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课堂教学过程虽说有板有眼,但缺少创新。

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

四、对学生缺少鼓励。

“学然后知不足”,同样,“教然后知不足”。上完了这节汇报课,在赵榕深校长,永汉中学语文组老师和跟岗十位学员的指点帮助下,我对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觉得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2579.html

更多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4中李清华[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和《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一、 填空《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是 时期的思想家。有作品《 》。“书“的意思是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本文中的“康乐”是指 朝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解读《记承天寺夜游》 方 睿一向提到苏东坡,人们大约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文字,天生有一种鼓荡之气,大有一种栏杆拍遍、挑灯看剑的酣畅。毫无疑问,苏轼是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

《马说》《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题中考复习专用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马说》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 食马( s

声明:《上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为网友脱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