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33 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黄芪白术桂枝汤

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黄芪白术桂枝汤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组成与用法】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

1.带下

初诊:2006年10月18日。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失血性贫血。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

初诊:2005年10月14日。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二诊:2005年10月。19日。恶心减轻,进食后稍著,身冷,口淡多涎,晨起腰痛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化饮,扶阳和胃。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汤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淡附片6g干姜5g半夏15g,5剂。

三诊:2005年11月17日。恶阻消失,身冷除,晨起空腹时胃脘隐痛,进食后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调气和胃。

方剂:小建中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桂枝6g炒白芍12g炙甘草6g饴糖(冲)30g生姜6片大枣6个半夏15g淡附片6g砂仁(冲)5g,5剂。

3.妊娠身冷

参见“桂枝汤”条第2案。

4.输卵管积水

初诊:2004年12月17日。黄某25岁,5年前人流一次,未避孕一直未孕。B超检查提示:左侧输卵管积水,内径12mm,伞端扩张呈囊状,约27mm×25mm。先用活血行气,清热利湿法治疗,药用三七4g、红藤30g、三棱12g、莪术12g、制乳香4g、制没药4g、皂角刺15g、石见穿30g、水蛭10g、丹参15g、败酱草15g、路路通12g、车前子10g、葶苈子12g、瞿麦15g,连服14剂,月经期间改服四逆散加爵床15g、马齿苋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2g、大腹皮12g,7剂。再行B超复查:两侧输卵管积水,左侧47mm×26mm,右侧42mm×26m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由于前法无效,改用温阳行气利水法治疗,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五皮散加减:茯苓皮20g、桂枝6g、炒白术12g、炙甘草5g、大腹皮12g、桑白皮10g、陈皮12g、牵牛子6g、瞿麦15g、葶苈子10g,7剂。经期改用四逆散加败酱草10g、红藤15g、椿根皮15g、半枝莲15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大蓟15g、小蓟15g、萆薢15g、桂枝6g、泽泻10g,7剂。经后再服茯苓皮15g、桂枝9g、炒白术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5g、陈皮9g、瞿麦15g、葶苈子9g、水蛭9g、地鳖虫10g、泽兰20g、炙甘草5g,随症加减,连续服用21剂。经后B超复查:两侧输卵管积液消失。

【方剂比较】

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的比较:

方剂

药物组成

茯苓甘草汤

茯苓

炙甘草

桂枝

生姜

茯苓泽泻汤

茯苓

泽泻

甘草

桂枝

白术

生姜

苓桂术甘汤

茯苓

甘草

桂枝

白术

三方相比较,相同的药物有茯苓、甘草、桂枝,因此三方均可以治疗寒饮引起的疾病,不过茯苓甘草汤中的甘草系炙,后两方则为生甘草;茯苓甘草汤和茯苓泽泻汤还含有生姜,因此温化散饮的作用较苓桂术甘汤为强;茯苓泽泻汤和苓桂术甘汤另含有白术,故较茯苓甘草汤健脾作用更强;三方之中唯有茯苓泽泻汤中含泽泻一味,更突出了此方的渗湿的功效。

甘姜苓术汤与苓桂术甘汤的比较:

方剂

药物组成

甘姜苓术汤

甘草

干姜

茯苓

白术

苓桂术甘汤

甘草

茯苓

白术

桂枝

两方均由四味药物组成,仅干姜与桂枝一味之差。况且该二药同具温中散寒之效,故二方所治当相近。但由于干姜以温中散寒为主,故与甘草、茯苓、白术相合,可以治疗寒湿停留的肾着证;而桂枝除了温中之外,还有温化痰饮,温阳利水的作用,故可以与茯苓、白术、甘草相合治疗痰饮证。

【按语】

苓桂术甘汤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名,在《伤寒论》中又称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此方温化痰饮,健脾利湿,故能治疗痰饮引起的疾病。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中宣阳,白术健脾去湿,甘草和中。

案1为带下,患者平素经汛延后无期,经期过长,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如《素问·举痛论》的“病名血枯……故月事衰少不来”者。患者在补益气血的时候,出现带下量多质稠如糊,恶心纳欠,证属脾阳不振,痰湿下流,带脉失约,故以苓桂术甘汤加半夏,以温阳化痰,加薏苡仁、白果、芡实、金樱子健脾收敛止带。朱丹溪说:“漏与带,俱是胃中痰积流长,渗入膀胱,无人知此”。用治疗痰饮的方剂治疗带下,印证了朱氏之说。

案2为妊娠恶阻身冷,症见恶心口淡,纳欠,喜热饮,饮入不舒。以此可知,系寒饮盘踞于中,阳气不能发越于外,治当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先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治疗,恶阻虽减,但身冷口淡多涎未除,似有鞭长不及马腹之憾,再以苓桂术甘汤合四逆汤加半夏,温中化饮,扶阳和胃,终使恶阻、身冷消除。后因晨起空腹胃脘隐痛,进食后缓解,推断为脾胃虚寒,改用小建中汤合小半夏汤加附片、砂仁而安。苓桂术甘汤除了温化寒饮之外,本身是一张温中健脾的方剂,因此用此方治疗脾胃虚寒的妊娠恶阻,甚是合拍。

案3为孕妇卧地而睡全身发冷,溶溶如坐水中,虽未有痰饮征兆,但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之旨,可用温化寒饮来治疗,故以桂枝汤、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合方治疗而获效。

案4为两侧输卵管积水,先用活血行气,清热利湿法,虽久治而不效,于是改弦易辙,用温阳化饮,行气利水法治疗,方遣苓桂术甘汤合五皮散加牵牛子、瞿麦、葶苈子通利逐水,或用苓桂术甘汤合五皮散加瞿麦、葶苈子、水蛭、地鳖虫、泽兰等随症加减,终使积水消除。输卵管积水一般属于无色透明的液体(继发感染者除外),对于症状不明显者,可以依据饮证施治,治疗原则依仲景治饮“当从小便去之”之法,即温阳化饮,行气渗湿。阳煦而饮化,气行而湿去,故用之有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2394.html

更多阅读

伤寒论案脉沉紧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

上条苓桂术甘汤证之脉沉紧是在伤寒吐下后,而下条之脉沉紧是未经吐下.条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思考:上条之脉沉紧,以为是太阳吐下误治伤中阳而至太阴收降之气卡于由外入内交

经方心裁53 茯苓甘草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茯苓甘草汤【原文】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356)【组成与用法】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

声明:《经方心裁133 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黄芪白术桂枝汤》为网友詪傻詪兲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