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魏邺城遗址与铜雀三台遗迹“大三国志展”资料 :易播乐中

◇论曹魏邺城遗址与铜雀三台遗迹(“大三国志展”资料) 〔易播乐 2009-03-1121-08〕

○撰文/朱岩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地处华北平原的中心区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包括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城南北衔接,大体呈“日”字型结构。邺北城也称曹魏邺城,先后是曹魏(204~265)、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的国都。邺南城又称东魏北齐邺城,是北魏分裂后东魏(534~550)、北齐(550~577)王朝的首都。建筑于邺北城西城墙之上的铜雀三台遗迹,是指曹操在东汉末年始建的三个宏伟的高台建筑群,现在邺城遗存几乎消失殆尽,惟有三台中的金虎、铜雀二台屹立于漳河之滨,经历着邺城遗址1800余年的兴衰弃建。



曹魏邺城全面营建于曹操打败袁绍后的建安九年(204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后,邺城依然是曹魏王朝的五都之一。曹魏邺城以其独具特色的都城规划,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邺城的历史文献记载零星不全,加之邺城遗址历经人为拆迁、战火、洪水等毁灭性破坏,几乎全部埋没于地下的邺城遗迹成为今人认识、研究其规模形制的最重要的途径。全面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始于1983年,是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邺城考古队,经过持续科学勘探和发掘,逐渐发现确认了邺城遗址的城墙、城门、道路、宫殿、水渠、城壕等遗迹。勘探出的曹魏邺城东西2400 至2620米,南北1700米(参见图一,邺北城遗址实测图)城墙现全部埋于地下,城墙系夯土筑成,宽约15~18米。

经过考古工作逐渐明晰的曹魏邺城是一座规划严谨、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都城,它贯穿全城中轴线的思想、单一宫城制度、区划规整功能有别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影响深远。

曹魏邺城的都城规划明确突出了全城中轴线的地位。经考古勘探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曹魏邺城基本呈规整的长方形,正南城门中阳门位居南城墙正中,中阳门内大道直抵宫城正南门,向北直线延伸建筑有宫城正殿文昌殿,上述重要的建筑物和道路以点线构成了曹魏邺城全城中轴线。城内城门、道路、分区都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了规划,南城墙上的其他两个城门广阳门、风阳门分别对称放置于中阳门的东西两侧;东西城墙各一城门,即建春门和金明门,也以中轴线为基准,对称规划建设,东西遥遥相对;北城墙的厩门和广德门也应是依据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城门内侧道路的位置基本经考古工作证实,路网分布也呈现出以中轴线为准则的特色。一个建筑、一组建筑乃至一个宫城具备中轴对称特色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整个都城中较严格地采用明确的中轴线规划思想的实例,我们通过考古工作成果可以上溯到曹魏邺城,对于是否存在早于曹魏邺城的中轴线都城规划,尚待科学认真地工作、客观审慎地研究。都城中轴线规划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曹魏邺城为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演变注入了活力,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参见图二,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曹魏邺城确立都城中单一宫城的制度。曹魏邺城之前的都城,如西汉长安城、秦咸阳城等都是多宫城,甚至西汉长安城中的宫城面积占去整个都城面积的三分之二。西汉到东汉时期宫城面积缩小,其他功能空间的面积扩大成为发展趋势,曹操在建安九年规划建设的邺城实际上顺应的是时代发展潮流。在邺北城遗址范围内迄今没有发现明确的宫城墙遗存,但在邺北城东西大道以北、城址中部,发现了10座夯土建筑基址,建筑基址分布集中,因此应是曹魏邺城的宫殿区。结合邺北城其他钻探、发掘结果,曹魏邺城的宫城基本可以复原。曹魏邺城推测宫城的位置为,南宫墙在东西大道以北,北宫墙在北城墙以南,东宫墙在广德门大道东约400米,西宫墙位于厩门大道以东。可见宫城位于整个曹魏邺城北半区的中部,由于宫城正南门和文昌殿坐落在全城中轴线上,因此我们推断,全城中轴线也是宫城的中轴线,两者重合,既突出了全城中轴线的重要性,同时也把单一宫城更加有机地纳入到整个都城规划之中。单一宫城制度一经确立,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规划无一改变。

区划规整功能有别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地体现。纵观曹魏邺城平面布局,除了需要关注南起中阳门、向北通过中阳门大道的中轴线这一全城规划核心以外,还要关注另一条辅助轴线,它就是东城门建春门到西城门金明门的东西大道。这是曹魏邺城唯一的东西大道,它宏观地把曹魏邺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半区空间突出的是政治功能,居中的是唯一的宫城,宫城之东有相当于外朝的宫署区,东北隅是贵族居住区,东城之西是皇家园林区。南半区突出的是经济和生活功能,据文献记载,这里分布有永平里、思忠里、吉阳里等里坊。曹魏邺城内共发现了六条主要大道,其中东西向大道一条,南北向大道五条,除中轴线大道宽17米外,其余均宽13米。六条主干大道和顺城街构成的均衡框架,这些干道采用的是垂直交叉的交通网络系统,形成平面格局整齐的特色。不同功能的空间在规整统一的道路分割之后,显现了联系与差异的和谐统一,形成曹魏邺城独特的城市节奏。

中轴线规划思想、单一宫城制度、空间功能分区设计理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三国时代之后的中国历代都城规划基本都沿袭了这一特点,甚至东亚地区古代都城也体现了这样的都城规划要素,足见曹魏邺城影响的深远。



在曹魏邺城的都城规划中建设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也是一个特点。

关于记载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的文献主要见于左思《魏都赋》的李善注(参见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卷六)、郦道元《水经注》等,在《魏都赋》中有这样的描绘:“飞陛方辇而径西,三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霤,下冰室而冱冥。”

张载注曰:“铜爵园西有三台,中央有铜爵台,南则金凤台,北则冰井台。”参考《三国志•

魏书》等文献,铜爵台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爵”与“雀”相通,故也称为铜雀台;金虎台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十六国后赵石期为避皇帝石虎之讳,改“金虎台”为“金凤台”;冰井台建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在三个高台建筑中铜雀台最为高大,达十丈高,其余二台均为八丈。关于上面的建筑,金虎台有屋百九间,铜雀台有屋百余间,冰井台有屋百四十五间。其中又以冰井台建筑和功能较为特别,冰井台上有冰室,室内有数井,用来保存冰和石墨,此外冰井台还有粟窖和盐窖。三台之间,作阁道如浮桥,阁道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铜雀三台的军事堡垒功能可见一斑,这也是与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形势密切关系的。曹魏邺城的防卫系统包括了通过考古工作确认的城墙、城门和城墙上的高台建筑等,其中独具特色的就是沿城墙建筑的三台高台建筑群。

铜雀三台遗迹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之西、邺镇村之北,是目前曹魏邺城遗址仅存于地面的遗存。三台基址西侧流沙层极深,距地表深约8米处依然为沙层,这里应是漳河改道河水切割冲刷所致,故现存三台基址之西侧均被冲毁或破坏(参见图三,铜雀三台雪景[西南一东北向拍摄])。

金虎台居三台最南,推测位于西城门金明门之北、西城墙之上,其夯土台基目前保存较好,台基南北120、东西71、高12米(参见图四,金虎台近景[西南一东北向拍摄])。台基西侧立面夯土陡峻,夯层历历在目,能够观察到的夯层厚度约为12厘米。台基东侧呈现两个大的台阶状,一般认为位于中腰部的台面,是自然和人为破坏的结果。但也不应排除是有意而为之的遗留,即可能高台面向城内的立面呈现高低错落的几个层次,不同台面有建筑物,共同构成金虎台建筑群。当然,具体情况需经全面发掘才能确定。

铜雀台位居三台中间,南距金虎台83米。铜雀台已被严重破坏,仅存台基东南角,夯土台基现存南北50、东西43、高4~6米。

冰井台则完全被漳河的洪水吞噬殆尽,具体位置迄今无法确认。

铜雀三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军事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巍峨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在这里,文学家曹植等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佳作;在这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旋律萦绕于殿阁楼宇之间。三台建成之初,曹操在台上宴飨群臣,曹操命其子和群臣当场赋诗赞美三台。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建高门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果园之滋荣……”。三台建筑和其东侧紧邻的皇家园林铜爵园相辅相成,引发了文学家们无限遐思。

根据考古勘探试掘,推断铜爵园位置应在金明门至建春门东西大道之北、宫城之西,西抵铜雀三台、北达北城墙的范围内,这一范围内曾发现有若干夯土基址。《魏都赋》中有这样的描述:“右则疏圃曲池,下畹高堂,兰渚莓莓,石濑汤汤。弱葼系实,轻叶振芳。奔龟跃鱼,有??吕梁。驰道周屈于果下,延阁胤字以经营。”

东汉末年,曹操依托铜雀三台和西侧铜爵园的美景,时常宴请宾客。当时文学家们留下了《公宴诗》,对曹操宴请宾客的活动进行了文学描绘。这其中也包括了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建安七子”王粲、陈琳、应旸、刘桢、徐干等人。刘桢的《公宴诗》中写到:“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旁。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建安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七子等人间意趣相投,亲密无间,他们饮酒赋诗,慷慨激昂。这个时期建安文人频繁的聚会,直接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的学者认为,这里酝酿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初的文人集会,邺城铜爵园林、三台胜景激发了东汉末期文学家们思想的萌动,他们遗留下的崇尚自然、直抒真情的诗篇成为永恒。



邺城考古队自1983年在邺城遗址开始考古勘探发掘以来,迄今已持续工作25年。其中为确定铜雀三台遗迹位置、了解其时代,先后进行了一些试掘工作,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出土遗物。铜雀三台始建于三世纪初的建安年间,但是在十六国时代的后赵、冉魏、前燕王朝和北朝后期的东魏北齐王朝再以邺城为都城期间,都对三台建筑群进行了修葺,所以在铜雀三台出土的遗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在这里介绍两件发掘出土的有特色的铜雀三台遗物。

青石角螭首。编号86JYTl3⑥:17,出土于铜雀台南侧试掘的探沟中。螭首全长189.6厘米,可分前半部和后半部两部分,前半和后半各占全长的二分之一(参见图五)。前半部为磨光的螭首头部,长92.8~98.4厘米;后半部呈长方柱形体,表面残留錾刻斜线。前半部雕刻成龙头形状,头部上昂,双角双耳;圆目睁开,短鼻朝上,大口呲咧,牙齿尽露,8颗獠牙凸显,左侧的上下牙龈和右侧的上下牙龈各有2颗,上吻部较长且上翻,雕刻的上吻部边缘线富于动感。仔细观察眼球外侧和牙龈部,还可以隐约观察到残存的红颜色,可见以前该螭首在铜雀台做建筑构件的时候,表面应有彩绘。后半部属于埋设于建筑内的部分,故未加修饰。后半部与螭首头部的上面的分界线呈直角形状,直角线外侧(前半部)略高于与内侧(后半部)。根据这一特征可以推断出,这件螭首使用与转角处。螭首后半部近直角形分界线内角处有一小圆坑,口径8、底径4、深8 .8厘米,应为安插其他石构件之用。与中部的直角形分界线平行、相距约26厘米处再雕刻出一直角形高差。后半部的侧立面满部錾刻整齐的斜线,斜线间距约2厘米,该立面现残存有每间隔6~8厘米可以观察到的土渍痕迹。

文字石刻残块。编号Tll③:4,出土于金虎台东侧试掘的探沟地层中。刻石已残,残长30、残宽20、厚12厘米(参见图六)。刻石的上端和右侧为原始边缘,刻字残存3行半,可辨认的文字为“台东面北头第四……南北长六丈三尺……大者如四五口……”,字体属汉隶书体,规整虬劲,惜后期被破坏,整体内容不详。其时代当属三国曹魏之遗物。

对于上述出土遗物中的青石角螭首时代推断,在发掘简报中曾将其归入东魏北齐时期遗物内,主要依据是该遗物出土于铜爵台的东魏北齐文化层中。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对于这件遗物时代的推断有必要重新考虑。首先,东魏北齐文化层出土的遗物可以确定出土遗物年代的下限,但是不能排除早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可能。例如上述文字石刻残块时代属于曹魏时期,但是它出土的文化层确实晚于三国曹魏时期的,这也是考古发掘时常见的现象。其次,我们在2002年邺城遗址发掘的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的工作中,清理出土了3件青石螭首,应为佛塔台基建筑构件(参见图七)。那3件青石螭首与铜爵台出土青石螭首有明显的形式差异,如东魏北齐青石螭首鼻吻部比较方圆,总体雕刻风格也偏于柔和。因此我们倾向铜爵台出土的青石螭首的时代可上溯到三国时期,即它是曹魏邺城创建铜雀三台时期的遗物。

细致考察青石角螭首的残痕和制作工艺,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曹魏铜雀三台建筑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青石角螭首高台石刻围栏的构件,它整体分前后两部分,磨光的前半部挑出于高台外侧,有錾刻斜线的后半部埋设于夯土高台之中。青石螭首中间的小圆坑应为插放方形石柱的位置,相邻的石柱之间可设置栏板,石刻的石柱、栏板和压置在石柱下的螭首共同构成高台周边的石刻围栏。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后半部的侧立面残存有水平状的土渍痕迹,痕迹的间隔为6~8厘米,我们推测这正是埋设高台夯土中遗留的残痕。铜雀三台内部的夯土夯层厚度一般为12厘米,比青石角螭首反映的夯层厚一些。埋设青石螭首的层面应处于高台不同层次的顶面,这反映了顶面夯土密度加大,夯层变薄的现象。青石角螭首的前、后半部分界线与水平线(水平放置螭首状态)夹角80°,换一个角度而言,青石角螭首的前、后半部分界线与垂直线夹角为10°。这个数据十分重要,因为磨光的青石角螭首前半部外露于夯土高台,青石角螭首的前、后半部分界线角度与铜爵台外皮角度应该吻合,这说明铜爵台外皮的收分为10°。磨光的螭首前半部上昂翘起,沿螭首下颚绘制一条直线与水平线夹角为10°,换一个角度,它与角螭首下颚吻合的直线与垂直线夹角为80°。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特意设计的,因为从高台侧立面与挑出的螭首夹角恰好为90°直角,该角度符合了外露于高台侧立面青石螭首力学和美学要求。可见铜雀三台建设之初,不但规划出高台的规模,而且把高台建设中使用的石木建筑构件都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设计。从青石角螭首反映的信息,我们推测,曹魏铜爵台“高十丈”,高台的侧立面收分10°,高台顶层设置石刻围栏,石刻围栏由石柱、栏板和压置在石柱下的螭首组成。出土的青石螭首近1.9米长,其巨大的体积是宏伟壮观铜雀三台的真实写照。

■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北临漳县邺南城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1997年3期。

徐光冀《曹魏邺城的平面复原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朱岩石《鄴城における皇家園林機能と意義》,《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第29辑(1997年)。

图一,邺北城遗址实测图

图二,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

图三,铜雀三台雪景[西南—东北向拍摄]
论曹魏邺城遗址与铜雀三台遗迹(“大三国志展”资料):易播乐中

图四,金虎台近景[西南一东北向拍摄]

图五,青石角螭首

图六,金虎台出土文字石刻残块

图七,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出土青石螭首

(本文由“大三国志展”主办方提供易播乐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健字: 大三国志展

◆查看“交流?对视”资讯◆查看“全日本”资讯

相关资讯

大三国志展 湖北武汉展【5月28日~8月9日】  (2009-05-0417-04)

大三国志展 门票 票价  (2009-04-1409-48)

正子公也:《绘卷水浒传》的作者  (2009-04-1011-34)

《大三国志展》将在上海、湖北、安徽、北京、四川5地举办  (2009-04-0419-47)

三国相关关键词(“大三国志展”资料)(2009-04-0218-34)

《大三国志展》上海展4月13日开始(全国巡展•第1站)  (2009-04-0110-40)

关于“大三国志展”——东京富士美术馆馆长 野口满成  (2009-03-1112-57)

捜索资讯 

相关链接

中华智慧的文化符号——《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



日本资讯指北

时尚 生活 文艺 影音 武道

旅游 历史 商务 中日

最新社区信息

日本的终身学习人口,占国民20%

萧逸眼中的“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

日本三景

移民日本,有什么条件

日本观光厅新的旅游标语,对你有吸引力吗?

【对“论曹魏邺城遗址与铜雀三台遗迹(“大三国志展”资料)”发表评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2297.html

更多阅读

破解铜雀台的三大谜团 韩国的三大未破解

破解铜雀台的三大谜团2010-10-16——四川省博物院《大三国志》文物精品展讲座《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典型性的建筑场景,对气氛的营造,故事的展开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如桃园,风仪亭,草庐,七星坛,甘露寺,铜雀台,等等。但是,以上场景多系罗贯

八达岭长城周边游--岔道城遗址 溜冰岔道

端午节刚过,社会上班的第一点天,我们一行十多人分乘三辆车行至八达岭景区周边,到这里旅游、采风。上午九点多出北京城,十点多到达行程第一站“岔道城遗址”。岔道城是明代军事设施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建

声明:《论曹魏邺城遗址与铜雀三台遗迹“大三国志展”资料 :易播乐中》为网友月很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