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的刻画符号,所有的象形文字都具有某种“神性”, 刻画符号

字母二题 伊西多尔.伊苏发起的所谓“字母派”

1.字母之环

《创世纪》中并没有提到语言的发明,这似乎成了第七天以后的事情。但在创世的一周,语言的威力始终伴随着上帝的创造。正如开卷的那句名言: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世界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语言,我们甚至可以说不是上帝而是语言创造了世界。博尔赫斯在一篇谈书的文章中提到,大约公元6世纪左右在叙利亚或巴勒斯坦出版过一本叫《SeferYetsirah》的书,这本书描述的正是耶和华如何通过基数词1-10和希伯莱字母表中的22个字母创造了天地万物。如此看来上帝是个十进位制的信奉者,并且只说希伯莱语。这当然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那么字母或数字的发明又该归功于谁呢?

文字的源头充满了迷径,向为学界视若畏途,没有现成可携带的旅行地图和地名索引,即便把一切零零碎碎的资料都收集到手,仍不免四顾茫然,掷笔长叹。从文字的源头上溯字母的源头,则更有可能陷入迷径中的迷径。最省力也最绝望的办法莫如将之归于神功,非俗人所能解,或杜撰一个仓颉之类半人半神(“证据”之一是说他天生四只眼睛,而这又显非项羽李煜之类后辈重瞳子所敢追摹)。

迥绝孤标的意大利人维科认为追溯文字起源的困难其实大半是学者们自找的,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将文字的起源和语言的起源隔裂开来。神说,并非因为有了文字神才说,也不是因为神说才有了文字。神说要有光,神是以光在说,以光与暗分离的事实在说,也就是天说、地说、雷霆在说。神之说,也就是“神写下的文字”,也包括“老虎身上的文字”,“一座高山,可能就是神的话,不然就是一条河,”(博尔赫斯:《神写下的文字》)最初的人类相信电光箭弩和雷声轰鸣都是天神向人们所作的一种姿势和记号,这种记号就是实物文字,也就是被所谓“神的字母”,它们存在于有声字母发明之前。一切民族都经历了这样一种由神的象形文字朝人的象形文字的过渡。最初的文字是指形象,形状,实体,也就是维吉尔在《牧歌集》里所说的“一切事物中都充满着天帝约夫”。后来柏拉图把约夫理解为渗透和充塞到一切事物中去的以太(ether)。(维科:《新科学》[379])马克斯.缪勒在考察人类早期的神话中也发现并证实了这一点。“在早期的语言里,自然就是自然,一个纯粹的形容词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缪勒由此将语言的形成分为三个时期,即词的形成期、方言期、神话期。

埃及人相信世界在他们之前已经历过三个时代,即神,英雄和人的时代,维科认为对应于这三个时代,同样存在着三种语言、三种字母,——顺便说一句,“三”是维科难以割舍的数字情结,这当然需要辟专文来讨论——第一种是象形语言,用神的字母;第二种是符号(象征)语言,用英雄的字母;第三种是书写的语言,用人民约定俗成的字母。

最初的文字哑口无言,它原是在心中默想的某种姿势或具体事物,凭形象和象征说话,所以最初的字母是选中的物。希罗多德《史记》中曾提及在亚细亚北部,西徐亚国王伊丹屠苏斯(Idanthyrsus)曾用表示一只青蛙,一只田鼠,一只鸟,一柄犁和一把弓等五种实物的词(对这些词各自表达的意思的详细说明参见《新科学》[435])来回答要向他宣战的波斯大帝大流士。

法兰西北部有一种叫做辟卡底的rebus(一种红花草)的象形语言,顾名思义也一定像在日耳曼一样,是运用具体事物的语言,也就是西徐亚国王所用的那种象形的语言。塔西陀在描写北欧当地风俗时曾提到古代日耳曼人并不知道文字的秘密(literarumsecreta),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怎样写下他们的象形文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士瓦本国王弗雷德利克时代。直到哈布斯堡国王鲁道夫时代,才开始用日耳曼俗字体来写政府文件。

就连大不列颠北部最远的地方苏格兰在古代也用象形文字书写,更毋论那些以使用象形文字著称的国家。无可否认,按照维科的观点,所有的象形文字都具有某种“神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所谓“神的字母”更接近于中国古代的八卦卦象,不能与已形成了稳固成熟的语言形态的现代汉语象形文字混为一谈。

如考古工作者最近发现的,属于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的绝大多数器物及其上面的刻画符号、图形文字和单字,都是同一统卦的卦象,从而证明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晚期就已产生,也使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的记载得到旁证。

费尔南德.莫塞在《英语简史》中曾提到入侵不列颠的那些日耳曼部族并没有草体字(即现在常见的书写体),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属碑铭文字的秘符体字母,所有的日耳曼人都用它来画符、题哀词、写公文或把本人的名字刻在私人用品上。

英语中现在还保存有大量的秘符体铭文。

现代英语里有三个常用词都可以追溯到秘符体的使用上。这三个词就是动词write(写)、原意是“刻写”;动词read(读),原意是“解符”;名词book(书),原意是“板”,即用以刻秘符的木板。属于最早古日耳曼文字的“古代北欧文字”,在古英语中意思也是指秘密的、神秘的。

古代北欧字母则被称为“futhark”,据说,这是传说中的奥丁神被吊在一棵名叫伊格德拉西尔树上的九天九夜里发明的。[牛顿?]有人则认定发明者是一个名叫麦库斯曼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可以料想,最初被用来作为符号的形象,也受到书写方式的制约。

例如楔形文字的形成就跟用木头在泥版上刻写这种方式有关,埃塞俄比亚人则用一切机械工作的用具作为象形文字。

——后来当英国人想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时,他们就跟一些爱尔兰僧侣学会了使用拉丁字母。而当这种字母不敷用来标记所有的语音时,他们就不得不引入几个秘符体借字作为特别的字母,例如和后来都曾用来代表英语里的齿间擦音,现在都以th来代表了。流播世界各地的Gammadion,即卍字形,曾被纳粹党颠倒用来作为党徽标志(卐),只不过是秘符体流传至今的一个最近的例子。

幸德秋水在《基督何许人也》中,对作为十字架起源的符号作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发现它们作为男性的记号,不但可以显现为牛,羊,也可以是火炬,火焰,圆锥,蛇,萨拉斯(巴克科斯神的拐棍,用茑萝或葡萄叶装饰,头上戴着一个松球),三角形十字形,卡底赛阿斯(墨丘利神的拐杖,有两条蛇缠绕,顶上有两个翅膀),头上有球的竿,乔木,直立的石,笏,牧标,尖塔,招橹,直柱,夭,枪、剑,棍棒,直立的桩子,都是古来用以代表最高神的生殖力的。这些记号的特点在于其形直立,其质刚健,其色尚赤,间有火焰。作为女性的记号,亦不一而足,如土地,月,海中之星,圆,印形,三角形,石榴门扉,箱子,鱼,船,蹄铁,罅隙,孔穴,天上之处女等,大多是作妇女生殖器之形象,其色用黑。

缪勒认为这些最初的象形物不仅获得了个性,而且也获得了性的特征。因为“那时没有既非阳性也非阴性的实体,中性词是后来的产物。”在原始民族的眼里,天人是一体的。打雷被看作是天帝在发怒和咆哮,而一块磁石吸引了铁,不单单是爱情的象征,而是因为自然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躯体,同样富于肉欲和情感。只是当人类理性过于发达之后,它们才常被用来指涉一个纯粹的隐喻或象征的概念体系,由此构成了全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庞大总体,——语言的自然之源曾使这些词在开始时既清楚又分明,对于起源的追溯却沦为一种头绪纷乱不断经受着痛苦分裂的复杂过程。

与英雄时代相对应的第二种语言,是用意象、比喻和富于自然特征的事物构成的符号,也就是维科所谓“英雄的徽帜”,我们至今犹可从流传下来的西方古老的名门世家的家族盾徽上一辨它们的遗痕。

马在他的两部史诗中有五处说起有一种语言比他使用的语言更古老,荷马称其为“神的语言”。《伊利亚特》中曾提到阿耳戈斯王后引诱西绪福斯美貌的孙子、英雄柏勒罗丰未成,进谗反诬,国王普洛透斯遂派柏勒罗丰亲自去送一封置柏于死地的信给吕喀亚国王。这封信据说是由一种叫sēmata(即符号)的记符写成的,《伊利亚特》卷六描写它密密匝匝地刻画在一块折起的板片上,《伊利亚特》中提到“书划”仅此一例。而据维科推断它们必然是一些隐喻、意象、类比或比较,接替这种自然语言的是与埃及所谓人的时代相对应的语言,也就是我们今天用来书写的语言。我们终于回到了那个“天雨粟、鬼夜哭”的夜晚,人类头一次将说的权利从神那里夺了回来,神迹变为字迹,天书变为人之书,我们得以使用至今的文字终于诞生了。这种描述固然略显戏剧化,其实也只不过是人对自己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一次回顾与肯定。因为神也毕竟只是人想象的产物,而所谓英雄性也只不过是神性和人性的混合。

区别于神的字母,这种土俗的字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听懂的,我们用它来表达日常生活的需要,通信并传递远方的消息,因此它一定是在中下层阶级中产生,所以才能被广泛地接受的。古埃及统治者确曾习惯用“人”这个词来代表平民们,以示和英雄们有别。换句话说,所谓“人”的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中下层阶级的语言,凡俗的语言,这就决定了这种语言必然是按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的,也正因为它具有这一永恒特性,所以语言成为人民的一种权利。

当罗马皇帝克劳狄(Claudius)创造了3个新字母,并发表了一本有关这3个字母的论著,认为有必要把它们加到拉丁语字母表中去,罗马人却不买这个帐,只有等他即位之后才得以在实际应用中推广,直到苏维托尼乌斯撰写《罗马十二帝王传》之时,这些字母仍然出现在许多书籍、公报和公共建筑物的铭文中。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某些个人在语言的发明和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那些文化英雄,如伏羲、仓颉,琐罗亚斯德,腓尼基人桑渠尼阿通(Sanchuniathon),卡德摩斯,阿尔卡迪亚人伊凡德的妻子卡曼塔,奥丁、乌尔费拉斯,亚美尼亚的密斯罗普,西里尔和墨索迪乌斯(Methodius)等,包括词典编撰者约翰逊博士,许慎等。不管是传说中的,还是可能确有其人,他们的名字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伏尔泰才把字母表视为一个国家无可争议的纪念碑,一个民族就是从这里开始总结并进一步汲取新知识的。

希腊人曾相信是优卑亚的英雄帕拉墨得斯发明了包括字母表、数目字、钱币、按月计时法、骰子游戏在内的一切。柏拉图《理想国.斐德若篇》中提到过这个名字,用来影射芝诺,说他运用修辞术使他的听众觉得同一事物象同又象异,象一又象多,象动又象静,这倒道出了一点字母或数字的真相。当然柏拉图和他的同胞们指的只能是希腊文的字母或数字,人们公认这种凡俗字母是由卡德摩斯从腓尼基输入埃及的,腓尼基人则是从迦勒底人那里接受过来的。迦勒底人、印度人、中国人都属于世界上最早开化的民族,伏尔泰认为,正是迦勒底人在建造如巴比伦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美丽城市时才开始使用字母,并创造了一种刻在砖坯上的象形文字。

字母表的发明至少可以上溯更远到同样建立在两河流域的更古老的阿卡德王国时期——在卡尔.萨根编订的宇宙日历中,这发生在从大爆炸开始的一天直到当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11点59分51秒,(现在是元旦第一秒)。——腓尼基人则是世界上最早通商的民族,他们把腓尼基字母带到了希腊。腓尼基人也给埃及人带去了第一个字母表,当时只有16个字母。这些象形文字只能是些数学符号或几何图形。

希腊人把这些几何图形接受过来代表各种明晰的发音,使它们极其优美地形成了土俗字母,这些字母后来由拉丁人采用了。拉丁字母的创造字母者,是卡曼塔(Carmenta),这个名字是自Carmina而来,意思就是诗歌。西班牙人的最早语言则被称为“罗曼斯”。(《新科学》,[438])

我们终于随着先贤的指点追溯到了文字悠远的尽头,但迷雾并没有被彻底驱散,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这就是三种语言和三种文字的差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维科试图从声音的层面来对三种语言和文字作出区分。他认为神的语言是几乎无声的,或只稍微发点声音;英雄的语言开始是有声与无声的平均混合,也就是土语和英雄们用来书写的文字,如荷马称之为sēmata(符号)的二者的混合;至于人的语言则几乎全是有声的,而当语言的发展进入到了有声阶段时,就形成了诗性表达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位传说中被称为诗歌的女人如何会成为拉丁字母的创造者——夜莺终于开口歌唱了。

“每个词的创生最初都是一首诗,具体化为一个大胆的比喻或明确的概念。”每一个字母的创生亦复如此。缪勒在发现了雅利安语言具有共通的古代名称这笔财富的事实后曾断言,所有这些名词原初都有某种表现的和诗意的力量。“每一个词都在确定的意义上就是个神话。这些词最初都是用来定名的;它们表达了特定对象看来具有的诸多属性的一个特征,这些特征及其语言表达,经过选择淘汰,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诗歌,而这种诗意在现代语言中已经丧失干净了。语言被称作化石的诗歌。但是正像一位艺术家不知道他正在抚摸的陶片的意义,在于它含着人类生活的遗迹,当我们称某人为父亲时,也不知道我们正把他称作保护者。”显然,这本身就是个故事。“如果要逐一考察所有这些语言的遗迹,足以使我们写出一卷大部头的著作。”

维科曾设想编出一种所谓“心头词源”,来对各种发音不同的语言找出意义。弗洛伊德则在有关精神分析学的演讲中提到过,他诊治过的一个病人有过这么一种奇怪的幻想,他认为世间必有过一种所谓“原始语言”,如同一棵启示了奥丁发明的字母之树,“每片最小的叶子同最底层的根须,同整体的每一其他最大和最小的部分互相交流。”(卡莱尔语)。我个人曾梦想有朝一日能追溯每一个字母的源头,那时候我将到达人类历史的源头,这样的历史事实上也是一部心灵史或人类史,可能等于所有人类历史的总和,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一起编撰。这样一部历史问世之时,也就是人类纷争消弭之日。到那时候,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一起回溯到共同的源头,以一种所有人都听得懂的语言说话,人类将会发现,我们其实都只是同一棵语言之树上结出的不同果实。或许三种字母(文字)的区分本身也只是人为的,神、英雄和人只是它们不同的称呼。

正如众所周知的那个关于人类建造巴比伦塔和上帝派天使下来使天下人语言发生混乱的传说。显然,起初天下的人们说一种语言,犹太智慧书《阿伯特》上记载“有十件事物是在安息日前夜的黄昏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大地之口;水井之口;母驴之口;彩虹;吗哪;神杖;沙米耳(据称是一种可在石头上刻字却不会伤到石头的东西。我们唯一可能想到拿它来作比较的是一支最初的笔);神谕;字;版。”作为对《创世纪》失记的一点补充。这样我们终于又回到了开头,完成了一个追溯字母的小小圆周。不要忘了发明字母表并建立了阿卡德王国的塞姆人语言属塞姆(闪)语的一支,无疑他们正是挪亚的儿子闪的传人,玛士撒拉的子孙,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上帝的造物。就此意义而言,创造语言的不是别人,正是上帝。

2.字母之珥

“珥”在词典中有一个意义是指日、月的光晕。日珥指的是突出在太阳边缘发光的气团。我在一次日全食时见到过一次,在一瞬间样子有点像金色的指环和在它边缘闪烁的钻石。事实上它就是那没有被遮挡住的一部分太阳。在我写完了“字母之环”之后,重读博尔赫斯的《阿莱夫》若有所感,于是就再想写几句,权当作为已完成的字母之环再按上一个珥罢。

阿莱夫(Aleph)是希伯来语的第一个字母,相当于英语中的A,数字中的1。正如我们所说的,每个字母的最初起源是神秘的,而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则显得更加神秘,几乎是不可知的。虽然仅从外观上判断,就不难粗粗描绘出字母A的演化过程:最初来源于古埃及人的牛头象形符号,发展为腓尼基人的∨,希腊人始将它写成Α,至拉丁文方最后定形。我们却并不太清楚犹太先民是如何选中“阿莱夫Aleph”作为第一个字母,正如他们选中了“贝特Beth”作为第二个字母,选中“格米尔Gimel”作为第三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又分别代表数字2和数字3,两数之和为5,而希伯莱文第五个字母“黑(he)”正是上帝的象征。——这当中肯定经过一个从具象到抽象既漫长又曲折的提炼过程。

博尔赫斯曾经提及,对犹太秘教来说,〔“方体希伯莱”(SquareHebrew)字母写作〕这个字母代表恩.索夫,就是无限纯粹的神。据说其形象是一个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表明下面的世界是镜子,是上面世界的地图。这恐怕就是我们追溯字母阿莱夫原型的唯一线索。至于牵涉到这个字的发音,这样一条原则必然会被提及,即引入了人类最初声音的是歌唱,而发音的语言也是以象(谐)声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正如我们看到儿童们仍然能恰当地用象声方式表达自己,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也正是以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自己。我们不妨设想它是由一声惊叹而来,即面对无限的惊叹或恐惧。后来数学家哈雷的乔治.康托尔将他作为数字转化的一个标志,引入了集合论与超穷数的理论中。数学术语中有所谓“阿莱夫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第三章“普洛透斯”中描写斯蒂芬瞥见接生婆麦凯布太太时由阿莱夫、阿尔法联想到也正是零,“Aleph,Alpha:零,零,一。”

阿莱夫还让我们想起了与它的读音相近的一些词,不管它是由一个希伯莱人发出的,还是出诸更古老的腓尼基人之口,如早期的腓尼基人曾以“El”这个词指上帝,阿拉伯人几乎发每个词都以al开始,后来阿拉伯人的“Alla”显然也由此而来。人类最初是以歌唱的形式开始说话的,这也可以通过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来说明,元音的发声之所以比辅音容易得多,正因为它们容易被以歌唱的形式发出来的。

在古希腊语中,字母就叫元素,这说明希腊人开始时一定是用最简单的声音来称呼他们的字母(例如用ah称呼),而拉丁人采用了希腊的字母,跟着希腊人的路子走,用来称呼拉丁字母的也一定是声音低沉的名字。拉丁字母的形式保留了最古的希腊字母的形式,所以维科认为我们由此应得出的结论是:用复杂的名字来称呼字母(例如用alpha代表α)的办法在希腊人中间起来较晚,由希腊人传给希伯来人,那就更晚了。由此我们不难粗粗地勾勒出字母阿莱夫的发音史。

毕达哥拉斯学派采用了腓尼基人用希腊字母表中的字母和增加某些腓尼基字母来表示数的方法,字母与数字又一次被挂起钩来。毕达哥拉斯和他的信徒们坚信万物皆数,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无不由数构成。1是点,由1生2,即点点成线,2又生3,3产生面,继而由面生体,便有了四大元素。

1又是一切奇数的始基,而奇数被毕达哥拉斯看作是善的象征,所以1又是一切善的始基。由1生出宇宙间一切善。奇数是阳性的,所以1又代表阳性中至高者——阿波罗。善都是有形的,有限的,不变的。但这一切都是相对的。让我们继续按照毕达哥拉斯派的逻辑,由于2是一切偶数始基,而偶数又是作为恶的象征,是多变、不定和无形的,由于2又是1生出的,所以无限也同样可以寓于有限之中。杜撰一个无限的阿莱夫是小说家的权利,也是他的义务。就像被用作《阿莱夫》题记的那一声哈姆雷特的呼喊:“啊,上帝,我可以关在一个核桃壳里,自以为是无限土地上的王。”

诗人和小说家就是这样一个核桃中的王或“冰琪琳大帝”(史蒂文斯创造的著名诗歌意象),而阿莱夫就是这样一个将宇宙关闭于自身的字母,或者说是一个映照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面镜子。《旧约.创世纪》第一章描写了造物主通过发出十道指令来创造世界,犹太贤哲认为世界就造于这十句话中,无疑它本可以造就于一句话中。每个作家都在寻找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字母,这样一个点,有的穷尽终生,也只抓到一个碎片,或者永远跌入了被遗忘的黑洞里。但即使,一个只是反映了自身黑暗的光的碎片也是值得珍贵的。

问题在于,怎样来向别人传达这个“我的记忆”几乎无法包容的无限的阿莱夫呢?“神秘主义者在类似的困境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标记:为了表示神,一个波斯人提到了一只鸟,它在某种方式下就是所有的鸟;……一个天使,他有四张脸,同时面向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等等。(《阿莱夫》)一头神话中的公牛则可能长有4只角、3条腿、2个头、7只手(意指2、3、7个世界,4个方位)。无疑,它们都可以跟阿莱夫联系起来,“也许神不会拒绝发现一个相等的形象。”就象神话的研究者柏尔根在古老的吠陀诗中发现的,“大部分神话生物群或物群可归结为一个具有许多面貌、把群作为统一体来表现的生物或物。因而,每一群的组成部分则是那个唯一本原的同等数量的表现;而这些表现的复数则由世界的复数来解释……”(转引自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同样,一个神话中的数字不只是简单地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多数或少数,而且还表示一个总数,这个总数又在原则上符合世界的总和。而“描写中的各种细节暗示着世界划分的各种方法,全都力图表现所谈的主人公是无处不在的。”

于是小说家博尔赫斯毫不犹豫地选中了阿莱夫这个代表1的字母,并且大胆地把它安顿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地下室不起眼的角落里。通过小说中的诗人卡洛斯.阿根蒂诺之口,博尔赫斯把它称为“不能归属他人”的“我的阿莱夫”,一个小小的明亮的圆球,发出几乎无法忍受的光。它所包含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引起了正在不停旋转的幻象。虽然博尔赫斯的这个阿莱夫只有二、三厘米,“然而宇宙的空间就在其中,一点没有缩小它的体积。每一件事物(譬如我们说镜子里的月亮)都是无限数的事物,因为我清清楚楚地从宇宙所有的点上看到了它。”“看到了阿莱夫之上的大地;……大地之上的阿莱夫”。甚至也看到了小说家自己的形象,“要是大地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在阿莱夫身上,那里就有所有的明亮,所有的灯光,所有的光源。”博尔赫斯眼中的阿莱夫已接近于宇航员眼中的地球。

事实上每个作家都在寻找这样一个阿莱夫,成为自己,而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成为全部,它不比部分来得大,而仅仅只是用来说明集中了所有点的一个点,——“包含着一切的点的空间的一个点”,一个炼金术士和犹太秘教的微型宇宙。里尔克在《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中重拾的“玫瑰”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样一个点,一个在无限中敞开又将无限包容于自身的世界。——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字母;不仅代表自身,也代表了一切字母。这个字母可以是A,也可以是阿莱夫。如小说中发现了阿莱夫的诗人卡洛斯.阿根蒂诺的一首写了好几年的长诗,而其中的四句就有可能“包括了三十个世纪压紧在一起的文学”,也可以被一次次地用来象征博尔赫斯靠着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发现的虚构国度乌克巴尔。镜子代表幻影,它通过阿莱夫作为球体的一个面反映出来,百科全书则暴露了阿莱夫作为字母的全部真相,即作为一种符号包容的现实。每一部多少表达我们这个世界的幻影或真相的作品都是阿莱夫,一个无穷数,代表过去的以及可能存在的一切经验的总和。

说到这里,我要说,甚至发现了阿莱夫的博尔赫斯本人——作为一个多少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小说家——也没有真正看清这个阿莱夫的全貌。在他事后写的一篇关于《阿莱夫》的说明中,他说阿莱夫是空间,并且为这个空间的一次性存放操心。这当然只是一个小说家的操心,因为它要让代表宇宙空间总和的阿莱夫安顿在一座像布宜诺思艾利斯这样的现代城市里。无疑,小说的智慧帮助他找到了位于这座城市“一个曾经很时髦的街区一幢难以描述的住宅里”的一个地下室角落,甚至连如此隐蔽的安顿也未能让人彻底放下心来,至少它得面对科学理性时代的质疑,神秘主义的现代处境并不容人乐观,即使在小说中的地下室里,因此博尔赫斯顺理成章为“阿莱夫”的命运忧心忡忡,终于不放心地替容纳了它的房子——它也将房子容纳于自身——安排了一个被拆除的结尾。世界甚至不能容忍这个只有大约一英寸的发光的圆面,只因为它将不能容忍的世界也包容在其中。于是我们或许能够准确推测诗歌在当代的命运,尽管被放逐的诗包容了整个放逐它的世界,其中并无诗人的容身之地。

另有一次,乔伊斯曾告诉路易.吉莱特他已选定“the”这个字来作为《芬尼根守灵夜》的结尾,因为它是“英语中最容易发出和最弱的字,一个甚至不是个字的字,几乎在牙齿中没发出声音,只是一下呼吸,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对此乔伊斯的研究者格罗斯曾指正,“事实上,就像无数外国人知道的那样,它可能是个发音出奇地困难的字——而且它的含意是巨大的。”本世纪四十年代,由伊西多尔.伊苏发起的所谓“字母派”主张建立以音素和字母为基础的艺术,他们把字母以及呼噜声、响鼻声和呼吸声等都作为独立的音来处理,总共有一百多种。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常常担心有学生问我某个字母的来历,或指着已经砌在墙壁里的一块砖头要我解释它的由来。而有的字母确实已经作为基石,——卡夫卡的K就已成为这样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号,抽掉它不仅会导致一个文学世界的倒塌,也将改变整部现代文学史的构造。正如马拉美先生在一个无辜的下午从屋子里一边跑出来一边喃喃地低语“倒数第二个音节死了……”我们未必能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意指什么,但无疑有什么东西随着低语永远地逝去了——就像博尔赫斯为自己的一篇小说选择了阿莱夫或A,小说家的全部努力或许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努力:以一个形象占有整个宇宙。——这个形象,也可以是一个字母,无论是A,还是阿莱夫。

中原
开放分类: 地理、文化、遗迹、黄河

  中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通常所说的“中原”是指狭义的“中原”,即代指河南。因为河南不仅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而且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五帝时代是中原文明因素起源到中原文明社会形成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仰韶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因素起源、积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同,处于并行发展的时期。此时,中原占有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尚未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龙山文化时期,初级文明逐渐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原文明中心地位开始明朗。

从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在这一时段有一种疾速增长的趋势,这与周边地区的同期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曾经辉煌一时的马家浜--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时已经是强驽之末。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经龙山文化,到岳石文化时也给人以衰落之感。仰韶文化时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等,都曾扩展到中原的豫东和豫南。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河南商丘、周口、许昌、郑州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或退回山东,或融合于当地,完全被河南龙山文化所取代。豫西南的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正是中原文化强势扩张的历史真实。中原文化在不断汲取周边文明因素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已经走在其它文化的前面,并以夏王朝的建立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文明王中王的地位。

以文明要素为例,可以做为一个新时代标志的青铜冶炼术,在龙山时代逐渐普及。中原地区发现多处青铜冶炼遗存,登封王城岗出土的青铜规残片,陶寺遗址(山西襄汾县东北部)的铜铃等,代表着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随后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大量青铜兵器、礼器的出土,显示了中原文明的风采。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仅发现一座郑州西山古城。而龙山时代的古城仅河南一地,已发现了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等6处。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同时代城址的发现。龙山时代大批城堡出现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剧变,是战争、掠夺、权贵、财富集中。一个邦国林立的初级文明社会在中原大地已经出现。

从新郑县裴李岗(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龟甲刻符,仰韶(渑池县)文化的刻划符号,到山西陶寺、河南王城岗、陕西长安花楼子的陶文与骨刻文字,它们和后世的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里头遗址陶文的文字功能更是无可置疑的。

1975年,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址,城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遗址、人工沟、陶窑、水井、窖穴、墓葬等,并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时还有一些铜器。类似东下冯城堡的建筑遗迹,在北起临汾、南至黄河、东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处之多。这些发现,与《禹贡》记载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说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晋南的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颖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有助于早期夏文化的确认和突破。陶寺文化遗存百余处,包括了城址、居住遗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礼器乐器、青铜器。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出土了一批壶、瓶、盆、盘、豆等彩绘陶器,其中的彩绘蟠龙陶盘,被认为是集合中原诸部落图腾而成的华夏中心区域的徽标;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绘木器,有案、几、俎、匣、盘、斗、豆、鼓等多种器物,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社会状况;三是出土一批农具,几座水井,说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居住处所从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动范围更加扩大;四是遗存物中铜器与文字的发现。墓中出土一件含铜量近98%的铜铃形器,证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陶器的壁上有毛笔朱书文字,结构与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毛笔朱书文字;五是在陶寺千余处墓葬中,反映出明显的等级或阶级的差别,五座级别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鼋鼓、特磬类的礼乐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同类乐器珍品。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时中原大地的礼乐制度、阶级差别、国家形态已经萌生或正在形成,标志着山西晋南地区放射出华夏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

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这个中原就是以河南为代表的广大中部地区了。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中原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曰:“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冯衍传》)在《后汉书﹒马融传》、《后汉书﹒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词,出现了92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即使当时从北方大漠地区兴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继承了关于中原地区的理念,将黄河中游地区称为中原,这在《魏书》中频频见诸记载,《魏书﹒太祖平文帝纪》记载,当平文帝闻听刘曜杀晋愍帝,对属下说:“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道武帝广泛吸纳汉人进入统治群体,史称“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太祖道武帝纪》)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诏禁止同姓为婚,他在总结以前诸帝之所以没有禁止这一现象时说:“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禄制时,他总结当时北魏社会的状况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书﹒高祖纪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闰月下诏云:“顷旧京沦覆,中原丧乱,宗室子女,属籍在七庙之内,为杂户滥门所拘辱者,悉听离绝。”(《魏书﹒肃宗纪》)这几条材料说明北魏统治者对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魏书》的传中多次出现“中原崩否”、“中原丧乱”、“仍乱中原”、“中原荡然”、“中原作战斗之场”、“中原无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经营中原”、“中原始平”、“跨据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带”等说法,均已证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经是一个地区。在《周书》、《北齐书》中也都把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看待。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综合上文所论,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并存。到了六朝时期,由于西晋王朝覆亡,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占领,大批居民南迁,这些离乡背井的人虽然漂泊在异乡,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故土,因而过去不被人们提起或看重的“中原”开始作为一个地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

========
 


  如尼字母是一类已灭绝的字母,在中世纪的欧洲用来书写某些北欧日耳曼语族的语言,特别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不列颠岛屿通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所用的如尼文字被称作Futhark,不列颠岛所用的如尼文字被称作Futhorc。至今发现最早的如尼刻文定期为公元150左右,随着基督教魅氡迸罚如尼字母逐渐被拉丁字母取代。公元700左右,如尼字母在在中欧消失;公元1400左右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消失,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如尼字母还常常被用在装饰图案上。


  各种如尼文字的变体:
  古Futhark(ca. 150C800)
  哥特Futhark
  英格鲁-萨克逊Futhorc(400C1100)
  后Futhark(800C1910)
  丹麦式Futhark
  瑞典-挪威式Futhark
  挪威式Futhark
  哥德堡式Futhark
  中世纪Futhark亦称拉丁化Futhark
  【神话传说】
  在北欧神话里,众神之父奥丁(Odin)为了得到那智能之泉,用失去一只右眼得代价,换取了了如尼的智慧。如尼文字是一种咒文,只要将它刻在木、石、金属甚或任何材料上,就能得到无穷的威力。奥丁为了寻求更高的智慧,便把自己吊在树上九日九夜,思考宇宙的奥秘。
  当他从树上下来的时候,他就领悟了如尼文(Futhark,弗萨克即通用的日耳曼语族如尼文字母表,Futhark这名字取自如尼文首6个字母,传统的Futhark一共有24个字母。占卜时还加入一块空白的石头,一共是25块)。24个老弗萨克字母以八个一组分为三部分,称为“埃特”。

这三个埃特是弗蕾(北欧神话,丰饶、兴旺、爱情、和平之神)埃特、哈格(北欧神话中的阻扼、困难之神)埃特和提尔(北欧神话中的战神)埃特。


  《神之言》中两段非常著名的诗,即奥丁的自述就描写了这段情景:


  九夜吊在狂风飘摇的树上,
  身受长矛刺伤;我被当作奥丁的祭品,
  自己献祭给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大树上!
  没有面包充饥,没有滴水解渴。
  我往下看,拾取鲁纳斯文字,
  边拾边喊,由树上掉落。
  这种神圣的文字,可预知未来。每一个字都拥有个别的力量,守护人类的灵魂。也可用于制作守护符,记录魔法,及刻在石头,木块,贝瞉,水晶或其它天然的素材上成如尼石,当中又以水晶如尼石的能量最强最稳定。
  【如尼字母含义】
  『图第一排左起』
  "f"
  发音:〈FEHU〉
  原始意义:家畜〈牛群〉;成功、财富〈繁荣、丰盈〉、一路顺风、统一
  "u"
  发音:〈WYRD〉
  原始意义:命运、宿命;未知的因素
  "th"
  发音:〈THURISAZ〉
  原始意义:刺;惊奇,保护三角形;密藏的精力
  "a"
  发音:〈ANSUZ〉
  原始意义:嘴;宇宙的创造;宇宙的灵魂
  "r"
  发音:〈RAIDO〉
  原始意义:通货马车;移动、旅行、出口、宇宙全体的生命
  "k"
  发音:〈KENAZ〉
  原始意义:明了;火〈火焰;内在之光〉;温暖、友善、强壮、疗愈、神圣的智慧〈火〉
  "g"
  发音:〈GEBO〉
  原始意义:礼物、积极、奇迹
  "w"
  发音:〈WUNJO〉
  原始意义:野牛;喜悦、快乐、欢愉
  『图第二排左起』
  "h"
  发音:〈HAGALAZ
  原始意义:冰雹;限制、延迟、终结、九个世界;存在的实体(风)
  "n"
  发音:〈NAUTHIZ〉
  原始意义:压迫、拘束、失望、潜在的力量
  "i"
  发音:〈ISA〉
  原始意义:冰
  "j"
  发音:〈JERA〉
  原始意义:收获;一年的十二个月;收割
  "ei"
  发音:〈EIHWAZ〉
  原始意义:紫杉;十三、毁灭与创造〈死亡〉
  "p"
  发音:〈PERDHRO〉
  原始意义:掷骰子时用的杯子;回转、从精神进入实体的入口
  "z"
  发音:〈ALGIZ〉
  原始意义:麋鹿;迷路、命运(保护)
  "s"
  发音:〈SOWULO〉
  原始意义:回转、从精神进入实体的出入口
  『图第三排左起』
  "t"
  发音:〈TEIWAZ〉
  原始意义:智慧,不朽
  "b"
  发音:〈BERKANA〉
  原始意义:桦树;两个九、新的世界、更高的阶段
  "e"
  发音:〈EHWAZ〉
  原始意义:马;传递、和谐
  "j"
  发音:〈JERA〉
  原始意义:收获;一年的十二个月;收割
  "m"
  发音:〈MANNAZ〉
  原始意义:人类;具实践的力量
  "l"
  发音:〈LAGUZ〉
  原始意义:水;流动、具备增长的力量
  "ng"
  发音:〈INGUZ〉
  原始意义:北欧神祇:佛雷尔、连结,扩张(丰饶)
  "d"
  发音:〈DAGAZ〉
  原始意义:白天;白昼、二十四小时〈黎明〉
  "o"
  发音:〈OTHILA〉
  原始意义:持有、获得「怪异」的数字;超出意识和经验的事物;「祖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2176.html

更多阅读

组织文化的幻想主题分析 最终幻想9主题曲

[摘要]:组织文化是组织传播学的重要课题,虽然沙因三层次组织文化模型被视为迄今最有价值的组织文化类型学并获得广泛认同,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人工制品、价值及信仰等较易观察和解读的层次,揭示深层结构的基本隐性假设一直是组织文化研究

文化的濫觴在於宗教(钱神电信) 滥觞是什么意思

一、宗教是因,文化是果:文化的滥觞在于宗教文化是指“人文教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形式,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总结,是从宗教得来。宗教信仰决定文化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规律,是精神层面的重大基础建设,主要包括音乐(呼吸、形

华为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启示 华为企业文化的启示

华为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启示:一、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组织内外为多数成员所共同认知、拥有的、影响组织成员思想和行为的组织信念、价值观、行为特征、规范等。企业文化具有价值性、独特性、传承性和不可模仿性,能够为企业

家族命运——李泽钜和李泽楷的人生轨迹 李泽钜李泽楷

李嘉诚分配家产,惊动了香港和华人商界。多年来,这一直是李家被追问最多的话题之一。“总市值近万亿港元的长和系王国,最终将托付给谁?”每次,和黄集团和长江实业[89.801.99%]股东发布会后,记者们都要对此发问。没有丝毫前兆,5月26日,李嘉诚

声明:《裴李岗文化的刻画符号,所有的象形文字都具有某种“神性”, 刻画符号》为网友风和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