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时间:2012年6月12日11:19:14,请保留该信息,谢谢合作。
该原文出自: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扬州人才网,原文网址:http://www.12yz.com/LookNews/Article-5207.html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
摘要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通过网络资料收集、对部分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生的访谈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分析、挖掘出矛盾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四个解决矛盾的建议。
关键词 古籍修复 人才需求 就业需求 职称评定 教育系统
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紧迫的加强,社会各界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学术界对古籍保护的相关研究也渐渐增多,其研究热点包括古籍修复工作难点、古籍修复人才流失、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等。笔者对其中大量论文进行了研究,选取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的矛盾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两者的关系,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采用网络资料收集、访谈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原始材料。
网络资料收集主要是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的电子资源数据库搜查相关文献。中文数据库主要有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和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采用的关键词包括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并用人才培养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以获得相关度更高的文献。英文数据库主要有Elsevier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EBSCOHost学术信息、商业信息数据库(国外镜像)等,关键词包括document,ancientbook,rarebook与recovery,conservation,preservation,repair等相组合。同时结合Google、百度以及各大图书馆网址等,查询相关资料,以使资料来源更加全面和权威。
考虑到时间和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访谈调研对象主要选取了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肖晓梅老师、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邱晓刚老师,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03届学生吴煜铨、张亮(现两人均在中大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工作),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04届高古班学生钱景,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系书画与古籍的鉴定及修复方向09年毕业生徐家泉(现于山东省图书馆工作),和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04届学生周永强(现于扬州市图书馆工作)等,选择采用面对面访谈、QQ访谈以及电子邮箱交流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实地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中大图书馆。
2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的需求是庞大的。这种需求的产生和古籍保存状况的形势严峻、图书馆古籍修复进人困难等密切相关。
2.1 图书馆古籍保存现状
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问题,如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现存古籍数量不清等等。由文化部、财政部主持开展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第一期规划为十年(2006-2015年),其总任务包括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但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古籍的家底不清状况仍待解决。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共收藏有3000多万册古籍文献,其中有30%以上存在着残破现象,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急需进行抢救修复的珍贵古籍约有20万册件。根据国图公布的数据,与三年前相比,我国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工作人员已经从不足1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人,但是,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这些都是大体上的情况,笔者通过网络及其他手段,收集到了部分图书馆的古籍保存状况和修复人员数量的具体情况,另请参阅吴格先生2001年对部分公共馆和高校图书馆古籍修复情况调查的汇总表。
2.1.1 国家图书馆
国图古籍馆藏有27万余册中文善本古籍、164万余册普通古籍、3.5万余件共16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民族语文文献、2.5万余册外文善本和3万余件新善本等。其中,馆藏i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破损数量超过半数,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
截止到2008年,国图仅有修复人员13人。
2.1.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古籍收藏有两大“巨头”,一为省立中山图书馆,一为中大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古籍47万册,其中超七成,即超33万册古籍有不同程度残破,亟待修复。也就是说,平均每3本古籍,就至少有2本亟待修复。另外还有10万余册民国文献需要进行抢救修补。
目前该馆特藏部修复组只有9名成员,平均每人要负责3.6万册,按近年来平均每个人每个月完成3本的修复量,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700年以上。
2.1.3 中山大学图书馆
中大图书馆是高校系统中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截止到2008年12月,中大图书馆古籍图书近40万册,仅聚珍厅就收藏中文善本3996种,45382册;西文善本7533册。
中大图书馆古籍修复组于2003年3月成立。鉴于以前库存条件差,又无修复人员,加上广东潮湿、炎热的气候给古籍收藏带来极大的难题,所以大量的古籍产生了虫蛀、发霉等破损现象,现有过半的古籍需要维护。
但目前,古籍修复室仅有五名修复人员,另外特聘一名专家潘美娣老师,可惜她每年只是几个月在中大进行修复工作。中大馆因为修复人员技能不一,工作任务根据修复者的能力进行安排,而每日的修复量则根据书的破损程度而定:一般程度破损20-25叶/日,中度10-15叶/日,严重2-5叶/日。按照这个速度,没有上千年是不可能全部完成修复任务的。
2.1.4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藏有已编古籍130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8万册)、碑帖16万件(其中善本2千余件)、明清近代尺牍11万8千通。虽然上海图书馆对搜集保藏传统文化遗产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但于历史原因,上图仍有约50万册古籍、2万余件碑帖尚未整理编目,大批虫蛀、残损古籍有待精心修复。然而以现有的修复速度,在几百年内都无法完成。
此外,馆藏还有大量的未编古籍,其中不少也已被虫蛀。而这些古籍在经费、工作场地、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尚未列入修复计划。
2.1.5 南京图书馆
古籍馆藏量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共收藏古籍160万册,其中急需修复的古籍近48万册。但是,其承担古籍修复工作的只有一名正式职工。
2.1.6 南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也是首批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图书馆,馆藏古籍约40万册,而需要修复保护的古籍在一半以上,约三分之一的古籍需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补。但是,该馆只有一人拥有三十多年从事修复工作的经验。
2.1.7 山东省图书馆
该馆古籍藏量70万册,包括断线在内,损坏比例大约有四分之一,急需修复的大约有二十分之一。由于损坏程度不同,目前对修复工作人员暂时没有规定工作量。
修复人员共有6人,编制内的3人,非编制内的3人,另外还外聘2位专家,其中1位也是潘美娣老师。
2.1.8 黑龙江省公共图书馆
全馆收藏古籍13万多册,有50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而专门从事古籍工作的仅有5人。按这5名工作人员全部能够独立完成古籍整理、修复等一系列工作计算,每个人平均要修复2,6万册。如果每人每天能够修复1册古籍,仅完成馆内现存古籍修复工作就需71年。
黑龙江省的26家古籍收藏单位现在有古籍专业人员30余人,平均每个古籍收藏单位专业人员不足2人,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省近百万古籍的整理、鉴定、普查、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2.1.9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有古籍65万册,善本书达3万多册,其中出现虫蛀、发霉、焦脆、粘结等问题需要进行修复的古籍,占到了全部古籍馆藏的三分之一。目前四川省图书馆仅有两名工作人员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一位是返聘人员,今年已59岁;另一位在职人员也已40多岁了,学习古籍修复技术才3年多时间,算是个新手。
拥有古籍藏书7万多册的成都市图书馆,目前还没有专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四川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珍藏古籍30多万册,至今也没有专职古籍修复人员。此外,分布在四川省各地图书馆的大量古籍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2.1.10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保存中医古籍最多的专业图书馆,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目前馆藏古籍中破损程度严重者近1万册,中等程度破损者约有1万册,轻度破损者多达16万余册,3项总计占总馆藏的一半,形势非常严峻。
2.2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进入的门槛
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单调烦琐枯燥的工作,但是古籍修复人才就业却有较高的门槛。
根据中大图书馆2009年4月28日的招聘启事,要进入该馆工作,至少需要本科生学历,而且只能是应聘B系列岗位。B系列是从事辅助、事务工作的一些阶段、临时或某些特殊工作聘用的人员,与学校签订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其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不进人学校。同时,B系列人员非图书馆正式编制人员,工作质一样,工资福利待遇却远远低于正式编制人员,可以说是“同岗不同酬”。而2008年10月17日的中山大学图书资料人员的招聘启事中,则明确规定学历条件必须是硕士以上。
根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2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学历要求是本科(学士)及以上,并且招聘进去之后并不是正式编制,而必须先通过本省统一组织的事业单位考试。
解放初期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学徒,是小学文化程度;60年代是初中生,70年代末80年初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高中生和夜大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本科生进入古籍修复行业,新世纪开始到现在有研究生进入古籍修复行业,从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古籍修复行业是在进步,虽然,这种进步的速度慢了一点。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各种各样知识背景的人参与其中是正常的,是好事。大学图书馆的进入下限是研究生,公共图书馆的进人下限是本科生,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规则。而在这个崇尚“文凭”的时代,各类型图书馆更有一个潜规则:进人的标准是研究生以上最好。学历对于现今的古籍修复人才来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高门槛。
2.3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现状
2.3.1 修复人才奇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并不多。具体到各个馆的数目就更小。就全国范围来说,2007年全国从事这项工作的只有一百人左右,就算这些人全力以赴,要1000年才能把现有的1000万册破损古籍全部修复完。
2.3.2 年龄结构不合理
截至目前,解放前开始从事文物修复的老辈专家已全部离、退休。现在文物修复第一线的主力,即上世纪60~70年代初学徒的那批人,多超过50岁,眼睛已经开始老花,手的灵活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修复操作的能力可能有所下降;而中青年文物修复工作者也大多在30~50岁之间,40岁以下的不到六分之一,古籍修复的队伍在近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年轻一辈加入,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和空白,不利于古籍事业的发展。
2.3.3 文化素质偏低
上世纪60~70年代初的从业人员,基本都是初、高中文化水平。虽然有部分人经过进修拿到大专文凭,但其文化素质仍是不够的。尤其面对今天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古籍修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手工修复阶段。许多高端的设备、技术呼唤高素质的人才。
2.3.4 职称普遍偏低
古籍修复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其职称水平普遍偏低。在全国范围内的古籍修复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不超过5个,中级职称约占一半,其余的都是初级职称。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要“讲文凭”,即使是古籍修复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也不能例外。连潘美娣老师这样难得的优秀人才,也只是“副高”而已。2008年,更发生了南京大学图书馆邱晓刚老师因为学历问题无法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事件,引起图书馆界对“讲文凭”的大讨论。
文化素质低,导致职称偏低;职称低,导致工资待遇偏低;工资待遇低,自然吸引不了人也留不住人,放弃古籍修复工作转行的古籍修复人员也不在少数,古籍修复队伍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修复人才奇缺也就是自然的了。
3 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
我国古籍修复历史悠久,曾长期处于口传身授的阶段,或师徒相授,或子承父业。但其传授面窄,培养速度缓慢,已经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课堂式教学应运而生了。
3.1 各校古籍修复专业开设的情况
3.1.1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2001年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的支持下,在全国率先开办职业中专的古籍修护专业,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高职古籍修复专业。
3.1.2 南京艺术学院
该校尚美学院于2005年招收第一届书画与古籍的鉴定及修复方向的学生,已于2009年毕业参加工作。2008年文物修复专业从尚美学院划分到人文学院。
3.1.3 金陵科技学院
2004年,金陵科技学院在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的支持下,创办全国第一个大专层次的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共招收了三届。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学生,2010年第一届本科古籍修复学生将毕业走向社会。
3.1.4 吉林艺术学院
该校美术学院开设本科层次的鉴定与修复专业。
3.1.5 太原理工大学
该校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商务系开设有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专科层次。
3.2 课程设置
3.2.1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古籍修复专业主要课程有:文献修复、文物保护修复、书画复制、文保试验、图书档案保护、篆刻、水墨画、剪纸、字画装裱、书画复制、雕版技术、版本学、古汉语、中国古代文化史、书法等。
课程的设置主要以修复为主,偏向实际操作,文化鉴赏课程缺乏,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非常不利,培养人才过于“匠人”化。
3.2.2 南京艺术学院
修复专业主要课程是:水彩画、中国画、篆刻、陶瓷制作、裱画制作、书画修复、书法鉴赏、玉器鉴赏、古籍修复、陶瓷修复、陶瓷鉴赏、中国画鉴赏、工艺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论、艺术品市场、竹木牙角鉴赏等。
该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美术人才,课程设置偏向文化鉴赏。
3.2.3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古典文献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档案保护。
3.2.4 吉林艺术学院
主要课程有: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画临摹、书画鉴定概论、书画装裱形制与流程、古籍书画复制技法、古籍善本修复与装帧、揭裱与修复、馆藏文物修复与鉴赏、中国画木版水印复制、明清绘画材料与技法、善本收集等,以及选修课程。
该专业目标是培养我国高级古籍善本鉴定与复制人才,以及为美术馆、博物馆培养古籍善本装裱与修复的高级人才,偏向书画装裱。
3.2.5 太原理工大学
主要课程有:书画鉴定、陶瓷鉴定、古籍鉴定、玉器及工艺品鉴定、书画修复、陶瓷修复、古籍修复、工艺品修复、木雕、泥塑、管理学、市场营销、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
该校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属于商务系,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该专业学生多就业于北京的一些私人公司。
3.3 古籍修复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古籍修复工程如此迫切,古籍修复人才如此缺乏,可是,古籍修复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真正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学生很少。
3.3.1 南京市莫愁高级职业中专校
01届22人中目前有7人在图书馆、博物院(馆)32作,真正从事古籍修护的只有4人,并且大都是合同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有2人进入正式编制,1人在南京博物院图书馆,1人在广东省图书馆。
02届32人中有8人目前在图书馆工作,都是临时或合同工,只有2人从事修复工作。
03届35人(3名天津图书馆代培)中有11人曾经在图书馆工作,真正从事古籍修护的只有7人,并且都是合同或临时工,没有一个正式进编人员。其中3人在国图从事古籍修护工作,是通过中介招收,工资待遇很差,月工资只有1500元,2年后2人转行,最后1人也在09年10月辞工;中大图书馆2人和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人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也都是合同工;还有4人以合同工身份在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护工作。
2004年开始招收高职古籍修复专业,但5年制高职古籍修护专业的就业情况更加不乐观。
04班58个人,其中只有4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留校2人,安徽医药大学1人,扬州大学1人),其中有1人进编;16人在不同的单位做数字化或编目整理,另外18个同学转行,20个同学待业。
05高古班正在实习,目前实习学生的需求单位非常多,包括各类型图书馆,但学生最后能否留下工作,还要等到2010年六、七月份才可以知道。
3.3.2 南京艺术学院
即使拥有本科学历,其古籍修复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不高。第一届古籍修复专业学生12人,09年毕业,毕业实习均在古籍修复单位,但毕业后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只有2人,均无编制。
3.3.3 金陵科技学院
04届古籍修复专业学生是该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共有38人,最后留在古籍修复单位工作的有6人,后来实际从事修复工作的只有3人,其中1人因为特招进馆有正式编制;其他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都转行了:有的不想从事该行业工作,觉得该行业不适合自己;有的因为学历限制,想进却进不去。
4 分析、解决矛盾
4.1 矛盾分析
4.1.1 图书馆方面
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正随着时间渐渐老化、损毁,加上经费不足,古籍保藏条件恶劣,古籍修复人才又严重缺乏,许多古籍都被束于高阁、湮没于灰尘之中。很多馆甚至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古籍典藏室大门紧闭,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满怀热忱的来访用户。
学者SandraL.Brown在他的文章SearchingforLostTreasureinYourLibrary中提到:如果拥有它,就炫耀它。是的,拥有珍贵的古籍是让一个图书馆非常自豪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图书馆的古籍只是被束之高阁,到底证明了古籍是“藏”的,还是“用”的?古籍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前人的智慧结晶,本来就是全民共同的财富,理应全民共享,特别是要用于研究开发方面,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保护古籍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就需要为那些珍贵的古籍提供特殊的储存设备、建立必要的管理系统。但是,保护并不是保藏。如果只是藏,那么,如此珍贵的财富就被“丢失”在图书馆中了。
要保证古籍不被“丢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保证古籍修复人员数量充足。这些,相信每一个图书馆的馆长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才依旧会紧缺呢?撇除经费等外部因素,原因主要有三个:一、古籍修复工序繁复、枯燥,一些年轻人不愿从事该工作;二、古籍修复人员职称低、工资待遇差,难以吸引、留住人才;三、进入门槛高,许多热爱修复工作的修复人才无法进入该行业。
4.1.2 古籍修复人员方面
我国开设修复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多,远不可能达到供过于求的状态。但是,事实上,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却的的确确地“剩余”了。转行的转行,待业的待业,只有那么寥寥几个从事本专业工作。图书馆如此大的古籍修复人才缺口,却消化不了那么少量的古籍修复毕业生。
由上述古籍修复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对于其古籍修复学生的培养大体上来说都是偏向培养技术操作的人才。可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仅仅接受过这样教育的学生明显是不可能满足的。
新时期的古籍修复者、保护者,不仅要有基本的身体条件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新仪器、新设备的操作能力。他们要对古籍有相当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古汉语水平,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化学、物理学、美学、手工工艺、造纸学、古籍装帧史等相关门类的知识。比如纸张的酸碱、检测纸张强度、如何在不损害古籍的前提下达到最好的除酸效果、如何对严重脆化的古籍进行保护、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古籍的存放、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的古籍存放要求等等,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生物、物理等专业知识。而纸浆修补机、文献修复浆防腐、文献防紫外线辐射等,对古籍修复人才的要求更高。
古籍修复工艺中,浆糊的制作工序繁多,技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而浆糊又是古籍修复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如果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改进,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将浆糊物理化学成分、质进行测定,把握住搅拌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掌握好最适合的成分比例、搅拌时间等技术,探索制糊新技艺,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人才。
纸张酸化是普遍存在的,在现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加剧的势头。如果采用防止酸化、纸张去酸等传统的办法,即使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应对现有的局面。因此,必须引入现代生化技术。这些需要高技术的复合型古籍修复人才去探索、去研究。
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应对新形势、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要求;只有复合型的人才,才可以提高古籍修复的科学含量,实现科学化修复的转变;也只有复合型人才,才会受到图书馆的青睐。
归根究底,古籍修复人员就业率不乐观的原因也是三个:一、古籍修复工作是寂寞的,一些人耐不住寂寞,选择放弃;二、古籍修复人员职称低、工资待遇差,吸引力小;三、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不够高,难以应对时代需求,被拒之门外。
4.2 解决矛盾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其实是一致的。要解决矛盾,需要对症下药。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4.2.1 寻找热爱传统文化、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人
古籍修复是寂寞的行业,古籍修复人员要做到甘于寂寞,在寂寞中创造奇迹,必须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浓厚的热情。正如古籍修复专家沈津先生,如果他没有对古籍工作的热爱和追求,不可能孜孜不倦追随顾廷龙先生30年,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从一个大专生成长为海内外知名的古籍专家。
古籍修复专业出来的学生,或一毕业即转行,或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转行,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选择专业之前没有清楚地了解这个行业,不懂得古籍修复工作繁复、枯燥的含义,没有对古籍修复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渴求。当然,对古籍修复工作、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许多学生不了解情况,糊里糊涂以为有书读就好;或者认为这个行业人才奇缺,只要读了这个专业就很有前途,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古籍修复人员转行或者怠工,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要寻求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籍修复工作的人,首先应该公开信息。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在古籍修复专业的招生简章中附录一份古籍修复人员就业资格与日常工作情况介绍。在学生报读之前,先让他们明白古籍修复不容易。其次,在社会开展广泛宣传,让大众明白古籍的重要意义,古籍修复工作是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社会地位,培养古籍修复人员的自豪感,营造一个以中华文化为荣、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社会氛围,也是挖掘和培养对中华文化、古籍修复工作有憧憬和向往的人的很好途径。
4.2.2 建立完备的古籍修复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
一直以来,古籍修复人员都被当作工匠看待,被人们所看轻。这是十分错误的。古籍修复人员就像医生,无私而又孜孜不倦地“医治”着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也是在“医治”着我国流传千古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古籍修复正在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古籍修复将会拥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古籍修复人员有足够的理由获得诚挚崇高的尊重。因此,树立尊重古籍修复人才的思想,培养有利于古籍修复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就图书馆来说,应该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工资待遇,联合各方制定行业标准,根据业绩等进行合理的奖励。
现今古籍修复行业的人员素质偏低,这是由历史原因决定的。老一辈的修复专家,一般都没有高学历;而又因为古籍修复教育起步比较晚,新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水平也不高。加上古籍修复偏向技术的特殊,修复人员的职称评定必须有其相对应的规定,不能唯“文凭”是从。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机制,扩大评定的标准。例如,业绩、专业技能考核、工作时限、考勤等等。尽量杜绝高技术的优秀修复人才却只是低职称的现象发生。
4.2.3 提供专业技能提升机会,循序渐进完善高层次教育系统
图书馆界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古籍修复人员,面对起步较晚的古籍修复教育,不能够一下子将进入门槛“拔高”到本科、研究生。现今无数的古籍面临亟待修复的困境,而修复人才奇缺,图书馆也有义务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培养出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纵观老一辈的修复专家,潘美娣、沈津、杜伟生、张平……哪一位不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只要选择到优秀的、适合本馆文化的古籍修复学生,提供师傅带徒弟、业余进修、专家培训等多种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不愁古籍修复没有人才。
古籍修复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专、大专水平的学生明显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古籍修复教育应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精神,努力提升教育层次。从1979年开始,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4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现在已经是2010年,离1979年已经有30年的时间。可是,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现在的文献修复专业不仅仅没有开设硕士点、博士点,连本科学习系统也不够完善,这不能不说是让人心痛、让人惭愧的一件事。古籍修复必须进行技术化标准化,使之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手艺。古籍修复人才必须是拥有系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生物、化学、物理和历史等基础课程是古籍修复人才必要的知识系统基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要求掌握;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技术,吸收国外优秀修复经验、技巧,这也是必要的。因此,古籍修复人员以中专、大专培养点为主的教育模式应该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循序渐进地完善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高层次教育系统,培养高文化、高素质的修复人才。当然,这面临着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培养标准等多方面的考验,需要努力解决。
4.2.4 增加经费支持
虽然这一点已被多位学者所论述,但没有经费一切都是空话,笔者在此再次提及。
在1983年的时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人文学科中心一次投入50万美元建设了一个古籍保护实验室,而自从1980年开始,该中心已经在文献保护方面投入了120万美元。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02年的预算中,用于图书保护和脱酸处理就达330万美元。但是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为国家图书馆投入古籍修复专项款才30万元,2003年也才增至50万元。美国是一个仅仅拥有223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在古籍修复方面却如此不遗余力,回看拥有庞大数量古籍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实在是让炎黄子孙汗颜。
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财政拨款自然要增加,可是如此庞大的工程,单单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况且,保护古籍、维护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人有责。因此,需要发动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认捐修复古籍,捐款帮助改进书库、设备、技术等等,都是很好的途径。总之,增加经费需要全民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