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阳光
——记北京新兴铝合金门窗厂技术员张永琪
李冬
我来到张家湾新兴铝合金门窗厂,见到年仅28岁的女技术员张永琦。
她的外貌是平凡的:短发、圆脸、眼睛大而有神;衣着朴素,说话慢声细语,尚有几分腼腆和羞涩。五年来,她把自己的精力用来钻研铝门窗的设计和安装。
(一)
她的工作,象一首快节奏的诗。这首诗写在无数高大华丽的建筑上,北京华侨公寓就是她的杰作之一。一九八七年,当她所承建的全部门窗安装完毕,并且以合格质量得到用户赞尝时,她满意地笑了。这是多么难得的笑啊!一天一天,从早到晚,听不到下班的铃声,也忘了节假日休息。几个月过去了,一颗悬着的心,今天才终于放了下来。她看到了自己心血和劳动的成果。当崭新的铝合金门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她怎能不自豪地笑呢?
那是在八六年下半年,上一件工程刚剐收尾,她还没来得及休整、喘息,华侨公寓的任务便翩然而至。于是,和每次工程一样,紧张的鼓点自然又敲打了起来。
工程一上,技术先行。她要看图纸,画出节点图,选料,计算成本,参考有关数据计算出风压强度、水密度和气密度,设计生产流程……设计、修改,修改、设计,折腾来,折腾去,多少个日夜食不甘味,睡不安席。
大年初一,厂长、书记来看望,看到她的床上铺着一层图纸,炉子上坐着药锅。
春节期问她怕来人打扰她的思路,竟让丈夫把她反锁在屋里,闭门谢客。
春节一过,她把厚厚一沓子图纸拿出来了,没误了全厂开工生产。门窗随生产随安装,她还要挤公共汽车,亲临现场指挥。华侨公寓是个十二层大楼,几乎每层都有安装工人在工作,她拖着病体,奔上奔下,汗珠流过发黄的面颊。谁能想到,这么重大的工程竟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女性指挥完成的呢?只有华侨公寓的用户是最好的见证人。无怪两年后的今天,那里的人还写信相邀,对她赞叹不已。
快节奏,高效率,紧锣密鼓,她就是这样工作着的。多少幢高楼大厦的门窗,几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她的性格,就象她亲手设计的铝合金门窗一样,安到哪里都熠熠闪光。
她的工作,也象一首创造的诗。
一九八五年,一位用户来厂订做一个铝合金转门。理所当然,这项任务又落在了张永琦的肩上。在当时情况下,承做这样的产品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图纸,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技术资料。张永琦就连转门的模样也没有见过。在全国,当时只是上海有一家生产,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此刻,她别无选择,只有到有转门的商场、企业去实地参观了。经多方打昕,北京只有少数几家商场有这种转门。
于是,她两次挤车去北京,第一次她是在傅克成师傅的指点下去的,只是有了个初步印象。第二次,她是独自去的,步行穿过王府井大街来到东华门雷蒙百货商场,经人同意,她反反复复看了好长时间,外形结构是清楚了,但那关键的门轴部位,却无法看到,而这正是转门的重要部位。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别无他途,只有自己苦苦思索,几昼夜愁眉紧锁,终于出现了转机,在傅克成师傅的指点下,终于攻下了转门的关键部位,绘出了草图。又经过数次加工修改,铝合金厂的第一樘转门终于诞生了!虽然第一次加工技术不够令人满意,但对于张永琦来说,这是从学习到创造的开始,标志着她的技术水平已经登上了一步台阶。小鸟一旦羽毛丰满就要展翅高飞了。当年仅有24岁的张永琦虽然羽毛未干,就要开始试飞了。这第一樘铝合金转门,被新疆喀什宾馆买走,至今仍在使用,完好无损。
(二)
一九八七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张永琦来到北京西郊万安公墓的李大钊烈士纪念馆,她是为安装铝合金展柜而来,要在这里住半月之久。
这里的一切对她已很熟悉,鲜艳的菊花、串红,高大的青松翠柏,面带微笑,招手欢迎这位远来的客人。在此之前,她已十二次挤车来到这里,一遍一遍地勘察现场,测量距离,一次又一次地与馆长靳淑芳同志商讨她拟定的方案。她的负责精神早己把馆长感动了,几次把张永琦拉到家里,为她亲手炒莱、做饭……
这回,到了安装阶段,张永琦更是格外谨慎小心,格外严恪认真。她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工作,它的意义早己超出铝合金门窗的范围。厂里,为了表达对李大钊烈士的敬重,义务加工分文不取,她自己也十分敬重李大钊烈士,是他给黑暗的旧中国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他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曾给了自己很大的激励。李大钊烈士是万众景仰的革命先躯,怎能不格外精心?
“看花容易绣花难”,安装时,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整个展柜全长七十米,中间有多处直角转弯。柜内要有灯,还要能进入布置展品,为了节约铝材,靠墙一面用钢骨架,外套铝合金,既要坚固,又要美观……安装在艰难中前进,张永琦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方案。
夜幕降临了,安装队的人要出馆休息。整个展馆只剩下看门的两个老者。张永琦只身走进一间小屋。当时,她己怀孕两个多月,正是强烈的反应期,几乎每天都要呕吐。去饭店没有时间,每天早晚吃的只能是烧饼、方便面……
尽管如此,张永琦仍然感到幸福和自豪。她说:“我是代表张家湾的企业去的,我没有给家乡父老丢脸。任务完成了我感到十分欣慰;另外,我又用我的双手和汗水,表达了我对李大钊烈士的缅怀之情;我的心得到了安慰,虽然苦些,也是满足的。”是的,她的工作,就象一首诗,她的诗是明快的,创造性的,抒发真情实感的。
(三)
她是镇政府第一批培养的大专生之一,然而她的求学道路是十分坎坷的。
从一九六九年上小学到一九七六年初中毕业,八年求学的宝贵年华统统被史无前侧的十年动乱耽误了、剥夺了。
一九七九年,她参加了全国高考,结果名落孙山,在亲友劝说下,第二年再考,仍然是榜上无名。两次重大挫折,使她心灰意冷了。就在这时,母亲忽然半身瘫痪,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照顾。张永琦决定放下笔杆,拿起瓜铲,毅然承包了三亩六分七的西瓜园,由于她肯出力,肯钻研,第一年,竟意外地获得了高产。
一九八二年三月,和煦的春风吹到了运河滩。桃花开了,麦苗绿了,呢喃的燕子给永琦送来了好消息——镇政府办的暖风机厂科技大专班就要招生啦!她当然喜出望外。可是扔掉笔杆已经两年,怎么能跟应届毕业生去竞争呢?她心里明明知道这是不平等的竞争,但也不能错过这大好机会。她放下瓜铲,就去报名应试了。
不知是侥幸取胜还是超常发挥,她居然被录取了。这次考试,是她青年时期的重大转折!
永琦上学了,担负教学任务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那些老教授不仅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而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天六节课一节自习,每天留作业,第二天必须交齐。张永琦从来没有听到这样精采的讲课,这样正规的要求,仿佛穷汉一下子走进满是珍宝的迷宫之中,新奇、惊喜、振奋,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别人听懂了,她听不懂,因为她在高中时微积分没有学过;别人放学去玩,她不敢去,因为她对作业题还没有弄道;别人可以在学校吃午饭,她必须回家,因为母亲需要照顾。每天回家之后,她要做饭、烧水、洗衣,作业只能在深夜完成。尽管她加班加点日夜操劳,学习成绩仍然不见长进。经过几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病铡了,卧床达一个多月。病好后再去学习,课程已经落下好多,听着教授那精采的讲课,她只得迷惘地摇头、叹息。
仿佛登山途中遇到了百丈悬崖,无法逾越,她动摇了信心,想退下山去,回到她原来的瓜田。在这关键时刻,有两个人伸出了援救之手。
一个是当时的名誉校长杨印环,他以企业家的智慧和敏感,了解了她的困难,找她促膝谈心,鼓励她坚持学习下去,情真意切,语出心暖;另一个是同学刘玉珍,主动而诚恳地帮助她补上落下的功课。
友谊给了她向上的勇气,她终于以合格的成绩毕业了。这批毕业生都得到了镇政府春天般的厚爱,毕业后都被分配到镇办企业的技术岗位。张永琦也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在铝窗工艺上不断探索,直到今天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骨干。
(四)
近两年,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她的神经衰弱越来越严重,常常彻夜不眠。
失眠的夜是难熬的,然而并不完全漆黑,星星、月亮陪伴着她,星光、月光是朦胧的,使她想起朦胧的往事。
她想起了进厂初期,厂长就对她格外重视,让她参加当时只有五个人的铝窗攻关小组,几位师傅一面指点她技术,一面对她严格要求。为了培养她,厂里聘请了陈建东工程师。那些日子要整天听课,搞实验,两年来几乎没休息过一次节假日。
她还想起厂里派她到北京听西德MBm公司经理莫拉讲课,使她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此,她能够看懂国外技术资料,使她大开了眼界,至今收集到许多国外技术资料,都与那次讲课有关。还有那位日本人石仓屹,以日本某物理实验室室长的身份来铝合金厂考察,坦诚地和她交流技术问题,离厂时,还给她留下地址,说:“有问题给我去信。”
她想到,厂长及其他干部信任的目光,把她作为技术骨干,重大工程几乎每次都交给她去完成。她想到用户信任的目光,多少次与用户交涉谈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想到全厂上上下下对自己身体及家庭生活的关照……
难熬的夜,使她想的很多,很远,这也正勾画了她成长的轨迹和典型的环境。
她还想到,刚刚独立工作时,一些建筑单位的技术人员看不起她,找他们商量问题置之不理,送去的图纸故意刁难,有时改五次还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有时即使签定了合同,门窗安装已经完毕了,这些人还故意找岔子,挑毛病,硬说技术上有问题。面对着这种局而,如果不据理力争,厂子就要受到重大经济损失。张永琦此时丢开了腼腆与羞涩,坚持合同,引用数据,据理力争,逼得对方哑口无言,只得照合同办事。
同类的情况还有不少,张永琦总是胜利者。她不仅为厂里挽回了经济损失,而且也保证了企业的声誉。如今,那些与她打过交道的人,再也不敢小看她了,有人还尊敬地称她为:“张科长”,其实,永琦由于身体上的原因,还只是个普通的技术员。
北京亚运会海关大楼即810工程,要安装玻璃幕墙,这也是永琦经营的项目,这几个项目几个月来曾使她大费心思。玻璃幕墙造价高,工艺复杂,又是重点工程,工时紧迫,稍有差失,后果难以预料。虽然以前曾完成过这类项目,但也不敢说稳操胜券,怎敢掉以轻心!
好消息终于传来了,安装队已从十二层安到八层,层层顺利。张永琦说:“没有比这消息再让人高兴了,我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听到这样的消息。”
不久前,我在一个超市里,又见到她了,虽然年过半百。还是那样阳光。还是有那样与众不同的气质,她说他还在“东亚铝业公司”做质量监理兼任副厂长。收了几个徒弟。年年有聚会,欢迎我参加,我自然是满口答应的。那天,我想好了一幅对联,准备那天送给她:“永葆青春,成就卓著;琪玉温润,内心阳光。”她听了,抚掌大笑。
2015.10.3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