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绥靖政策的历史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本文从绥靖政策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并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绥靖政策;产生背景;实施过程

一、概述

“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张伯伦、达拉第为代表的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奉行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二、绥靖政策有极其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

(一)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主战场在欧洲,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虽然表面仍维持着日不落帝国的风光,但实际上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造成大量人员的丧生,劳动力的丧失,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诅咒战争,诋毁军备,使人们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面对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这不仅反映了英国民众狭隘朴素的“避战求和”心理,也掩盖了首相张伯伦害怕战争的心态,迎合绥靖需求。可以说,“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不再战运动联合会”和最大的“和平誓约协会”等和平主义组织,他们宣称“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诉诸武力都违背人类精神上的和谐与理智”,甚至宣称“放弃侵略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放弃防卫。法国人的神经也是出于麻木状态。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二)英法的衰落是导致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也是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一战耗尽了英法的国力,使其国民经济满目疮痍,走向衰落。英法英国在一战中遭受严重损失,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23%,其中生铁、钢的生产减少了一半,造船业减少88%,机器制造减产1/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3],显而易见,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在一战后曾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由于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和19世纪20年代法国经济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0%相比,到1930年下降到8%的地步,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自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局就一直不稳,党派林立,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三)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态度。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根本改变,面对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德意法西斯统治对英法来说虽然不是好事,但与共产主义制度相比,纳粹制度不会给现存的社会秩序造成威胁,所以,积极反苏反共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英法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他们相信:“祸水东引”是摧垮无产阶级的捷径。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出于嫁祸于人的初衷,英国自然对德百般纵容,绥靖便成了“放任”的代名词。而法国目光短浅的右翼势力出于对国内革命的极端,从而奉行背弃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达拉第痛恨共产主义,痛恨战争,他怕一场取胜的战争会将法国断送在极左势力手中,在德俄之间,他选择了对德谅解。

绥靖政策的实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前和二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到30年代,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英美对日侵华不做反对;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实质是变相的绥靖政策;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听任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绥靖政策一度破产。对于英法的政策,苏联认为这是西方国家为了“祸水东引”,因此决定相应地采取“祸水西推”策略。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达成协议并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二战后,绥靖政策表现为美国对前苏联的妥协。为争取苏联一道参加对日作战,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中同意苏联的要求,表示中国外蒙古部分(现蒙古共和国)的现状应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所受侵害的帝俄(日俄战争)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但是不久,由于北约、华约之间矛盾加剧,绥靖政策正式破产。

欧洲的绥靖是牺牲了捷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等弱小国家来换取英法的利益,并寄希望于德进攻苏联;亚洲的绥靖是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寄希望于日军挺进远东,进攻苏联;结果绥靖政策的倡导者办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敦刻尔克的大撤退让英法首先自食其果,偷袭珍珠港让美军瞠目结舌,正应了那句老话,玩火者必将自焚,绥靖未必能换来自身的和平,更不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利益,应该未雨绸缪,警钟长鸣,才不会给纳粹者觊觎,也不会令自身陷于危险的境地,更可以避免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战争。

英法美绥靖政策浅析

李月红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教育硕士 314500)

摘要:由于现行幼师教材对绥靖政策概念,何时开始, 何时结束,谁在哪里对谁实施了绥靖政策,为什么要实施绥靖政策,造成的恶果是什么等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绥靖政策的认识,心存不少疑惑。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整体性的研究不多。该文主要从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对德意日实行绥靖政策方面,谈谈作者粗浅的认识和看法。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关键字:20世纪30年代 英法美 绥靖政策

现行幼师教材关于“绥靖政策”内容只涉及“面对意大利的侵略,英、法等国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当时,英法奉行牺牲小国利益,讨好法西斯国家,换取天下太平的绥靖政策”,“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1]

一、绥靖政策的基本概念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具体地说,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它的实质是“力求无原则地满足侵略成性的扩张主义的无厌欲望,对他屈膝投降,成交立易,希图以此息事宁人”。[2]

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

(一)开始

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奉行绥靖政策,主要执行者是英法,而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走上战争道路,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但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却不分侵略者和受害者,在决议中要求双方停止一切冲突,撤出军队,把东北划为“非武装地区”,由国际共管。

1935年10月,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影响下,国联拒绝给予埃塞俄比亚任何援助,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禁运措施,实际上把埃塞俄比亚拱手出卖给墨索里尼。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英、法的倡议下有27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并于伦敦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封锁,对德意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各种武器甚至直接出兵干涉则听之任之。

1935年、1936年、1937年,美国国会连续通过了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西班牙内战双方出售武器。这样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共和国不能从美国购买武器,而意大利可以从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德意作为“中立国”可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军。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对奥地利独立负有义务的英、法不但没有支持奥地利人民的抵抗,反而认为合并是“势在必行”。

1938年9月,英、法再次与希特勒妥协,逼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背着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区自行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但实际上英、法在西线没有采取交战行动,这种状态维持了7个多月。由于盟国按兵不动,波兰孤军苦战而亡。[3]

(二)结束

关于绥靖政策彻底结束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②二战的爆发;③1940年四五月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④1940年5月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4]而幼师教材则采用了第二种观点,“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三、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

(一)英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经济根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英国,损失惨重。1932年,英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外贸逆差,英镑在1931年贬值1/3,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22%。经济危机造成了内部的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无力重整军队,扩大军工生产。财政危机是英国政府在外交上对德意采取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2、政治根源。英国处于衰败后软弱的政治地位是推行绥靖政策重要原因。一战后20多年,英国经济却一直处于衰落和不稳定状态。到1929年,英国工业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13年的14%下降为1929年的9%,出口比重由1913年的30.9%下降为1929年的30.8%。战后英国已失去了金融霸主和海上霸主的地位,由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失业人数长期保持一、二百万人。因此,英国统治阶级也不敢侈望战争会给它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却担心战争会动摇它的霸主地位。英国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它对外是尽可能维持现状,尽可能避免发生国际冲突,以牺牲他国利益或作出小的让步,来维护他的霸主地位。

3、思想根源。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成为英国避战求和,最终走向慕尼黑的又一原因。[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死亡70万人,受伤130万人。加上战费开支,生产和财产损失,使得英国财政经济一片紊乱。[6]经历了战争的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又面临着战后社会的混乱、住房、就业、食品、教育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渴望和平,渴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国内人民反战情绪的增长,发生了群众革命运动。对此,英国政府也十分震动,它更怕新的战争会引起新的革命。1937年哈里法克斯出使柏林时,还曾经为此提醒过希特勒:英德之问的冲突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进一步震动”,他认为“这种震动,无论是元首,或者是其它国家,都不愿意发生的。[7]他们非常清楚这种“震动”所带来的后果。为了拖延避免新的战争的爆发,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猖狂进逼,英国仍然是以“绥靖”为宗旨。张伯伦对此充满信心,说“如果绥靖获得成功,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全面控制欧洲,因而也不能向英国的全球霸权提出严重的挑战”。[8]因此,英国在绥靖政策没有遭到彻底失败之前,不会轻易放弃它。

英国的纵容、退让,在慕尼黑阴谋中发展到了顶点,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但历史惩罚了英国:1940年8月9日,德国飞机蝗虫般地扑向英伦三岛,对英国进行狂轰滥炸,始作蛹者的大英帝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法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法国是绥靖政策的追随者。

法国奉行绥靖政策原因主要是:(1)法统治集团自一战后害怕德国,不是依靠人民群众,而是片面总结一战的经验,依靠英国;(2)虽和苏联签订条约,但不愿真诚合作,使得苏联及其盟国背离;(3)法国脆弱的战略地位和保守的军事思想,使得法国失去了独立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能力。

马其诺防线的修筑非但没有对法国的防务起积极作用,相反还对法国的军备建设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在帝国主义争霸的30年代,法国军队固守防线,使法国失去了处理欧洲大陆外交危机的能力,与英国结盟也使法国失去处理欧洲大陆事务的独立地位。结果,法国在追随推行绥靖政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导致1940年的法国大溃败。[9]最终,法国自食其果。

(三)美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政策。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对全国宣布,“我国将继续是个中立国家……我希望美国将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我相信它会这样做的。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的政府将尽一切力量来达到那个目的。” [10]

1、美国在欧洲对德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战前英法坐视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对英法的政策是支持的),目的是让德军东移,接近苏联,以使苏德两国发生冲突。而当德国向东进攻波兰,美英法统治集团希望德军继续向东,他们希望,随着将德国与苏联隔开的地理障碍──波兰的消失,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德国最终能攻向苏联。当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燃起了战争大火时,美英法仍然希望这场大火只燃向东方而不燃向西方。

论文:关于绥靖政策的历史研究综述
二战初期,美国宣布中立。美英法都在坐等事态发展为德苏冲突,把德国最终引向苏联。对于美国当时对欧洲的政策,乔冠华在《从西线到东线——论反苏战争阴谋》一文中,认为,“美国政府的企图正和联军(英法军队)方面的东线派巧相吻合,他们同样希望:消灭西线,展开东线,西线和平,东线战争。” [11]

因此,美国直至1940年3月,仍然奉行与德国妥协,保证德国西线安全来唆使德国向东进攻的绥靖政策。但是,德国未向东进攻,却在1940年4月向北入侵丹麦和挪威,随后更是向西边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发起的大规模进攻,彻底粉碎了美英法统治集团的绥靖梦想。

2、美国在亚洲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如果说,随着1940年4、5月德国向丹、挪、法、比、荷的进攻和占领,美国彻底放弃了对德国的绥靖幻想,那么,这时的美国却还存在对德国在东边的盟国——日本的绥靖幻想。虽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东南亚的扩张侵犯着美国的利益,并加深着日美矛盾。但美国继续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姑息、示好,把日本的侵略矛头引向北边,引向苏联,力图使日本北攻而不是南进。

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元,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元。美国资本家唯利是图,供给日本大批军火物资,力图借此诱使日本进攻苏联,并保全美国在华南的经济利益,利用日本抑制中国的革命力量,以达到美日妥协,共同榨取中国人民和反共反苏的目的。[12]

此外,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还有:一是继续维持美日贸易以便获取经济利益摆脱国内危机。二是美国本身军事力量不足,必须等待最佳出击时机,以便坐收渔利等。[13]

四、绥靖政策的巨大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的6年中,人员死亡达5000多万,直接财产损失高达3000亿美元以上。回眸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大战爆发前后英法美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希特勒得寸进尺。意大利则跟在德国后面获利不少。日本在亚洲犯下滔天罪行。这些侵略分子之所以为所欲为,得“益”于其他大国的姑息、纵容。

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大战爆发时间提前、规模扩大。至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与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英国、法国仍然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通过已横征暴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绥靖政策的推行,推迟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形成。英法美有着各自的盘算,最初无法交汇到一起。造成直接的后果便是:德军“闪击”欧洲,而英国遭受“不列颠空袭”、法国败降,一时间反侵略力量散沙一盘,无法遏制侵略者的作为。直到大战打响,才匆匆展开联盟动作。事实证明:大国的忍气吞声,并没有赢得哪怕是短暂的时间,强军备战的设想如同泡影般地破灭了。

二次大战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绥靖主义姑息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这说明,不光是落后挨打,软弱也要挨打。对待邪恶的、反和平的势力,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对和平的过分乞求反而会葬送和平。这是绥靖主义的历史教训。[14]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著.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世界历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0、144、147

[2][7]包奕诚.是退让投降吗?——论欧洲的绥靖[J].史学集刊,l983.3

[3]吴益民.试析绥靖政策概念的形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Z2

[4]彭剑钊.绥靖政策何时破产[J].历史学习,2004.10

[5]岳澎.从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看其绥靖政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6]陆月娟.英国30年代绥靖政策的根源[J].上饶师专学报,1994.10

[8]特鲁哈诺夫斯基.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306

[9]全毅.法国 30年代的军事战略与绥靖外交[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0]L.杜蒙德.现代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43、644

[11]乔冠华.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112、113、114

[12]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4

[13]彭升.抗战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再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14]严国群.绥靖政策带来的巨大灾难[N].国防知识报,2005.5

作者简介:李月红(1972-),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教育硕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21502.html

更多阅读

转 逄先知: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

【点评】读者可以把这篇讲话,与*鲍*彤、辛*子*陵、茅*于*轼、李*锐、何*方等人的言论,以及H*耀*邦小儿子在《炎*黄*春*秋》某次聚会上的讲话等,对照起来读。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罗援少将:一篇振聋发

黄金生:关于甲午海战的谬误二

2014-09-18 07:48:03【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第一阶段结束,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史称大东沟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海战、黄海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

李泽厚、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

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下)李泽厚 刘悦笛(《文史哲》2014年第3期)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李泽厚、刘悦笛2014年1月4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波斋十四、“普遍立法”行为及其问题刘:“普遍立法”的四个例子,很有趣!您说,如人自杀

声明:《论文:关于绥靖政策的历史研究综述》为网友十八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