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班唢呐家族三代人至深夜仍在修习)
周家班所在的安徽皖北地区,婚丧嫁娶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周家班唢呐在历史中吹出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延续几百年。周家班唢呐传人忆来,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周家班唢呐常听老百姓说: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的周家班唢呐、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周家班附近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着请周家班唢呐到场演出。
要面子,讲排场,古老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他们请来周家班唢呐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周家班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周家班唢呐鼓乐班连轴不重曲牌地吹奏,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周家班唢呐鼓乐,年长的周家班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周家班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周家班唢呐不同于普通民乐班子,不是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水平参差不齐的表演班体,而是家族系统化学习、代代传承技艺的家族性表演。
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周家班唢呐老艺人周正玉吹的《抬花轿》、《喜盈门》等曲牌,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这周家班唢呐鼓乐班吹尽世间悲喜相,奏出山间沧桑曲,所谓国乐,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