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柱”的传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它早在九十年代就广为流传,许多上海人都知道。
所谓的“龙柱”其实就是上海延安路和成都路交叉路口的那根高架道路的立柱,之所以称它为“龙柱”是因为它的外立面与上海高架道路的其它千百根立柱不同,不是水泥的,而是不锈钢的,而且不锈钢上还用黄铜镶崁了九条飞天之龙。
(网络照片)
正因为它与众不同,所以民间就出现了一个关于“龙柱”的传说。当年,你只要乘出租车经过那里,几乎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会给你讲关于龙柱的传说,虽然版本略有不同,但内容大致都是说,修建这个立柱的时候,桩怎么也打不下去。尽管参与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单位组织上海最强的技术力量攻关,可就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有人便请来了一位高僧。
高僧来到工地细细察看后开口说,此地乃“龙脉”之所在,只有在不惊动神明灵物的情况下才可能把桩打下去,但要说出具体时间,道破天机,恐怕自身难保。沉思良久,高僧表示愿许身报德,为上海信众造福,也为久居的上海建设尽一份心力。后来,高僧择定吉日,焚香祷念,事毕叮嘱某时某刻后即可打桩。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一头雾水,却也遵嘱照办。谁知如此这般之后,地桩竟然顺利打了下去。高僧回到寺庙,不多日便无疾而圆寂。为了表示对佑助打桩成功的神明灵物的祈敬,人们便在圆柱形立柱上镶嵌了龙型纹饰,“龙柱”之名也因此而来。
虽然这个传说在上海流传了许多年,可是却查不到官方对“龙柱”的任何解释。直到最近看了姜开城撰写的博文“细解高架‘龙柱’之迷”,才对“龙柱”建设的有关情况有了一些了解。
原来,“龙柱”高32米,直径为5米。桩基采用28根直径为900毫米的钢管桩,每根桩的长度都为62米左右。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这28根钢管桩全都要打在一个边长为14.5 米的八角形平面位置之内,密度之高远远超出桩基设计规范的极值范围。
施工中确实出现过桩打不下去的情况,而且十分严重。28根桩,整整打了近10个月,每天工地上都能听到“哐、哐、哐……”的打桩声,离得近的地方还能看到桩锤撞击桩时冒出的青烟,可就是没有1根桩能打到设计深度。上海滩凡是能打桩的施工单位基本上全都先后尝试过龙柱的桩基施工,却没有一家能完成任务。
![关于“龙柱”的传说…… 魔都龙柱传说](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120122t01b9b076259b6c67b1.jpg)
桩基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降低高架承载能力,立交就没有办法继续施工,为此也确实邀请了上海和外省市的有关专家到工地现场会诊,分析原因,商量对策。据专家们分析,高架立交桩基打不下去有三方面原因:1、“龙柱”所在位置原是杜月笙公馆,早先曾打过杨木桩,地下条件比较复杂;2、在边长14.5 米的八角形平面范围内打28根桩,密度太高,打桩过程中土体会相互挤压,增加了打桩的难度;3、桩锤自重太轻(上海那时没有更重的桩锤),锤击力不够。
后来采取的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对部分钢管桩内部土体取芯,取芯深度约在桩深的三分之二左右,让土体释放掉部分应力,然后再打;同时在承台的四角增加4根同样的钢管桩,确保桩基承载能力达到设计要求。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龙柱外立面上的龙型纹饰则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赵志荣先生的杰作。赵志荣1965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擅长雕塑。当初请他来仅仅是想为这根柱子作一些装饰,可是当他在现场坐了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发现,如果从空中鸟瞰延安路立交,就是几条盘旋在上海空中的龙。有了这个创意之后,他翻阅了大量古代青铜器的资料,还专门到北京参观了北海公园的九龙壁,最后才决定将平面的九龙壁改为立体形状,再在其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同时回避了明代以后出现的龙的那种“正面”的、“凶猛”的模样,而采用其“侧面”的、“古朴”的,有点“顽皮”的形象,并辅之以凤和日月等很多中国的传统纹样,使大家今天看到“龙柱”有一种祥和亲切之感。当时,这幅作品被命名为《龙腾万里九五年》。
姜开城的博文告诉我们,“龙柱”的装饰,纯粹是延安路立交的点缀之笔,与高架桩基施工、风水占卜没有任何联系。不过,龙柱正好处于内环线与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所组成的巨大“申”字的中心点,构成了我们上海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机会经过那里的时候,还是值得关注一下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