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诗句“涕泣对牛衣”的来历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

====================1===================



陈寅恪诗句“涕泣对牛衣”的来历

大学时代,我曾翻读蒋天枢先生编订的《陈寅恪文集》,读到陈氏晚年的一首诗:

《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陈寅恪诗句“涕泣对牛衣”的来历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当时格于古典工夫不够,对其中“涕泣对牛衣”句十分难解,所以立刻就记住了。

而这首诗的大致背景是这样的: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中山大学校园西南区五十号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住居。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偶有亲友偷偷登门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说不出话,只是眼角不断有泪流出,望者无不凄然。身处困厄绝望的陈寅恪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 “革命者”乱拳打倒、心脏病日趋严重几乎瘫痪的唐筼,陈认为爱妻可能将先于自己命赴黄泉,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奄奄一息的陈寅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这最后一曲挽诗。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气脉已竭的陈寅恪,再次被迫向当权者作口头交代,有“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语,终至泪尽泣血,口不能言方休。10月7日晨5时30分,心力衰竭的陈寅恪于凄风苦雨中溘然长逝,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就此远去。一个月后的11月21日,唐筼撒手人寰,追随陈寅恪而去。 ----当时自己曾据此历史背景,作过关于第一句诗含义的猜测,但终感内心不塌实,所以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时不时总想起这句有点怪的诗,老想把它参透。

前几天,我在国学网上闲逛,不期然读到一文:《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9659,终于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来历。一朝破解,快何如之!特引录于下,聊备检索尔!

“牛衣对泣: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9345.html

更多阅读

鄙夷权贵的陈寅恪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鄙夷权贵的陈寅恪鲁先圣文革期间,有一件事情曾经轰动一时。那时候,康生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是人人都希望攀上的当红权贵,但是,他到广州要拜访陈寅恪,却被拒绝了。虽然对康生的拒绝是“有礼貌”的,理由也还说得过去:助手说,陈先生病了,正在卧

读《哀江南赋》.陈寅恪 哀江南赋序翻译

读《哀江南赋》陈寅恪  本 文 小 引  ——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  ——解释《哀江南赋》,须于当日之实事,即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的晚年确实太凄苦了些。他曾用“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来形容自己晚年的处境。说这句话的时候,陈寅恪七十三岁,距他离开这个世界尚剩下6年零7个月的时间。如果身体的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已经使年迈的陈寅恪雪上加霜,那么精神的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转 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1953年12月1日上午,汪篯带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李四光的亲笔信来到恩师陈寅恪家中,本想劝说老师北上到科学院任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但劝说未成,连自己异常珍重的师生关系也弄丢了。下文汪篯按照老

陈寅恪最后之作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 陈寅恪的最后20年txt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小楼:寒柳堂记梦未定稿是陈寅恪最后之作,据说将来作为陈的自撰年谱,未完成。文革中佚失,只零星残稿幸存,不幸中之一幸。蒋天枢一九六八年八月至第二年四月期间“患病几死”,而此时陈家却发生着重大变故,一九六九年十月陈寅

声明:《陈寅恪诗句“涕泣对牛衣”的来历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为网友斟酒独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