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的思想来讲,当今尔虞我诈的现状,社会真的还能有那些满怀仁义道德而不求回报的人吗?

后来我明白了, 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建设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动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

振兴传统美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读诵经典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举多得,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笔者认为将读诵经典纳入德育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的好方法;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经、史、子、集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 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教学的好方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第一)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人提出“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清?陈弘谋《养正遗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训蒙大意》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基于这些认识,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

(第二)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

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大学》有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良好的德行和渊博的学识都因持之以恒的学习而成就。

(第三)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推广普及

德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在普及,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礼记?学记》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强调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一定要从普及德育入手。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尽相同,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对硬件设施无特殊要求,所以能够在全国推广;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开创有当地风格特点、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从而使德育不仅在学校中得到普及,而且还辐射影响到周围的社会。

(第四) 读诵经典集性情培养,道德教育和艺术熏陶于一堂, 是素质教育的好方式

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德育传统,而且还有科学的德育理念。传统德育教学非常注重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古圣先贤为青少年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他们在经典的集结和选择上却是精益求精,在形式上荟萃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生动活泼等众多优点,在内容上涵盖了性情审美,礼仪举止,人生智慧和道德情操等广泛领域,非常注重儿童心智和品格的全面培养,以期种种美德相得而益彰。

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和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古圣先贤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科学地总结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德育理念,从幼儿开始直到成人冠(笄),通过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育出有和悦的性情,端正的心性,高远的志向和仁厚的德行的年轻一代。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的格言警语和历史故事更有启发心智的功效。儒家教育重在启发智慧,培养“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儒家六艺,经史子集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验和智慧,从礼仪举止到待人接物,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安邦,无一不有精辟而睿智的论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古文经典几乎篇篇都是作文的典范,如《史记》就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主要来自这些经典,因此阅读古文还是学习隽永简洁的汉语艺术,提高语文表达能力的不二方法。

实践证明读诵经典是非常成功的德育方法,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品行,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也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一步一步成长为文德茂盛的龙的传人。

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文经典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传统德育经典内容全面,是因材施教的好教材

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德育的目标不仅是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积极地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是客观与主观,意志与行为并重的教育,而且各种品德之间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道德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德育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其他科目。物理教学需要热、声、光、电条目分明地授课,而德育中的种种美德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敬老爱幼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往往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也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往今来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大多都是忠孝之人。再例如一个树立了高远理想的人还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因为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品德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所以曾子告诉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另外道德观念还深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理想的德育教学要能够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取长补短。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培养成品行端正的有用之才,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正是由于德育的这些特点,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古文经典就自然成为德育的理想教材。其优点在于经典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个人都能够在读诵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而其中感悟最深的论述也就成为最有启发,最有针对性的教导。

读诵经典的这个优点在普及公共教育的今天意义尤其明显。要求德育课的老师对一个班级的三十甚至是四十个学生都因材施教是勉为其难的,简单生硬的说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读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仁义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仁者爱人”,进而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见义勇为”,“见得思义”,孔子的这些教导也是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和背景,有二十四次讲到“义”,而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九处之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今天当我们读诵这些经典的时候,也有如当时孔子的学生,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另外经典之中不仅有对问题的直接论述,而且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读后令人终身难忘。比如在《论语》中就有一则:“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短短十二个字,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儒家“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经典正是通过这些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既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德育宗旨,也是经史子集的共同旨趣。数千年来,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册册卷卷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又以无限的爱心和民族责任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儿童读诵的教材。可以说这些经典构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德育百科全书。自古以来,父母师长无不以四书五经作为青少年德育启智的教材。究其原因,实在于“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务求子女通过四书五经的熏陶“茂正其德而厚其性,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避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善于思考而又明辨是非的正人君子。古圣先贤高瞻远瞩的选择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也为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二)以经典作为教材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睿智的德育思路

我国传统德育思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循序渐进,由迩及远,推己及人,注重落实;第二是注重显明人性本具的美德,从小培养自尊自重之心;第三是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行的培养成为自觉的行为。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中很好地发扬这些特点。

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在儒家经典中,由迩及远,推己及人的教导比比皆是,而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教育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基石。古圣先贤不约而同地教导孝道,其原因不仅在于孝亲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且还是其他众多美德的源泉。《后汉书》云:“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序言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充分说明孝悌之道虽然始于家庭,其更广大的功用乃是以个人良好的德行培育淳厚的民风,进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

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孝道仍然是移风易俗,提升社会风气的最好途径。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德育贵在实践,在中小学德育课中教导孝道,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身体力行,养成习惯,同时也为培养其他美德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孝敬父母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弘扬孝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得到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弘扬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事半功倍的德育之道。

现在谈传统德育思路的第二个特点。古人云:“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儒家育人注重显明人性本有的美好品德,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使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培养起自尊自重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因此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就引用圣人之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目的就是要先入为主地培养起儿童的自尊自重之心,因为人有了自尊自重之心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努力上进,才会培养出“浩然之气”。自尊自重的反面就是自暴自弃。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更进一步指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由此可见从小培养自尊自重之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传统德育思路的第三个特点是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智育纳入德育是古圣先贤非常睿智的认识,因为只有启发智慧,才能够提升觉悟,从而使德行的培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到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接受圣贤的教导。在这一点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我国古圣先贤不谋而合,他说:“其实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见《柏拉图 斐多》)。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是“道”,一个是“德”,因此道德教育同时包括“道”和“德”两种教育,而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也是开启智慧的过程。“道”者路也,“德者得也”(见《管子》),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生动说明道德是人人所必需的品格。

古文经典中对“道”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不胜枚举,《大学》有云:“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教导我们:“君子忧道不忧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做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对于所有这些题目,良好的道德教育都能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和启示。我国自古就将“五福临门”作为幸福美满的象征,《尚书?洪范篇》说福有五种“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由此可知喜爱美好的德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一种福气。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文经典谆谆教诲我们的就是仁、义、礼、智之道,并以言近旨远的道理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美好的德行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第三)读诵经典是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方法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古人云“积厚者流泽广”,儒家思想强调“厚德载物”,“有德者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有容乃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这种以人为本,包容天下的精神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亦是泱泱大国风范的源泉。当前全球化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也是价值观和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

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上下求素、流血牺牲的奋斗过程中历练而成的,是炎黄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文化之中和道德观念之中,并由古圣先贤精心记录于经、史、子、集之中,读诵古文经典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方法。

(第四)客观地认识古文经典和传统文化

毋庸讳言,与人类其他思想家一样,我国古圣先贤的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囿于时代的原因,其中的某些形式和内容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尽管如此,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古文经典,我们会发现经典中的大多数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倡导的众多美德代表了人类永恒的道德观念。经典中的不足之处瑕不掩瑜。

笔者愚见,对于经典中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的观点不仅无需回避,而且可以进行讨论,使之成为培养青少年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好教材。事实求是和一分为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论语》中孔子就给他的学生做出了好榜样。孔子反对 “求全责备”,强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当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并不避讳人们对孔子的批评,因此还留下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事例再次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老师,所以我们对待古文经典的态度也不能因噎废食。

客观认识传统道德观念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就是要将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后来宋儒理学所阐释的儒学义理区分清楚,因为二者之间有很大不同。

以“礼”之一项为例,先秦儒家经典中阐述的“礼”的精神原貌与后来封建礼教中的“礼”大相径庭。荀子曰:“古人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史记》中记载了汉高祖时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叔孙通对“礼”的论述,他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由此可见四书五经等先秦儒家经典注重教导的是“礼”的精神而不是具体形式,因此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礼”,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礼”,不同时代虽然“礼”的形式不同, 但是“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原则古今并无不同,其根本在于人道经纬万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今世界盛行的享乐主义导致人们在社会中巧取豪夺,对大自然则无节制地攫取,因此造成天灾人祸此起彼伏,生态平衡岌岌可危。儒家文化中“礼”的观念在发扬勤劳节俭的美德,对治奢侈浪费的风气方面很有现实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管子曰:“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在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恢复儒家重“礼”的传统不仅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且还能够加强公民的自律意识。古人云“夫礼禁未然之前,法行已然之后”。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深刻地阐明人人知法守礼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另外对于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即使有分歧,也可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比如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尽管长期以来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孟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既有的现象,甚至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全球竞争的今天,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他们的经济战略是将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等“劳心工作”留在本国,赚取丰厚的利润,而将生产加工等“劳力工作”放到外国,利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西方人也有一个谚语,是说“社会的进步往往是由‘懒人’推动的”,其实也有一些道理。比如为了改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产方式,人们发明了各种农业机械,为了减轻家务负担,人们发明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力”工作被“劳心”工作所取代,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更教导说要:“作新民”。由此可见今天选取古文经典作为德育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这也是古圣先贤的本意和初衷。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科技创新,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只是到十八世纪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才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原因与中国的文化无任何关系,而责怪自己的语言文字更是毫无根据。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一个新的历史作用就是为我们建设多元文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保障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处于主动地位,积极而又有选择地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文化多样性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开阔人们的心灵和视野,使人们能够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元文化在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将促进文化多样性作为指导移民政策的原则,而且不约而同地扩大吸引来自中国的移民。这种认识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兼容并蓄,容纳百川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不能妄自菲薄,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其重要意义在于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构建多元文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
事实上,西方社会亦早已认同儒家思想,美国1984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近年来日、韩、越南等国更重新认识到了汉字的优点和重要意义。伴随华人世界的快速发展,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热情,所以当前还是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大好时机。

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天人合一”的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的原则,所有这些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最高成就,是解决当前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的问题的指南。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个人身心乃至人类社会健康成长的基石。“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明确反对霸道,提倡社会成员各尽所能,相互尊重。其参赞天地,化育生民,合和万国的王道理念对今日处理国际关系依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在伟大的祖国日益富强的新时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不仅向世人清晰地传达了炎黄子孙的世界观,同时也明确地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弘扬中华文明,首先就要认真地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美德,进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复读诵经典的教学传统,不仅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一个好方法,而其还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实为一项一举数得的大好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9303.html

更多阅读

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约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崇尚单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于对"周礼

新版《世界现代建筑史》出版的消息 现代教育出版社

前天在学院办公室收到一个快递的邮包,打开一看,是新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正式在2012年12月份出版。这一版比十多年前第一版修改了超过一半的内容,大幅度修改了好几个章节,补充了几个新的章节,全书144万字,一千多张图片基本全部新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

声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为网友嘻嘻哈哈搞怪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