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践技能辨证论治病例分析例题二 中西医结合病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很快就要考试了,而最重要的是第一站的辩证论治,占40分,以下列举了52个中西医病例分析,希望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试题 21答案

  女,20岁,尿色鲜红2天,伴咽痛。

  患者于2周前发热,咽痛不适,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热退,但仍咽痛。2天前出现小便尿色鲜红。现小便时疼痛灼热,色鲜红,咽痛明显,口干、口渴,遂来就诊。查体:T:37℃,P:90次/分,R:19次/分,BP:120/85mmHg.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数。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双肾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热邪盛于下焦,故小便黄赤灼热;脉络受损,血渗膀胱,故尿色鲜红;火热炎上,故咽痛;热盛伤津,故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数亦为热证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2.小便疼痛灼热,尿色鲜红2天,伴咽痛。

  3.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双肾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血证——尿血

  下焦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

  小蓟30g 生地15g 生蒲黄包煎10g 生山栀9g

  通草6g 藕节12g 当归12g 白茅根30g

  茯苓12g 生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2 答案

  女,32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2年,加重1周。

  患者2年前产后受风寒出现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屈伸不便,经中西药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易反复发作。近1周来关节疼痛加剧,近端指、关节及膝、踝关节红肿,有灼热感,屈伸不利,上肢握力明显下降。查体: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20/80mmHg.精神尚可,营养差,双手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压痛明显,皮肤色红,肤温高,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实验室检查:血沉52mm/h,类风湿因子45IU/ML,CRP增高。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外感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痹阻经络,壅滞血脉,气血郁滞不通,故见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便。邪热壅滞经络,湿热壅阻于经络,流注骨节,故见关节红肿灼热,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 患者有关节肿痛,屈伸不利2年病史。

  2. 双手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双腕、踝、膝关节肿胀,压痛明显,皮肤色红,肤温高。

  3. 血沉52mm/h,类风湿因子45IU/ML,CRP增高。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

  风湿热痹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30g(先煎) 知母15g 黄柏10g 桂枝10g

  羌活12g 木防己10g 秦艽10g 薏苡仁30

  粳米30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3 答案

  男,45岁,胃脘部疼痛10年,加重3天。

  胃脘部疼痛10年,常因嗜酒,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曾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3天前又因嗜酒出现胃脘部隐痛,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遂来就诊。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20/85mmHg.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心肺未见异常,剑突下有压痛,腹平软,肠鸣音存在,舌红少苔,脉细而小数。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B超:肝胆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因嗜酒而致胃部疼痛。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乘,则口干咽燥;阴虚液耗,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小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胃脘部疼痛10年病史。

  2.有胃脘部隐痛典型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B超:肝胆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胃阴亏虚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北沙参10g 麦冬10g 当归10g 生地黄30g

  枸杞子12g 芍药30g 甘草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4 答案

  男,60岁,咳嗽咳痰2年,加重1周。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查体:T:36.7℃,P:85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舌苔白腻,脉滑。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5×109/L,中性73%。胸片:肺纹理增粗。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咳痰反复发作5年,连续咳嗽超过3个月,已5年。

  2.双肺呼吸音粗。

  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2×109/L,中性73%。

  4.胸片:肺纹理增粗。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半夏10g 茯苓15g 甘草6g 白芥子10g

  陈皮6g 苏子12g 莱菔子包煎10g

  服法:三剂,水前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5 答案

  女,40岁,反复头痛头胀1月。

  患者平素常性情烦躁。近一个月来反复头痛头胀,时伴眩晕,遇劳加剧,自觉心烦易怒,夜眠不安,时兼胁痛,大便干结,遂来就诊。面红目赤,口苦而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查体:T:36.2℃,P:80次/分,R:18次/分,BP:170/110mmHg.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心脏听诊:A2>P2.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性疏泄,性喜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则头痛而眩;肝阳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偏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头痛头胀,时伴眩晕,遇劳则剧。

  2.BP:170/110mmHg,心脏听诊A2>P2.

  3.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

  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2级高血压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 钩藤15g 石决明20g 川牛膝15g

  桑寄生15g 杜仲15g 栀子15g 黄芩12g

  益母草20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6 答案

  男,40岁,恶寒发热伴头痛、鼻塞、流涕2天。

  患者昨晚因外出受凉而突然出现恶寒、发热,伴头痛,鼻塞,流涕。现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而无汗,肢体痠重,鼻塞声重,吐痰稀薄色白,遂来就诊。查体:T:38℃,P:86次/分,R:19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6次/分,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胸片: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6×109/L,中性粒细胞72%。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风寒袭表,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无汗,咳痰稀薄色白;正邪相争则发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痛,肢节痠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节痠重,鼻塞声重2天。

  2.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6×109/L,中性72%。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风寒证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15g 防风12g 羌活9g 柴胡9g

  前胡12g 川芎9g 枳壳9g 茯苓12g

  桔梗6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7 答案

  男,15岁,头晕时作2年,加重1周。

  患者自幼偏食,经常性的饮食不调,2年来常觉头晕,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四肢倦怠,多梦,夜寐不安。近1周复习迎考而头晕加重,遂来诊。查体:T:37℃,P:70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精神可,形体偏瘦,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周身皮肤无出血点,舌质淡红,脉细弱。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2×1012/L,血红蛋白85g/L,红细胞比积40%,网织红细胞计数1.2%,血小板计数180×109/L.血清铁蛋白10ng/ml,血清铁7.20μmol/L.B超检查肝脾未见异常。心电图:无异常表现。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长期偏食,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头目失养,故而头晕眼花,倦怠无力;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不华;气血亏虚,血不养心,故心悸,夜寐梦扰;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红,脉细弱。

  西医诊断依据:

  1.自幼偏食,饮食不调,心慌气短2年。

  2.查体:形体偏瘦,贫血貌,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皮肤无出血点。

  3.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降低。网织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12g 白术12g 甘草6g

  当归12g 龙眼肉9g 酸枣仁9g 茯神9g

  远志6g 木香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8 答案

  男,30岁,咳嗽、咯痰1周,加重3天。

  患者于1周前因天气骤变,寒热失调而出现恶寒,鼻塞,咳嗽,咯少量白痰,自行服用感冒药、抗生素、止咳化痰药物,症状有所好转,恶寒,鼻塞症状消退,但时有咳嗽。3天前因劳累而咳嗽、咯痰加重,自服药物后无缓解而来诊。现症:咳嗽,咯痰,咳吐不爽,痰多色黄而稠,气粗息促,口干欲饮。查体:T:37.5℃P:90次/分,R:22次/分,BP:l20/75mmHg.双肺呼吸音粗,余项查体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7×109/L,中性72.8%.胸部X线:双肺纹理增强。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粗息促,痰黄稠量多,咯吐不爽;肺热内郁,则有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而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候。

  西医诊断依据:

  1.咳嗽,气促,痰多3天。

  2.呼吸22次/分,双肺呼吸音增粗。

  3.血常规:WBC 6.7×109/L,中性72.8%。

  4.胸部X线:双肺纹理增强。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痰热郁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15g 黄芩10g 山栀10g 知母15g

  贝母10g 瓜蒌15g 桔梗15g 茯苓15g

  陈皮15g 麦冬15g 甘草10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29 答案

  男,34岁,右胁胀痛3天,加重1天。

  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查体:T:37℃,P:70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腹部饱满,Murphy征阳性,余项检查未见常。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l3.1×109/L,中性80%。B超检查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候。

  西医诊断依据:

  1.右胁胀痛3天,有饮食不洁,进食油腻物史。

  2.右胁胀痛,腹部饱满,Murphy征阳性。

  3.血常规示:WBC l3.1×109/L,中性80%。

  4.B超: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胁痛

  肝胆湿热

  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车前子包煎15g

  生地25g 当归20g 柴胡10g 甘草10g

  泽泻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0 答案

  男,24岁,痢下赤白,腹痛10天。

  患者10天前与朋友在路边进食肉制品,后即出现腹痛,痢下赤白。曾自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控制。目前,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为白冻,有时大便失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腰膝痠软,肛门坠胀,遂来就诊。查体:T:36.1℃,P:86次/分,R:19次/分,BP:110/7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不泽,腹部平软,左下腹有轻度压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血常规:WBC8.5×109/L,N 70%。大便镜检有少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痢疾日久,脾肾虚寒,寒湿壅塞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痢久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寒盛正虚,肠中失去温养,故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脾阳不振,胃气虚弱,故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脾虚及肾,肾阳亦虚,关门不固,因而可见腰膝痠软,滑脱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皆为虚寒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洁史

  2.腹痛,大便赤白清稀,或有白冻,肛门坠胀、左下腹压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5×109/L,N 70%。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痢疾

  虚寒痢

  西医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

  治法:温补牌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加减。

  党参9g 白术12g 干姜10g 诃子6g

  粳米15g 肉桂6g 赤石脂9g 肉豆蔻6g

  当归12g 白芍12g 木香9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1 答案

  男,25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3天。

  患者16天前出现发热,咽喉疼痛,经治疗体温正常。3天前突然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浓茶色小便,咽部疼痛不适。查体:T:36.9℃,P:80次/分,R:25次/分,BP:140/90mmHg.神志清,精神可,面部明显水肿,咽部红肿,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舌质色红,脉浮而滑数。尿蛋白(++),尿红细胞(+++)。双肾B超: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小便不利,全身浮肿;风邪兼热,则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西医诊断依据:

  1.上呼吸道感染2周后出现水肿。

  2.颜面、双下肢凹陷性水肿,BP l40/90mmHg.

  3.尿蛋白(++)、尿红细胞(+++)、双肾B超: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阳水

  风水泛滥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法: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9g 生石膏先煎24g 白术9g 甘草6g

  白茅根30g 连翘15g 茯苓15g 泽泻15g

  生姜3片 大枣3枚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2 答案

  男,29岁,喘息,喉中哮鸣间作18年,复发3天。

  患者于18年前春季郊游时,突然出现喘息,喉中哮鸣等症状,此后常因劳累、感冒、季节转变而发作,病情缓解后无明显不适。3天前因气候变冷而突发喘息,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如塞,咳嗽,咳痰不爽,痰少而色白,形寒怕冷,口不渴,夜寐不安。查体:T:36.7℃,P:95次/分,R:25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晦暗而略青,气管居中,两肺闻及哮鸣音,以呼气时明显,无湿啰音,心率90次/分,律整,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紧。血常规:WBC6.9×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40%,嗜酸性粒细胞7%。胸片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寒痰伏肺,遇冷触发,痰升气阻而见喘息,喉中痰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故见胸闷如塞,咳嗽痰少色白,咳吐不爽;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暗而略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外寒每易引动内饮,故天冷或受寒而发;舌苔白滑,脉弦紧,此为寒盛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反复发作喘息病史,有诱发因素。

  2.喘息,喉中痰鸣有声,双肺满布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

  3.无其他心肺疾患。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6.9×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40%,嗜酸性粒细胞7%。胸片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心脏结构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哮证?发作期

  寒哮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射干10g 炙麻黄9g 干姜6g 细辛3g

  半夏10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五味子10g

  炙甘草6g 苏子10g 杏仁10g 葶苈子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3 答案

  女,27岁,咳嗽伴头痛3天,加重1天。

  患者3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头痛,鼻塞,恶风,身热,。自服感冒药症状无改善,于今日咳嗽明显加重,遂来就诊。现咳嗽频剧,咯痰黄稠,鼻塞,流黄浊涕,喉燥,咽痛,头痛,身热。查体:T:38.4℃,P:70次/分,R:19次/分,BP:115/60mmHg,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胸透: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肺热伤津,故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黄稠,鼻流黄涕;风热犯表,故恶风身热;头痛,鼻塞;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受凉病史,出现咳嗽,咯痰黄稠等症状。

  2.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

  3.胸透: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9g 菊花12g 薄荷后下9g 连翘12g

  桔梗9g 杏仁9g 芦根9g 贝母12g

  黄芩12g 射干9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4 答案

  男,60岁,心悸1个月。

  患者平素善惊易恐,1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引发心悸,惊惕不安,虽经家人宽慰,仍时感心悸。当地医院予以安定口服,心悸未见明显改善,伴多虑,饮食不佳,尤易惊易恐,恶闻声响,坐卧不安,多梦,少寐而易醒,遂来就诊。T:36.5℃,P:90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心率9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舌质淡,薄白苔,脉代而虚弦。心电图:室性早搏。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惊则气乱,气乱则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而易醒;多思虑则伤脾,故饮食不佳,多梦;脉代而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心悸1个月。

  2.体格检查:心率9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

  3.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

  心虚胆怯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

  龙齿先煎15g 茯神15g 人参3g 远志10g

  石菖蒲12g 茯苓12g 琥珀粉冲服2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5 答案

  男,40岁,文职人员,反复腰痛腰痠5年,疼痛加重1周。

  患者反复腰痛腰痠5年,喜揉喜按,遇劳加重,未予正规治疗。近1周来工作繁忙,腰痠腰痛明显加剧,伴有神疲乏力,少气,腰膝无力,手足不温,夜尿清长,遂来就诊。查体:T:36.5℃,P:80次/分,R:16次/分,BP:120/90mmHg.面色晄白,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其它异常。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而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g/L.血浆白蛋白38g/L,球蛋白28g/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HP,颗粒管型2~3/Hp.血肌酐100μmol/L,血尿素氮6.8mmol/L,血尿酸416μmol/L.空腹血糖5.6mmo1/L.B超示:双肾大小未见明显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因病久,又劳累太过,以至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腰痛。腰为肾府,肾主骨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痠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肾阳亏虚,固摄失司,故夜尿增多;阳虚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皆为阳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反复腰痛腰痰5年病史,加剧1周。病情迁延日久,时轻时重。

  2.查体:面色晄白,BP:120/90mmHg.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g/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HP,颗粒管型2-3/Hp.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

  肾阳亏虚

  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附子10g 肉桂5g 熟地15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枸杞12g 杜仲12g 菟丝子15g

  当归12g 茯苓15g 牛膝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6 答案

  女,60岁,干部,头晕间作5年,加重3天。

  患者5年来,因工作繁重,经常出现发作性头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但无耳鸣症状。3天前因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遂来就诊。现患者述头晕,目眩,动则尤甚,伴恶心,欲吐,食少,多寐。查体:T:36.5℃,P:75次/分,R:20次/分,BP:175/100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形体偏肥,双侧肢体肌力正常,巴彬斯基征阳性,舌质淡黯,苔白厚腻,脉滑。颈椎CT扫描未见异常。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形体肥胖,为气虚痰湿之体,劳则气耗,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故出现眩晕头重如蒙;痰阻中焦,浊气不降,故恶心、呕吐;舌淡暗,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浊内蕴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性头晕目眩6年,加重1周,甚时伴恶心、呕吐。

  2.BP:175/100mmHg.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痰浊中阻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6g 白术12g 天麻先煎12g 茯苓12g

  陈皮9g 党参15g 竹茹12g 白蔻仁9g

  葛根15g 丹参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7 答案

  男,8岁,腹痛、腹泻1天。

  患儿昨天在路边进食油腻食物,夜间即出现腹泻,至今共解稀便6次,色黄秽臭,伴恶心,呕吐,时而腹痛,口渴,小便色黄、量少,逐来就诊。查体:T:38.6℃,P:135次/分,R:18次/分,BP:90/60mmHg.神清,面色微黄,脐周腹胀,轻压痛,肠鸣音活跃。舌质红,黄腻苔。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白细胞7-8个/H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109/L,中性粒细胞70%。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便稀,气味秽臭;气机不利,则有腹痛;湿热内蕴,则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腹痛、腹泻1天,有饮食不洁史。

  2.T:38.6℃,稀便6次,色黄秽臭,脐周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70%。大便常规:白细胞7-8个/HP.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小儿泄泻

  外感湿热

  西医诊断:小儿腹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9g 黄连3g 黄芩9g 山楂15g

  神曲15g 车前子包煎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8 答案

  男,46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5月。

  患者5个月前喝酒后,又恣食生冷瓜果,出现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黄色水样,少许粘液,病情时轻时重缠绵至今。现饮食减少,倦怠神疲,肢冷懒言,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相兼。查体:T:36.5℃,P:75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神清,精神可,面色白,左下腹部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舌淡苔腻,脉虚数。大便常规:红细胞+/HP,白细胞++/HP,脓细胞+/HP.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饮食不节,湿热内壅,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错杂,肠胃传导失司,故缠绵难愈,时发时止;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倦怠神疲,怯冷懒言;湿热留恋,气机阻滞,传导失常,则腹痛里急,大便赤白相兼;苔腻不化,脉虚数,乃湿热未尽而正气虚弱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不洁饮食史。

  2.左下腹部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相兼。

  3.大便常规:红细胞+/HP,白细胞++/HP,脓细胞+/HP.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痢疾

  休息痢

  西医诊断:细菌性痢疾(慢性迁延型)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减。

  人参12g 白术15g 干姜9g 黄连9g

  槟榔12g 木香15g 枳实10g 甘草12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39 答案

  男,65岁,咳嗽反复发作20年,复发3个月。

  患者有咳嗽反复发作20年病史,每年持续咳嗽发作3~5个月已有5年余。平素嗜好吸烟40年,每日1包。近3个月咳嗽复发,曾在外院进行过静滴抗菌素治疗,咳嗽减轻。现以干咳为主,咳声短促,痰少而粘,色白,偶见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神疲而消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T:37.5℃,P:70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形体偏瘦,口唇无紫绀,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而少苔,脉细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75%。胸部平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耄耋之年,病变日久,且嗜好吸烟,灼伤肺阴,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咳嗽反复,干咳不已,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而粘,色白,痰中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嘶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形体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咳嗽反复发作20年病史,每年连续咳嗽3~5个月,已有5年余。

  2.患者干咳,咳声短促,咳痰少而粘,色白,偶见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

  3.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咳嗽后消失。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5×109/L,中性粒细胞75%。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肺阴亏耗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15g 花粉15g 百合15g

  桑叶12g 扁豆12g 杏仁9g 贝母12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试题 40 答案

  女,25岁,恶寒发热伴咳嗽,咯痰3日。

  患者产后3个月,昨日因外出散步,突然天降大雨而受风,回家后即感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自服感冒冲剂未效,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测体温37.3℃,服退热药,效不佳,遂来就诊。现仍恶寒重,轻微咳嗽,咯痰,无汗,倦怠无力。查体:T:37.3℃,P:80次/分,R:17次/分,BP:110/80mmHg.形体偏胖,咽部轻度充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血常规:WBC:5.3×109/L,N:73%,L:24%。

  要求:根据以上病史摘要,请将: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写在文本框上。

  时间:60分钟。

  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辨病辨证依据:产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气虚则卫外不固,邪不易解,故恶寒重;寒邪束表而无汗;正虚无力与外邪抗争,则发热较轻。倦怠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为气虚外感之征象。

  西医诊断依据:

  1.产后出现发热恶寒,身倦,咳嗽。

  2.咽部轻度充血,血常规:WBC:5.3×109/L,N:73%,L:24%。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气虚感冒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

  党参12g 苏叶12g 茯苓15g 葛根12g

  前胡9g 半夏99 桔梗9g 甘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践技能辨证论治病例分析例题(二) 中西医结合病例分析
http://t.sina.com.cn/xaviliu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9281.html

更多阅读

胡一鸣原局论强弱命例集合二_見機閣_ 胡一鸣八字视频全集

胡一鸣命理精论二 八字原局论强弱命例集合二第三七男命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早子时印印日伤壬壬乙丙辰子卯子乙木生于子月、子时,天干年月双透子水,水旺之势可想而知。冬天之水,不但旺而且寒。天寒地冻,对乙木的生长甚是不利。时干丙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 中西医临床医学

宠物中医临床犬瘟热论治赵学思南昌浩宝宠物医院一.犬瘟热简介按西方兽医学确定犬瘟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主要感染于犬属动物,不同年龄,不同犬种,均可感染发病,12月龄一下幼犬易感,四季均可发病,春冬二季发病较多

中药复方从标实论治肾脏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肾脏纤维化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纤维化的病理改变进程为正常肾单位丢失,大量成纤维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产生和堆积,最终肾脏功能丧失。从中医角度看肾脏纤维化,病机特点不外乎本虚和标实。《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声明:《中西医结合医师实践技能辨证论治病例分析例题二 中西医结合病例分析》为网友罕见硬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