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巨星专场-刘德华经典电影回哞 刘德华算巨星吗

他长了一张朴实的脸,除了温顺和淳朴,没有太多的表情。他既不是一个夸张的男人,也不是一个华丽的男人。随着年岁渐长,他有了满眼的平静和柔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他——刘德华的电影世界里穿梭,在音乐声中陶醉,去感受上海滩的大浪淘沙,旺角街头的灯红酒绿,异国他乡的万种风情。

第一篇 纵横江湖

如果说电影和娱乐是一个江湖,那已经有太多人在这个江湖里散失了,但还有一个人在这个江湖中一直宜然不动,于是他成了一个唯一可以笑傲江湖的侠客,一个真正的时代偶像······

第二篇 热血男儿

在刘德华早期作品中,警察的角色已是深入人心,轻车熟路的他演起来毫不费力,表演自然流畅······

第三篇 一世情缘

《天若有情》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恐怕是刻骨铭心的。这部影片中的阿华是一个对老大忠心耿耿、对敌手痛心疾首、对女友一往情深至死不渝的底层小人物。刘德华准确把握住了人物的灵魂,把这种身游离于黑社会而心却富有正义感的"边缘"角色诠释得深入人心······《择自第十放映室》

刘德华二十多年演艺生涯得奖无数,其中音乐奖项更是堪称世界之最,也因此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说到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主演的影片《投奔怒海》至今,华仔共主演140多部电影,同样无人能及。很多人说刘德华是香港商业电影的宠儿,不过似乎还可以说刘德华是香港商业电影的巨人,缺少刘德华,香港电影便缺少一分独特的色彩。2005年,香港UA娱艺院线举行“全港最高票房电影颁奖典礼1985-2005”,刘德华以17亿港元的成绩雄踞最高票房男演员之首,由此可以看出华仔在香港电影圈的号召力。闲话少叙,我们看看华仔的经典吧。

万人迷

投奔怒海中的人性关怀

《投奔怒海》是许鞍华在1982年的作品,一个以越南为题材的电影。这是一部十分沉重的有关政治的影片,片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政府对人民的压迫,生命的脆弱,这些都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无法接触到的。这么一个如此沉重的电影给人的感觉却往往不是对片中人物的怜悯以及对政治的愤怒,而是对生命对人性的反思,因为这个影片虽然是一部有关政治题材的影片,但导演许鞍华更注重的不是表现政治的腐败,而是表现人性。所以这是一部人性电影,而非政治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日本记者芥川汐见来到越共解放后的越南拍摄他的专辑,起先他受到了政府热情的欢迎,在新经济区看到了生气勃勃的面貌,貌似一切都过得很好,人民生活在逐渐变好。但芥川想拍到的是更真实的照片,在他离开新经济区深入人民最底层的街区并且遇到小女孩琴娘之后才发现,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政府安排给他看的一些假象。在越南,四处都有人死,新经济区不是什么天堂,反而是人民的地狱,被判为反动分子的人就会被带去新经济区做苦力。而刘德华所饰演的祖明是在新经济区回来的人,在筹钱坐船离开越南的时候,巧合之下因为抢劫芥川而再一次的被送会新经济区,芥川在酒吧夫人那里得知了祖明的这次抢劫是他的生死一搏之后,芥川决定陪同祖明一起去新经济区而看到真实的新经济区,心灰意冷的芥川再一次的离开了新经济区,而在这之后故事人物的惨剧则愈演愈烈。祖明的好友阿成在船到快要离开越南之前在一次挖地雷苦力中被地雷炸死了,祖明则在成功上船之后,在船上被枪杀。而琴娘在弟弟意外死去之后,接着的就是母亲在政府的逼迫之下自杀。一切的悲剧都发生在记者芥川眼前,芥川决定把琴娘和二弟送离越南,在她们上船之际,为了送他们离开的芥川却被枪杀了。原可以安然离开的芥川最后死在了越南,而琴娘他们则奔向了大海。

《投奔怒海》是在香港新浪潮时期尤为著名的一部大作,在香港电影界甚少出现以重大国际事件为题材的电影,这部影片就开创了这一方面的先河,在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以及赚得了1500万港币的票房。这部影片更是刘德华的银幕处女作,与《胡越的故事》和《狮子山下》构成了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而真正把许鞍华推向了事业的最巅峰。

这是一部以纪实的拍摄手法拍摄的影片,导演用最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如此的一个越南,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在影片中大部分的镜头的没什么花俏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放在中间,一种最客观的拍摄手法,而这种手法恰恰给影片带来了真实感。而在这种拍摄手法下,导演可以不加修饰的把越南人民所受的痛苦呈现给观众。导演在利用纪实手法表现主题的时候,也没有忘了在一些影片的细节上刻画人物的情感,所以在一些细节上我们更能感受得到越南的人们是怎样过日子的。就如片中的琴娘与她弟弟在听到枪声的时候,脸上表露出来的不是惊惶,而是喜悦。因为当她听到枪响的时候,她就知道又有人被枪毙了,她就又可以去帮人收尸体赚钱或者从尸体上找值钱的东西。而在这么的两个小孩子在尸体上翻找物品的时候却一点都不害怕,反而是镇定自如就像在垃圾堆中翻找食物一样。这一个细节的描写给人的是一种莫大的冲击感,尤其是当阿乐站在尸体上要芥川给他照相的这一个画面,充分的表现出在这种政治社会中的小孩对死亡的麻木,摄像师更是运用了类上帝视角的一个大俯拍视角来拍摄这一切,感觉上就像是上帝在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无动于衷,表现出了人物的渺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压抑感。而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导演在后来又刻画了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就是记者芥川在阮主任的餐席上吃半生熟牛肉时,想起了白天看到的死人而犯恶心。在这里,这么一个大人对死人的反应和之前小孩对死人的反应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把之前对小孩的麻木的刻画再继续提升。这些就是导演许鞍华的导演功力,这些就是一部影片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

接下来我要说到影片色调的处理反面。影片整体上基本是暗调,画面中的越南四处几乎都是破破烂烂的,房屋墙壁都是旧旧的脏脏的,导演运用色彩给观众带来了越南的第一印象——破败、丑陋、没有生气。而在室内,光线都是很微弱的,人物只要进入到房间内,光线所及的地方我们几乎只能看到人的脸,所以室内镜头基本上都是黑色的。而房屋家庭本来是应该是人们最温暖幸福的地方,但是在这个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的反而是一个灰暗的家,一点儿都没有温暖幸福的感觉,所以在视觉上,影片就已经带给了观众一个信息——越南人民最基本的温暖幸福都没有。在一个色调如此灰暗的影片中,出现较多暖色调的地方就只有城里唯一的一间酒吧,一间阮主任经常去的酒吧。酒吧中的色调基本上都是暖色调,一间娱乐消遣的

《法外情》法律与人情

这部影片是描述主人公刘志鹏在天主教孤儿院长大,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就读法律。从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回港后,他满怀理想地进入律师界,成为了一名律师。此时,城内发生一起杀人案,老妓女刘惠兰被控杀死嫖客,而该嫖客是社会名流孩子,因为这里涉及太多利害关系没有律师愿意接手这个案子,而且妓女也因为没钱请律师即将被判入狱。但刘志鹏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压力,接手了其律师生涯第一个案件,不计代价为被告刘惠兰伸张正义。凭借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细致、认真、专业的调查取证,他在庭审中充分展现了雄辩之才。然而就在几可获胜之际,主控官突然使出一招杀手锏——传唤当年孤儿院接收孤儿的修女,以期证明律师与被告实为母子关系,来扭转自己劣势,以期获胜。但修女没说出实情,最终刘志鹏获胜。首先先让我从法律角度来评价这部影片吧,评价的不好望原谅!法律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自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在这部片中刘惠兰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加上那位富家子弟又是精神病人,即使最后真的证明了刘志鹏与刘惠兰是母子关系,也不用担心以后再次开庭时会没有充足说服力证明刘惠兰无罪。另外,在法庭中刘志鹏指出“被告验伤报告从未在地方法院做呈堂证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司法是很不公正的。因为连这么基本的证明都被人给扣下来,可见当时法律监督上的制度是很有漏洞的。而且这也从侧面看出当时的律师们都没秉公执法,都为了自己的私利。想想看若不是刘志鹏穷追不舍问主控官拿验伤报告,刘惠兰是否又缺少翻身机会呢?

所以说,法律制度是需要不断完善,监督制度是要不断加强的,律师要有优秀而且高尚的品质,高度要求自己。然后让我从法律以外的角度来进行影评吧影片以《法外情》为题,其用意自然在一个“情”字上。“情”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和法律相统一。然而,一般意义上的“情”是指和法律的冷漠无情相对应的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所以,在较多的情景下,情与法是不兼容,甚至相互排斥的。本片中,修女玛利亚在作证时内心的矛盾冲突正是情与法交锋的直接表现。在庭上,主控官要求修女说出刘志鹏是不是被告的亲生儿子。如果她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案将发回重审,并且刘志鹏将不能再担任刘惠兰的辩护律师。如果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则法官将判被告胜诉,但修女玛利亚却违背了其所遵守的“不说谎”的信仰,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证人不得作伪证的规则。此时,修女内心必定无比矛盾和彷徨,情与法难以抉择。在两难的夹缝中,她第一次选择了说谎。在众人的目光中,她紧握胸前的十字架,说了一声:“No!”被告胜诉了。 虽然修女违背了她的誓言——作证前手拿圣经向上帝发誓她所说的都是真话,也违反了法律——证人须陈述真情。但作为观众,我们理解她的选择,甚至赞赏、信任她对上帝的违背和对法律的违反。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感性的人,我们很难向法律一样冷酷、无情。但是仔细想一想,若修女不这样说,那将会对这个案子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案子要重审,其次是由于涉及到社会名流,为在律师界可以继续混下去,没有律师敢接手这个案子,这将导致刘惠兰蒙冤入狱。接着是由于当时人的价值观是很偏激的,刘志鹏大律师的事业将严重受挫……终上所述,虽然修女做法不合法,但却是无奈之举!法律和人情是一对矛盾,在法治社会里,是不容许个人的私情来亵渎法律的。如果出现人情胜过法律局面,那么,法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减少乃至杜绝人情对法律实施的干扰,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首先要过好人情关。在执法中要排除“情”的干扰,做到秉公办案。 执法人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三亲四戚,亲朋好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娱乐圈、交际圈。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这都是人之常情,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交往不要和办案和执法活动搞在一起。 如何正确对待情与法,面对案件而纷至沓来的说情者,也有少数意志不坚定的人会碍于私情,拉不开情面,办关系案、人情案,尤其是当上级领导或亲友涉足其间时,更是颠倒了情与法的关系,或徇私枉法,或送顺水人情,搞降格处理,该严办的从宽,该法办的免于追究,变严格执法为依情执法,从而使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公正执法,并不是要求执法人员不讲人情,而是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严格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子里法官大人是公正的,因为当控告方突兀的站起大喊“抗议、抗议、抗议”并走近法官来时,他说,“主控方,我很不欣赏你这种不礼貌行为。”这很有益于刘志鹏的辩护,让他把想说的说完。很欣赏刘志鹏的一句,“是的正如严主控官所说,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家子和一个妓女之间根本划不了等号。因为在现今这个社会里面,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金钱。当一切罪恶被金钱包的金光闪闪的时候,我们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都只是空谈。”这句话很明显的显示出那个社会里最黑暗的一面。但是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法外情》是一部值得我们思考的法律电影。



《肝胆相照》华仔唯一部限制级电影~~~~~~

豹叔收养了朋友的儿子阿定(刘德华饰),与自己儿子阿国(张国强饰)情同手足。两人长大後,阿国成为从苏格兰场学成的警官,阿定成为犯罪集团的杀手杨东海的得力助手。阿定驾车往机场,迎接返港的警官阿国。杨东海实为黑社会头子,贩卖军火,走私毒品。阿定在黑社会上发迹,但阿定盗亦道,拒绝涉手毒品。阿国报到后,即奉命缉破杨东海的犯罪集团。阿定船上遇雯雯(萧红梅饰),一见倾心,并赢得芳心。阿国劝阿定改邪归正,阿定也有悔意。杨东海知道阿定想离开他之後,没有放过他,使其成为黑吃黑的牺牲品。杨东海欲找阿定替其处理毒品生意,故意买人刺伤自己,要求阿定替其出面谈判,阿定答允,不料谈判破裂。

1987年导演黎大炜执导、由刘德华、张国强、杨群、董骠和当年台湾来港发展的女星萧红梅主演的《肝胆相照》是一套精彩万分的警匪片。

刘德华演了二十多年戏,他曾坦言拍床戏比拍动作戏更辛苦,他很怕拍这类缠绵激情戏;而在他演过床戏的众多女星中,他最难忘的是合作电影《肝胆相照》现在已息演的萧红梅





《旺角卡门》阴暗的卡门

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片子,但至今为止仍然是我比较喜欢的。前几天又重新回温了一遍这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产出的港片,突然很想为它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影评。

这是王家卫导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这部片子还没有正式确定他那晦涩、小资的风格,而我本人就不好那种风格。我认为电影分两种风格:一种是属于导演的,例如:蒂姆。波顿、昆汀。塔伦蒂诺;还有一种是属于演员的,例如:金。凯瑞、周星驰。这部电影就属于演员风格的。王家卫给了刘德华充分的表演空间,所以他在里面很酷,很多次都给了他的特写镜头,很帅气。但到了后来为人熟知的《阿飞正传》里,刘德华那叫被压抑的一个惨,几乎限制了他所有的表演空间。也是由于这部电影喜欢上张曼玉,自己非常喜欢张曼玉。虽然那时的她还很稚嫩,还不懂怎么演戏,但正是那时那种稚气、清新的形象,让我看过就难已忘记。可以说是王家卫教会了她怎样演戏,以致有了如今的国际影后。因为是第一次写影评,所以走的有些远,望见谅。

我很喜欢看导演的处女作,也许那时的手法是稚嫩的,也许那时的技巧是生涩的,但那时对电影的激情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不像后期可能会有一些导演开始沦为技术或艺术的工匠,而慢慢失去当初对电影的那份热情,这是最可怕的。

1988年,那个龙年,那个27岁的刘德华,27岁的张学友,24岁的张曼玉,31岁的万梓良,共同聚集在一个叫做王家卫的手下,开始了一段江湖故事。那时的刘德华像个真正的偶像,青春无敌,那时的张学友还像个冒失的青头,率直可爱,那时的张曼玉像朵淡黄的小花,清香怡人,那时的万梓良也不像如今满脸横肉。最重要的是,那时的王家卫还没有戴墨镜,戴的是一副普通黑框眼镜。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部典型的描写黑社会的电影,背景设在80、90年代的香港黑社会,主角是在黑社会帮派里做小头目的华仔(刘德华饰)。在上他有顶头上司阿公,在下有小弟苍蝇(张学友饰)跟着他,苍蝇还有手下阿西。剧中对黑社会的生存状态刻画了非常细腻,一窥黑帮的各种特性。

讲义气是黑社会的普遍精神,兄弟有难绝不会坐视不理,只要兄弟受委屈自己一定会出头。这不仅体现在苍蝇多次惹事华仔单枪匹马都为他担当,而且也体现在苍蝇对阿西的照顾上。有一段阿西欠了别人钱苍蝇为他出头那里最有趣,充分展示了苍蝇无赖的性格,又不要脸又不要命。 苍蝇对没有给阿西办一场风光的婚礼,让阿西蒙受委屈一直耿耿于怀,豁出性命也要让小弟挣回面子,而最后华仔为了自己的兄弟也不顾女友阿娥(张曼玉饰)上前拼命。

好面子、重骨气这是黑帮的特点,“士可杀不可辱”,如果自己表现得贪生怕死一定会遭人唾弃,被看不起。因此当苍蝇卖鱼丸遭羞辱后会冲动地找人算账,之后豁出性命开枪打警察也是想风光两天,挣回面子。当TONY在苍蝇枪口面前下跪求饶时顿时失去所有人的尊敬,连跟着自己的兄弟都看不起他。

出道早、成名难。黑社会竞争也非常激烈,要想成名必须有战绩和能力,这种战绩和能力是多年在打拼得来的,身上多少伤疤数不胜数。华仔说自己14岁就跟着阿公拿安家费,混到现在也不过如此。阿公威逼利诱一个被抽到签去枪杀“污点证人”的小混混时就说“之前人家叫你银仔,之后人家都会叫你银哥”,要想被看得起就要花血本,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影片并没有牵涉很多与外界社会直接相关的犯罪活动,很多都是帮派里自己斗争搞出来的,比如放高利贷收不回,比如被羞辱了以后要报复,就连阿公自己手下的TONY和华仔也一直起内讧,这是江湖人重面子的心理引起的。

做这行“有了今天就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其实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但人各有志,有的人比如苍蝇不甘卖鱼丸而为了证明自己豁出命来,有的人比如银仔会怕死不敢打警察局,又比如阿西退出泥潭找个正经的职业娶妻生子过日子。其实华仔也有心金盆洗手,和阿娥离开香港过普通生活,他也知道在道上混不容易,他也已经过了光辉时期,开始憧憬自己和美女一起退隐江湖,可惜在兄弟和女人面前他还是保持原来的本性,拿命来帮小弟。

“我宁愿做一天的英雄,也不做一辈子的狗熊” 这是苍蝇的一句话,也是很多有大志却无所为的小混混的普遍心态,所以他会豁出性命接下危险的任务,做了两天英雄,在众人面前赢得尊敬,在仇人面前挣回面子,在母亲面前衣锦还乡,在众人面前风光一回。 华仔一直很希望苍蝇离开这条不归路,只可惜苍蝇决心已下,不做出名堂誓不收手最终落得个惨死街头的局面。

在黑帮里混很残酷,就算你干了惊天伟业令所有人尊敬,但敬意也仅仅最多维持两个礼拜,“过了两个礼拜所有人都会忘了有个叫苍蝇人。”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阿娥不顾医生与自己的恩情和稳定的婚姻,而死心塌地地追随华仔,也正是由于华仔身上的种种魅力令她不能自已。影片里华仔离开阿娥回去帮苍蝇时,华仔说晚上会回来。结果华仔身负重伤,阿娥在车站等他,华仔居然一路跌跌撞撞的回来了,这也太假了?受了那么重的伤都可以自己走来?难道这就是爱的力量?阿西告诉华仔苍蝇要去冒险,华仔于是决定回去,在车站时阿娥不舍的送走了华仔,(拍车窗那一下很可爱)却一直看着汽车远去不愿走开,眼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这里演的很到位,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这里是我以前第一次看这片子时印象最深的地方,可以说就是这里打动了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忘记这部电影。

在江湖上混,也是一盘生意。像Tony就能混得一大堆手下,帮人看场子。华仔就可怜多了,跟Tony同辈份,却连小弟也没几个,小弟还要靠借钱度日。每次苍蝇有事,华仔都帮他出头,可是也仅仅是他一个,连个手下都找不到,真可悲。也可见就算有辈份,混得不聪明,可不如不混。 ,

影片结尾兄弟俩双双死在街头, 华仔眼睛还是睁着的,是不甘心吗? 徒增一些伤悲。

整部影片穿插了很多次王杰的那首《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每次都是在华仔和阿娥在一起时响起,王杰那沧桑的声音为影片增加了不可言语的情愫。

另外插一句,阿娥是华仔的表妹,难道和表妹搞对象不算乱伦? 迷茫了。

可以说,如果细细品味这部电影的话还是感觉非常到位的,个人感觉很棒,带我进入神奇的电影世界的佳作。几个主演演的都很到位,演出了那种感觉。张曼玉,神一样的女人。

在王导赖以成名的影像处理上,风格不是特别明显,但是还是有几个抽格、慢镜体现了他日后开始追求的一种个人风格。

影片中人物的画外音独白丝毫没有出现,这才是影片感觉最不像王家卫风格的地方。

影片乍一看,不像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烙印的王家卫影片,它可能会被认为就是一部普通的江湖黑帮电影,江湖仇杀,大哥小弟,大哥身边的女人,义气与爱情,似乎与八十年代那

些一般江湖英雄片没有什么不同。

再看不然,其实主要人物皆是边缘人,强烈的宿命感,都已经有了王家卫后来影片的调子。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在宣扬江湖义气,不如说是表达了对于江湖恩仇的厌恶和无奈,这和一般的

江湖影片已经有很大不同。



《猎鹰计划》令人感动的经典

以前,我总记得后期看的《天若有情》,《至尊无上》这些影片,但是我记得少年时代,有部印象极其深刻的电影至今在脑海里徘徊,昨天我又找出来看了,因为记得是和钟楚红红姑的合作,我回忆里,我被感动的哭了的。现在找来一看,原来是1988年和《旺角卡门》一年拍的。也许在整部电影的艺术手法上,创新上不如《旺角卡门》,但是说到感动,我更推崇《猎鹰计划》,这部和红姑的影片。时隔20年,再次看完这部影片,我已经控制不住的哭了好几次,很久没热泪盈眶的感觉了,记得还是在看《魂断蓝桥》时我这么感动过。一直以来我把《魂》当作我最喜欢的电影,今天我要改变看法,《猎鹰计划》,我认为是最感动我的优秀经典。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刘警官正直善良温柔多情,感情自然流露,红姑演的社会边缘女孩看似不尊重自己,吸食白粉,实则情感丰富,当爱上一个人时,就为了他义无返顾,最后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一个人去大屿山,最后她的表白,堪称世界电影史里最深情最伤感的表白。“我其实不想去大屿山,你不去,我一个人去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想等这件事完了,你能陪我一起去。”刘德华抱着她渐渐无力的身躯,哽咽的说:“我知道的。”



《天若有情1之追梦人》对你,爱之永不悔

久违的经典老片。不为什么,因为beyond的配乐。因为家驹,说这些似乎是多余。但是,后来,才发现这部十几年的老电影却很精彩。网上下的版本并不好,画面不够清晰,但并不妨碍看下去的心情。没有关心过导演,看到里面有二个熟悉的面孔,花仔和达叔,很意外,兴趣更增。还有一个女生,认不出她是谁。到网上查出是吴倩莲。清纯的面孔,浓浓的弯月眉,似乎这都是那个年代清纯女生的特色。

这是典型的香港黑社会题材。不同的是,这部戏的爱情色彩很浓。华仔是个努力的艺人,无论影乐。那时的他很年轻,身着破烂的牛仔装,也没有如今的沧桑。看得出来是个义字当头的兄弟。这是港视所特定的标准模板,纵然是黑社会,也是正派色彩很浓厚。

认识她,纯属意外,在抢劫的时候,作为人质带走,逃逸的路上,是beyond的《灰色轨迹》,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歌,出现在这里似乎也是导演的一个用心良苦的安排,歌词里有一句,“心一再回忆,谁能为我去掩饰,到那里都跟你要认识……我已背上一身苦困后悔与唏嘘,你眼里却此刻充满泪,这个世界已不知不觉的空虚,woo……不想你别去。”这仿佛是在启示后事。

看到后来,很多景象都感触颇深,很有视觉冲击。华仔在酒吧借酒消愁,她带上一壶自己熬的汤,执着地望着他,却遭遇他的不理会。

他带她去哥们的聚集地,和别人用她的生命安危飚车,让她站在危险的车顶,仅靠两只纤纤细手抓住铁栏。

一次次尖叫,一次次恐吓,终于结束了游戏,他哭着从车上下来,说“今天我生日,所以来找你”。华仔痴呆的样子,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过火,看到此处终觉于心不忍。后来华仔跑到马上关门的蛋糕房为她买生日蛋糕,而她在外面偷偷的笑,这是幸福的笑容。

他们一起过生日,未曾调皮过的富家千金,终于调皮了一次,把蛋糕盖在华仔的脸上,这也是幸福的表情。

为了一个电话,痴痴的等到半夜;后来去澳门按着纸上的地址终于找到华仔的外公家,看见素未谋面的老人,甜甜的喊出外公,因为他,她才幸福。

看着满面伤痕的华仔,二话不说,给他喂饭,他说,“你跟着我,我不能给你什么。”她点点头,他说,“过来,你会不会后悔?”她摇摇头。这似乎才是他们的幸福开端。

在澳门的日子,是他们唯一享受快乐的时间,此时的配乐也恰到好处,beyond的《是错也再不分》,“他们的幸福之翼悬挂在飞机上,爱似乎起飞了,美丽的澳门有他们爱情的见证。是错也再不分,任意去再天真,愿永远也一起靠紧,不改变,终于今天可跟你,北风中远望四周,平凡的一切,原是那么好。”

顶级巨星专场-刘德华经典电影回哞 刘德华算巨星吗
中秋节,外公送他们一对红枕头,幸福的她视若珍宝,一直带回家,可刚回到香港,她便遇到爸妈的质问,撕扯之间,红色的枕头破裂,飘逸的绒毛飞了出来,漫天都是碎片,她抱着破碎的枕头趴在地板上痛哭,漫天的绒毛似乎是爱情破碎的预兆。

辛辛苦苦把华仔脏乱的家收拾干净,却被大醉回家的他破坏的一片狼藉,然后趴在地上用充斥着绝望的声音喊道,我是黑社会。而她心碎着哭了,很割心的刺激。

最后一个夜晚,马上就去加拿大留学的她在上车的时候看到外面华仔的机车,beyond感人的歌声不失时机地到来,《未曾后悔》,“人生虽短暂无悔共你,穿梭天边与海岸,重温的景象零碎渐淡,真心你莫忘记,自由被困,望一一领会,浪漫片刻足够,望原谅我未给一句话,独自去闯尽头,怒问世间情怎可得瞬间。”仿佛是为她而写就这悲苦的命运。

她趁着苛刻的妈妈给佣人罗嗦的安排家事,从车里跑了出来,坐上了华仔的后座,飞奔而去。而一心为她的保姆也痴痴的看着他们的离去,拖住仍在喋喋不休的女主人。

前进的路上,华仔砸开婚纱店的橱窗,为他们各自着上高雅的礼服,到教堂,似乎这是一个结局。可仍未完,在她许愿的时候,华仔驾车离去,为了义。而许愿完毕的她找不到他,一个人奔跑在空寂的马路上,喊着他的名字。甩掉高跟鞋,抿起婚纱,一步步颠簸的奔跑,只为他那不可能的爱。行使中的他,鼻孔中不停地流淌出鲜血,掏出口袋中的纸,是她的留言,爱你不悔。

所谓真爱,仅此而已,确已足够。而他,却走向最后的火拼,浑身是血,怦然落地的身躯,就像怦然绽开的玫瑰。又一首插曲,袁凤莺《天若有情》响彻在火拼的刀声中,所有的语言都成累赘,只一句歌声便足以感动人们。他们分隔两世,而她仍在回来的路上奔跑。隔世的期望,只想重拾当天的希望。此世只剩消失你的空间。跌倒,仍要回去,看你最后的遗容。华仔已经死去,而她仍在灯火阑珊的马路上奔跑,这条路似乎没有了终点。传说不悔的爱情,仿佛在延续下去,她为了爱而奋不顾身,舍弃一切的勇气,一直照耀着前方的路,哪怕刀山火海,都会说一句,爱你不悔。爱是前进的力量,爱是黑暗里的明灯。



《异域》亚细亚的孤儿~~~~~~~~家,太远了

什么是国家?是国还是家?

无论英语、俄语还是日语,许多语言中的“国”都是单独存在的,只有中文,国和家是一体的。就像古汉语中的“族”,本来指的是亲族而非民族一样,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的渗透进中华文化的每一滴血液。

那么没有国的人,是不是也就没有了家?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亚细亚的孤儿。

很难想象,当新政权方面宣传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时这些人心中会如何的五味杂陈。

他们的家,只在这片森林里,他们的祖国,叫做中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却也不是中华民国。

枪声从春节开始响起,在中国人传统的团聚日子里,死亡和恐怖突然降临,而逃亡的脚步却开始越来越急,也越来越沉重。

为什么要逃,逃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即使逃本身就意味着亡。

背弃的不仅是家乡,也是希望,只有逃出中国才是目的,而逃出之后要怎么办?

台湾方面的视角,自然会有隐晦、掩饰甚至歪曲,比如李弥的先知先觉,比如93师与鸦片的暧昧关系,比如解放军对妇女儿童的“屠戮”,比如国民党残军对缅甸的“打扰”,比如国民党残军反攻云南时烧杀淫掠的罪行。

作为内战失败的一方,不相信对手会仁慈的他们必须走下去,无论前面是干热的河谷、杀人的瘴气、无法挣脱的沼泽、吸干血液的蚊虫,还是其他什么未知的危险。

第八军参加过松山之战,也从野人谷中走过,相同的道路,不同的结局。从抵抗者变为侵略者,是谁之过?

作为军人,他们不会想这么多,而只会对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激动不已,回想起自己的责任。

然后,去战斗,用“借土养命”的借口和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作战。

整部片子最震撼的,不是老董的死与他孩子出生的蒙太奇,却是刚在缅甸扎下脚时,屋里是孩子们高声的朗读国家、家乡,屋外却是孩子们在演练刺杀。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年纪,卷入不该卷入的战争,或许就是国家的魔力。只是,这个家却不是真正的家,这个国也是虚无缥缈的国。当他们一路逃亡渴望救援和帮助时,这两者都没有出现。

背水一战,从山崖近乎直角的陡峭背面爬上去,不计代价的投入,为了生存而选择最接近死亡的方式,用鲜血和牺牲拼出一块可以立足的地盘。

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一战后,这支已经几乎陷入绝境的孤军成为台湾小朝廷眼中的希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荣誉和支持,雨点一般落下来,甚至杂牌军出身的败军之将李弥也因此被起用。但这一切,却不过是想用这些人的生命换来一场反攻大陆的干瘾。

有人生,有人死,生者的希望,本来不需要用死者作为祭品的,每次出征的结果,都会带回来许多的伤残甚至死亡,镜头没有显现的哭泣不是不存在,却让人不敢正视,就像对袍泽亲人追问生死时的回避。

这时,国在哪里?家在哪里?

国家是家里的大水牛,国家是吃上一顿死也心甘的饺子,国家是值得牵挂的女子。

国家是青天白日满地红,国家是反攻大陆,国家是曼谷只属于高官们的繁华。

哪个国是他们的国?哪个家是他们的家?

哪个也不是。他们是亚细亚的孤儿,没有国只有冷漠,没有家只有临时避难所。

非黄浙陆的出身注定李弥只能依靠这支孤军作为筹码,却不去考虑他们到底付出多么大的牺牲。

而李国辉,这个来自河南兰封的汉子,有着风沙一般土头土脑的朴实,却也有着黄河一样前途不明的愚忠。

李弥喝的高档法国红葡萄酒,其实是这些孤儿的血。

没有他们,就没有那些高官的加官进爵。

因为他们,李弥可以升官,蒋介石可以得到美援,而他们却连一双鞋都要扒对手的,弹药和医药总像健全的人一样越来越少,困难和要求却像雨季的雨滴一样越来越密。当逃到台湾的达官贵人继续勾心斗角时,他们却要用生命去换取生存。

对缅甸政府的最后一战,还有谁能活下来?

终于得到小红认可的伙头军?从北伐起没挂过彩的老郑?失去了所有亲人的小杜?害怕流血的小刘?

带着希望,带着不甘,带着感慨,最后的牺牲换来的是离开,能够离开的却只有军官和他们的家属。

所以在故事之外,段希文和李文焕公然叛命,带队逃往了美斯乐。

其实李弥又何尝不是棋子,电影中没有出现的柳元麟,又何尝不是这支孤军命运最好的注脚?当许多人因为他们荣华富贵后,这些失去一切的孤儿只能离开这个不是家的家,去往那个不是国的国。

当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后降下来的时候,李弥哭的是自己的前程,可这些孤儿又该为什么而哭呢,或者,他们已经无泪可流?

六十年前的国共战争,与其说是信仰之争,不如说是生存权之争,蒋介石在4.12放弃了左派,在抗战后放弃了杂牌军,在逃往台湾前放弃了全国的民心,又怎么可能得到拥护呢?

这些孤儿,却成了国民党的殉葬者。

董振堂、曾中生、吴化文、傅作义甚至康泽,都选择了明智的道路。

那这些孤儿,是该怪李国辉的不识时务,还是该怪蒋介石的冥顽不灵?无论蒋介石怎么雷霆万钧声色俱厉的反台独,怎么或真或假半心半意的组织过抗日,他所维系的都是蒋家王朝的统治,无论是夫人和四大家族,还是儿子和派系势力,无非是以往历史中君权的变种罢了。蒋家王朝不等于中华民国,而变了质的中华民国,也早已不等于中国了。

延续六十年民族分裂的悲剧,应该结束了,希望我们的民族不要再有这样的悲剧,不要再有历史大潮前这样无奈的选择。

突然想起邓贤的《流浪金三角》中,美斯乐的墓葬都是头向北的,飞鸟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我们都是中国人,来自同一个国家,不管她的名字叫什么,我们的血液里却流着共同的历史与回忆。

其实你们不是孤儿,一直都不是。

魂兮归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9078.html

更多阅读

经典电影理论 一路向西2

内容提要:经典电影理论是原自林赛、明斯特伯格,经由爱因汉姆、巴赞等人,至于让·米特里并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了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在内的诸多形态。经典电影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

印度34部经典电影按时间顺序 印度人姓名顺序

印度34部经典电影(原创整理)序:如果你还认为印度人只是门口的“阿三”,拍不出什么好的影视作品,那你浅薄了。虽说我们看到的印度影片不像好莱坞大片那么多,但是电影产业是印度文化产业中较为发达的行业。印度年产电影上千部,是好莱坞的4倍

声明:《顶级巨星专场-刘德华经典电影回哞 刘德华算巨星吗》为网友真亦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