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屈原死的不同看法 对屈原的看法

1、褒扬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2、不赞成

在这青粽飘香的季节里;屈原----这个端午节不得不谈的历史人物;屈原是高尚的,是爱国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死重于泰山,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但:个人对此却有点不同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我们赞颂屈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屈原的死与当时楚国有关,他的对楚国的忠贞被称为爱国行为;他的死重于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刘安,王逸,司马迁等很多文人志士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屈原已经,成为很多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然而,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其本质还是个有着常人心态的凡人。屈原对楚王如和楚国忠心耿耿,"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什么最终去选择跳江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升华了屈原人格还是舍弃的只是屈原的生命?

对屈原死的不同看法 对屈原的看法
屈原在当政之时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对楚怀王也是竭尽忠诚;被谤放逐后依然不改初衷,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在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楚国虽有一定的势力,但还不足以统天下;楚国的腐败,奸臣的横行;天下当然不会属于楚国。历史最终宣告了楚国的灭亡与屈原忠君时代的结束。在无君可忠,无国可爱,在情感上,楚国,楚王已经成为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屈原无法拯救楚国,更无力挽救那个时代,最后绝望而投入汩罗江。宁愿跳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蒙世俗的尘埃。

屈原不想离开楚国与楚王,然而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因为他忠于的楚国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原因的被动;屈原虽然无奈,但他终于还是跳江自沉了,这却是一种主动行为。在"是生存还是死亡"面前他当时肯定作过痛苦的思想选择。他为什么不选择活下来,以屈原这样的人才,到了其它任何国家,都会是需要的。为什么就不愿去国就远,完成自己的宏伟理想抱负呢?

屈原主动选择了死亡,很多人说死的高尚,死的其所;但它也是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令亲者痛仇者快;于国是毁灭,于军是溃败,于人是摧残。那么追根溯源,根源在于中国流传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生死的自由都没有,又怎么会有言论的自由,更不必说决断的自由。忠言逆耳,帝王们不高兴了,再多的忠贞也没有用。商有比干,吴有子胥,汉有贾谊.....他们是历史的镜子。面对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可以指责君王们的独断专行,也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贬抑臣子们所谓的愚忠.........

屈原他无法垂下自己高昂的头颅,对着自己的敌人低头;他无法面对国家的破灭,去流离他乡;他更无法在精神支柱失去以后还能保持一颗凡人的心。那么只有死了,惟有死才能够解脱精神的痛苦,完成对理想的殉情。有人说是他的死是爱国激情的爆发,死得很高尚,应该而且必须被发扬与赞颂。事实上历史也正是以褒扬的方式让屈原投江自尽传诵为了爱国精神。如果没有这种传诵;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但是我觉得屈原死的很冤屈;死的很遗憾;一个人才又从地球上消失了.....屈原之死并未能挽救一个楚国,屈原选择死之路也并没能拯救自己。尽管他认为以这样的形式来证明自己是忠贞品格;但是以一种结束生命的在方式来证实存在的意义,并且,这种自我我解脱的方式是以放弃自我的方式并不可取,但它竟然作为一种美德流传下来了。这种以结束生命来证实自己人格的才子们:之于国家,之于民族,之于时代却没有半点的改变。我想,与其用死来拯救自己,不如用活来实现自己。生者,总是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较之于屈原,我个人更崇尚司马迁;在我眼里,司马迁死的才叫价值;并且对屈原之死也是一个反面衬托;司马迁受到官刑之后,终于以残缺之身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史书--《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的理想,为了它司马迁可以忽略了生命的种种屈辱与种种痛苦。司马迁是真正敢于正视逆境,逆境中也不忘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死的默默无闻;死的没有屈原那样轰轰烈烈;但他却在书中传达出自己的声音,守住自己的理想。比较这两位历史人物,我觉得屈原选择投江自尽不是一个上策;甚至在内心里有点鄙视,如果选择继续活着也许会有更多的《离骚》诞生.....可惜历史不会重演!!自己也只有对屈原之死深表惋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9046.html

更多阅读

盘点那些不作死就不会死 的古今名人最新最全加强版 作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大概指的是那些本身死不了,但使出浑身解数,逆天般能力创造作死机会的人吧。说来历史上还真有那么群人,生动诠释着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精髓。1.朱高煦明朝永乐皇帝次子,汉王朱高煦,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作死的

让周乙死的意义——电视剧《悬崖》 悬崖周乙喜欢顾秋妍吗

我特别喜欢40集电视剧《悬崖》的结尾:深井似的监狱天井里,行刑队的枪口对准了周乙的后脑勺,枪声响过,周乙扑到墙上,英挺的身子开始软了,蹭着墙壁慢慢扑到在地上——他死了。因为这部剧的创作团队讲究剧本、镜头、表演等等能组合成了一部好

岳飞是如何死的? 岳飞是怎样死的

岳飞是如何死的?时间:2009-11-28 10:4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270次第一节 十年之力 废于一旦 古代的通信技术十分落后,而战争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故皇帝对远征的将帅实行遥控,一般是不适宜的。但是,军事上十分保守和怯弱的赵宋皇朝,又

关于安乐死的刑法小论文 安乐死论文

安乐死立法不容回避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安乐死》一文中说:与其让他们(植物人)无辜地,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状态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帮他们凛然并庄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对他们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何为安乐死?那

声明:《对屈原死的不同看法 对屈原的看法》为网友爱情丶后八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