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当你看到上面这段抒情文字的时候,又一位可敬可爱的的老人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走了。
“窗外,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生活依然这般美好。银发下布满皱纹的面颊上,浮现出一丝微笑……”这种微笑,又一次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
胡伯伯伉俪金婚纪念
认识胡家驹伯伯是老父回京以后的事了。可能因为大家都退休了,所以他与父亲的来往多了起来。他小父亲两岁,所以平时同学之间都称他小胡。胡伯伯1936年从清华毕业之后,经陈岱孙(1)先生介绍到南京的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拜谒陶孟和(2)先生并在后来考取了先生的研究生。一年后抗战爆发,胡伯伯投笔从工,考入当时的资源委员会,随即被派往大西北,在青海、甘肃当会计一干就是九年,1946年他来到上海,在同学的引荐下做起国际贸易直至退休。巧的是后来才知道,他是我先生公司的老前辈,但他在职的时候,我先生还没去。
1996年是父亲所在的清华大学第八级毕业六十周年,1995年在胡伯伯的倡议下,经与罗清(3)、陈明绍(4)、父亲等人筹措商议,决定在毕业六十周年的时候,自筹、自编、自出一本纪念册。也就是说要求当年尚健在的每位同学出资伍佰元钱(海外人士不限)、提供一到两张近照,并写上一段文字,体裁也不限。总之内容不得超过一页A4纸。资料汇集之后,还要根据当年的学号排次序。这件事情听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要提供资料的对象都已经是耄耋老人,且分散在世界各地。然而,就是这件听着工作量都非常大的前期征集工作,愣是叫这位被老同学们亲昵地称为“小胡”的胡伯伯及夫人快速而圆满完成了。其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热情、高效率可见一斑。
编后语中胡伯伯特意提到了我的名字
资料虽然征集到了,但是怎样编排、找何处印刷成了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非常荣幸的被老头们委以了重任,我正好有位好友从事美术设计,于是我先请她帮忙协助进行了版面设计,并在后来又由朋友介绍了一家大学的校办印刷厂帮他们联系印刷事宜,并对《纪念册》用什么纸张、多大开本、颜色的风格一一商量并提出建议。这中间不论是我的朋友还是印刷厂的师傅,一听是为一批非同寻常的清华老学子自费出纪念册,都热情而积极地无偿帮忙,印刷成本也降到最低。小样出来之后,又是胡伯伯逐字逐句校对,有些实在没有学号的同学都列在有学号的之后。他还细致到把我朋友的名字印在《纪念册》上,以表谢意。
紫色是清华的基色调
《清华第八级毕业六十周年纪念册》终于在1996年校庆之前按期印出,当每位级友拿到的时候,那种激动、那种快乐不言而喻。胡伯伯不但组织了这次八级毕业六十周年的返校活动,十年之后又一次组织了毕业七十周年的返校活动,可惜同学所剩无几,很多人没有等到这天。但是多年中,他默默为同学做了无数的好事。
就是通过这次印制《纪念册》,让我在后来父亲已经离开了十几年的日子里,一直与胡伯伯保持着联系,聊天中他总是对我的工作、家人、孩子关怀备至。他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记得去年清华学堂着火,我打电话给他,他马上又打电话去与清华校报求证,然后再电话告知我详情,其认真的作风、敏捷的思维、对新事物的求知渴望,完全不输现代年轻人。令我佩服、令我敬仰,是我永远的良师。
“你胡伯伯走啦”,这句胡伯母特意重复了两遍而平和淡定的话语反倒叫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明白一个人96岁意味着什么。我应该坚强,胡伯伯是去找他们八级的学友了,希望他在天堂永远快活!
《纪念册》编辑组成员1995年10月聚会留影,左起胡家驹伯伯、罗清伯伯、陈明绍伯伯、父亲、胡伯母翁彩华
注(1):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注(2):陶孟和,原名履恭。社会学家。祖籍浙江绍兴,1887年11月5日生于天津。他从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0年4月,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未及会议召开,因病于17日去世。
注(3): 罗清(原名郝威) 原《中国日报》副总编
注(4):陈明绍原北京市科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热能动力学会理事长
注(5):在清华第八级同学中共产生了10位院士,他们是段学复、钱三强、王大珩、于光远、何泽慧、王伏 雄、王志均、陈冠荣、武迟、程纯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