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隆飙》,曾经是少年时代很喜欢的评书之一,因为曲波先生生动的描写,还有曹灿“叔叔”惟妙惟肖的演绎,也许再加上那个年代娱乐相对的匮乏。
大学毕业后来到烟台,才知道这里就是桥隆飙的家乡。两年后,和老公相识结婚,偶然知道曲波先生笔下英雄的原型和名字的出处,是胶东三位抗日英雄——莱州的乔八爷、龙飞(音,其他不详)和莱阳的王彪(牟平人)中各取一字按发音组成,而且据说当时是许世友将军的建议。当时很奇怪老公了解如此详细,原来其中一位英雄就是老公已过世的外祖父,用婆婆的话说是武工队......
电视剧《桥隆飙》要开播了,舅舅们欣喜地通知子女外甥们收看,毕竟这里有先辈的影子。大家吃惊的是其中一位演员相貌和小舅舅出奇相像,更吃惊的是--现在,桥隆飙的原型变成了一位英雄“乔八爷”,英雄“龙飞”和“王彪”无人提及。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忽然发现,这部电视以及宣传的某些地方,高于生活的高度有些高......
据90多岁的外祖母和几位舅舅讲,60年代曲波先生曾经为写小说多次到莱阳的家中采访;80年代曲波先生因为小说出版也曾派人去莱阳联系,只是外祖父已是病重,全家人无暇顾及;曾在市府机关工作的舅舅说,电影版《桥隆飙》曾在市府大院放映,片中还提及人物原型及来历......
看到现在的电视剧,有的舅舅认为偏差太大,应该还原历史,而在莱阳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舅舅认为还是低调处理;婆婆似乎无暇顾及,公公在帮助整理书面事迹材料。只是年代久远,曲波先生已于2002年去世,而采访当年并未留下直接的书面材料,既无文字,也无照片;而且许多当事人已经作古,有的当事人虽然肯定原型是三位英雄,但除了乔老英雄外,并不知道另外两外老英雄的具体姓氏.......
我是觉得,在自然灾害的60年代,婆婆弟兄姊妹们很多,温饱估计尚难解决,即使文化可称得上小知识分子的姥姥,也无暇留下并保存曲波先生的采访材料,何况还有其后的文化大革命;而且姥爷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在和平建设年代,似乎豪爽胆大机智但文化不是很高可能发挥不出更大力量,也少了许多外界的关注......
现在,90多岁高龄的姥姥虽然不便阅读琼瑶小说,但还能读书看报,陪伴她70年的《圣经》,依旧与她为伴;还曾给我讲20、30年代在烟台生活居住读书,以及参加聚会的基督教堂;婆婆姨母还有舅舅们也都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城里的也罢,乡下的也罢,虽无富贵,毕竟儿孙满堂,衣食无忧。
也许,电视热播之后,一切慢慢平静。
也许,没有曲波先生的妙笔生花,“桥隆彪”只是战争年代胶东无数英雄中的一员,比起早逝(或牺牲)的龙飞(音)老英雄,还有许多未看见最后胜利的先烈,未谋面的外祖父还是幸运的。
不过,舅舅们的想法还是人之常情,只是想找到一份相对的真实,寻常百姓,没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