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薇、隋晶莹等演出的吉剧电影连环画《桃李梅》 越剧桃李梅

一九五九年诞生于吉林省的吉剧,是以东北二人转艺术为基础,吸收、借鉴当地民间艺术及其他戏曲剧种的经验而创建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新兴地方戏。在此之前,吉林省戏曲舞台上流行的主要是外地传入的京剧、评剧,而没有当地的戏曲剧种。
一九五九年初,吉林省文化局组成新剧种创编组,随后又建立新剧种实验剧团。仅用一年时间,先后改编、创作出《蓝河怨》、《桃李梅》两个剧目,实验演出获得成功。一九六○年,新剧种正式被命名为吉剧,并组建了吉林省吉剧团。同时期,白城专区、通化专区及永吉县也组建剧团,与省团共同努力创建吉剧。十年动乱期间,剧团被撤销,吉剧也遭受厄运。一九七八年以后,吉剧得到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全省有15个吉剧团,分布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通化5个地区。吉林省吉剧团,在创建和发展吉剧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们通过发掘、整理、改编二人转传统曲目,移植、改编外来剧目,创作新剧目这样三种途径,进行剧目建设和艺术建设,积累了大、中、小型剧目50多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题材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二大妈探病》、《包公赶驴》、《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现代题材剧目有《雨夜送粮》、《江姐》,《情法之间》、《春雨红花》等。剧目积累的过程,也是吉剧艺术形式逐步完美、多样,表现手段逐步丰富、提高的过程。剧目建设与艺术建设促使剧种成长,使吉剧较快地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地方戏曲剧种。
王小薇、隋晶莹等演出的吉剧电影连环画《桃李梅》 越剧桃李梅
吉林省创建吉剧的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从一开始,省文化领导部门就十分重视队伍建设,调集配备艺术专业人才,组织实验团体,并不断充实和培养新的力量。由创始到现在,已拥有一批颇有成就的编、导、音、演人才:编剧有王肯、刘中、藉华;编曲有张先程、那炳晨、申文凯、刘方、崔广林;导演有金玉霞、张奉生;演员有隋晶莹、王青霞、杨俊英、邬莉、姜秀玉、田贵春、李松桥、刘丰、霍福庆等。这个由编、导、音、演及舞美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创作实体,被誉为“强力集团”。他们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吉剧事业。这种智力投资是有远见卓识的,从根本上保证了吉剧事业的健康成长。
选择什么民间艺术作为创建新剧种的基础,是领导者和创编人员一开始就遇到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初步实验,他们确认以东北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二人转艺术为基础,博采众长,创建新剧种。依据初步实验的经验,遵循戏曲发展的规律,中共吉林省委概括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十六个字的指导方针,为吉剧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地方特点与风格指明了方向;同时,对统一领导、创编人员与群众的思想认识,开展艺术实践,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吉剧剧种建设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
二人转艺术是吉剧的母体,它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财富,而且拥有深广的群众基础。所谓“不离基地”,不仅指吉剧在艺术渊源上对二人转的继承与发展,其更深的涵义则是指二人转扎根于东北乡亲中的传统精神。二人转艺人所遵循的“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的创作原则,正体现了它与东北乡亲在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上的密切关联。保持和发扬这个传统,吉剧艺术才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地方特色。吉剧的编创人员正是遵循这种原则从事将二人转艺术转化为戏曲剧种的创建工作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包涵有说唱、歌舞和戏曲表演等多种成分。从民间艺术发展的流向和层次来看,它处于说唱、歌舞向戏曲发展的过程之中,处于说唱、歌舞与戏曲层次之间的形态,既具有转化为戏剧形态的可变性,又具有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
一开始,吉剧创编人员就不断加深对二人转艺术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树三枝”的基本认识。“一树”指二人转艺术,旧习称蹦蹦,是总称。“三枝”指由一人表演的“单出头”,二人表演的“二人转”,二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也即三种有差别的演出方式,都是归属于并构成了二人转艺术这“一树”的总体。总称和其中的一枝虽都称二人转,但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人转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有戏剧表演成分的说唱,这种表现形式的特点是,以演员“跳出跳入”装角色叙述故事,而不扮固定角色作表演,如二人转的节目和部分单出头节目。一种是有说唱成分的小戏,以演员装扮为固定角色表演故事为特点,如拉场戏的节目和部分单出头节目。二者虽有差别,但均具有载歌载舞和讲究“说口”的特点。把这样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作为创造新剧种的基础,它提供了哪些艺术财富,创编人员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一是故事内容丰富,拥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大量曲本和剧本;二是具有东北乡土特色的唱腔曲调、伴奏音乐和演唱技艺;三是说唱与小戏的表现形式及多种表现手段。但真要在运用这些财富的基础上,使二人转艺术衍化为歌、舞、剧综合表演形式的戏曲艺术,在发扬原有小戏形式的同时,并把歌舞、说口等表现手段转化为扮演人物的戏曲唱、做、念、舞的手段,却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创造过程。吉剧工作者始终坚持通过创作实验与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经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创作和积累优秀的剧目,是使剧种形态不断成熟和提高的根本条件与客观标志。在剧目创作上,他们十分尊重二人转艺术与当地群众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密切联系,把一些早为群众熟知并喜爱的传统曲目改编为吉剧上演剧目,如《蓝河怨》、《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
《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剧本的作者王肯从五十年代起就认真学习二人转等民间文艺,他常在农村的场院里和城镇的茶社里,和群众一起欣赏二人转,并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因此能深刻理解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在改编创作中,他又能站到新的思想高度对传统曲目的素材去芜存菁,丰富提高。如《包公赔情》的故事是:包公从小由嫂嫂抚养长大,二人情同母子;但包公在放粮途中遇到百姓拦轿告嫂嫂的儿子包勉贪赃枉法,包公为了维护法纪,铡了包勉,然后又向嫂嫂赔情。包公和嫂嫂两个人物质朴的性格、特殊的关系和崇高的感情深深地拨动了东北观众的心弦。王肯在改编中去掉了原曲目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并把包公和嫂嫂两个人的感情写得更为真实和细腻。剧末写包嫂从怒责包公到最后被包公爱国爱民之情所感动,反而向包公赔情,使这出戏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燕青卖线》写梁山好汉燕青、时迁奉命扮作货郎、乞丐下山打探军情,通过“卖线”向原与梁山作对的江湖英雄任秀英揭露了官府的阴谋,两家联合起来,共图大业。吉剧去掉了二人转中燕青与任秀英调情等比较庸俗的情节,突出了梁山英雄的正义和任秀英有志于“绣江山”的豪情,并保持了剧作的喜剧性。这些剧目,不仅在形式上转化为戏曲,使舞台布局,唱、念、做、舞的安排,都适合于戏剧化与戏曲形式的要求,而且在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刻画上也着意追求深刻和丰满,鲜明和生动。在文学语言上既力求性格化,符合戏剧语言的要求,又重视自然真切,生动形象,通俗悦耳,便于演唱,有诗的意境,有乐的节奏;并注意保持和发扬二人转语言“喜兴词”、“扎心段”、“实惠喀”、“骨头话”、“活动篇”的传统特点,做到与观众“不隔心”。在念白上,也吸收、借鉴“连口”、“零口”、“真口”等多种形式。总之,使剧目创作从总体上为新剧种“不离基地”,和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创造条件,提供基础。
剧种音乐是体现剧种风格与地方特色的主要标志,唱腔曲调在这方面又表现得最为鲜明。把说唱曲调与民歌转化为表现人物情感与情绪的戏曲唱腔,并要在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创造出剧种音乐的风格与唱腔曲调的特征,吉剧的编曲家和演员、演奏员作出过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的成就。他们采用〔红柳子〕、〔三节板〕等曲牌,发展变化为吉剧的〔柳调〕;又采用〔武嗨嗨〕、〔文嗨嗨〕、〔打枣〕等曲牌,变化形成为吉剧的[嗨调〕。〔柳调〕和〔嗨调〕构成了吉剧的两种基本腔调。他们又对〔柳调〕、〔嗨调〕分别使用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了男女分腔和行当分腔,并采用板眼变化,逐步形成〔正板〕、〔快正板〕、〔宽板〕、〔三节板〕、〔行板〕、〔流水〕等板腔体制。这种采用二人转曲调创造新腔的做法,是向传统戏曲板式变化体制唱腔音乐学习、借鉴的结果。这把原有曲牌的功能发展了,适应了人物性格化、情节戏剧化的需要,是合乎把说唱、民歌转化为戏曲音乐的规律的。此外,为丰富唱腔的表现力,仍有时兼用多种曲牌。因此,吉剧形成了以板腔体为主导,兼用曲牌的综合体戏曲唱腔体制。在吉剧唱腔艺术的发展上,还有演员的创造,尤其是在演唱方法和技巧方面,学习和继承了二人转名、老艺人的声韵、吐字、行腔,乡土气息浓郁,与群众“不隔音”的演唱传统得到了发扬。吉剧乐队还试制出喉管、吉胡等增加剧种特色的乐器,创造了自己的演奏风格。
弥补二人转艺术在表演上的不足,创造吉剧的表演艺术,是吉剧演出团体中导演与演员肩负的重任。在抓住“一唱(唱功)一绝(绝活)”不放的前提下,采撷众华,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向京剧、评剧、川剧、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学习,吸收、融化它们的做功、武功来丰富自己。他们创造行当而又不局限于行当,运用程式又不拘泥于程式,净行的包拯,武生的燕青,旦行的王凤英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创造。而且,他们一贯强调吸收二人转中舞蹈、身段、步法以及扇子、手绢等绝技的运用,给观众留下了吉剧表演风格的深刻印象。在现代戏方面,对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也多有探求,如《江姐》、《情法之间》等。
随着剧目创作所体现在舞台上的剧种形态的衍变,舞台美术的创造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也表现出来了。完全没有背景的二人转式的空间,以及传统戏曲的陈设在改编的剧目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如《搬窑》、《燕青卖线》;比较固定空间的《江姐》,以及采用灯光技术与表演技艺结合的《孙悟空三盗芭蕉扇》、《情法之间》,则充分体现出舞台美术的创新精神。
总之,吉剧在剧目和舞台艺术创造上,一直坚持“十六字方针”,走自己的道路,为达到“能今能古,能文能武”而不懈努力

吉剧《桃李梅》获奖

2012-11-21 07:17:44 来源: 中国吉林网(长春) 有0人参与0(0)  本网讯昨日,国家文化部在北京隆重召开了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表彰大会,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大型吉剧《桃李梅》等共20部剧目获此殊荣。

吉剧《桃李梅》是以王肯老师为首的老一辈戏剧家的辛勤之作,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排演,不断提升。该剧自1960年首演至今已演出近3000场,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被豫剧、评剧、粤剧、唐剧等20多个剧种移植,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1978年,吉剧《桃李梅》第一次进京演出;1979年被拍成电影;1987年到香港演出时也广受赞誉。(记者姜永鑫/报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8393.html

更多阅读

电影《我的长征》登陆欧洲、非洲等 我的长征电影

刚得知由我参演的电影《我的长征》、和电影《八月一日》、《夜袭》成功登陆欧洲及非洲几十个法语国家和德国、奥地利、荷兰、印度尼西亚等的影院及电视台。这是国产主流战争大片首次进入欧洲市场。在此作为中国电影的一员,衷心祝福!祝

声明:《王小薇、隋晶莹等演出的吉剧电影连环画《桃李梅》 越剧桃李梅》为网友匕首刺心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