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的血色青春(一)
——那些年看的港片1:《喋血街头》
这是一个现代《投名状》故事。
六十年代的乱世香港,阿B(梁朝伟)、阿荣(李子雄)、阿辉(张学友)三个在贫民区长大的的好友,从一桩命案开始,他们踏上了逃亡之路,从香港亡命越南,从越南杀回香港,在这条充满血腥的命运抗争路上,兄弟与金钱,道义与背叛,杀戮与幻灭相继上演。
《喋血街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吴宇森风格的枪战片,片中的子弹和炸药简直可以吨来计算了。但是如果仅仅是看作是一部挑战观众视觉神经的枪战大片,那就不是吴宇森电影了。剥离火爆的枪战场面,剩下的关键词就是:热血、人性、道义,这可不是火爆的枪战炸出来的,就凭这一点,《喋血街头》算得上是港片中的佳作。
阿B:道义在血腥青春中升华
阿B(梁朝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道义与复仇的故事。电影一开始还是江湖片的套路,帮派、争斗、逃亡。但阿B与甄秀清两个青衫泪湿的天涯沦落人在异国他乡相遇时,伴随着飘零的蒲公英和幽怨的口琴曲,枪战片似乎变成了文艺片,但编导显然不是菜鸟,这血腥战争和乱世背景后的短暂浪漫,既是编导对电影节奏的掌控(不能总是用子弹来轰炸观众的眼睛和耳朵),也向观众传达了阿B的性格和内心:阿B既不是亡命天涯的冷血杀手,也不是满脑子江湖经验的黑帮分子,而是怀有光明纯真人性的热血青年——敢于在枪口下质问黑帮老大为何摧残纯真歌女,这种愣头青行为也只能发生在饱含激情与冲动的青春中。当我们都世故地对着金钱和大佬点头哈腰,青春成了大家嘲笑的无知时,我们还会为一份被毁灭的纯真心痛吗,还敢不计后果地去挑衅大佬吗?幸好,阿B还没有成长为这种滑头的老江湖。
当甄秀清出现在阿B面前时,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简单的江湖英雄片,确切地说是一部边缘人的街头青春片。因为青春,阿B才会犯险从黑帮中拯救沦落风尘的歌女,阿辉才会冒险为阿B送来急需的钱,阿荣也可以主动置身于兄弟制造的命案中,阿B也可以失望地把一片片金条扔到河里,这是青春热血涌动的结果。因为只有青春才不计功利的冲动,才不知天高地厚。珍视友情,无视金钱,为朋友两肋插刀,是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干的事情,用现在赵本山小品中的台词说,“大人”谁会干这事?据说,当初吴宇森欲邀周润发出演阿B一角,而周润发擅长演绎成熟男人的江湖情怀,如果周润发出演阿B,稚嫩的青春热血被老道的江湖经验代替,电影是否会少了一种味道?
连一个素不相识的歌女,阿B都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帮助,更可况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死于非命,阿B怎能甘心!当阿辉被枪杀后,复仇是彰显道义的唯一选择。在阿B返港找阿荣寻仇前,编导通过甄秀清的衬托在完成对阿B性格塑造的同时,也将故事置于街头青春的背景下,这便赋予了阿B更富有张力的人性内涵,把阿B的这种不同于江湖义气的热血气质注入到人物的内心,来讲述一个复仇的故事似更为打动人。
在完成这一系列的铺垫后,当阿B带着阿辉的头骨返港复仇时,我们并不觉得意外,这一点显然胜《投名状》一筹。而阿荣试图以金钱收买前来寻仇的阿B时,当时年少的我们在录像厅看到这个情节时,都觉得阿荣真是可笑。
为了金钱,阿荣向兄弟开了枪。背叛发生,血债就必须血偿,年轻就是这么简单,这注定边缘人的街头青春是血腥的。最终,阿B向阿荣的头上射出一颗复仇的子弹。可是,看到片尾阿B杀死阿荣的画面,似乎大家又没有复仇后的快感,反而内心一阵阵的惊悸。暴力并没有让人惊悚的血压上升,反而让人有一种荒凉的寂静感,这可能就是暴力美学吧。
在烽烟烈火中,阿B悲愤地完成了对兄弟一词的承诺,维护了兄弟之情的道义内涵,边缘人的血色青春衍射出的一份厚重感,无疑是动人的。
当青春热血升华为对道义的追求时,世故的我们真是要羞于嘲笑青春的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