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四,沈家大院
出了吉安里,人们看见我背着照相就悄悄的告诉我;花衣街和王家码头交界处有一座“沈家大院”更气派、更有来头,快去看看,下一次来可能看不到它了,会终身遗憾的!
上面有过这张照片,紧邻吉安里;
东大门
断墙后面有一道黑门,好奇怪;门不大,可是墙很高,据我判断;这里一定有一家富商,而不是官商。富商有钱没有背景,只有加强自身防护,而不张扬。这墙门里果然很大,是上海150年前有名的富商;福建来沪的沙船巨商沈家的大宅院。
清代上海沙船业的巨商有“朱、王、沈、郁”四家,据《松江府续志》记载;道光六年上海有沙船3000余艘,另据记载1921年增至16000余艘,沈家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其他地方的大宅院习惯座北朝南來建造,而這沈家大宅却是座西朝东建造的,据說是象征沙船业面向大海的传统。
正门不能进,我从边门进去;
边门
门面同样不大,不豪华。可是这墙基的石条就可以看出地基的结实。
沈家大院初建於咸丰十年(1860年),前後共有四進。
进入边门实际上已经到了第二内院,进正门的高墙以后只是进了第一内院,又是一堵高墙才到第二内院,可见防强盗的措施之强。第二堵高墙的墙门是仪門,粗大的门闩依旧在,冲也冲不开。
大门闩
![老上海的痕迹(四,沈家大院) 老上海的痕迹](http://img.413yy.cn/images/31101031/31112529t011ff6581b28d1edab.jpg)
照片里的是第二道墙,有多厚!足足有三层高,谁有能耐翻过这堵墙?既防盗、又防火。
一百五十年前的高墙
二道墙的仪门门雕依旧在,少说也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
墙门雕
风吹雨打一百五十年,雕刻仍然很清晰,是祥和的图案。
门雕
进入二道墙门就是正宅,五開間的官厅,正厅高敞、寬阔,雕梁画栋,粗大硬木圆柱,青石柱础,圆柱上方有翼狀木飾,似烏紗帽的叶子,俗称紗帽厅。
高墙里的小院
上面看下去,尽管凌乱,原貌还在,一楼磚砌拱券围成一圈,非常漂亮。二楼、三楼一圈走廊风格与一楼不同;二楼迴廊是欧式花紋的铁质栏杆,而三樓迴廊却是中式寿字花紋的铁质栏杆。
迴廊
护栏有中有西,上面的装饰依然是中西合璧的。
窗角的雕花
尤其这窗户具有新式里弄房子的风格,楼层很高,窗户也很长,还配有教堂式的木栏杆。
窗
这房间有多大?
宽敞的房间
我依次上楼,楼梯粗放而结实,护手的柱子和迴廊栏杆的柱子一样风格,说明都是原物。也就是说这楼梯已经有一百五十年了!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楼梯
护手
最使我惊奇的是沿楼梯的刻花既然那么完整,没有掉下一块,说明木质很好,终究这么多年了,而且是公共地带。
楼梯边上的雕花
下面一张照片是门槛的,人们常说;门槛能看得出房子的年份,应该说门槛的木质是不差的,这么高、又磨成这样,只有大户人家才有。
门槛
同样这楼里到处是精致的木雕,多不胜举;
围栏
江南风格的栏杆雕刻
柱
古老的窗闩
我不懂建筑,很多大学教授进驻这里在研究,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你可以在网上看看,肯定比我精彩!
除了这一进的正宅,后面还有一进房屋比较低矮,原來是用來存放杂物和侍佣的住房。另外原來沈家大宅还有一座一千多平方米的花园,現已不复存在。
到了民国初年(1920年),沈氏家族衰落,將這座漂亮的“沈家大院”买給了上海另一位沙船商严同春。严同春在购入了這座大宅后,對其进行的重新改造。这位严同春也是当時上海滩的巨富,他以沙船业起家,业务日隆,后來又投資于房地产和钱业。2007 年8月延安中路 816號的那幢老花园洋房,以2.5亿人民币的天价入市,成为近年來上海花园洋房交易額最高的单宗交易,它也是严同春的房产。
现在“沈家大院”怎样了?同样面临着和吉安里一样的命运——拆。很多建筑教授正在为此忙碌,新民晚报也刊载过相关文章。但是有一些房间已经在拆。
扎实的地板枕木
“沈家大院”現在还不知它的命运会如何,保住了它,可能同时保住了吉安里,我们拭目以待!但愿我的这些照片不会成为绝版。
Cai kang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