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妙祥法师) 大悲寺妙祥法师
作者:溯源佛教…法宝阅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629更新时间:2007-10-23
【字体:小 大】
(本文的MP3音频文件位于:本溪居士访妙祥法师)
目录:
一、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吗?
二、念佛要有方向,立一个目标吗?
三、初学怎么修行,明白“事理双泯”这个理呢?
四、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五、既然明理才能见性,不想念佛,单持一本《金刚经》可以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吗?
六、一念代万念。
七、参禅遇到黑、静的境界。
八、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九、参话头和观心,怎么做?
十、参话头和念佛哪个快?
十一、“门外的人”依靠什么修?
十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十三、尽管念佛,不考虑知见,最后水到渠成。
十四、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
十五、实际修行起来,一点知见也没有的话,就像没有着落似的。
十六、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十七、如果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十八、那要没个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十九、以后找不到师父怎么办?
二十、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二十一、平时修半年,不如听师父讲一个小时。
二十二、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发大愿,守住四种清净根本。
二十三、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是不是大功德、戒行清净的人?
二十四、护法是佛菩萨还是天龙八部?
二十五、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是心量的大小吗?
二十六、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
(编者按:上妙下祥法师一九九五年从山西五台山行脚乞食回至辽宁,后有本溪居士请至本溪市。此为一九九五年冬季,在本溪市一野外的小土房内,有七位本溪居士前来请法,所做的开示。)
一、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吗?
——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
居士甲:有人说,见性之后,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见性之前,西方极乐世界那境界、阿弥陀佛,不一定是真实的。我对这个不明白,不知道师父是怎样看的?这个疑惑我就解决不了了!
妙祥法师:大家刚才说了,让我开示,实际上开不能示,示不能开。明白这个意思吗?
居士:明白。
妙祥法师:既然明白,你为什么还问这个问题呢?(居士笑)是不是?这个问题,修净土法门的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是个难点。关键就是说,在迷中,迷的时候,你修什么法门都是一样的,见到不是真的。为什么往往这么讲呢?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妄真呐,那个真的也是假的,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佛说我常不开演,真非真又恐迷。我常不开演呐,明白这个意思吗?
(编者注:详见《楞严经》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居士甲:(笑)不明白。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就是说真和假,本身就是一个妄。言妄显诸真,说那个真,说那个假,用这个妄去显那个真的。佛说真和假同是妄。说这个显出的是真的,真的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
居士甲:我这弟子层次太浅,初入佛门,师父最好能够浅白一些,实在太惭愧了。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开不能示,示不能开,事理不二。在迷中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言妄显诸真。“言妄显诸真”呐,就记住这句话,真假同二妄。佛还有一句话,妄想立虚空。咱这个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有了虚空,就有了世界的存在,“虚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有了世界以后,想干净,认为这不行,这烦恼太多了,我得干吗去,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你这个知和觉,还是众生,那是不对的。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所以说怎么修这个法门呢?在《金刚经》,佛讲过这句话,如果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修?这么修!如果有个修法就不是佛法了。
居士甲:知觉是众生。
妙祥法师:所以说怎么想法去修呢?佛又开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离见,见有所不及”。你见见之时,所见的不是那个“见”。(只有)见离见了,见有所不及。
居士乙:无见之见是真见啊!
妙祥法师:那也不是,堕入无见之类了。无见不行,无见和有都是生灭法,说有说无都不行。一切言语都没有实际意义,没法修,你想了生死,想往生西方吗?带有这些知见就不行。所以怎么念佛呢?上次说了,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佛法。一切知见放下。记住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不管真的假的,本无区别。迷时有真假,悟了时没有真假。
居士甲:师父说的那个意思就是不用考虑那些东西,尽管念。
妙祥法师:尽管念。
二、念佛要有方向,立一个目标吗?
——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
居士甲:去掉未来,还存不存在念佛还有个方向,还有个目标啊?还用立一个目标啊?
妙祥法师:不用立目标。
居士甲:直念,直念就行?
妙祥法师:直念就行。但是,念呢,还得发大愿,为什么要发大愿呢?佛因为什么成佛的?你们说,根据什么成佛的?答一答。
居士甲:放下的彻底。
师父:不是。
居士甲:不是?
妙祥法师:佛因为什么成佛呢?
居士丙答:觉悟?
妙祥法师:因众生而成佛。在普贤十大愿品里,比喻了一个大树,众生是树根,佛是花果,是树上的果。明白这个道理吗?所以说怎么办呢?想得佛果,必须发大愿。什么是大愿?就是度众生。真正的发大愿,无我相地发。菩萨,佛,没有不发大愿的。如果你不发愿,就是死水一潭。你想真正地往前进,有时候进不了,堕入一种死水里了。堕落有和无那个“无”字里了,堕落“无”里了。
(编者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中,言恒顺众生愿有一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居士甲:师父这个意思是说,众生好比树根,佛好比是果,佛也是来自于众生,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是这个意思吗?
妙祥法师:对。佛是因为有众生才有这个佛果的。因为什么呢?我刚才不是讲了一个大愿的问题吗?从这个理解,别的咱不讲,就讲这一个。有了大愿,就是活水,就是菩萨,为什么呢?在《妙法莲华经》里,佛把阿罗汉比做小孩了,最后阿罗汉也得回心向大,发大愿,行菩萨行,心里要生菩萨行。一旦发愿了,因果就不一样了,一切都转了,一切都在愿里帮你转了。
既要如如不动,又要有大愿、清净愿。什么叫清净愿?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这些相,离一切相,真正的发出大愿来,这个大愿布满虚空。说我往生西方、我成佛,(这些)一切都没有,就是一个清净大愿。只要有这个愿,十方世界到时候就现前了,随你挑,是不是?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你说哪不是西方极乐世界?随你挑。那才是真正往生的好办法,是不是?
但你说,我什么都没有了,往生时候我脑子里空了,啥也没有了,这也不对。有分别心了,那个就是见离见,见所不及。
只有那个“见”,真正的见出来了。这见才是真正的,也是觉,真正的觉。也就是参禅的那个“照”。那个照出来了,自动生起来了,你本有的。一切了了常明啊。那个才是呢。
三、初学怎么修行,明白“事理双泯”这个理呢?
——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
居士乙:觉妄忘记了,这时候用它来看一切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看一切东西都一真一切真。
妙祥法师:你想,如果有分别,那个照就起不来了,双泯才能双照呢。“事理双泯”,一切事,事情,理,全泯。念佛啊,什么都泯了。但不是不念,你要说不念,那是断灭法,那又错了。但是念和念不一样,事理双泯,心里一下静下来了。念虽念,不管了。事理双泯,你那个本体,你那个本来的自如,真正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什么呢?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说,你不就了生死了吗?了生死了,你上哪去不一样吗?就算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做不到也往上做,佛说就根据你的福德因缘,根据你的清净愿,佛国到时候现前,接你走就完了。
所以说,如果把这个主题,这个主要问题抓住了,怎么念怎么是,怎么修怎么是,慢慢一点点来。说我做不到,其实那已经开始了,你明白这个理,已经开始了。(说做不到)这就是个习性,慢慢地顺过来就妥了。
居士乙问:那我们刚修行的,如何去明白这个理呢?
妙祥法师:怎么去明白这个理呢,就是修行去明白。
居士乙:那怎么去修行呢?
妙祥法师:就是去明理,去修行。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事理不二嘛。
讲具体的,我这方面没有啥经验。我是这么想的,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把它靠牢了,就给它靠牢了。靠到什么程度呢?要说到方法,又是什么三昧、正定这些外边相都出来了,那只是个方法。所以佛说呀,那时候全空了。空是什么?空才是觉海里一沤泡,大觉海里一沤泡。今天有了,明天灭了,不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东西呢?是那个觉。觉悟的才真实呢。觉悟了,你怎么修怎么是。不觉悟,怎么修,一会儿就跑岔了。
居士乙:不明本心,修法无益。
妙祥法师:哦,对了。
居士甲:现在感觉像茫茫大海似的,在里困扰着呢。还着急,还找不着头,你看这是……?
妙祥法师:你往往找着头了,往往还不是真头。
居士甲:你说找不着真头,现在就是假头也找不着。现在就是茫茫的,心还想,还茫然。
妙祥法师:所以说,如果你不见到你真正的菩提时,你的狂心歇不了。所以怎么办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信佛了,一句佛号我就给它念到底了。从古至今,就是这一句话。
居士甲:也不管知觉不知觉,就念下去了?
妙祥法师:就是这一句话。
居士丁:就能成就啊?
妙祥法师:就能成就,非成就不可。到没有成就的时候,就妥了。那就真成就了。有成就的时候那都是假的。
居士甲: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像哲理性全折回来了。
妙祥法师:就是心里能放下,就是一句佛号,我就念起来看。
居士丙:那习气还用改不?
妙祥法师:习气,什么是习气?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有习气的时候就不是念佛,你念佛的时候还有习气吗?我说念阿弥陀佛。既然是阿弥陀佛,你怎么还有习气呢?那不是阿弥陀佛,那是习气,你念的佛那也是习气了。所以说,“事理双亡,事理双泯”。事情、理一切都泯了。双泯了,双照才能修起来。
居士甲:哦,事理双泯。
妙祥法师:那个照才能出来。
居士甲:要是事理双泯的时候还念什么佛,还能念佛吗?都泯了,还怎么念呀?
妙祥法师:所以说你那是属于不“用”。(若会)“用”就起来了。照就是什么?照就是用呗。到时候你就知道怎么念佛了,还用教吗?教那都不是了。是你嘴上的还念,那你还照什么?所以说那个念和不念……
居士甲:那就不是现在的嘴念了?
妙祥法师:也不是。
居士甲:也不是?
妙祥法师:这些就没有意义了。
居士甲:没有意义了。
妙祥法师:到时候你就知道念和不念都是一样的。不念也是念,念也是念。不是我念佛了,这个是假的了,那个是真的,不存在个真和假的问题了,还有什么真和假呢?我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的。那我不念,也还是念呢,你怎么知道我没念呢?所以说那些理呀,都是知见,没有意义。它不能帮你了生死,咱们之所以轮回,就是知见问题,把知见放下,就是一句话,念佛念到底就完了。
四、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把一切放下,你管他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
居士甲:把往生的知见都放下,就尽管念这句阿弥陀佛。师父,如果要是精进地念佛要多长时间呢?多长时间能够见性?
妙祥法师:见性呢?这个事情,既然见性,就没有时间。
居士甲:从起步到见性这段时间?
妙祥法师:没有时间。佛说,你三十岁修,三十岁得;四十岁修,四十岁得。你多大岁数,你八十岁修,八十岁得。见性没有时间限制,说有时间限制,那都是错误的。那是自己给自个套个牢笼。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嘛,三心不可得。你得那个心你啥时候见性呢?把一切放下,你管他见不见的,到该见的时候一下子就来了。是不是?
居士甲:师父说这个意思就是什么也不用考虑,就尽管念吧。
妙祥法师:不让你考虑不是不让你思惟。这个不让你考虑啊,我说不让你考虑不好使,是你真正的不考虑,你自个不考虑了,那才是真的呢。那个不考虑,实际上你是明白了。明白了,你还考虑啥?但是(妄想)还有惯性,所以说得慢慢消除。像刚才那位居士说的,不还有习性吗?这个习气怎么办呢?要慢慢消除。你既然有了那个(见性),其实你的习性已经没有了。那只是一个惯性。它平时还来,你念佛的时候它还来。它来——来你的呗!别理它,你来——我念我的,各不相干。
五、既然明理才能见性,不想念佛,单持一本《金刚经》可以“能所双亡、理事不二”吗?
居士乙:师父,阿弥陀佛!如果不想念佛,持一本《金刚经》来参呢?您又说,明理才能见性,达到“能所双亡,理事不二”了。如果持一本《金刚经》用功,如何参这个经呢?
妙祥法师:一个理。《金刚经》讲了,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还有)那个是什么相?
居士乙:无相之相,实相。
居士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妙祥法师:所以说“无我相”,你真知道无我了,真明白了,没有这些相,你照着这样修一切善法,都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这个(我相),就都着在这个里了。你修哪个大乘也是这样,都着这个里了。你要明白了以后,你不管是念佛也好,参话头也好,念《金刚经》也好,观什么也好,全能入。
六、一念代万念。
居士甲:一念代万念啊,万念放下,一念也放下。
妙祥法师:但是,这个一念刚开始的时候,先按禅来说,先有这个佛号,先念。(这)叫外离一切相,内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才能达到个“坐”字。坐,什么叫坐呢?见本性为坐,外离一切相。但是要注意,讲完了以后,你说师父刚才跟我讲过了这个无相念佛法。无相念佛法,并不是说叫你离开相,离开相你还谈什么无相啊?没有相你还谈无相干什么?那是连无相都谈不着了,是不是?因为有这个相,我不住这个相,这才能离相呢,是不是?
居士甲:执著不行,不执著还不行,没有还不行。
妙祥法师:所以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编者注:此处录音因换带缺少,整理文字时师父补充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说,你们本溪居士这么做,福德比较大。在修佛法上,特别是原先看了这些人,都比较干啥的,根基都挺好。所以说努力,得培养,而且这些事情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七、参禅遇到黑、静的境界。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
居士乙:师父,我在江西青原山打了一个禅七,有一点小体验。当时感觉是,黑了,黑得无明,但是自己没有把握住,这说明自己定力和慧力方面不够?
妙祥法师:你说怎么个黑法?
居士乙:就是突然之间,别人咳嗽了一声,突然间黑了,我也无法形容。当时我那心还不是很静,一下子又过来了,但这个觉是妄觉,当时之间就错过机会了。
妙祥法师:你不要着急,参禅念佛,头一次出现了,往往是一个开始,开始以后还有机会,时间也许长也许短。关键是什么?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有这个经验了,记住就是不动,心不动,继续观,因为你还没有照。要观,不是用你那个眼睛观,(是)观熟练了那个“观”,一定见到它。见到它以后,你就明白了:噢,是这么事,手心手背的事情。完事了,以后再怎么修就好修了。是不是呀,明白吗?
居士乙:还有一个相近的,也是一点小体验。也是看书,本来第一次看有关禅宗的书,说这是不讲外求,这一句话,突然一下直接感觉念头断了,也感觉能所双泯,也体验那个感觉,但是……,觉得好像是自己到底了,因为再没有等量齐观,当时那感觉,可能也是零意识,我朋友说我没把握,这也是失去机会了。
(编者注:禅宗术语“等量齐观”,“能所双亡”,下文“能所俱亡”、“所能俱灭”亦同。)
妙祥法师:这不是。
居士乙:不是?
妙祥法师:只是相似。
居士乙:这种的相似是?
妙祥法师:表面这个静了,说我这静,眼看就穿过去了,但你真穿过去吗?它不会,快到底又回来了,是个假的,有来有去。有来有去呀,那都不是。说我泯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好境界,你做到一定程度。因为啥?人活在这个世上,是一个动相。你呢,因为动相而求了一个静相出来。动静二相。
居士甲:那是个静相,还没离开相呢。
妙祥法师:所以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居士甲:你就只管用这个相去看去吧,照五蕴去。
(编者注:动静二相,见问题十的编者注。法师对本问题的开示,亦参见问题二十。)
八、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就一句话:得有愿力。
居士乙:唉,好惭愧!师父,再问问您,什么叫冷水泡石头?
(编者注:禅宗把参禅执著在一个妄想的“空”里,而没有觉照,称为冷水泡石头。)
妙祥法师:冷水泡石头,就一句话:得有愿力。刚才给你们讲了,要有愿力,要不然就是泡在冷水里头。为什么讲那大树呢?怎么成就得快?就是发大愿,心里没有我相。这个大愿,千万不要说我往生西方,我如何如何?有我相,那都不行。
(要)发大愿度众生!我就是佛子,我就是菩萨。我就发大愿、我成就了干吗呢?不为了自己。我只是有点本领,干什么呢?度众生去,化微尘度众生啊!你说能不成就吗?有了这个一切都活,一切都活啊!你在因果里呢,这也是往因果里给你转。明白这理吗?
九、参话头和观心,怎么做?
——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你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
居士乙:像我这,没彻底见性,因为以前都是走观心这路的,参禅看话头,然后就是刚才说的那点,你的心意识,但有时达不到这状态。一般禅宗讲就是主要看这个话头,直心去参,直心去看这个话头,念念不断,话头不断,这样肯定能有所得吧。但是它这个断了,话头不是经常能把握得住的。要如果用观心法的话,如何去做呢?
(编者注:看话头:“看”音kān,守护着的意思)
妙祥法师:你要参话头,就不要观心。因为你一观心,就有二了。有二就没法观,没法参话头。参话头就是心,还有什么呢。所以佛说众生往往是提了心找心。参话头又去观心,那个也不是,这个也不是,俩都不是。俩都是妄,真妄同二妄。
参话头那是个方法。怎么参话头?就是一句话看到底。比如说看“念佛是谁?”就是成天看,不看着不拉倒。每天看,天天看,一丝一毫地也不放过。怎么看?不是说今天看、明天看的,不是这个,是念念看。这一念起来:念佛是谁?看、念,原先是在话尾上参,都在话尾上用功夫。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看“念佛”的是谁,“谁”呀?参来参去,参到话头上去了,功夫熟了,参到话头。
“谁”?你一念起来——“谁”?他不用说了。慢慢地事理双亡,最后不知道坐,不知道吃了。挺过去,七天,桶底脱落。是不是这么样?
十、参话头和念佛哪个快?
——你既然参话头,为什么还问我呢?
居士甲:师父,是参话头快,还是念佛快?我是那个浅层次的,粗浅层次的问。
妙祥法师: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个选择一个法门。只要你选择这个法门了,如果认准了,一心去做的,平等。关键就是,比如说你现在问我话的时候,你念没念佛呢?你既然念佛,你为什么还问我话呢?像你刚才问我的问题,你既然参话头,为什么还问我呢?那就都不是,你那都打闲岔呢,打闲岔啊!
念佛人一句话没有,就是念“阿弥陀佛”。一问你吃没吃饭?——阿弥陀佛。你干吗去?——阿弥陀佛。什么都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了。说你吃饭吧,——阿弥陀佛;拿起筷子,——阿弥陀佛;饭往他嘴里搁,——阿弥陀佛。吃都不知道吃,坐都不知道坐,全阿弥陀佛了。
参话头也是, “谁?”也是这样。“谁”?——吃饭。“谁”?——能吃进去吗?既然有“谁”,他能吃进去吗?所以说慢慢地一下子(将妄想)逼漏了,桶底脱落了,逼它脱落了。
你要参到这个地方,念佛念到这个地方,你说你得到真正的,这才看见你的事理双亡呢。平时那个都是假的,都是知见,你想像的。就是你有了静相能坐一会,那也是知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空所空灭,所能俱灭。所和能全灭了。灭了这时候,空所空灭,一切没有了,突然地超越。突然来个超越,上合佛心,下合众生,这才行。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真正的方便,真正的智慧起来了,那时候才是生起来了。像鸡似的,早晨开始叫唤了,太阳一出来,起来了,那才是真的呢。虽然说的这么多,就是一句话:放下心,踏踏实实去做,就完事了。
做是这样,但是理(上的疑惑)必须得除。因为你不除,它有个疑盖,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个疑盖。(编者注:五盖为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疑法、疑自己,自己有没那根基?法是不是那么回事?东问西问,疑法、疑自己。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的话,一想就透了。找什么?平时行住坐卧全是法,毫不犹豫,犹豫什么?
像你讲的参话头,为什么定不住呢?因为平时你做事犹豫,优柔寡断。有个石头搁道边上,你绕过去走了,绕着走,老好绕着走,养成习性了。遇个事情,来点事情,赶紧就绕过去了,那时候已经养成习性了。到时候参话头,境界来了,稍有点难处,那你自觉不自觉绕弯就走了,躲过去了,踢不过去呀。说平时怎么办?平时养成这个(直心),别说石头来了,就是大坑,我也往下跳,还有不成就的吗?
(编者注:关于在行走中不分别,详见妙祥法师所讲述的《经行》。
居士甲:遇水就跳水里。(众居士笑)
妙祥法师:是不是?修行呢,处处都是修行,每句话怎么修行?直心是道场。怎么直?一句妄语也不说,死也不说。你说句妄语,那边给你一千块钱——也不说。就说半句话,我也不去说去,得有这决心。这就是直心。我真话都说不过来呢,还有不可以告人的呢。我还说妄语,哪有时间说妄语呢?你老保持直心,渐渐地和道就相应了。和道相应了,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它是和道相应。道是离一切相,但是你有这个(直心),慢慢就培养你处处的功夫,这才是修行呢。不是说念佛是修行,平时我就不修行了,那不行,处处都是修行。
所以佛说,你不知道你的心,从你色身,外洎于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哪有什么?都是你的心,你不认识罢了。认识了,哪不是你的心啊?
虽然说了大道理呀,说了一堆。所以说,具体修行还得看平时。第一个是忏悔,先忏悔,在佛前多忏悔。忏悔所造诸恶业。比如说要忏悔眼睛吧,就多供灯,供油灯,供佛灯。一切都是虚幻的,心里明了哪不明?眼睛为什么不明呢?就是心里不明。明了以后,全明。多忏悔,天天忏,发大愿。发完愿了以后,做事就把它改过来,(编者注:将世间法改过来,变成佛法)。放下了,你就修行去吧,这就快了。如果你只是说放下了,说是我什么都有,什么都要我照样能精进?你再怎么精进,外面有一层色尘在那里,你得什么法?都在色尘里搅和呢,进不去,透不过去。就像水杯有一个盖似的,水能进来吗?进不来,它被盖住了,它有一个盖。你一忏悔,就像琉璃了,透明了,空了,装什么法进不来呀?
十一、“门外的人”依靠什么修?
——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居士丙:我们是门外的,也得靠说,也得依靠一些。
妙祥法师:这个事情不奇怪,迷时有门外,悟时没有门外。
居士丙:门外的,不靠说一下也不行。
妙祥法师:不奇怪,说的时候本身就在门外,有一切说嘛。
居士甲:现在往往有些什么事情呢,想的挺好,做起来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杂念全袭击来了。扫也难扫,就是染污太重了,坐下来以后跟自己的思想就好像不统一了似的。
妙祥法师:这个不奇怪,因为这个事情,你就是当下悟了,它也来呀。怎么办呢?就是一点点地不怕,用牵牛方法。牵牛,牛跑了以后,你知道用念头把它拉回来,用佛号把它拉回来。你跑了——“阿弥陀佛”,既然念阿弥陀佛,你相信你自己。因为你不妄语,你不妄语念阿弥陀佛,就没有妄语了。你要是平时妄语,念阿弥陀佛,那就都是妄语的,是不是?你不妄语,心地一直,我念阿弥陀佛了,你心里就清静,它肯定回来。既然相信了自己,还用肯定干吗呀!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自己就回来了。你不管它妄想走不走,因为你心里直,因为我不骗人,所以别人也不骗我,是不是?你不要以为后面还有什么,啥也没有。我念时候它就回来,完事了,它起来我再念。我就念我的佛号,我就参我的话头。什么我也不管,平时培养直心。
十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
居士乙:师父,禅宗有句话叫做: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小疑和大疑有区别,是指功夫不到,自己没做到吗?
妙祥法师:什么是大疑,什么是小疑?你想成佛,了生死,有了这个决心,就行了。至于你没有生起那个疑的时候,不管它。那个疑,不是咱说的,造个疑出来,说没事想像出个疑来,不是。等参到一定程度了,那个疑就起来了:哟,不对,它“谁”?“谁”?那个时候就要找了。
不是你去找的,说我去疑,每天我想去。那不是你想,那是你造个疑了。那个疑出来,它自个去找去了。越下功夫它越找得厉害,找到以后不就拉倒了吧,是不是?所以说这么是大疑大悟。而不是说那每天怀疑,老怀疑,这个怎么地了?这个怎么地了?怎么没悟啊?堕落知见里去了。
真正的疑,我是那么想的:真疑在里面呢!疑情起来了,那就是照了。照、寻,这都是。刚开始那个寻是(自己)自觉的。等到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开始干吗了?(觉性)轻轻地寻了。轻轻地寻了,哎哟,打坐挺静。静呢,但是还有念,(觉察到念佛的是不是我)自个就生起那个疑来了。但是这个疑还不行,这是小疑。这样疑下去,最后大疑起来了,开始照了。照了以后一看,色受想行识,全是假的。怎么照,怎么变成假的了?因为你大疑了,(觉性觉察到)这不对,平时想像的什么都不对了,一切都不对了,一切都是虚幻的,一切都假。假的叫你根本就不相信了,和你想像的完全都不一样了!这时候真正大疑才出来了。大疑出来了,一下子桶底脱落,揭到底了,叭!一下断了吧,就完事了,是不?还有什么?
居士乙:唉,惭愧。
妙祥法师:所以咱们就是疑盖大。不管念佛也好,什么也好,把理悟进去了,就走正路了。你不管怎么忙,心里有个数,忙也不上火,头不痛,腰不酸,背也不疼,呼吸也清凉了。为什么呢?你平时有个疑,你这个(世间怀疑的)疑,不是那个(参禅起疑情的)疑,这是俩个不同的疑。所以祖师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咱们就把世间想像的东西往上对号,你怎么对也不对,虽然表面都相似,但不对。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我这说的也不见得对。你们呢,还得有自个想法。
十三、尽管念佛,不考虑知见,最后水到渠成。
——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
居士丁:我所要提的问题,您一句话就解决了。
妙祥法师:阿弥陀佛。
居士丁:(关于)这个知见都不要考虑。你说尽管念佛,到时候水到渠成就会得的。一句话就解决了。
妙祥法师:你想呀,佛最后一个弟子,在佛临涅槃的时候,这个弟子他已经八十一岁。佛八十岁,他八十一岁,佛都要走了,他去拜佛去了,说我要成为您老弟子。佛说好吧,这是我最后的弟子了,亲自收的弟子。收完给他讲法,讲完法就证阿罗汉果了。八十一岁证阿罗汉了。就是临走这一段的讲法,他就证阿罗汉果了。
佛在世还有一个七岁,是那个谁的?不是大目犍连,是谁的弟子,舍利弗的?七岁出家了,给讲法七岁做阿罗汉了。
(编者注:有一婆罗门子,字均提。七岁时,父母与舍利弗使出家。舍利弗得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得阿罗汉。均提既得道,思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须。见《贤愚经》十三“沙弥均提品”)
哪有大小呀,佛法本无大小。本无大小,本无区别,是众生的知见在区别,你只要把知见放下,有啥不可以呢?放啊,一句话就是:放。怎么放?处处放,处处空,不被它的势力所夺。什么势力?色声香味触法,外离一切相,最后就见到你的心了,一心不乱,见到你的真心。见到你的心了,怎么办?“觉观出世界,身心所不及”。
什么用眼睛去看这看那,在那一坐什么都知道,该知道都知道,哪不知道?你何必呢,一天东奔西忙的,流浪生死有啥意义?什么有长有短,有黑有明,(我们的)见性什么时候断过?这黑了不见了,明了就见了?是不是?这是你的疑心、疑盖,你的知见在起作用,把它放下,能所俱亡!
顺便再说一下,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做第二句想。念佛人,不是说念完阿弥陀佛,马上像什么,像赶集似的,赶紧把第二句阿弥陀佛拿过来,不要那么想。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不管什么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就这一句,它没变过,它既然不生,还能灭吗?不生就不灭了。这么念,什么时候念到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了,这和你的道相应,和你的自性,和你的本心,这才相应。
十四、一句阿弥陀佛怎么念?
——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变过。
居士甲:师父说的这个,不是那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一句地念?
妙祥法师:不是。
居士甲:那像我这么念法就是有生灭了?
妙祥法师:也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念一万句也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变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本来就变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是你的知见给它断开了,这一句,那一句,我念了十句、十口气、一百句,有啥意义呀?就一句阿弥陀佛,我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要加第二个念头,也不要第二个想,也不要第二个疑,慢慢念,最后真正的一句阿弥陀佛起来了,遍满虚空都是,哪不是?都是阿弥陀佛!还用你去干吗去呀。盖县有个居士那才信佛两年吧,他现在听别人跟他说话,在他听来就是念阿弥陀佛。
居士甲:听什么都是阿弥陀佛?
妙祥法师:你跟他一说话,他一听,又念阿弥陀佛了。
居士甲:师父,你说的这个,是不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候的境界呀,不是初上路的境界吧?
妙祥法师:你看他念阿弥陀佛,这才信佛两年,是一个农村的人。平时他有时也就是用点功夫,关键在心真。心真实,所以清净、直心。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缺少,根据前后文意思补充:有没有极乐世界呢?)一个是到时见分晓,另一个呢,现在就不用死,就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不用死。那你说这个世界真不真?
居士甲:现实来讲应该是真的,现实来讲。
妙祥法师:这个(世界)要是真,极乐世界就真,就有嘛!是不是?这个(是)真的,那个就有啊,本自在啊,无处不极乐。那你要是翻过来,无处不极乐。真不真呢?没说嘛,同是二妄,都是你的知见。人就是说我有这个世界,我想那个世界。虚空立世界嘛。妄想立虚空,虚空立世界,都是你自个立的。所以你放下了,有和没有啊,有啥意义?
居士:没有意义。
妙祥法师:没有意义。是不是?你本自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何苦来呢?你说,你还要添个这东西,找那个东西,干吗啊?本自在。但是,那你说这个就没有了吗?不是这个。那个没有了吗?也不是那个。性相常住。你本体是你本体。性相呢?外面的,不能妨碍你这个相,说你这个世界就不应该要了。
所以佛呢,有七能三不能。众生界不空,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空不了这个界,界不能空。相,有用就有相了。离一切相,才是你的真心。在佛来讲,没有众生。无佛无众生,才是真佛,那全靠愿。
所以说不堕入知见,求真求假。这个假,那个真,没有意义。但是,咱们这个世界苦,这是避免不了的。咱们想法把它消除了,而真正的达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修行(用功)上,把真假放下。等到修到等觉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
居士丙:从内心自然了。
妙祥法师:哎,自然了。真正的平等智慧,平等智起来了,自然智起来了。何苦来求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是生灭法。今天有了,一会儿没了。没有用。没有实际意义。
十五、实际修行起来,一点知见也没有的话,就像没有着落似的。
——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居士甲:但是从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实际法了,好像没有着落似的。这从我本身感觉,是带着我那么一点知见。
妙祥法师:这种感觉是好的。这是好的。如果你要抓住一点儿什么东西呢,反而你没脱离那个,首先你没从凡尘脱离。你是用一定功夫了,才有这种感觉。前面不到边,后面也靠不上了,再走这地方,这就对了。关键就是你能放下,就是彼岸,放下就是彼岸。因为你要不脱离,你还觉着能回来。有挂碍。现在就走了一段了,前不着边,后不着地的,放下就是彼岸,一心做到底就可以了。
居士丁:剩下就缺少精进了。
妙祥法师:哎。
十六、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居士乙:人在因地上发大愿心,发菩提心,是不是精进?
妙祥法师:这是对的。不能说是那个法高,这个法低。没有这个意思,需要什么对治就用什么对治。但是你没有我相,心里没有我相,放下,一切法都得。不要着那个法上,一切法都得。咱们就是什么呢?就是演戏呢。世间事就是演戏。一会儿唱了,一会儿这个,没完没了,所以才有轮回嘛。有一本书开示,这个好肉挖疮啊,在好肉上挖疮,咱们就是这样,东挖一块,西挖一块。等你明白以后,才知道手心手背的事。
十七、如果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不应该去呢?
——你既然念佛,怎么知道应不应该去呢?
要去了,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居士甲:师父,如果这个念佛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或者见到阿弥陀佛接引来了,应该去不应该去呢?
妙祥法师:这个问题呢,你说有想法了,你能去了吗?你想啊?
居士甲:净土这个特点,他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跟阿弥陀佛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修行为目的。我问师父的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如果来接引的话,应不应该去?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你既然念佛,你怎么知道应不应该去呢?你念佛呢,说我是去还是不去啊?你说去不去的时候还叫念佛吗?念佛往生,你要观相那又是一回事了。所以说不管是相,观不观、去不去的事情,最后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念到一定的程度了,你就知道该去不该去了。不是说没有分别心,说我念佛呢,我就好坏都不知道了,我就提前都明白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这就产生知见了。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一心的时候,(没有)去和不去,觉观出世界,也可以说离见,见所不及。不是你想像那个见,你那个见做不了主。你那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个能带你往生吗?靠它能带你往生吗?念佛真正出来的那个东西,那个见,那个觉,它就可以帮助你了。该去不该去他就决定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卷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居士甲:师父说的这个一念,是指见性吗?
妙祥法师:这个一念,怎么说呢?要说见性也行,不见性也行,怎么都可以。不必着在这个非要见性、不见性。只要是你下功夫念佛,你就一个劲念到底就完了。就像参话头,我就参这个话头。谁来,我就也是这句话。就是佛立在我跟前,我还参我的话头。这话头要不断,参不到头,谁来也不好使。我要没念佛到底,谁来我还是念佛。什么时候你真正地念到了“阿弥陀佛”,那时候你就不用干吗了!至于念和不念,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个问题到时候你自己就解决了。用不着别人教,教的都是假的,反而是知见,是邪见。说你该去啊、不该去啊、随着去,那都没有意义。有意义吗?有该,就不能去;要去,就没有个该字。是不是?去了还有什么该不该的问题吗?要有个该,你就去不了。我去不去啊?那你去不了。能去了吗?
居士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妙祥法师:要去了,你就没有个该不该的问题。
十八、那要没个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
居士戊:那要没有极乐世界的话,咱们就没有地方去了吧?
妙祥法师:谁说没有极乐世界?
居士甲:刚才师父说的,性相都有,性是性,相是相。
妙祥法师:性相常住,可不要说断灭。因为说空,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不对。性相常住,但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说呢,这个就根据你悟的情况不一样,它有各种方法,佛都摄度。那佛能妄语吗?佛不妄语,佛从来不妄语啊。哪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哪没有?
居士甲:哪没有?哪没有?不是“有”,不是一个“有”字,哪没有?(众居士笑)
妙祥法师:所以说不要疑。这个疑,咱们就在有和没有下功夫了。往往这些讲法就是由于你的知见,去掉你那个知见,所以产生了一个没有的概念了。你不要把它(无,又)给着相了。有、没有?
居士乙:以妄对妄?
居士己:不要管它?
妙祥法师:不要管它。只要不要管它,你不要产生一种疑:噢,这可能是没有,不让我想了,那也不对。性相常住,你这个世界有没有?有就得了呗,那个就有!
居士甲:性相常住,无处不西方。
妙祥法师:哎,性相常住,事理不二,没有分别,哪有分别啊?关键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真正的清净。真正地念出阿弥陀佛来。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地用功夫,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九、以后找不到师父怎么办?
——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整个虚空世界,在你心里只不过一片云彩。
居士戊:我太浅薄了,不知道这话应该问吗?师父今年多大年龄了?
妙祥法师:阿弥陀佛。我今年可能是四十五吧?可能四十五,有点儿记不太清楚了。也可能是那样,(居士笑)得现想。
居士戊:你在这个地方还能住多久?
妙祥法师:现在还不知道呢。
居士戊:我们没有别的意思,我们就是害怕以后有什么事情好再来。
妙祥法师:好,阿弥陀佛。
居士戊:再来的话请师父指教。
居士已:师父以后还是在这里?
妙祥法师:这个呢,这里和那里,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整个虚空世界啊,在你心里只不过一片云彩,一片云。
只要是你好好修行,你需要哪步,自然有师父,有佛菩萨,都会到你跟前给你指点的。需要你到什么阶段,自然就安排了。你不要想那些,说我到时候没有好知识了,没有好善知识,没有师父开示,不会的。所以说,都是你的,你真正修,佛、菩萨、阿罗汉都在住世间,瞅着你呢,你以为我们住在哪呀?我们住在娑婆世界啊?你住在佛心里面呢。佛心里面,在佛心里,佛眼就瞅着你呢,在菩萨心里面瞅着你呢。看你有点修行了,佛菩萨心里:嗯,行,有点样了。到时候该需要什么帮助你,就帮助你了。你不要以为我离佛菩萨挺远的,你在佛心住着呢。在佛心里住着念佛,你说你得多大的便宜?不知道,硬不知道。满哪找,找什么?都在那呢。认为那佛菩萨能像咱们凡夫似的,看不见怎么办?听不见怎么办?不知道我怎么办?就这个想法,你把它放下了。
二十、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
——那就是知见,把你挡住了。
居士乙:不信心中无价宝,犹似盲驴信脚行。捂着眼睛,信脚走很远。
妙祥法师:都是分别,就是知见。为什么不成佛?也就是知见障住了,一层黑云。像你说的,为什么不见光?为什么是黑的?(编者注:参见问题七)那是知见,那个就是知见呐!什么是知见?那就是知见,把你挡住了。你看到是知见,你看不着自己有知见,那更在知见里,知见更厚。
等知见薄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知见了,噢,什么黑的,那是知见呐。为什么眼睛看不出去?知见挡着呢;为什么不见光?知见挡着;为什么心里不透亮?知见挡着呢;为什么走道那么累得慌?知见挡着呢。什么呀?就是知见。一下知见就脱落了。
居士丙:像那个杯子,打碎了,水就不见了……
妙祥法师:(打断他的话)杯打碎了,杯子碎了,有碎吗?哪有碎?
居士丙笑:一说就落话柄。
妙祥法师:烦恼即是菩提,哪有打碎?一切都是虚幻。虚幻呐,本无实有,不要做生灭想。想法是对的,但是不能做生灭想。只要不做生灭想,这种想法都成就。如果做生灭想,同样一句话,就不是这个事情了。西方也是这样,你做生灭想,就不是西方。不做生灭想,那就是西方,就是极乐,就是佛。
二十一、平时修半年,不如听师父讲一个小时。
——因为你有那半年,才有这片刻,平等无二。
居士乙:这就是咱们这几位的造化、因缘。
居士丙:众生没有这样的福气。走这半年,不如在这里坐一小时有功效的。
妙祥法师:这也不对,你没有那个半年,哪有这个片刻?(居士笑。)是不是?这个片刻是怎么来的?是因为你有那半年,才有这片刻,平等无二。
居士丁:早就和你说了,告诉你不让你说了,一说就落话柄。
居士甲:你不说那话,话柄不总在你肚子里装着。你说出来就没了,老在肚子里装着,留个话柄也不好办。
妙祥法师:说出来以后就消除了。
居士甲:没有话柄了。
妙祥法师:一旦消除了,这里面你想一想,想以后再想说的话,自个儿就觉照了,你叫他说他也不说了,你叫他想他都不想了。这不就清净了?一下就清净了,一下就沉到底了,就像把灰尘一下就清除去了。
二十二、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发大愿,守住四种清净根本。
妙祥法师:这个修法呢,修哪个法门都是一样的,就是把握住这几个关。一个是发大愿,另外呢,守住四种清净根本。由戒开始,由戒产生定,才是真定。如果没有戒,修一切法不成就。四种清净根本,(戒)淫杀盗妄。这个次序,要修,得法,一定这个次序不要乱了:(戒)淫杀盗妄。佛(既然)这么安排,那绝对是修行的一条路。
居士丁:(戒)淫、杀、盗、妄。
妙祥法师:因为你修到哪个地步,他就需要断哪个;需要哪一步,他就需要断哪个。
居士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
妙祥法师:一个一个台阶。你不要把这个秘密当成一般的,是顺嘴说出去的,不是那回事。不是,这就是个秘密。什么是密呀,这就是密。
守住清净戒,有了戒体,就能装东西了。有了大愿它就活起来了。为什么活起来了?因为他能帮助你产生智慧,产生真正的定。你那个(没有大愿的)定,(是)死水定。比如说你开一会它就没了,消失了。你得用多少年的功夫才把它定住。你有了清净大愿,心里一清净,几秒钟就定住了。有了愿,他就容易定。因为有了愿,你没有我相了,就容易定了。有了我相,就定不住了。全靠功夫,去下功夫。全靠着这些感觉器官去下功夫,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个要慢。所以说,佛都让回心向大,一定要发清净大愿,很了不得的,这是修行的一个好方法。特别是地藏王菩萨愿,普贤愿,这都是了不得的。佛愿,各个菩萨的愿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观世音菩萨的愿力,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发同等大愿,不要以为我这是有什么狂心,不是那意思。一定要发愿,一定要无我相,时时地发,时时的无我相。
无我相就是说,这个愿不是我念出来就是发愿,不是念那个话发愿,不是这个意思。刚开始用念话发愿,发完了自个一念定住,心里不分别了,一切平等,那时候才是真正大愿出来了。大愿一出来,布满虚空,满虚空都是,这样才能破你的我相,我相就要破了,要不然这我相老不破,老有个我在那。
居士丙:我要想发愿,这个我跟那个我是平等的?
妙祥法师:这个“我”字干脆就不要它。发愿的时候就没有“我”字,我本来就是个假。这句话本无区别,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这句话已经造成了一种恶的印像,你要一提“我”,马上就联系到里面,一念之间它又回来了。不要提他,提都不提,远离这些助缘。
人不得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攀缘心。老离不开这个“我”字,攀缘,自个攀自个,老攀,怕找不到自己。一切能产生这个缘的,我全断开。全断,远离,不攀这个缘。发愿的时候我就发愿了,我就这么想的,我就这么说。
居士丙:那这个愿就是说发一个众生愿,发为一个众生的大愿。不是为我,完事后再如何如何。就不要操心了?
妙祥法师:这个“我”呢,一般的时候就是不用为好。如果用它也行,不用它的时候刚开始你没法说呀,没法开这个头。为什么没法开这个头?为什么?因为众生都是这个意思,没有“我”没法说话,找不着自己了。(居士笑)对不对?首先说话——是我说,我吃饭、我干什么、我来问什么、我讲什么,都是这个“我”。
居士丙:所以我刚才说这个我和那个我是平等的。比如说,我成佛成菩萨以后,我发一个大愿要普渡众生,我就说现在这个“我”和以后那个“我”。
妙祥法师:“真假同二妄”,有的全是知见。只不过刚开始利用这个拐棍,先往前走着。走到,那时扔了就完了。扔了那时候再说。
居士丙:也就是刚起步的时候还允许,还勉强允许,在一定程度坚决把拐棍扔掉。
妙祥法师:这个允许和不允许,是根据你自己的形成。比如你走到那,我今天发愿,我正好心里比较清净。
居士丙:“我”就不要了。
妙祥法师:要不要那时候都无所谓。
居士丙:由不得了。
妙祥法师:不是你说要不要。你真正发愿的时候还说我发不发?你要真正地发,它就没有我相。没有我相,还有我在这里发不发的问题吗?
居士丙:谈不出来了。
妙祥法师:谈不出来了。布满虚空。
居士丁:心里有这个愿,我不说出来呢?
妙祥法师:那也是发愿,不说出来也是发愿。就是心里每天用这个来陶冶自己,清净自己,忏悔自己。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就因为我过去没有发大愿。所以说我既要忏悔,又要发大愿,我要成佛。心里一清净了,你念什么,它就得什么,它往里入。如果你不这样,挡上一层东西,像瓶子,你在外面怎么浇水也浇不进去。挡着呢,透不进去。就像一层黑的,你怎么也透不进去光,见不到,黑的在那里挡着你呢。它本来不增不减,但知见把你挡住了。
居士丁:知见也太严重了,各种习气,各种知见,每一个知见就把你挡住了。那我习气就是一种知见吗,师父?每一个生活习性都挡着你。
妙祥法师:每一念都是知见。要光知见还好一点呢,有时候知见呐,它还有一种……
居士丁:是直接感?
妙祥法师:不说了,它有……。纯想即飞,就可以上天了。咱们是情想相等。情和想相等,一样一半,所以成为人。人怎么形成的?情想相等成为人。
居士乙:纯情即堕。
妙祥法师:哎,纯情即堕。
(编者注:《楞严经》卷八“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居士丁:这也属于妄想这段,有一部分跟妄想那边也贴上了。妄想那段,就是妄想。
妙祥法师:就是妄想,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在家里修行,像你们居士,一定要发大菩萨心。做菩萨,做大菩萨,发这个心,它就成就了。佛菩萨他想帮你,要不然没法帮,你连个愿都没有怎么帮你?你有愿了,这佛菩萨都瞅着你了。噢,你看见没有?这漏点金光了,有点亮了,佛菩萨看你真正的清净了,就开始帮你了。周围的那护法有力量,他就保护你。你要贪嗔痴,那护法他也没力量。
二十三、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是不是大功、戒行清净的人?
——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佛法。
居士丙:师父,得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护法的?这个我以前听说要有大功德,戒行清净的人。
妙祥法师:护法呀,一般都有护法,如果你清净呢,就有善护法。
居士丙:修行也不好,戒行也不清净,像我这样的,所以那个什么做错,也不是有意,能有护法吗?
妙祥法师:你说什么叫护法?你说他护的是什么?他护你还是护法呀?
居士丙:这不懂。
妙祥法师:他护的是法,你有法了,那护法就多,这力量就强了。没有法,他护你啥呀?那就是魔了,都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有法,心里一清净,他就保护你。他保护的不是你,保护的是法,是佛法。不要把护法看成什么呢,我身外还有一个帮助我的,随从。
(编者注:录音因换带缺少,增加一句:护法见到你只要修行,有了一点善根),善根就让它增长,增长一点叫它更大一点,护法就那么急,瞅着你,每天都那么急。
二十四、护法是佛菩萨还是天龙八部?
居士丙:这个护法呀,是佛菩萨呀还是天龙八部?(众笑)
妙祥法师:护法它无相,你需要什么样的护法,他就来什么样的护法。你本身还有贴身护法,都有。这个随时根据你修的功德大小,随时都换的。而且你如果修成了,这个护法也跟着修成了,他也变了。
二十五、众生与佛的区别,在于是心量的大小吗?
——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
居士己:众生与佛区别也在是心量的大小?
妙祥法师:不是。就是迷和觉。迷和觉,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心量呢,那还是一个开始,那是一个开始啊。佛呢?达到佛那时候,什么心量不心量的,一切这些知见全灭掉了。全灭掉了,没有这些知见了。有这些知见,还属于众生,九法界众生,从菩萨开始向下,九法界众生呢,还是众生。佛没有这些,一切等无差别。只不过是方便,佛度众生只是方便、慈悲。
所以说什么事情不要做来去想、生灭想,慢慢地就成就了,发大愿就是菩萨了。所以说呢,自己未度,先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进不进菩萨位就在你发心不发心,在你本人。(编者注:《楞严经》卷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二十六、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
——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心田里了,跟你心印上了,心佛不二。
居士戊:我只有惭愧,现在只有这一个心态。所以说,走直道,去知见,处处不离佛号,我只有这么做了。
妙祥法师:对。念佛号的时候就没有知见了。就一个佛号,不要想别的,也不可能再想,只要有佛号就没有想别的了。
一定要什么呢?真真切切,念佛真真切切,哪个字音也不许含糊,不要以为赶数量。赶数量呢,说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话没听真就过去了。因为啥呢?为什么呢?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和你的心里不相应,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心田里了,跟你心印上了,心佛不二。印出来了,印住了。一旦你要真是干吗了,遇到生命危险了,了生死的时候,一句佛号就起来了,进你那个种子田里了,那可了不得了。所以说要真真切切,认认真真。那句佛号就是你,你就是佛,就一句佛号了,等无差别,往里印,使劲往里印。
金刚念法,搁嘴上轻轻念,但是字字清楚,耳朵闻。但不是闻这个佛号,但不离这个佛号。闻什么呢?闻自性,反闻闻自性。离了佛号没有自性,因为有佛号才有自性。所以说念佛要字字清楚,但不分别这个佛号:我念阿弥陀佛了。但是阿弥陀佛这几字,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常明,这才和你自性相应呢,不分别。那是念在一起了。金刚、无相,无相才是金刚呢。
居士丙:这个金刚念,是不是出声不出声都要念,有的书上写的是小声,稍微有点声音,有的说是光说嘴型动。
妙祥法师:不是这样的,这个是声音大小无所区别,主要是什么呢?你自个念,你自个能听见,而字字清楚。你刚开始大声念,耳朵能听清楚,行了。后来你逐渐小声了,自个耳朵还能听清楚。只要是听清楚就为止,不动心念,不起心杂念,就是念佛。耳朵能闻,搁心里闻呢,通过耳朵,搁心里闻。反闻闻自性,这样的话,这才是真正(观世音菩萨圆通)的法门呢,获圆通啊。刚开始啊,觉得别扭,等到时间长了,你就得到轻松愉快了。
过去念佛你是一种疲劳感,念佛念得这个疲劳啊,累得慌。一天好像干吗似的,刚开始是这样。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他是越念越轻松,越念越甜呢。那清净清凉的不可说,那是法味,禅悦为食嘛。禅悦为食,你别越念越起烦恼,那就不对了。
要是法对了,弹指超无学,弹指间就超无学啊。法对了,一念对了,一下子超出去;一念不对了,老是忙活。
居士丁:那就烦恼了。
妙祥法师:开始一点点下功夫,一点点找,真正的放下、放下、放下,都放下了。真正念到了,一下有甜头了。
(编者注:《楞严经》卷五:“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居士丁:烦恼是下功夫下错了。
居士甲:你们还怕来了没有收获呢!
居士丁:我知道。
居士丙:被师父说的“把”没了吧,“把”扔了。不是一件坏事。要不老在心里揣着。这次问完了,下次就不想问了。要不就总寻思着问,那时候来了太可惜了,怎么没问呢。别人没揣着,你老揣着,这不也麻烦吗?
妙祥法师:有时候能问,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有时候这个一下子就消除了。自己不问呢,也不见得是坏事情。
居士已:原来我总以为护法呢是像你说的那样子,是天龙八部,佛菩萨。
妙祥法师:你要修正法,他就是菩萨,就是菩萨啊。
居士丁:就是菩萨啊。
妙祥法师:就是菩萨来护你。谁护你,都是来护你,发心就是菩萨嘛,护法就是发心的。有一念之间,你有这么一善念之间,那佛菩萨马上就到了。不是像咱们说的,坐汽车啊,挺费事的,来没来呢?进没进屋呢?哪有那事。在没在你跟前站着?没有那事。只要是你一念发心,(护法)就来跟前站着呢!这个站,也是比喻的说。所以说,他护的是法。只要是你发心,慢慢地这么发心,最后法身成就,法身成就啊。
居士丙:师父,净土法门的那个理论吧,我自从学佛,走这条路,始终是围绕着净土法门。我对这个净土法门,执著的挺深。在明心见性之前,这个意识心。有时候就是什么呢?净土讲,带业往生吧。就是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分那个三辈九品,在没有见性之前,在意识心里现出来那个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是不是真实的?
妙祥法师:你迷的时候就不真实了,悟的就真实了,烦恼即是菩提。
居士丁:师父,请问一下,就是关于迷时和真时这两者的区分,就是按这个后天意识来区分,我现在没有转出去,转出那些境界就不说这些话了。没有转出这个境界是个后天境界,这后天境界在自我解脱的方面应该怎么分?
妙祥法师:怎么分?就是一句话,我动没动心念,你看你自个动没动心念。心念没动,它就是真的。你不用核计了,是相,还不是相?我只要心念一念没动,它就是真的;如果我动念了,说这个是和不是?它就是假的。
居士丁:谢谢,谢谢。
居士甲:居士好多在修,就是在这里困扰的很多。往往有的人执著的心特别强。假像来的时候不知道,不是说全知道点上去了,整天困的迷迷蹬蹬的,有了还迷迷蹬蹬的,没有了还苦恼。
妙祥法师:所以说呢,这就是迷,这就是迷呀。
居士甲:说迷,没有了,还苦恼。有了呢,还执著上了,感觉着今天看,明天看,看看看,就这样,说真的,什么明了都没有。确实是像一杯水似的看透彻了,其实没有看透彻,自己还模模糊糊看得隔层膜。
妙祥法师:这就属于什么呢?就是还属于迷之类的。
居士甲:还属于迷之类的?
妙祥法师:还是迷。因为你迷,所以才有了这个,悟了之后,一切都翻了个个。翻个呢,不一样了。但是,并不离开这些相。他就知道这叫相。用时有相,无用是体。只要是不分别呢,你不管是上哪去,你说是谁来接我。只要我一念不动,相不相的,就不用管他。该去的时候,不是说你想去不想去的问题。
居士丙:那自然的,自然去的了就是?
妙祥法师:也不是自然。它非因缘,非自然,不要以为是自然的事情。有自然,也不对。
居士丁:师父,刚才说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间的关系,按现在就是我们属于听着,就好像一杯水似的,怎么才能看得那么明白呢?
妙祥法师:就是比喻说?
居士丁:对。
妙祥法师:怎么说呢?这个自然呢,也不对,因为它不属于这一类。它是不生不灭。有那么一句话,有情来下种……无性亦无生。如果你一分别,等于有情来下种了,那就是生灭法。无情亦无生,只要心念不动,它就不生,它也不灭。不生不灭,它不是说不生,它就灭了,那是断灭法,那是邪见。你不要还没等修到这个地方,就怕我不生了,是不是也灭了?先担心这个问题了。这就是知见的问题,是咱们的恐惧心。没有了,没有就是没了,说“没有”就以为是没有了,这就不对了。(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五祖传六祖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居士丁:谢谢啊。
妙祥法师:有了就真实吗?所以说呢,老堕落在有和无的这个知见上了。不虚也不实。
居士丁:不虚也不实。
妙祥法师:对。中道,取于中道,远离两边,这才叫佛法无边呢。
居士丁:在中间里,就是一种觉了,在中间晃荡也是一种觉了?
妙祥法师:不对。
居士丁:嗯?那为什么呢?
妙祥法师:远离两边。
居士丁:远离两边,中间也不立。
妙祥法师:中间也不立。为什么说中间呢?
居士丁:中间不立,就是说除了两边都没有的话,必然要明白一点。
妙祥法师:两边都没有了,还有个中间?没有了。它是个义,中道义。不要堕落中道了。中道也不对,有名相都不对。
居士丁:这下不好掌握了,两边都没有了。
妙祥法师:没有了,说没有了,你已经在两边上立了,立了两边了。所以说两边既然都没有了,你就泯了,泯了还有什么?还有什么中道没有?没有了吧。但只是个义,方便说。知道那是个义,不要理解错了。往往把中道都给讲的好像真有个中道在那块搁着。那是个义。
居士甲:我原先就那么认为的(笑)。
居士丁:赶紧问,赶紧问,赶紧问你们几个,机会难得,师父累点就累点吧,我想问也说不出来啊。
妙祥法师:这些,你们也不要执著这些说法。回去依经书印心,灭了知见。要着在这上面,还不如看佛经呢,佛经比我讲的还明白,是不是?所以不着在那个上,主要去掉咱自己心里的污垢。心里一透亮,就像两边吹风一过,完事了。要神解,佛法是神解,这个不是知见解,说我要把那个问题弄明白。这个问题弄明白了,那都不是佛法。神解,你说有,他没有;你说没有,心里亮堂了。这就完事了,不要着在这上面。
居士丁:师父,参话头,去理解佛经,有参《六祖坛经》,有参《金刚经》的,能不能成就、见性?
妙祥法师:只要是你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关键就是你能不能离相了。应无所住生其心。
怎么应无所住呢?就是外离一切相。(编者注:师父点一下暖瓶)见到暖瓶了,不做暖瓶想。不是不知道,不做这个想,我也不看。假的,空的,我连想都不想,过去了。什么都不分别,久了,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五蕴里没有我,你修什么善法都得,修什么善法都得。
但是呢,这个功夫得做。平时就得看大乘经典,陶冶自己,将心胸打开。发菩萨愿;忏悔;陶冶自己;守住清净戒。这样的话,你看你自己心里马上就不一样了。心里一清净,看什么得什么,看什么智慧就逐渐地生起。这个生起,那个就不要了。那个生起,这个就不要了。像淘汰似的,呼呼地往前进。有时候弹指间就超出去了。不是说像世间似的,今天悟到这个地步,明天到那个地步,有时候,日劫相倍,如果悟证了,一天可以等于多少劫(的修行),一句话就可以得多少劫(的修行)。
关键还有一个,你敢不敢相信自己的问题,放下自己,还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这个很关键,信心坚定。
居士戊:相信自己很关键的。
妙祥法师:相信自己。有了怀疑也不要紧。怀疑来了,来了——就忏悔,我借你的怀疑,我来长菩提。因为有了疑,我就长菩提了。你疑吧,我把你这个疑去掉了,想办法去掉,我用经来印证这个,我念佛来印证这个,我参话头来印证这个。把这个疑去掉了,去掉完回来,疑还有吗?没有了,没有是什么?菩提呀,菩提就生起来了,以后它再不起来了。
但是这个菩提你不能做菩提想,说真有个东西在那里搁着,你就着到这个菩提上去了。所以六祖说,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你不要做这个想,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再往上加。当下就是,当下就是啊。
(编者注:《六祖法宝坛经》:“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居士己:这个与根性有瓜葛没有?就是根基啊,就是说修行路上,与根基,有没有瓜葛?
妙祥法师:这个什么叫根基呢?就是知见。知见越多,你根基越小;知见越少,根基越大。
居士戊:嗯,这个有道理,这个是根基,我还以为天生有个东西呢。
妙祥法师:这不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里了吗?
居士戊:就是(认为根基)天生就能做这块料,不是那块料,都是那么想。
妙祥法师:那就不对了。
居士己:实际上在我的心目当中这就是个疑团,就讲出来了。
妙祥法师:知见。
居士己:这就是知见。在这里头全进来了……
妙祥法师:所以说,讲根基的挺多。一讲到根基,人就着到什么上去了——这个人就着到我相上了,我了、他了。那你怎么能脱出去?说大根基,着到一个我慢上去了;小根基啊,着了一个懈怠上去了。你不都有病吗?有人说这个大根基、小根基,不就着到这个病上去了。六祖说过那么一句话:轻视后学有无量的罪。学佛不在早晚。
居士乙:师父,我以前练气功,打禅七进展不大,可能跟那个有关。总是念念着在身体上,感觉它不是粗的妄想,特别就是在禅堂里,粗妄想断了,没有了,细妄想总在身体里,就是头顶发胀,以前练气功也是病,现在想除,也是心里不清,这知见多。
妙祥法师:不要紧。只要发大心,发清净愿。一念回心,原来是错的,一念回心,它变好的了。助你菩提,助你。所以说不要着那个,只要你敢放下。知道了,哦,那么都是假的,它在唬弄我,它让我往邪路上走呢。你比别人多走一条什么路呢?走一条实践的路了。别人没走呢,以为气功还有个好与坏,你连想都不想,(气功)着的脑袋怪疼的,身体怪疼的,那是糊弄人,都是什么?都是知见。知见在起作用嘛。所以说干脆,我这连想都不想了。
你放下这点,通过它来放下其它的东西,它都是假的,其它哪还有真的呀?你说,人家说话自己办事不是全明白了吗?书上写的不全是知见吗?你还看吗?不是气功书,你都不爱看了,(以前认为好的)气功书都是假的,还有啥书是真的?所以说这一下利用它,把一切都放下。只要你放下,它就变成菩提了。你放不下就是毒药,越药越深,是不是?不要害怕这个事情。
众居士:快到头了,谁还有什么要问的?太难得了,大因缘呀。还有什么疑团没有解开的?大因缘,大福德,这都是佛的加持。再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妙祥法师:不要这么说。这都是什么呢?互相探讨,我把我自己的想法供养给大家,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也是你们根本该得的,要是对的话就是你该得的,因为你们修行到那个地方了,他就该得这个了。
居士丙:接不接受在于你个人。
妙祥法师:不是说有谁能给,或说你能接受的问题。这都是虚幻,都是虚幻的。(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做生灭想,把心念摄住了。
居士丁:看还有没有了?没有了就这么地了。现在就是话外话了,师父现在生活来源,怎么个生活来源法呢?这是话外话了。
妙祥法师:我和性空师父俩,是出家人,出家人就是清净为本了,一切都放下。生活呢,不管它,不做这个想。有吃的没吃的不管了。只要是你有修行的话,如果老老实实地修行,守住戒,我想这个吃的问题会解决的。至于到哪吃,谁给吃,不考虑那些,不考虑那些事情,没有意义。本身就是个虚幻的东西。虚幻,人为这个吃、住、穿,给迷住了。
(某居士拿钱要供养)一居士阻止某居士说:别,师父持那个金钱戒,不花钱,不拿钱,不摸钱。
某居士:我就寻思要供养些钱。
妙祥法师:真正的供养,就是清净心,你们回去要好好信佛,好好修行,比什么都行。
(编者注: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金钱。手持金钱者,非佛弟子。)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回目录
上一个法宝阅读: 口业之过(完整版)
下一个法宝阅读: 若能转物即能仁——关于不被饮食、物质所转的开示
更多阅读
天津大悲禅院 天津大悲禅院门票
天津大悲禅院大悲寺建于明末清初,兴于康熙八年(1669年),盛时占地五十六亩,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因历代沧桑变革,几多兴废,只剩下西院,规模较小。1942年,由倓虚大师组织复兴,在东院修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
在大悲寺的日子里5 辽宁大悲寺
(四十一)日中一食对于日中一食,许多人心存疑惑。而纷纭众说更让众多初学者犹豫迟疑。在择菜时候忽然想起这个问题,便给师父顶礼请求开示。我提到了一位著名的法师(对事不对人,为避免争议,且隐其名讳。在家白衣多看多想,但万勿非议出家师!)。
转 当事人出来回应:对《湘女散尽百万家财身陷辽宁“大悲寺”》
由于近日某些人肆意对海城大悲寺进行诽谤与歪曲事实真相,此次事件的当事人出来澄清事件的真相,由于她本人不熟悉网络,因此委托我在论坛上发布这个帖子。对 《湘女散尽百万家财身陷辽宁“大悲寺”》一文的澄清唐燕飞 最近网上流传着
转载 到大悲寺过两天苦行僧的生活(转贴) 海城大悲寺有点恐怖啊
原文地址:到大悲寺过两天苦行僧的生活(转贴)作者:这这说来惭愧,号称学佛十几年,走过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庙宇,却从来没有在寺庙里住过。机遇巧合,今年到了大连工作,惊喜地发现此时的我和我心目中的佛门圣地——辽宁海城大悲寺是那么的近,借着端
在大悲寺修行一年全纪录 大悲寺修行什么法门
那山里的故事——[来自网络,作者佚名]我因为个人因缘曾经在山中真修行的寺庙里:大悲寺,平兴寺里住过一年,所以想写些那里面的生活和故事给大家,一者让大家体会下山里那宁静充实而又艰苦的生活,以淡化一点世俗对自己的影响;二者,让一些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