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年轻的维多利亚》中的古典音乐片段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年轻的维多利亚》中的古典音乐片段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

来源:ARIA-阿丽雅Vol.1009


维多利亚女王与表亲阿尔伯特的爱情一直是英国民众津津乐道的,也许是因为女王在其夫死后一直假装他从未远去:每日准备亲王的换洗衣服、床边空的枕头上放挂亲王的画像、床头柜上做了一个亲王的手的模型,这样女王晚上可以随时抓住丈夫的手。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英国是“日不落帝国”,有人说,这是源于她丈夫的协助,他如同一把大伞,庇护了维多利亚和大英帝国。然而爱情远比政治鲜活永恒,人们口口相传的还是他们的恩爱生活。这桩婚姻并非没有势力均衡的考量,并非没有政治利益的角逐,但是这些都在《年轻的维多利亚》中被尽量淡化了。

阿尔伯特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他的叔叔比利时国王也是维多利亚的舅舅。阿尔伯特博学多才,从骑马、射击、击剑、狩猎,甚至是小小的恶作剧,进而到音乐文学、形而上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数学、生物学等几乎是无所不能。影片中,谋士为他描述的维多利亚,整体来说与阿尔伯特的品味是有差距的。维多利亚喜欢司各特的小说,音乐方面只看歌剧和芭蕾,尤其是贝里尼的歌剧,概括来讲维多利亚喜欢的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和音乐家的作品。阿尔伯特却喜欢舒伯特,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已经是不时髦的了。一开始他们的见面带着政治的谋算,为了讨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也做了一番功课了解到维多利亚的喜好,但他终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维多利亚也没有强迫他与自己爱好一致。阿尔伯特最喜欢的舒伯特小夜曲贯穿全片,出现了好几次,可算是本片的爱情主题了。

《小夜曲》旋律第一次出现是维多利亚将要成为女王前夕,阿尔伯特在德国给她写信,伴随字里行间的深情,小夜曲的旋律将二人连在一起:“我亲爱的维多利亚:国王去世的这些日子对你来说不好受吧?能否允许在远方的我表示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你身边,但我会祈祷你能听到我由音乐传达的心声。我弹奏的是我喜欢的舒伯特,这是他的‘天鹅之歌’。我在心里和你一起演奏。”

《小夜曲》旋律第二次出现于阿尔伯特的哥哥鼓励他去向维多利亚求婚之时:因为他爱她,即使结婚也许是当时将成女王的维多利亚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哥哥的鼓励下,阿尔伯特乘着马车飞奔而去,夜色茫茫,向着黎明的方向。小夜曲的旋律响起,仿佛是急切的心情和希望的憧憬。

第三次,阿尔伯特要与维多利亚的分别:阿尔伯特想要帮助维多利亚,她却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一切:“维多利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希望能帮到你。”“我明白,但现在还不需要。”雨中的分别,伤感而克制,只有小夜曲的旋律诉说着离愁别绪。

第四次,当维多利亚因为女侍人选的问题引起内阁与贵族的斗争、她自己转而被民众所批评的时候,她在万般沮丧下给阿尔伯特写信请求他来英国:“我最亲爱的阿尔伯特:你曾经问过我,需不需要你的帮助,我骄傲又自负地回答你‘还不需要’。但是从那之后发生了好多变化……”她在琴边坐着,面前放着阿尔伯特给她的小夜曲乐谱,终于意识到她是需要他的。如歌的旋律带去了她的无助,也把阿尔伯特带回了白金汉宫。在这里,他们成为夫妇。

阿尔伯特本人是否真的用这首乐曲打动了女王姑且不论,影片用舒伯特的这首小夜曲象征爱情确是非常贴切的。小夜曲产生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原为男人夜晚向心上人求爱所唱的歌曲,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舒伯特的小夜曲用钢琴伴奏在低声部一连串和弦式的音乐进行,就是模拟吉他伴奏的音型,用以衬托幽静深情的歌声:“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它在向你恳请,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它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当然,在影片中,一直出现的是钢琴与小提琴改编版本的小夜曲旋律,银幕上的如许深情已经足够,又何必让歌词来诠释爱情呢。

也许舒伯特的小夜曲是本片最为核心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古典音乐的旋律,但影片的其他配乐也很令人称道:影片提到维多利亚喜欢贝里尼的歌剧《清教徒》,这部歌剧以英国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影片描述维多利亚少女时代的宫廷生活时,出现了她听这部歌剧的场景,其片段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误会消除后爱意重生,男主人公唱到:“来吧,到我的怀抱里来/我的爱,我的生命,我的欢乐/来吧,只要我将你抱在胸前/就再也不会被剥夺/我每时每刻,满怀渴望/只呼唤你、需要你一个人/噢!来吧,来吧,我一再地说着/我爱你/我无限地爱你/是的,我一再地说着……”维多利亚跟着优美的旋律唱着,如同每个渴望爱情的少女一样,脸上充满希冀的光芒。

《清教徒》是贝里尼的最后一部歌剧,他一贯的创造力最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旋律中,自然流畅,委婉曲折,传达出人物细腻的感情,也显示出他的音乐特有的诗意、柔情。因此他被世人誉为“意大利的夜莺”,虽然他的歌剧中的管弦乐写法比较简单,仅起到为歌唱旋律伴奏的作用,甚至有时被认为苍白单薄。但用在这里当作电影配乐却在音乐和情节上都再合适不过了。

在维多利亚加冕后的舞会上,她邀请阿尔伯特陪她跳第一支舞,这时片中响起的音乐是歌剧《爱之甘醇》咏叹调《这本书真有趣》的器乐改编版本,旋律优美富有活力,又对他们的爱情满含祝福。

由于本片拍摄的是宫廷题材,配乐中有许多古典音乐片段,除了上文提到的特别优美的片段之外,许多聚会和舞会场面都用到了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如《根据帕格尼尼的乐曲而写的圆舞曲》(作品11)、《天哪!圆舞曲》(作品61)、《四组舞曲》(作品44);在表现政治冲突的乐曲中,也用到比较严峻的音乐,如珀赛尔《亚瑟王》的选段《WhatPower Art Thou?》。

有意无意,看完全片,只觉得脑中不断想到普希金的那首著名的诗。也许是少男少女的灯下私语、也许是对每封信的满心期盼、也许是舍身挡子弹的果决、也许是寡居后每日亲手整理衣物……每一个瞬间,便都是这样的心情吧: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 普希金《致凯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5035.html

更多阅读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 经济学的破窗理论

说《一颗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破窗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少人都按其行事。黑兹利特对这个理论的反驳也很有力,同样很有道理,而且看起来更有“学术道德”。这次再读《一颗经济学》,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个黑兹利特已经

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 郭德纲我这一辈子高清

《我这一辈子》中的人物解读在裱糊匠桃园三结义的是老大福海、老二刘方子、老三赵二,三个人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也是交错盘结,人们对他们的认同感悬殊。老大由张国立扮演,他是一个善良重义气的满族普通市民。在赵二家没法再住下去的刘

声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年轻的维多利亚》中的古典音乐片段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为网友活出高姿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