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徐捷原创:2012上海高考语文张九龄《春江晚景》解析——连续

一、古体诗和上海高考

一般来说,古体诗有时候比近体诗难懂。一来是因为大家比较熟悉唐朝以后的诗歌,二来上古汉语确实更费解。

上海高考古诗词鉴赏过去考查比较多的是近体诗、词和曲,但从2011年《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开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开始进入考试范围。

古体诗课本中有,比如《诗经》、比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饮酒》等,这些诗歌古朴稚拙冲淡清远,与唐朝以后的近体诗相比,意境和语言更不容易被学生理解。但由于教材中古体诗比较少也比较难,所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会比较忽视古体诗,导致学生对古体诗很陌生。所以高考考古体诗,尤其是考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一些知识点,比较难。

因为2011高考有了先例,虽然不能断定一定会继续往这个方向出题,但至少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今年4月二模的时候,杨浦区的古诗词鉴赏就是一首古体诗,当时我写过一篇专门的博文——

《复旦徐捷:小议2012·上海·杨浦区·二模·古诗词鉴赏——阴铿《五洲夜发》

在这篇今年四月的博文中我提到

“2012杨浦区的二模古诗词鉴赏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生僻字影响理解怎么办。

从2011上海高考开考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之后,为了防备高考继续考学生相对陌生的古体诗,在备战考试中,古体诗出现的频率也高起来,比如杨浦区的这次二模就考了南朝·陈·阴铿的《五洲夜发》。”

如果考生曾经认真揣摩过阴铿《五洲夜发》这首古体诗,在高考时面对唐朝张九龄这首虽是五言律诗却带有五古遗风的《春江晚景》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更何况这两首诗歌有相同点,都是旅途或者征途中的即景抒情。

倘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大致介绍过古体诗和近体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上有区别,那么做对2012上海高考这道题的把握就大多了。

尤其是杨浦二模阴铿《五洲夜发》这道题,第一题和2012上海高考的最后一道题很相似,都是要把诗人描述的景表述出来,不同的是,高考更进一步,还要求把作者融汇在景里的情表达出来。这个要求自然高了很多,但假如你曾经认真练习过二模杨浦区这份试卷,势必会找到一些写答案的模式。

二、张九龄

随便扫一眼,会认为2012上海高考古诗词鉴赏很简单,哈哈,字都认识。

但同时大家又会对张九龄这位诗人比较陌生,或许有同学知道他曾经是开元名相,但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不熟悉,因为他几乎没有在课本中出现。然而在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感遇》(选二)就名列五古的开篇。五律的第二首依然是张九龄,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五律第一是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一份选本中的排名不能直接证明诗人在诗歌史中的地位,也还有一个年代排序问题,但在《唐诗三百首》的五古和五律中都排名一二,张九龄五言诗的造诣深厚也算窥见一斑的。

唐朝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当时二十岁,后担任过唐玄宗宰相。比较著名的事迹有建议唐玄宗除去安禄山,说他日后必反,可惜唐玄宗当时没有听从。张九龄为人为政都颇有风度,诗歌也大有气象,在他的家长广东省至今还享有盛誉,大概岭南人民认为张九龄代表了他们海阔天空、大开大阖的海洋性格吧。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张九龄是岭南诗派第一人,从《唐音癸签》、《唐诗品汇》、《古诗选凡例》等古人论述中,可以看出张九龄开清淡诗派、启盛唐诗风,并具有与陈子昂、李白并列的影响和地位。

在1986年10月出版的张九龄的《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著名古诗研究学者刘逸生先生写的代序:《张九龄对唐代诗歌的贡献》中介绍说张九龄“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

这个高考故事表明,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真实的文学史面貌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三、《春江晚景》的陷阱

2012上海高考语文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一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新浪答案

(四)

14.津亭

15.D

16.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张九龄先生《春江晚景》看起来不难,但真要进行一番字词的疏通和格律的讲解还是有一些陷阱的。

复旦徐捷原创:2012上海高考语文张九龄《春江晚景》解析——连续

第一个陷阱是如何理解“秀发”这个关键词。

年代越早,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就更为重要。

什么是“秀发”?

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的《大雅·生民》“实发实秀”中这样解释。“发”指禾茎舒发拔节。“秀”指禾初生穗结实。

《汉典》中解释为

1.指植物生长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宋 林逋 《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诗序:“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鬨然秀发,因成二章。” 元 许有壬 《寻梅》诗:“何以慰吾衰,梅花秀发时。”

2 .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 晋 陆机 《辨亡论》上:“ 长沙 桓王 逸才命世,弱冠秀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今圣歷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公子秀发,何但做富家翁乎!”

3.形容诗文书法俊逸不群。唐 杜甫 《石砚》诗:“ 平公 今诗伯,秀发吾所羡。”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梦楼太守》:“其书亦天然秀发,得 松雪 、 华亭 用笔。”

4.形容山势秀美挺拔。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爱此层崖峻壑之秀发,开轩把酒可緃观。” 宋 曾巩 《万山》诗:“ 万山临汉皋 ,峯岭颇秀发。”

很显然,这里选第一个义项。

第二个陷阱是关于律诗的对仗。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但因为张九龄等人的五律经常带入五古,所以在格律方面并不完全按照律诗的规矩执行。高考出题老师认为第15题的C选项“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中“对仗工整”表述不对,对仗工整就是工对。

什么是对仗?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到,对仗又称对偶,是指同一联的上下句,各个字词除了平仄相对外,其意义、词性须依次相类相同,同时上下句的构词形式、语法结构也须依次相类相同。对仗又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方式。

工对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宽对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出题老师认为《春日晚景》的颔联、颈联对仗不工整,所以C选项错误。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诗歌的格律我就不敢妄称了,等我精通了再来论述此处吧。

第三个陷阱是有关用典。

张九龄山水诗风格可以追溯至谢灵运,虽然当时已是唐朝,但这首五律还带有很鲜明的六朝山水诗玄言、清远的气象,比如“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和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韵味颇为相近,“云日复相鲜”更是直接化用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中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一化用直接导致第15题A选项有错误。

A选项说“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什么是用典?哪些又是用典的表现?或许是用典太简单,很多专业的诗词书里压根不给它下定义。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对“典故”一词是这样解释的“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张九龄《春江晚景》“云日复相鲜”已直接化用谢灵运的诗句,符合用典的定义,再加上“江林皆秀发”一句确实是写实景,“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也是实景,所以A选项“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正确。

可结果标准答案把A项列为不正确,这只有一种解释,出题老师认为用典只能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他把“或词句”这三个字完全忽略了!那这样出选择题选项,会误导考生。

第15题的B选项比较有明显错误,“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咏物诗大家可以联想贺知章的《咏柳》,和此诗一对比就有区别。咏物要针对某个具体的物体展开描写和歌咏,而写景则是写某一时段眼中之景。本诗题目《春日晚景》也点名了写景抒情之意。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这一个选项读起来第一感觉就挺正确。如果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选了最顺眼的D,这事儿就简单了。

可高考选择题不能都这么碰运气随缘。。。所以出题人对每一个选择项务必还是要多推敲多考证,不能把烂摊子推给学生。

四、第14题和16

14题比较简单,高二第一学期课文《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月迷津渡”就有这个津。如果大家了解天津得名的由来就是因为明朝燕王朱棣在此地渡河夺了天下,故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那就更简单了。

比较复杂的是第16题。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新浪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因为前两联一是写实景,一是抒感慨,所以共三句的答案是这样组成的

答案第一句,先翻译描述第一联的景色+含蓄传达的心情

答案第二句,直接抒发了作者…… 心情

答案第三句,景情关系经常用的套话“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树木繁茂从何得来?就从“秀发”中来。

我对答案用“喜出望外的心情”来表述张九龄看见此美景的心情表示不太同意,张九龄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是比较含蓄深广的,喜出望外是什么意境?是“一日看尽长安花”,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是一种淡淡悠远的意外收获,久在宦途身经大唐盛世的唐朝高官张九龄又怎么会因为看见一些林木繁茂、春江晚霞之景就喜出望外了呢?这也太浅薄了,太小儿态了。

只能说这一路春天傍晚美丽江景平静了他的心情,放飞了他的思绪,让他的心胸与这长长久久,年复一年的四季轮转、山水风光一样,更加地高远清澹,超脱凡尘罢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4162.html

更多阅读

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1

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3文言文阅读【2012高考题】(2012山东卷)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 2012上海高考英语试卷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回答1—6题、11⑴或12⑴题、13—15题时,选出

转载 视频:田川寿美(日本正宗原版)《北国の春》

北国之春,正宗原版。原文地址:视频:田川寿美(日本正宗原版)《北国の春》作者:参战军人程明请点击下面链接地址欣赏日本正宗原版《北国の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zODg0MDg0.html?firsttime=100视频:田川寿美(日本正宗原

声明:《复旦徐捷原创:2012上海高考语文张九龄《春江晚景》解析——连续》为网友人中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