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齐景公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以君道,臣以臣道,父以父道,子以子道。”景公道:“好啊,确实如此!如果君不以君道,臣不以臣道,父不以父道,子不以子道,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到吗?”
齐景公,姓姜,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出奔齐国。当时的齐国,大夫陈氏权势日重,景公爱奢侈,多内嬖,厚赋敛,重刑罚,不立太子,不听晏婴劝谏,国内政治混乱。所以孔子的对话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名言,其意义更在于它的普遍性,那就是任何社会都有一整套社会统治秩序,都有一个结构框架和模式,散乱无序,原子式的个体“绝对自由”是虚妄的。而最重要的是这套模式框架、这一系列的秩序关系是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这种社会关系是不是有足够的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个叠字,四句话,孔子或许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家国秩序和模式,它显然已经不适应几千年后“大变局”中的当代中国,那么当今中国,我们的家国秩序和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需要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国民去思考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