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 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

——三千年前的中国梦

根据造字者的思维深入解读古文字,系统地发掘古文字蕴含的思想观念体系,这是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我1998年在《徐州三中(校报)》发表《古文字研究的新课题》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改变题目(《世界上最早的人体科学观念与实践资料》)发表于《中国气功》。

以彭祖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文化人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的成熟的汉字——甲骨文;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蕴含了彭祖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文字反映,华夏先民探究人天大道,悟出了唯物、辩证的哲理,中国是世界唯物论、辩证法的第一故乡。一是由“元”、“光”等字体现的以元为本、人天同源的唯物理念,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是由“化”、“申(神)”等字体现的以化为本、阴阳和谐的辩证理念,强调一切事物共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阴阳和合生万物;三是由“天”字等体现的“天道自然,人道自已”,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天(人外一切)关系理念;四是由“中”、“庸”等字体现的以中为本、中庸平和、追求和谐的行为科学哲理。

古文字反映,华夏先民正是出于对人天大道的认识,应用于人的行为,便产生了由“我”、“义”、“仁”、“爱”等字体现的以我为本、把爱扩大、及于人天的博爱思想——伦理准则,以及种种阴阳平衡、中庸平和的行为要求,形成了追求全面和谐的行为科学体系:以我为本,推己及人;以心为本,身心和谐;以爱为本,家庭和谐;以仁为本,人际和谐;以公为本,社会和谐;以民为本,官民和谐;以和为本,国际和谐;以人为本,人天(自然)和谐。

从古文字中发掘出中国文化的灵魂——华夏先民追求全面和谐的思想体系,也是三千年前的中国梦,是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我2009年1月在《淮海论坛》(徐州市委党校、徐州市行政学院主办)发表的《中国文化的灵魂——与季羡林先生商榷》中第一次公开了这个研究成果。后来在博客发布了专著《中国文化的灵魂——汉字密码破译》和浓缩版《古文字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灵魂》,现在修订、增补为专著《汉字的正说与戏说——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浓缩版《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

一、古文字蕴含的唯物、辩证的

人天大道哲理体系

(一)以元为本、人天同源、

万物同根、人人同体的唯物理念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 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古文字符号反映了唯物的“元气”论,比西方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说至少早了约一千年。中国是世界唯物论的第一故乡。

图1是古文字“元”字,第三个是钟鼎文,诠释了造字机理:



这个钟鼎文“元”字中间是“人”字,与前面两个甲骨文下部一样。“人”之上也有“二”,是古文字“上”字,在这里表示人的上方——天,不仅指天空,而指天地自然。关键在于在“人”的下部加画了一个动物,代表万物。所以,这个“元”字由“天”、“人”、动物组成。后来省去了动物,化为-一个大黑点。后来省去大黑点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元”字字形,下部的“人”演化为“儿”,人儿。

“元”字为什么这么造呢?它要形象地显示,“元”是“天地人混沌初开之际(的时候)”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共同的本源物质(原始物质),本源物质先生成天地,再生成万物,最后生成人。

“元”字显示,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早就已经认识到,天地、万物、人都由同一本源物质“元”所生成。《鹖冠子 ? 王鈇 》说:“天始於元。”意思是,天地自然是由元开始生成的。《周易·乾》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伟大啊,本源物质“元”,万物就是由它开始产生的。《春秋繁露》说:“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意思是,“元”是万物的根本,没有根哪来树木,没有“元”哪来万物?人的本源也就在“元”中。人天同源,所以可以人天交媾——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必须人天和谐。

那为什么“元”字中人在中间呢?或者说为什么又省去了动物呢?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处于关键、主导、“主宰”地位,可以也应该自主调控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调控万物与天地的关系,调控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使人天和谐,利天而利人。也就是说,人天和谐必须以人为本。

元气观奠定了“以人为本,人天和谐”行为科学理念的哲学基础。元气观也奠定了博爱观的哲学基础。由于认识到人天同元,华夏先民就形成了这样的思想:“天地与我同元(源),万物与我同根,人人与我同体。”(《元极秘录》)所以要爱天地,爱万物,爱他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爱思想。

华夏先民认识本源物质“元”不仅比西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早了一千年,而且认识很深刻。近代科学曾经同意德谟克里特的观点,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割的本源物质,所以叫“原子”。但是,后来却分割出了电子、质子、中子,现代又分割出更小的更原始的基本粒子,如中微子、夸克等等。这种分割还可以进行下去,直到最后才是本源物质。那本源物质是什么?当然不是原子了,它是一定存在却永远不能找到的物质。因为只要能找到的便可再分割,便不是本源物质。所以本源物质叫 “元”是最好的。

华夏先民还认识到“元”有元气、元光、元音,也就是物质、能量、信息三性。先看“气”:



“元气”的“气”强调本源物质“元”的细微性、物质性、能量性,主要是物质的细微性。“气”字最初画的是云气流动之形,表示“元”像组成云气的水汽一样极其细微。后来下部加了“米”,借米中细微的营养物质强调元气的物质性。后来 “气”字下部曾经改为“火”,突出元气像火一样有能量。简化字采用最初的字形。

所以元气也就指天地未分前的本源物质。汉代《鹖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元气”在渺观世界的尽头,无形无象无限小,近乎零,所以彭祖的后裔老子——周代彭祖称之为“无”,认为“无”生“有”,“有”生“万物”:本源物质“元”或“无”生成次本源物质“有”——中微子、夸克等等,形成电子、质子、中子,直至原子、分子,再由“有”生成“万物”——各种分子聚合体,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由天地到各种生物最后到人。老子又认为“反(返)者道之动”,万物又可以降解——分解还原为“有”,“有”又可以降解回归为“无”。



因而物质的运动“周而复始”,物质不灭,只是不断改变着存在的形态。

再说“光”。



元光的“光”,强调“元”的能量性。商代的“光”字(前四个)上部画的是“火”,下部画的是跪(古代坐)着的人。有人认为,“光”画的是一种灯具,画铜人手托灯盏,灯盏点油发光。但是,商代已经有“光”字,却还没有灯具。于是有字典提出,“光”画的是“古代提供照明的、由奴隶手举的火把”。如果是这样,那“光”就表示火把。但是,商代的“光”字,下部跪(古代坐)着的人的手是放在膝盖上的,并没有举起来。

周代的“光”字中双手没有固定位置,上、中、下都有,上面不画“火”了,改为向上的箭头符号和向下的八字形符号,更无法误解为灯盏或火把了。后来下部的“人”如同“元”的下部“人”一样演化为“儿”,上部的头、向上的箭头符号演化为一竖,双手演化为一横,“八”字符号演化为两点,就成为后代的“光”。

“光”字为什么不用日月星辰加射线表示光,而用人头上冒火表示光呢?这是表示人体可以发“光”——发出能量,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这能量如电磁波、红外线、热能。

这种观念,中国早在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下面是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便画人头、身、手能够像太阳一样发“光”——发出能量。彭祖继承了华夏更早先民的思想。



这种包含红外线在内的能量被现代称为“人体辉光”,用红外摄像仪可以拍摄下来。据有些练彭祖导引术的人说,“开天目”后可以用眼睛看到人体辉光,可以根据人体辉光的颜色、亮度、形状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想来以彭祖为代表的造字者是相信这一点的,而且可能自己亲自看到过人体辉光,所以用人体辉光造了“光”字,代表能量。道教、佛教的神像图画也往往有头光、身光,佛教梵文称为“摩尼”光。所以,一些人可以否定其科学性,但是不能否定古人有过这种思想观念,而且可能据此造字。即使肉眼看不到,也不能否定人体可以发出热能。那怎么理解周代的“光”字为什么用到箭头和八字符号呢?我们将在“以人为本人天和谐”中再加以说明。

最后看“音”字:



图4是“舌”,画的是“口”中伸出分岔的舌头,用的是蛇舌的形象。图5是“言”,在“舌”上加一横,表示用口舌说出来的话语。图6原先在“言”中加三个(表示许多)点,后来在上部加一短横,表示语言传递的信息,“口”中也加一横,表示这信息是通过口发出的,本是内含的,这就造出了“音”字。“音”发自内,显于外,

是语言中包含的心声、心意、信息。有的时候意在言外,语言中还有蕴含在语意背后的信息——潜台词,叫话外之“音”,所以听话要听“音”。如果吵架时说“你真坏”,语意很明确,就是“你真坏”,不是假坏;如果一个姑娘娇滴滴、羞答答地对恋人轻声说“你真坏”,就有了弦外之音了:“你真可爱,我就希望你这么‘坏’。”

元音强调本源物质蕴含着信息。因而“元”具有气、光、音三性,也即物质性、能力性、信息性。

老子进一步描述了“元”的特点,第一个描述了“元”生化万物的过程。不过,他把“元”称为“无”,也称之为“道”、“一”。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有的版本在“字”前有“故强”)之曰道” 。他认为,“道”是“物”——物质,在有天地万物之前便已孤独地存在,可以像母亲生育一样生成天地、万物、人。这便是强调其本源性,便是指“元”。他认为,这本源物质“独立而不改”,独自存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这强调它的客观性。他又认为,这本源物质“周行而不殆”,循环变化,或由“元”产生天地万物,或万物分解回归本源,始终不会消灭,这强调了物质的不灭性。

老子说:“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抟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描写本源物质的细微性。本源物质在渺观世界的尽头,无限小,近乎零,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形无象,无法追究。所以,他把它称为“无”。因为“混而为一”,他也称之为“一”。这比用“气”来描写它更深刻了。

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恍惚”便是“混而为一”的混沌状态。他认为,“道”作为本源物质虽然“视之不见”,但其中必有现象,必有物质(“物”),必有能量(“精”,精华),必有信息(“信”,信息)。这是确认了本源物质具有“气”、“光”、“音”——物质、能量、信息三性。

老子描述了本源物质生成“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道”指客观物质世界,“一”,即“无”、“元”,本源物质,因为“道之为物……混而为一”,“万物得一以生”。“二”和“三”都指由“无”生出来的“有”,次本源物质。可以用现代科学概念对应诠释如下表:

“道”

“一”

“二”

“三”

“万物”

客观物质世界

“无”(元)

“有”

“万物”

本源物质

次本源物质(原始微粒→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分子聚合体

天地、万物、人

由此可知,至少在三千三四百年前彭祖参与发明古文字符号时,中国就有了唯物的物质观,即元气观;最晚到二千五六百年前周代“彭祖”老子便用《道德经》阐述了其祖先商代彭祖的物质观,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4021.html

更多阅读

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文字

雅俗日记喜欢了朱金才的博文 31分钟前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8)二、古文字蕴含的追求全面和谐的行为科学体系(七)以和为本,国际和谐(1)把爱进扩大,就涉及更大的群体——世界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宗教与宗教的关

中国酒排名 占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中国文化、中国酒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了正统的、非正统的文化;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正的、负的文化;好的、坏的文化;高层的、低层的文化……   要认识什么是“中国文化”,就必须从这种集合结构上对“中国

沃尔玛的企业文化 沃尔玛文化在中国

(摘要:坚持“商业就是商业”信念的沃尔玛在注重“关系”的中国“水土不服”。改变,还是不改变?这是个问题。)凯马特的创始人哈里·康宁汉指出:“沃尔玛的企业文化是它一切成功的关键”。原中国区副总裁李成杰在接受采访时说:“沃尔玛的根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十九:圆滑与和平

经理人必读: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十九  过去当中国饱受列强欺凌时,常有一些西洋的老滑头跑来夸赞老祖宗的热爱和平,热爱和平听起来受用,不是我老大帝国怕洋鬼子,而是不与他们一般见识,我们爱和平呀!我们风格高呀!现在当中国的综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十五:谦让

经理人必读: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十五    某乡绅一日大宴宾客,山珍海味一口气上了几十道,却很少有客人动筷,大伙儿谦来让去,谁也不愿多吃一口,生怕别人误以为自家穷得揭不开锅,没上过台盘。人人摆出一副吃惯西餐大菜的神气,指点

声明:《古文字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1 汉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为网友逆流伏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