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6日,是居民身份证制度实施30周年的日子。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施行。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证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功能更全的第二代身份证。30年来,这张薄薄的卡片,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更是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记录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出生于1946年的单秀荣,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一号公民”。
1984年8月30日晚,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文化部宿舍大院南楼的380位居民,有幸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证。而单秀荣成为380人中的“第一”。
单秀荣回忆,发证的前一天,民警上门通知,通知到她家的时候特意说了一句:“单老师,明天你第一个领身份证!”不过,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她多大的注意,她反倒更关心身份证的“功能”。她问民警:“有了身份证,出门还用不用带工作证?”民警答:“身份证和工作证不同,工作证还是要带。”

事后,单秀荣了解到,那个年代选择“第一”并非随机行为,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1984年,单秀荣38岁,作为女高音歌唱家,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上世纪70年代末,她为多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曲,电影《沂蒙颂》的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电影《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等,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
除了社会影响外,组织上考虑人选还充分综合了政治素质、年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等因素。“不能有犯罪前科,年龄也不宜太小或太大,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综合各方面因素,单秀荣成为“中国第一公民”。
在身份证出现之前,邮局兑付汇款、投交包裹最好用的证件就是户口簿,取个汇款领个包裹,得带上全家人的证件。特别是像单秀荣这样,人在北京户口暂时不在北京就更麻烦,每次取稿费都要单位开证明,证明必须附在相关邮政业务单据后面存档。无论邮局的人跟单老师有多熟悉,执行这个规定都不能含糊。
1984年秋,单秀荣来到东四邮局,凭第一代身份证取200元稿费。可是这张小小的卡片谁都是第一次见,能领钱吗?营业员犯了难。营业员喊来了当天的班长,班长又打电话向上级管理部门请示,直到得到上级回复:“可以办。”
2000年,北京筹建警察博物馆,单秀荣接到了当时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的电话,希望她能将这张意义重大的身份证捐给博物馆。
“没问题,这个第一非同小可,它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我只是很幸运而已。” 单秀荣答应得非常爽快,没要一分钱。她说,这是作为“中国第一公民”应该做的。
此后,进入上世纪90年代,身份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身份证的使用功能越发强大。干个体的人越来越多,以往出门带的“单位介绍信”失去了作用,坐飞机、住宾馆、到银行存款、办营业执照……样样离不开身份证。身份证也由此见证了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据《北京晨报》
中国第一个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