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旱码头》买了好几个月了,之所以买,当然是出于对陈杰先生的钦服,他所著《大染坊》,堪称是新世纪以来读到的最好的小说。这本书的首页上,“陈杰”二字已被圈进了黑框,才子遭天妒,看着令人心生凄凉!从后记可知,作者生前在写作此书时已积劳成疾,一交稿便住进了医院进行手术……
真正看这本书其实是十天前,总共用了3个晚上看完。粗读一遍,余不揣浅陋,姑且对比着《大染坊》说一说它。
1、同《大染坊》一样,《旱码头》也是剧本改变而来,对话精彩。俚语乡音中不乏既戏谑又深刻的语句。如“荆条子再高也不是树”、“他是粗粮咱是面,一掺就吃亏”、“这人分三六九等,对付地老鼠,就得浓烟熏”、“既然下河掏螃蟹,就不怕掏着长虫”、“你那窄竹叶,包不了这么大粽子”、“一年长不成,到老也是架子猪”等等。
2、《大染坊》中的陈六子,在《旱码头》中成了杨瑞清。二人颇有一比,陈六子大字不识,但聪明过人,商道自悟;杨瑞清十六就中举(和状元陈冕有的一比),因家境突变,出走沪上,旋成著名买办,后又杀回周村创业。不过,在剧情上,《大染坊》是一山放出一山拦,环环相扣,高潮叠涌;《旱码头》则相对来说架构简单,主要情节都放在杨瑞清回周村后与地方势力斗法上了,具体说,就三个小高潮,一是与王新成、二是与崔广兴、三是与马知县斗法。
3、《大染坊》多半剧情发生在济南,《旱码头》多半发生在周村。不过,与济南也有关联,如提到“这个聂保昌是济南的恶霸,当时我就不想卖。”这似乎是说道上老大“聂鸿昌”(在帮不在帮,要问聂鸿昌),只是,“聂鸿昌”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老大”,而小说中的聂保昌是发迹于清末。还有,就是瑞蚨祥,这是个在济南创立的字号,尽管其根在周村(据说其前身万蚨祥创于周村)……
4、《大染坊》止于1937年日本入侵,《旱码头》止于袁世凯称帝。窃以为,倘陈杰先生身体无恙,还应该再往前写一段,从袁世凯称帝到蒋介石统一,这段时间,因为一战等原因,民族企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发展小高峰,济南的面粉、纺纱都是这一时段兴起的。民不聊生时代,周村的工商业者是如何聊生的?读至最后,略感有仓促收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