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古镇..上海最后の原味水乡. 新场古镇有什么好吃的



.新场古镇..抢在灯红酒绿前の记录.2.

话说大导演李安真是思路独特呀,上海周边那么多名气大的名气小的古镇何其多!他偏偏选中了当时完全默默无闻的新场古镇,特地租下来一个月,作为《色戒》外景地之一。现在想来,大导也是看中了新场古镇那份的恬淡安然的特殊气质吧,你看,那么多被开发被秀到人们眼前的千年古镇,如今喧嚣得好似被掏空了的布景,而新场古镇,依旧清清净净回复了她传承至今的原住民生活,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如今,轨交16号线修到了新场古镇的前面,据说,未来16号线将连通亚洲第三座迪斯尼乐园,离新场站很近,换句话说,新场古镇将是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最近江南古镇,呃,开发商不会没嗅到这一份捞金契机,新场古镇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前景呢?

新场 小介绍2: 新场,镇名由来: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新场镇,邑西南二十四里,名‘石笋滩’。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有两浙盐运司署,后迁盐场于此,故得今名”。又写道:“古前京城在邑十九保之石笋里”,由此可见,新场古称石笋滩,又叫石笋里,在南汇县城西南24里,由于迁来了盐场,相对于当时建在他处的盐场而言是新的,故称新场。

宋元时期,因设立当时很有地位的政府机构两浙盐运司署,新场开始繁华以起来,《南汇县志》(1990年)记:“镇区歌楼酒肆、商贾辐辏,其繁荣程度曾一度超过上海县城,是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

元代,新场周围有了南山禅寺、永宁教寺、雷音寺,一个小镇有三个寺并存,而当时在县内元代建寺院总共才六所,可想象当时的新场确实人气相当旺。 明及清前期的新场,其规模、经济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商业繁荣不说,就读了书做官的人数在当时的南汇县也处前列,明太常寺卿朱国盛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而在新场镇中市的街口建“三世二品坊”一座,上刻“九列名卿”,中进士的历代有二十几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达,新场周围的拱桥有九座,牌楼有十三座,相当规模的第宅厅堂则更多。故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半苏州”之誉。 在清后期,因战乱祸及,好端端的新场遂遭破坏,光绪南汇县志载“匪扰后,屋舍焚毁,名迹就湮,今虽复成市,寥落处犹多。”

新场镇目前约有60%的民房为清及民国时代所建,至今尚有明代建筑1所,清代建筑10处。这些第宅多在三棣进深,或有门楼,饰以砖石雕刻,或朱梁画栋,保存较好。其主要者如下:奚家厅,洪东街122弄5号,明代,完好。崇修堂,新场大街350号,清代,完好。张信昌宅,新场大街212号,清未,完好。行素堂,新场大街467弄4-5号,清代,完好。叶凤毛第宅,洪西街26号,清代,完好。郑生官宅,新场大街50-60号,清代,完好。民国初期亦有张信昌新宅、王和生宅、郑生官新宅等。

续上一集:

P44 过桥,就从洪东街跨入了下塘街,下塘街是临水的,这条水系叫洪桥港。

~~冬日里,新场古镇的河道很安静,没有扎着红灯笼红绸带的游船,也没有吆喝着的穿绿带花的船娘  !



P45 青龙桥,是石板桥。桥身上古朴的花纹和刻字,依稀可辨。

新场古镇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富苏州”的歌谣,“环龙”即是古桥,可与朱家角等著名江南古镇媲美。新场镇旧时多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特色之一,著名而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现存石拱桥仅有千秋桥一座。



P46 青龙桥全景:



P47 站在河埠头看两岸,水面倒影如镜,这是冬日午后的时光:



P48 白墙乌瓦的对岸人家:



P49 不能够再拉近镜头了,那檐下挂着的,  是风干的板鸭、板鹅啊,美味!!



P50 临水岸的“下塘街”因为景观好,从中段开始,一直向西延伸到主街“新场大街”,都进驻了不少商家。



P51可以看景的室外咖啡座。本应很受欢迎的,因为冬日凉风吧,此刻无人:



P52 廊棚还带了一长段的美人靠,游客稀少,店家的音乐也放得轻声,树荫下随意坐一坐看看流水,一分钱不花,好舒心滴  。

传说中,美人靠乃春秋时吴王夫差专为西施所设,此虽无以确证,但在它逐渐盛行的历程中,肯定纠缠了诸多美丽的哀愁。古时的妇女,尤其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居处,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凭栏寄意了吧。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P53 如今流行时髦的茶室。

~~商家们抢滩之后,正暗暗期待着古镇红火时刻的到来吧  !



P54 很有风韵的园林式小型饭馆:



P55 有腔有调的情调小店:



P56 美丽的佛像:



P57 新场所剩的石拱古桥很少了,而老“东仓桥”,亦为石板桥。

~~江南的冬日,日头不烊,又潮湿,逼得居民把被单、床单都晾晒出来了  ,好在素色的,与周边江南水景倒也相配。



P58 圆满的倒影。

这是主街“新场大街”上的洪福桥,新场“洪桥景区”的经典镜头。



P59对岸的枕河老宅,有突出水面的阁楼、花窗。

~~  养两盆花草既养眼又有生活情调,哈哈,但是花格子窗上吊着粉色小内内,就比较搞笑了!!



P60 洪福桥,是新修复的石拱桥。它是连接主街的要道,也几乎是新场已翻修完成的“洪桥景区”之中心点。

新场镇原来有九座石拱桥,确实是比较有规模的“巨镇”,拱桥比平板桥不仅造型雄伟漂亮而且体量大,所需要的资金也要大许多。九座石拱桥尚有记载,分别是:白虎庙桥、千秋桥、洪福桥、衙前桥(众安桥)、永宁桥、义和桥、杨辉桥、众安桥(盛家桥)、玉皇阁桥。只有千秋桥有幸保留至今。而洪福桥,原建于明正德年间,有500年历史,解放后曾被改为平桥,为配合景区,现在再次恢复为石拱桥。



P61 贯穿主街的洪福桥,修新如旧。

~~桥上,有摆pose留影的小清新们,也有慢悠悠拎着小菜回家的阿婆  ,但愿在未来,游客们不要“逼退”了原住民!



P62 站在桥上看东面的“上塘街”,这也是新场经典镜头。

桥头边的“第一茶楼”今日没开放,太可惜了!!据说一楼只要花两元钱,就能喝茶,茶楼里还有人说书  ,是当地居民常聚之所。有说,这个茶楼也是《色戒》的取景点,不过因木有看过此片,也不得而知了......

在新场大街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色戒》外景地,那就是“江南第一楼”,这是新场当年繁荣的标志。“江南第一楼”倚洪福桥而造,地处新场的闹市地段,是镇上古老的三层楼木质古建筑,底层是普通茶馆,第二层是书场兼高档茶馆,时常有来自江南各地的民间说书、评弹艺人在此演出,第三层则是“栈房”,供旅客歇息借宿。



P63 站在桥上往西看,

桥头另一侧的“积记”,不知是否饭馆,招牌倒很漂亮,尤其是没有挂着恶俗的红灯笼,太有质朴的味道了  !



P64 靠近洪福桥的新场大街一段,是古镇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在李安电影《色戒》中出场过的诸多镜头点。

~~如今这里商铺林立之中,除了传统古镇式样的小店,已经开有好几家你看着眼熟得不行的那种混搭风小店,一如丽江,或者凤凰、鼓浪屿,或者周庄西塘!



    为了拍摄《色戒》中老上海的繁华街景,李安投资2500万元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重新打造南京路外景,美琪大戏院、平安电影院、凯司令咖啡馆、西比利亚皮货店等,在张爱玲原著中提及的地点都在车墩影视基地重现,可谓大手笔。为了拍好电影,李安也将新场古镇整个包了下来长达1个月,并且在新场里拍了许多镜头反映老上海,这些镜头在电影中穿插出现,只要留心你就能发现它们。

那流淌了千年的河道穿越了整个城镇,那藏着古镇人最原味生活的傍水而建的民居,都是《色戒》中构成老上海感觉的元素。《色戒》在新场最主要的拍摄区域,集中在商铺云集的老街上,据说,电影中王佳芝和邝裕民密会的“朝阳书店”原本是老街上的服装店,剧组撤离后只剩下一块招牌,依旧恢复了服装店的面貌,而电影中出现的“裕顺祥理发店”、“张泰昌洋铁铺”和“沪宁台旅馆”等场景,也只是因为电影而临时改造,现在都恢复为原先的店面。所以,在老街上若想找出《色戒》中的对应物合影留念,应该比较困难了,也只有在那个木头栅栏的古董店和一些特色小店里,从贴着李安导演和剧中演员的剧照,才能依稀找到《色戒》留下的痕迹。

P65 过了那繁华段,很快就又回复到“原住民模式”!

呵呵,看到吗,戴头巾的这些都是附近来的浦东阿婆,她们带来自家种的青菜(本地人叫小棠菜)啊什么的,自产自销!市区正规菜场卖1.5一斤的青菜,这里,只要0.4毛0.5毛,而且新鲜啊,一斤菜烧一碗,哇,清香、甜津津、糯得很喔  !



P66 原住民模式小吃:臭豆腐!



P67 原住民模式小吃:油墩子!



P68 油墩子,就是萝卜丝饼,

哇,小时候手里攥着毛票角子,眼巴巴看着阿婆阿公小摊子上炸的美食喔  !



P69 原住民模式小吃:海棠糕!



P70 这是甜的点心了,中心有一小砣甜豆沙,甜蜜蜜的却并不腻!老妈说,伊小时候就吃这个的,倒是偶小时候吃得不多,几乎没印象了



P71 南北向的“新场大街”,到了东西向的“牌坊东西路”,就是已经修整过的“洪桥景区”为止了。

下图老房子,是一处老酱园,那天也木有开门,不晓得老店还在营业么?



P72 “洪桥景区”(涂黄色部分)玩完了,但是新场古镇还大着呢!没有开发的新场,南北方向比较长,所以给人感觉比朱家角都来得大。

下图是街上的大游览图,古镇全景的,可以看到,新场大街往南连绵,还有许多可以逛逛看看的喔。其中,明清水道的马鞍水桥、每家的水门,值得一看。另外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明清小镇上,佛教、道教、基督教均留下了建筑遗存,三教并立的“基督堂”、“南山寺”、“东岳观”(这个在古镇北边缘),也可以一看。

新场大街南北长达1.5公里,巷道与建筑两侧早已斑驳的山墙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的历史原貌,河道上各式水桥河埠70余座,其中留存下来的马鞍水桥15座,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



P73 主街穿过牌坊东西街之后,仍旧在大力翻造修缮之中,

路面坑洼,走路很不麻利,据说都修了半年咯,还没有完成。



P74 主街南段基本上还是古镇之前的老样子,是为当地人服务的店铺和居民住所为主。

也偶尔夹杂着为将来开发旅游做准备的仿古茶馆什么的。



P75 因为在翻修的主街实在不好走,于是穿小道,绕去与主街并行的水驳岸行走一阵。

非常高大的马头墙之间,有窄小夹弄:

新场古镇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在水运时代,枕河而居的人家不仅以市河为生活用水,而且还是重要的河埠头,各家在市河上建有马鞍形石水桥。现镇区上塘存有石驳岸1532米,马鞍水桥14座,其中大多马鞍水桥外侧凿有缆船石孔及下水道。新场镇的石驳岸、马鞍水桥,是南汇乃至浦东地区集镇上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

P76 这就是明清“石驳岸”了(后市河,在新场西面的一条水系),几乎家家户户有水桥,就是那种马鞍形的小码头,有石制,也有砖砌,上面还有系船的物件,简单的就是两孔,复杂的就突出一块石头叫做系船石。

~~水流静静的看不太出流动情况,水面还飘着点点勒色  ,这是比较真实的小镇状况。



新场古镇石驳岸、马鞍水桥现在列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石驳岸、马鞍水桥结构完整,用工考究,雕工精细(马鞍水桥上有暗八仙雕刻图案),线条流畅,为当时石雕之精作,在上海地区实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所以,市人大代表夏煜静建议将南汇区新场古镇石驳岸、马鞍水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P77 一户大人家独立使用的马鞍水桥、水门、系船栓:



P78 岸边的老房子:
.新场古镇..上海最后の原味水乡. 新场古镇有什么好吃的



P79 还是老房子:



P80 近处清代老房子的观音兜,再远一点的那是民国建筑风格:



P81 小时候家家都有使用的竹匾,在这里还有市场:



P82 人家门前晒的年糕片,血糯米的年糕,不常见喔:



P83 新场大街向南穿过东西向的“石笋街”。

照县志上说,新场古镇本名“石笋里”,这个街名,应该就是遗痕了。

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过去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所谓“石笋十景”即“石笋里”--新场古镇十景。这十景,其中有书楼、寺庙、渔舟塘、古桥等等。因年代久远,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有的正在规划重建之中。



P84 石笋街附近,找到了“耶稣堂”,新场古镇三教并立之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教会理公会上海播道团选派第一任牧师陆子庄驻新场播道,当初尚未建堂,以租赁本镇中心街王桂清家房为教徒礼拜场所,美籍传教士步惠廉总牧师曾不定期来新场协助播道,并在本镇创设知新女学堂。1951年因原租民房聚会已不敷应用,由堂议会决议着手建造新场耶稣堂。建堂经费是热心信徒奉献,并得到上海各兄弟堂的资助。耶稣堂于1952年落成,建筑结构富有传统教堂样式,庄严朴实,建筑面积242平方米,能容纳四、五百人。195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曾派摄影师来新场耶稣堂拍摄纪录影片,在国内外播放。1994年,新场耶稣堂扩建,现可容纳1100人。

P85 里面只有一层,气氛庄重肃静,两台电子大屏幕在滚动播放基督教的音乐,舒缓而神圣,大厅里好像正在准备晚上的祝祷活动,但是进出的教友微笑着很友善,于是放心在这里歇息了一下  。



P86 沿着主街继续南行。来到“包家桥”了,它和“洪福桥”一样,也是连接主街的一座要道石桥,只不过重新恢复成了石板桥。包家桥,以前又称受恩桥,下面流淌的水系就是包家港。

桥头两边的建筑比较老旧,下图小小的过街楼这一座,应该是租给李安拍摄的老屋,窗户正对水道:



P87 桥另一头是老房子“中华楼”,大屋中间还设有水桥,以前这里是茶楼,客人可以直接从船上进入茶楼屋内!现在这里已改成“锣鼓书艺中心”,可惜那天也没开门。

这座老屋比较大,一层和两层之间装饰着精美的雕花,下垂的柱头也好漂亮:



P88 来看看这些雕花。第一排代表海浪水花吧,是与海边有关,第二排竹叶梅花松柏枝岁寒三友,也是美好的事物,第三排镂空的格子雕花,花案有曲线有直线富于变化。这些老东西,可是值钱的很呢



P89 主街修缮中不好走,又绕去水道边了。这是远望包家桥:



P90这里大约算镇上的边缘吧,居住相对松散,水道旁的空地被居民开发成了一片片小菜园。

~~这种开得像朵朵花儿一样的,就是本地人称的“小棠菜”,一种很好吃的青菜喔  ,个子不大,菜帮子短,叶子多而宽大厚实,吃口糯甜而清香,是江南人常年喜食的蔬菜,霜打之后口味最佳!

小棠菜,江浙一带一般称其为“青菜”或“小青菜”,在外地有人叫做“上海小白菜”“上海青”,外形漂亮、好吃、更便宜,是上海一带华东地区最常见的小白菜品种。小棠菜含维生素A、B,和大量维生素C和纤维素,能防止牙缝出血,通肠益胃。小棠菜肉厚而稔甜,即使清炒味道也是一流,值得注意的是,炒小棠菜应加水煮稔才好吃。烹饪时,也可不用刀切碎,只要去掉最外层的一两片,其余整片一烫即熟,可用来做鸡汤、排骨汤的起锅前加入即可,也可以做某些油腻炒菜的围边。



P91 晃到了古镇最南端,这里,就是古镇的郊外了!

~~拱桥、大树、远处隐约的黄墙琉璃顶,有点意思吧  。 ......“枯藤古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哪一首的意境更像呢?



P92 那黄墙琉璃瓦的,就是“南山古寺”,新场古镇尚教并立现象之佛教寺庙。

看外在规模不难猜出,南山寺一定是新修的了。寺庙大门在南面,于是从寺庙的侧门进入,发现里里外外正在重新粉刷的工程,果然崭崭新!

南山禅寺俗称南庵,位于新场镇大街南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大德十年(1306),僧熙建,初名“常寂庵”,清顺治初,僧九如重修,易名“南山寺”,又名“南山禅寺”,“南山雪霁”曾被列为“笋山十景”。顺治元年(1644年)、清咸丰同治年间(1861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间,一再修塑重修,该寺原有房屋38间,后独存大雄宝殿和一排僧舍。2001年9月,在政府的关心下,由灵宏法师与新场村委会签具产权无偿转让与征地合同,使南山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亩扩大到现在的11.5亩。201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恢复佛事活动,现在山门上既不是“南山寺”也不是“南山禅寺”,干脆标示为“南山古寺”。虽然经过改扩建,里面还有一些老房存在。



P93 大陆的汉传寺庙都长得差不多。这里因为香客不多,显得十分幽静,下图拍的是比较有感觉的一刹那,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东南亚佛寺里漫步的清净。

PS.左面高大的朱红楼房应该不是僧舍,而是给居士修佛法的人居住,右面是几进佛殿,最远处是始建时候的古银杏。

南山寺后古银杏: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常寂庵(后称南山寺)时,在寺后栽下3棵银杏树,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这3棵古银杏树,其中1棵在文革期间被部队征用,现存2株,高15米左右,直径数抱余,左证着建于元代大德十年的古寺历史,1992年10月,上海市园林管理局立“古树名木保护碑”。



P94 大殿很新也很得金碧辉煌的样子。拍这一张,是因为比较喜欢它的通俗对联:有空时应到庙里烧烧香拜拜佛、平常日不妨在家读读书念念经。......如今人们普遍内心浮躁,不是倡导和谐么,那么不妨窝在家多读书,哪怕是念佛经也好,倒是对修修内心很有好处哒



P95 大和尚,正在监工,体态肥腴,围着姜黄的围巾,很有范儿。不一会儿伊又皱着眉头接手机电话去了。唔,和在基督堂的感受很不一样哈,和尚们的面相普遍木有友善滴感觉  ......



P96 最后一张PP,  看看大陆佛事的价格表。唔,在大陆拜佛,也是很贵滴喔!



附,新场古镇三教并立之道教,道观“东岳庙”,就在古镇北端的沪南公路旁,  这次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再走过去看。另外,在新场大街南段小巷子里,看到一座“青龙庙”铭牌,原为道观,  只是背后的建筑目模糊得很,边上的人说,早就变成住宅啦! 南汇新场东岳观,原名郭家庙,是南汇地区影响久远的道教场所。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总旗宫庸创建。嘉靖年间,毁于倭乱。万历十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年十一月,江南饥荒,该庙曾设赈施粥。清光绪二年(1867年)谢家树倡捐修葺。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为“庙会”时间。

  (资料图来自网络)

    小小tips:

新场古镇,暂无门票。镇内餐饮不多暂无推荐,但已有咖啡茶馆供消磨时光。可买江南小吃品尝,比如臭豆腐油墩子海棠糕之类。交通:轨交16号线"新场站"下来,转乘公车628三站路,可达沪南公路海泉路口。



......完,The en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3429.html

更多阅读

新四化目标是什么 上汽 新四化

新四化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根据形势的发展,把原来“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改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目标”。并对新四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经验性的科学规范。报告明确提出

声明:《.新场古镇..上海最后の原味水乡. 新场古镇有什么好吃的》为网友憶蕗涼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