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声合唱团---乐清民歌《对 鸟》 温州合唱团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背靠雁荡面临东海。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建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乐清这块土地积淀了深厚的大山文化和海洋文化。山歌是当地大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对鸟》作为乐清山歌中的经典之作,现已驰誉海内外。

山区分散的居住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间劳作,是乐清山歌产生的根源。现在广为流传的《对鸟》,是乐清民间所说的抛歌之一,原是在儿童歌谣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劳动和生活的产物。雁荡山麓、群山之间、万木争荣、百鸟和鸣,儿童们在山林间放牧、砍柴或采野果,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互猜鸟名,放声对唱起高亢嘹亮的山歌,《对鸟》由此产生。从文学题材和形式而言,它与“对花”属于同类。“对花”体民歌几乎遍布全国,而“对鸟”大概只有这一首。所以它的题材内容本身就非常的特殊。另外,由于它曲调高亢、响亮、悠扬,旋律清新爽朗、优美舒缓,节奏自由、舒展在生活中被广泛传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这首用方言传唱、旋律优美的民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自三十年代后,才见诸铅字。五十年代初,乐清民间歌手温领菊携此歌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一九五七年,原温州军分区文工团后调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朱玲仙携此歌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一等奖;一九八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民歌教材。近年来,我市著名的青年歌手朱琴燕分别在上海国际音乐节、全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会等大型晚会上演唱此歌;黄作波与宋婷在中央三套“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上男女对唱《对鸟》;温州歌舞团团长卢桂芳参加欧洲国家巡演时演唱《对鸟》。对鸟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引起越来越多音乐人士的关注,以它为素材,创作、改编成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品种繁多,深受专业人士好评。

温州女声合唱团---乐清民歌《对 鸟》 温州合唱团
都说文艺作品越是有地域特色的就越是世界的,驰誉海内外的乐清民歌《对鸟》便是一个例证。

带有温州乐清方言韵味的《对鸟》,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播出中略带沧桑感。

此曲可追溯至1949年2月,乐清中学音乐教师朱一正根据当地牧童所唱,把歌词和曲调记谱整理,并把歌名定为《对鸟》,后由温玲菊用乐清方言演唱,迅速流传开来。1958年,台湾著名作曲家李泰祥将《对鸟》改编成同名乐曲,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交响乐团演奏。1989年11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收编入《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

“好感动啊,我每次一听这歌,就想到祖母抱着我,在祖屋院子里,坐在竹椅上哼着哄我入睡。”一位温州人听到《对鸟》旋律时回想起往事。

宋婷告诉记者,《对鸟》山歌起源于乐清虹桥一带流行的抛歌(对歌),由牧童山歌演化而来。这类牧童山歌往往是牧童在放牛时,随口一问一答对山歌,唱地名、人名、花草、颜色和土特产等,其中也不乏骂人的内容,“这首曲子原本是当地民众在田间地头唱的,可以随性而唱,极具田园色彩,歌唱者会因为环境的不同即兴而歌。”

“在当地上年纪的人都比较熟悉这首曲子,有很多人现在还会唱,”宋婷说,她曾因唱《对鸟》,参加过央视三台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等多项比赛,获得过中国群星奖等奖项,对此曲非常熟悉,“尤其是每句歌词后面的辅助音如‘艾”之类的,在方言中是个很常见很自然的表达,如果换成普通话,都没有山歌的味道,现在我们还对《对鸟》进行延伸和创新出新版本,再增加一些新的生活场景,原来的四问四答太短了,唱得不过瘾。”

温州市文化局局长吴东27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温州一家人》采用《对鸟》作片尾曲非常合适,这极具温州地域文化特色,使得片子充满温州元素,随着片子热播,也唱响了《对鸟》,在当地掀起地域文化热。“近几年,温州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目前已经完成全面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经登记有一万多处,其中有8400多处是属于新发现,接下来还要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普查梳理。”

(编辑:徐简)



putongVideo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3256.html

更多阅读

《珍珠鸟》一课的主题教学后记 于永正珍珠鸟教学实录

深入成就深度——《珍珠鸟》一课的主题教学后记为什么把教学主题定为“信赖”,在《将“信赖进行到底”——《珍珠鸟》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把课文中“信赖”具体转化为学生感受得到的东西?让学生们通

声明:《温州女声合唱团---乐清民歌《对 鸟》 温州合唱团》为网友清新无极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