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下雨,又冷得出奇。足不出户,在家里重看了京剧《春闺梦》。第一次看此剧是在去年,在正式的剧场,浙江京剧院演出,不是全本,只是其中做梦一折,但已是全剧的主要部分。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今日无事,又在网上找出来,看了全本,仍觉兴奋异常。
南方人好多不喜欢京剧,尤其年轻人。但我却很是喜欢,反不爱看软绵绵的越剧。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的音乐。那真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张扬,尤其是京胡的霸气和冲击力,是能让人心灵震撼的。但我却不喜欢那种面具,那极端的程式化,总让我感到不是味。京剧中别的程式,如音乐,腔调,我不觉得讨厌,但那种脸谱,却实在让我难以喜欢——也许我是外行,但没办法,我就喜欢不起来。
好多搞文学的朋友,也不喜欢京剧,甚至戏曲。嫌其俗,缺欠现代意识。实话说,我以前也有这种偏见。当然,少童时是很喜欢看戏曲的,那时乡间娱乐极少,每年春节村里演戏便是最大的乐事了。但后来大了,有了电影,更从事文学后,也好长时间不喜欢看戏。近年,却又重新对中国戏曲有了兴趣。深感中国戏曲不但有民族文化的魅力,艺术上也常有独特的现代意识。
就说这出《春闺梦》。好象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剧作家创作的。取材于唐诗,杜甫的《新婚别》、《兵车行》及另一位诗人的《陇西行》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意而成。故事大意是汉末的军阀战争使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壮士王恢被征入伍,中箭而亡。妻子张氏终日在家盼丈夫归来,忧思成梦。梦见丈夫归家,夫妻相见了,悲喜交集,互吐别后之情,忽闻战鼓催响,乱军杀来,张氏从梦中惊醒,才知是一场春梦。
此剧的剧情极其单纯,但所蕴涵之戏剧元素却非常饱满和精彩。即使单从文学性来说,那种结构,从一个梦写主人公的生离死别,来表现反战这一宏大的主题,也已是很巧妙了。从这一方面来说,此剧似乎更像一篇短篇小说,有点意识流,又抒情。庶可和那些现代小说一比先锋——能从中国戏曲中引发小说的启示,也觉得有趣。
此外,我也很喜欢此剧的唱词。一般来说,京剧的唱词都比较通俗,几乎全是白话,不像昆曲那样的雅,如《牡丹亭》中那段名曲中:“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但《春闺梦》的唱词也非常有诗意,几可和昆曲比美。却看下面的一段唱词,是张氏梦中和丈夫重逢时唱的:——
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饥寒饱暖无人问,独自眠餐独自行。可曾身体蒙伤损?是否烽烟屡受惊?细想往事心犹恨,生把鸳鸯两下分,终朝如醉还如病,苦依熏笼坐到明。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滤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毕竟男儿多薄幸,误人两字是功名。甜言蜜语真好听,谁知都是假恩情。……
此唱词之美,有诗意,可能也是京剧中罕见的。加上程派的婉约绯恻,一咏三叹,真个把京剧的音乐艺术推到极致。当年是由程砚秋先生演的张氏,青衣角色。后有李世济,近年由张火丁主演,也有李佩红的,都是名家。真可谓百听不厌。——龙年元宵,在家里独个儿欣赏如此优美动人的戏剧,也觉得很是开心,更是一次优美的艺术享受。
2月6日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