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县志-甘肃文县网 甘肃文县碧口镇

乡镇之窗

招商引资

工业经济

灾后重建

山水文县

阴平文化

在线信访

欢迎访问甘肃文县网

文县概况| 自然资源| 区位优势| 地理气候| 名优特产| 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 乡镇概况| 文县县志| 文县企业| 特色产业

政务信息 | 两办文件 | 重要讲话 | 政策法规 | 政府文库 | 提案议案 | 项目建设 | 人事任免 | 组织机构 | 政府采购

欢迎访问甘肃文县网

城关镇 | 碧口镇 | 尚德镇 | 铁楼藏族乡 | 刘家坪乡 | 玉垒乡 | 范坝乡 | 中庙乡 | 口头坝乡 | 尖山乡 | 临江乡 | 中庙乡 | 梨坪乡 | 舍书乡| 桥头乡 | 堡子坝乡

重点项目 | 优惠政策 | 政策法规 | 投资服务 | 工业园区

工业经济 | 工业经济 | 工业经济 | 工业经济

重点项目 | 对口支援 | 爱心奉献 | 援建动态

景点 | 美食 | 住宿 | 特产 | 购物 | 视频

文艺娱乐 | 城乡风情 | 文学作品 | 摄影作品 | 阴平遗韵 | 白马风情 | 琵琶弹唱 | 洋汤号子 | 玉垒花灯戏

当前位置:首页>>走进文县>>文县县志>>正文

文县县志

甘肃文县网http://www.gswx.gov.cn 发布日期:09-11-04 21:31:57 点击次数:469  来源:本站原创

一、阴平古城

文县县城饱经沧桑,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城池几经迁移,四建县城:唐以前县城在今西园村,历史上为曲水县县城,即古文州旧城,至今有西魏曲水县及唐文州城墙遗址;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移文州曲水县城于今日上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元兵攻破文州城,改文州置文县,移城于现在的“所城”(因明置军事管制“千户所”而名);明成化六年(公元 年),延建“县城”(因县衙地而名),并筑三道城墙。

城关镇,为文县窗口,风光名胜遍布,文物古迹繁多。历史上“文县八景”有四景(晓霁文台、西元春色、晴霓瀑布、螳螂夕照)都在县城附近。曾有不少文人骚客吟颂沤歌,不乏千古绝唱。

清代诗人李国士《西元春色》诗曰:西园景物迥非常,乘暇游观逸兴长。丽日暖烘桃锦艳,微风晴拂柳花香,腾生芳沼鱼翻玉,树绕村居鸟弄簧。穰秣既登仓庚实,野翁击壤乐时康。清代诗人刘大猷《瀑布晴霓》诗曰:一派飞泉峭壁阿,恍疑天上落银河。千寻素练垂青嶂,万点明珠洒碧萝。声带清风秋气爽,形摇明月夜寒多。胜游仿佛登仙境,遥望白云发浩歌。西元春色、滴水崖瀑布,是两处急等开发的旅游资源,稍加装点开发,凭借距离县城近在咫尺的优势,是兴办“农家乐”旅游的最佳之地。在此一游,还可览古“曲水县”、“文州城”之一斑。

县城城北关家沟火烧关,是文县著名雄关之一,险峻至极,为阴平古栈道关隘要塞,元朝兵马征战火攻撕杀的古战场。清代诗人北地、李梦阳《火烧关》诗曰:壑螟常留电,山深日酿云。犹存火烧迹,忍读卧碑文!地古人烟少,霜寒野色曛。那堪数过此,辛苦欲谁闻。关家沟五里关,有明代傅友德伐蜀时部下大将汪兴祖战死的五里关遗址和汪兴祖墓。三国时期姜维城(今贾昌行政村)、邓艾城(今园茨头行政村)遗址依稀可辩、为阴平三国文化增添了奇异的风彩。所城东南城头有古建筑——文昌楼,始建于明成化六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是观光揽胜佳地,登楼远眺,两城尽收眼底,白水江碧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位于县城东坝白水江北岸平地突起一峰,高约20多米,雄居一建筑群——文昌宫,建于古文化遗址“将台”之上,如盘龙卧虎,峰北面平地是古练兵、点将场地。文昌楼、文昌宫,为历代文县人民所珍爱,社会贤达、仁人志士无不竭力呼吁保护。县城南崖寺山脚下,白水江上曾建有古式木桥,始建于公元 年,气势宏伟,俗称阴平桥、翻身桥、南桥,六十年拆除建为铁索桥,八十年代又改建为水泥公路大桥。

二、临江古渡口:

临江,是文县开发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临江坪和蒋家湾新石器时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杨家湾有齐家文化遗址。

据有关研究人士考证表明,临江即古葭芦镇,三国时姜维驻戍,与邓艾屡战于此。南北朝时,为氐人杨氐人杨氏武都国、阴平国都址。境内牡丹寺,始建于光绪年间(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几经重建,如今更具特色,为当地一胜景。自古以来,临江设有渡口。明代诗人冯时雍《临江晚渡》诗曰:文州尽日渡江关,烟锁秋林鸟正还。鼙鼓入云山漠漠,马蹄踏栈水潺潺。阶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隐约,题诗聊并画图看。明代诗人兵备、许路《宿临江》诗曰:夜深灯火宿临江,又逐鸡声促晓装。行盖润沾连日雨,征衣寒袭两山霜。书生用武三千字,老将屯兵十二万。但愿峰烟息万里,不炉尘土日奔江。

距临江街南三里许的羊儿坝,古有横跨白龙江的木桥,村民称之为临江桥。至今有邑举人张尔翮《临江桥碑记》,曰:文之北,距县城百里许,有临江驿。临江者,临白龙江也。水自武都来,东南注,至玉垒关与文之白水合。而此驿适当冠往来之所,波流中冲激,非桥莫济。此临江桥之设,由来旧矣。然屡修屡圯。望详者。每须舟师力,故又称临江古渡云。康熙甲子岁,守戍马公,乃重建之。解放后。1957年文武公路通车后,南来北往的汽车在羊儿坝渡船过江,非常不便。境内的白龙江大桥始建于1965年,是白龙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桥梁,因坐落在羊儿坝村旁,又称羊儿坝公路大桥。

三、千年古镇—碧口

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勾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乾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一,有“小上海”之称。随着水运业的日益兴旺,碧口古镇繁华至极,各地客商纷纷解囊建馆修宫,一时间工商船帮会馆林立,成为商镇发达的象征。江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主宫、陕西会馆忠义宫、船帮之所鲁班庙等,各具风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以供奉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为船帮会馆,俗称王爷庙,历时六十载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两次修茸,此庙富丽堂皇,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同时带建有不少庙宇,如红庙子、南山寺、土地庙、响浪寺等。

民国初年,碧口街居民500余户,2000多人,除本地十几户张姓农民外,余者皆为外来商族。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集交易者尤多,市场喧嚷繁荣,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碧口可谓万商云集,遂成为甘肃四大名镇之冠。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关沦陷,药材出口滞销,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至此大烟生意交易跃居全省首位。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碧口统捐局达七万六千元(银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价税六万六千多元,碧口经济之繁荣由此略见一斑。民国后建碧口公园,其内有园亭楼廓、动物园、抗日楼、书画院、城隍庙、文庙等,可见古镇历史的繁荣。清代有诗《碧峪镇登紫云宫楼》为证: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川原形势仍古今,人数代迁感废兴。今日皇图垂巩固,须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园,大礼堂门口有一联云:碧山巍峨紧关秦岭千重锁,白水汹涌冲破江河万里涛。

四、尖山卓笔凤来鸣

尖山乡境内有座山脉,称为“尖山”,为文县八景之一,其山势独特俊秀, 峰顶尖若笔锋,

尖山乡因此而得名。尖山独峰秀岭,明清之时已是人们旅游区,为历代文人墨客赋诗赞咏,尤以“尖山卓笔凤来鸣”诗句最为脍灸人口。

清代诗人肖籍《尖山卓笔》诗曰:万山深处一峰圆,翠抹丹涂画里妍。鬼斧削成真似管,神工造成疑如椽。雨来喜见珠矶落,霞起争夸绵绣翻。中夜遥看明月过,恍从云外写婵娟。随尖山沟向南,翻八盘山,过关家沟,可进入文县县城,曾为近百年人行要道。

这里曾是当年的阴平古道,三国魏将邓艾伐蜀偷渡阴平途经此地,留下众多遗迹,让水河两岸悬崖上古栈道遗址随处依稀可见。据传,七信沟是邓艾传递书信的营寨。邓家坝无一户邓氏村民,据说是当年邓艾屯兵之地,村名因此而得。刘家坪石岭下有马家窑文化遗址。

五、刘家坪清凉寺

刘家坪乡让水河上游的七信沟,有一清凉寺,为明代初所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颇具规模,有石土“一 斤”,僧人“洪海”住其间。深山宝刹,建有正殿、老君店、娘娘店和岩寺一处,细致石板作料,20米见方巨石盖顶,四间暗室缀点,三尊大佛如生,四百罗汉绚丽,十八罗汉精湛。规模宏大,塑像石雕,精妙绝伦,曾云集四方高僧,胜极一时,名声远播,颇有“陇南敦煌”之巧喻。风雨飘摇几多春秋,今古寺虽略显衰败,但寺院、洞窟、高僧坟冢依在,仍依稀可辨当年恢宏之气势。近年来,多有游人慕名远足此地,一饱游兴。

六、桥头乡新石器马家窑文化

桥头乡人类活动较早,庙坪和张家坝发现新石器马家窑文化。相传“固镇”一地有城墙、大兵寨遗址,是值得可考文化层现象。

七、石坊“阴平桥”

境内的石坊古伸臂木桥,是传留楼阁木叠式桥梁,亦称“阴平桥”,后改为“合作化桥”,是文县现存的屈指可数的古桥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为白水江上唯一的一座古桥,有着极高的观尝和保藏价值,堪称古建筑瑰宝。

八、石鸡坝哈南村有马家窑文化遗址,柴门关遗址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石鸡坝哈南村有马家窑文化遗址。境内柴门关地处文县与九寨沟县交界处,两县以青龙桥为界。柴门关为文县著名雄关,位于万山众中,是古阴平通往四川松潘的重要关隘。白水江自松潘流来,自柴门关流入文县境内。关内山势陡峭,悬崖连阁,栈道通径,江水湍急。峭壁上刻有“秦蜀锁钥”四个字。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古为拒吐蕃入关的险关要隘,历史上曾有征战撕杀,如今成为汉藏同胞的友谊之关。柴门关东南有哈南寨,位置极为险要,坐落在白水江南岸,属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历史悠久,明代此处建有规模较大的王镇寨,东南西北四门齐全,城墙伟岸矗立,有寨墙遗迹,曾立建一大古庙,名“哈南大佛寺”,全铜铸佛称“祖师爷”。

九、铁楼“白马人”

铁楼,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因古传掘地一大铁炉而得名,又叫铁炉寨。历史悠久,开发较早,该乡旧寨草坪有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境内的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民族大农庭中的一朵奇葩,保留着古扑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当地白马人的敬酒歌,又称“酒曲子”,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既显示了白马人的文化底蕴,又表达藏家儿女对嘉宾贵客的深情厚意。尤其是白马人世代沿袭的祭祀活动元霄佳节“池歌昼”,又称“面具舞”,以原始古扑豪放著称,曾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一展风姿,荣获二等奖,受到李瑞环称赞。在喜迎香港回归的日子里举办的中国首届白马艺术节,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959年国庆节,白马藏族代表赴京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独特的民族彩服受到毛主席关注,问道是什么民族,带队者称其为“白马藏族”。白马人是当今我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虽今铁楼冠名以“藏族自治乡”,但此少数民族与藏族有着很大区别:如不懂藏文,不信奉活佛、喇嘛,信奉原始宗教,服饰区别于藏族,历史上军事组织和皇朝统制形成地方特色,民间传统与藏族有别,不与外族通婚,亦不与其他藏族通婚。不少专家学者形容认为,“白马人”是古老氐族后裔,当今学者也有人着手此项深入研究。为此,开发“白马文化的旅游研究”是一件有益于世界文化的科学项目。

十、古玉垒关

境内古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 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乡政府驻地原名“玉枕”。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诗人鲜于先《玉枕》诗曰:群山耸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织女不知机石坠,嫦娥翻觉海蟾空。明代设有驿站,故又名玉枕驿。

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一公里的老玉垒乡(现玉垒坪前),古有阴平桥,为铁链式吊桥,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雄姿姿,堪为一景,称之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玉垒境内古栈道处处皆是。文州郡守杨 诗《题玉枕驿》曰: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垒关为阴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车后,改设木船汽车渡口。1975年碧口水库蓄水,公路改线于北岸,迁设轮机渡口于关头坝。每年五至十月碧口电厂防汛泄洪,库内水位下降,拖轮停渡,过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过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总投资870多万元,全长212米,净跨180米,桥面宽7.5米,自重1000吨,可供20吨重型汽车双向行驶,在国内同类桥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对改善文县交通状况、促进外贸出口、旅游起着重大作用。境内的玉垒坪铁索桥,也是白龙江上最大的铁索桥之一。

十一、边寨“土司衙门”

中寨,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历史上曾为“安昌古郡”,居聚少数民族,明清以后以“土司”管理,王土司世袭百余年。中寨筑有城墙,建有“土司衙门”,村民俗称“衙门场”,后因多家单位搞建设而废,仅留有衙门场遗址。

境内五花山(精割聂耳山),海拔3983米,为古阴平八景之一,“素岭奇花五彩秀”的诗句脍炙人口。清代文县籍诗人肖籍《素岭奇花》诗曰:遥看素岭倚云赊,万古千秋自雪华。峰指氐羌冰剑冷,嶂围西塞玉屏斜。何年遗像犹深洞,此日灵湫时泛槎。一树花开烂五色,维杨玉蕊不堪夸。

十二、洋汤天池

天池乡境内天魏山下有一高山湖泊——洋汤天池,为文县八景之一,跻身我国四大天池行列,状如葫芦,九曲十八湾,方圆20公里,湖面海拔1750米,水深75米,蓄水量3200立方米,产深水鱼“裂腹厚唇鱼”。初步考证,天池因地震山崩地塌、聚水成湖而为。四川大学教授刘琳校注:汉.常王《华阳国志》载“有天池泽”,后《汉志》、北魏《水经注》均有记载,原名“天魏湫”。据传,唐进士广昭节度使蹇雷宝避安禄山之乱隐居于天池,后建洋汤庙祀之,皇帝敕封为“大海平波敏泽龙王”。历代皆有文人墨客远足天池,赋诗赞咏,不乏千古绝章。宋著名诗人闫苍舒诗:广深无际烛须眉,过者魂惊不敢窥;为语世人须具眼,谁知此地有天池。清诗人肖籍《天池澄碧》:林外平湖万壑浴,虚语空翠影重重。日临清濑常浮鲤,云护深潭疑隐龙。水阔波澜时荡漾,山幽萝薜自蒙茸。欲知庙貌锺灵远,但看苍茫两树松。天池堪称镶钳在祖国大西北万山丛中的一颗璀灿明珠,烟波浩淼,风光旖旎。池中野鸭戏水,游鱼可数, 虽碧波万顷不飘一片枯叶,泛舟池上,别具情趣。池畔峰峦围绕,象嘴石、狮子峰、仙女岩、月溜山、饮马池、捉鱼沟各具神态。四周林木绿荫蔽日,珍禽异兽怡然自得。池畔古刹雄居,林木掩映,仙风吹拂,幽静神秘。有关天池传说府首皆是,令人心旷神怡。天池为陇原旅游最佳景点之一,今有县乡公路赵天路“跃上葱茏三百旋”,乘风直上天池畔,近年来中外游客逐年增加。西部大开发,为开发天池旅游资源带来良机,已有多方商家涉足考察。投资千余万元的“赵天公路”改建已动工。高山明珠天池阅尽人间春色,新千年里将敞开怀抱,以新的卓约婀娜风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肖藉(明举人),城关西元村人,明代官至知州(五品),著述颇丰,有政声,敕封文林郎,殁后葬于鹄衣坝,其墓有研究价值。

王继礼(?——1539), 铁楼名人,明正德十六年进士,官湖广按察使(从三品),威镇海境,边隅肃靖,勤政于民。

米重(1862-1923),文县城关人,光绪21年进士,官至海城(奉天)、通化、石泉三县知事(七品),为政宽简,不苟苛察,受人敬戴。程晋三,清末进士,诗文行世,著有《余集》。

程海寰(1908——1949),中共地下党工作者,诗人,诗作《甲后吟草》、《涤月轩集》。杨怀仁(1917-1949),中共党员,烈士。

秦锡田, 文县人,清同治副贡生,

张秋爆(1907——1958),留德学生,欧亚航空公司兰州办事处主任。

韩定山(1893——1965),自幼家贫,聪颖好学,1930年任文县教育局长1933年任碧口小学校长,1942年创办文县初级中学,著述颇丰,有《阴平国考》等,其文有昌黎遗风,其诗纯朴自然。此外还有张海观等。

齐培礼,曾任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关心家乡建设,著述颇多。

西北师大副教授张海生,著有<林则徐在西北》、《甘肃史稿》、《中国近百年经济史辞典》等著作。

鄢雨民先生,文县人,书法在陇原书法界独树一帜,曾在日本国展出。

王应国,文县梨坪人,曾任甘肃省交通厅厅长,为家乡公路建设、冷堡子渡口、九原电站建设做出了贡献。

张艮生,延安大学教授,尚德乡人,从教数十年,西北文学研究所教授王尚寿著述近百万字,著有《简明文学知识辞典》,《甘肃文学四十年》副主编。

刘润寰(1923——1960),舍书板石人,曾用名刘润彩,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员,勤奋教学,深受学员敬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病逝劳教农场,1979年沉冤昭雪。舍书人氏刘郁采,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日报社部主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省委机关刊物《党的建设》副总编、省委党史办主任,正厅级,著文颇多,有长篇通讯《看,阳山人怎样征山战水》。

刘守业, 石坊人,曾任陇南行署专员,省扶贫办副主任,扶持修建石坊灌渠,积极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2802.html

更多阅读

内网端口穿透 windows ngrok

内网端口穿透,是通过开放的第三方端口穿透软件,如nat123端口映射,通过内网IP映射到外网,实现在无公网IP时,一样可以外网访问内网应用。端口穿透nat123端口映射的使用方法如下。1.在内网安装nat123端口穿透软件。启用并添加映射。配

一位中国工程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50字

(2010-11-15 20:11:00)20世纪70年代,石根华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工程建设。“今天是2009年2月18日,我是在1968年2月18日早晨8点离开北京大学的,现在正好41年,一天不差。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

莫干山:三幅截图游记/原创 9月19日黎明时分

题记一 人的一生不就是由一个个“人生截图”组成的吗?“截图”折射了他们的一生,甚至一个时代。题记二莫干山不适合游历,只适合休闲。漫步走在宁静的山间小道上,不经意间发现一幢空寂的老屋,却赫然发现它虽然饱经风雨,却不是沉稳和优雅,这

声明:《文县县志-甘肃文县网 甘肃文县碧口镇》为网友硪清高自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