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若敖族人,斗氏,名豰於菟,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即今湖北天门市境内),被母虎抚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当令尹后,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前面孔子评论完4个当时的历史人物,子张又询问了两个,且看孔子如何评论。
子张对令尹子文和下文的陈文子应是非常敬佩的,所以向孔子提出来,并询问他们是不是修养到了“仁”的境界。子张说,楚国名相令尹子文多次上台担任首相,却从未觉得自己了不起,脸上一点也没有高兴的样子。多次被罢免下台,心里也没有怨恨,脸上也没有怒色。而且在交接工作时非常认真,把所有的事情、重点、利害等等全都交代给接任者。怎么样?令尹子文的道德已经很高了吧!大家一定要重视《论语》的叙述,别看只寥寥数语就忽略不计,一定要认真思考,其实孔子评论的每一个人都不简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一辈子。你看令尹子文的作为,你做的到吗?一般人都做不到。让我们和自己对比一下:令尹是官名,相当于丞相,现在相当于总理。现在任命你为总理,你能做到不骄傲,当做是命运使然,与自己的能力水平无关,且不喜形于色,到处炫耀吗?肯定不能,别说是总理,给你个小小的科长干干,你也许就自命不凡,乐得三天合不上嘴,且觉得是大材小用了对吧,这才是真实的自己。可见做到“三仕不喜”有多难,“三已不愠”则更难,正所谓上台容易下台难,真的被罢免了能接受吗?如果是升官了还好,正常退休也凑活,可要是无缘无故的罢免你,甚至是身遭诬陷被罢免,你还能泰然处之,坦然接受吗?你还能心中不怨、脸上不怒吗?再看令尹子文身居高位不可能再升官,28年内多次罢免,肯定有冤屈的时候,可他却始终能“不喜不愠”这是多高的修养啊!一般人一辈子也学不来啊!再看他即便被冤枉,还能认真交接工作,不隐瞒、遗漏,这又是何等的胸怀。再看现实中的交接,大部分都是我走了,工作就这些,你看着办吧!好一点的,告诫继任者这几件事都定完了你就别改了,那几件事你就别掺乎了等等,有几人真正交接过工作?更别说把困难、机密全部和盘托出了。因此,令尹子文确实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值得为政者学习,别忘了他不是一次起落,而是多次,而每次都能做到“不喜不愠、顺利交接”这是何等之难啊!可想他每次就任一定是心中不怀怨恨,每次都能继续尽心尽力的为民工作,的确值得子张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做得这么好了,孔子怎么说呢?“忠矣。”,只不过为国家尽忠而已。子张接着问“仁矣乎?”这是不是仁呢?孔子说:“未知,焉得仁。”有人翻译成孔子说:“我不知道,这怎么算是仁呢?”孔子是不知道吗?“焉得仁”是反问,意思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会说前后矛盾的话吗?不会。古人崇尚“简德”文字极尽简练,此处应省略一个“仁”字,应为“未知仁,焉得仁。”孔子说:“他还没弄明白什么是仁,怎么会得到仁的境界呢?”再看前面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仔细体会一下“不知”和“未知”的区别。可见孔子对令尹子文的做法是有不同意见的,什么不同意见孔子没有说,需要你去细细体会。这也是孔子的微言大义,一个“未”字说明令尹子文修养再高,却离“仁”很远。为什么呢?
我想,孔子所要表达的儒家思想是“济世救人,以直报怨”,并不是“听之任之,逆来顺受”,令尹子文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对国家尽忠而已,并不是孔子推崇的“仁”,前面讲过孔子的学问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该得到的或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得来的不能苟且,反之应该去争取的,可以利用正常渠道争取的也不应偷生。令尹子文只是尽忠,却没有去争取应得的正当利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百姓,只一味的尽忠,不考虑自己若将相位拱手让于小人,将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不懂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因此孔子说他“未知,焉得仁。”当然虽然孔子要求高,对令尹子文的做法还是给予了肯定,说他算得上是一个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