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下 诗词写作

大家晚上好!红尘纷扰事频频,祸起东洋惹人烦。得空闲不易,周末了,让我们静下心来,以诗趣养心,品味文化的乐趣。

今天继续我们每周例行的系列讲座《诗词写作基础训练》(四)。关于七绝,我们今天继续练习如何写作。舍得也不是写作高手,但是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并在一起训练,以期共同掌握七绝的写作特点。舍得所讲的方方面面,多是出自舍得个人的写作经验和体会认识,所以,仅供大家参考,而非金科玉律。

舍得在前期说过,我们不必过于看重“法”。七绝的写作,世人皆爱以其“法”来归纳,列出几种几种方法的模式。其实,每一条“法”都不算是法,它只是七绝表现之特点的一个小小方面而已,仅相当于一点皮毛。如果,看到某名人的某作品起句写的好,就把他的这起句模式归纳成一“法”,若次句写的好,也算一法,如此这般,这样的归纳成法,目的是好的,效果却往往是糟的。因为七绝简单的四句,可以表现出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那么,以此法来论,则有无穷之法,若是法之可以无穷多,即是无法可言!法,是要讲究的,那要看怎么讲究。

舍得认为,写诗之法,当以“自然之法”最为基本法。所谓“自然之法”,就是结合这种文学体裁特点,按自然的客观认识规律,以及自然的情感反应---顺序、程度、感觉面等主观意识流为构思取向。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的主观反应,必然构成一幅不同于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诗意自在其中,法也自在其中。

我这么个说法,初听起来有点空泛的感觉,稍晚一点,不妨在这里结合具体的诗例作品,具体的说明一下舍得这种诗学思想。目的是让学诗者学到的是诗学之本质,而不是仅仅去模仿诗词的一个个外壳。聪明地学诗,必然使自己的诗作通透灵动。笨拙地学诗,那么很难期望你的诗意飘逸高雅起来。

不论是哪种诗体,统一遵循的规律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之“章法”或诗的“结构”。我们对“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不要用“方法论”的观点来看待它,它既不是一种人为规定的方法框架,也不是必须死板遵守的铁律规则。舍得在这里郑重强调---“起承转合”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客观规律的认识。把这种认识反映在诗文的结构安排上,符合人们对事物审美的习惯性认识,当然就会使得诗文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其实,“起承转合”不是仅仅被诗所用的,它反映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变化的事物过程当中。说句专业一点的话,它反应的是一种时间上的不可逆特性---也就是逻辑性(因果关系)和有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这是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写诗的基础所在。把握好并严格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才是繁衍出各种写作“方法”的根基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才是真正的万法之法,万法之宗!

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是建立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教你怎么写第一句第二句或第三四句的方法,只要违反“起承转合”的概念,就没好的方法可言。相反,如果正确认识理解并运用好“起承转合”这四个字,那么,我们自己就可以创造出各种“方法”来。这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诗词写作门径!

面对初学者的写作,我最强调的就是诗的“结构”,面对一些有些根基的“高手”,我看重的依然是“结构”。舍得讲诗评诗,也是以结构为最基础的出发点。比较清晰的能说明结构的性质,当属七律体裁,因为这种体裁对诗之架构的层次感和稳定感要求比较高(这个后期专题讲)。而我们写七绝,其结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上。

我前时强调七绝的特点要注意特殊语气的运用,尤其是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否定之否定这类的语气。善用这类的语气,就突出了七绝的特点所在。其实,这个语气的效应,就是结构的特点。平淡的叙述中,因为语气的变化而使人的感觉涣然一新,这就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感觉上的变化突起。形象点说,七绝重视的是“立体”效应。除语气特点之外,意象场景的分布变化,推拉移动,也是决定其立体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搭配错落,是造成诗意突兀峥嵘的必要手段。试看个例子: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起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是在空间跨度上来描写的,而承句“桃红又是一年春”则是落笔在时间跨度上了。这种时空交汇的方法,我们要充分体会理解并熟练掌握的。这样以时间和空间的交换融合的写法,也可以利用在我们写诗之中的对仗句或做对联的上面。出句侧重在时间尺度上描写,而对句则以空间意象来对应,反之亦然。这样,至少可以避开所谓的“合掌”之病。喜欢对联的朋友最好能注意一下这个特点。制造诗意立体效果,还可以借用空间的立体效应,诗意的“立体感”和自然的立体感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小提示:这里的两个“桃”字不是诗病,而是有意炼出的“重出字”。在这里起到的是一种过渡、递进及接续的作用,在诗感上也表现为一种脉络。如何使用“重出字”是个专门课题,舍得在讲“炼字”时讲过,以后还可专题讨论)

还比如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特别美吧?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非常立体逼真的美丽画卷。这里就是利用了几何上的对比效果。“孤烟直”和“落日圆”体现的几何形状就不一样,一个是直线,一个是圆。“大漠”“落日”“长河”“孤烟”就体现了这些几何上的各自特点,不仅形状而且还有“动”和“静”的变化。“大漠”是广貌的平面感,“孤烟”则是对应这平面上的呈现90度角的线条。大漠的平面是二维空间,加上与平面有90度角的孤烟,则构成三维空间了,瞧,立体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同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高处与低处的错落、等等等等,均可构成“立体”效应。我们这里不是讲几何原理,而是利用现实的几何立体感,来表现我们诗意的错落和变化。在景色描写上有所设计地利用这些特点,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是,你要善于往这上面想!我们再举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韦的这个诗我们举例过,我们从诗境的立体效果的角度再来看一下。起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涧边幽草,低头看去,那自然是以片来论的,平面的,而且是低位的。再看承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是在这平面之外,拔出一个高度的立体感了是吧?树,树上的鸟,与平面形态的成片的“幽草”垂直就构成了立体效果。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前面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有其相同的内在规律?对了,所谓写作时要摸索的经验和规律,就是这样一些写作的特点。

我们归纳一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写了一个场景,那是空间的表现,再写上这场景所当的时刻或季节,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时空的交叉表现,那么,这场景是不是就自然活了起来?同样,如前面的例诗,不同的空间状态的差异比较,也可以制造出新颖奇妙的诗意之立体感出来。几何原理,位置差,等等。舍得所说的是舍得个人的总结,按这个开放的思路,我们大家自己也可以发现不同的效果表现手段,总之,目的是让我们的诗写的更灵动,更立体,更鲜活。为了加深印象,我再举个例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我们再看这前两句,起句“子规啼彻四更时”说的是啥,当然是时间概念了。下面的承句呢?则是从空间角度来落笔了“起视蚕稠怕叶稀”。说到这,不得不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应上,要“对”的上,时间是那场景的时间,场景是那时间下的场景,不可搭错车而搞乱了时空。如果写上“腊月梅花好”,就不能对上“汗滴禾下土”。这些道理在现实中我们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却常常在我们笔下屡屡出笑话,切要仔细,先谋而后定。

好,我们强调“立体感”是七绝写作的一个特殊特点,其实,只是在七绝上表现的强烈一些,在七律五律五绝等形式上,这种造型艺术的认识是一样的,具有通感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理解。如我刚说的在对仗上的使用,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那么,在写对仗句的时候,我们也这样考虑场景的布置和设计,则不会出现重复、平淡、雷同等“合掌”一般类的现象。

结合诗体的起承转合,我们还要考虑的更多。比如我前面举例,主要是针对前两句的景色铺垫而言的。我们让诗中的景致立体起来了,当然也就使我们的诗意活了起来。景语即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吗?是的,表面上看纯粹是景色描写,但这景色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它触动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透过这样的诗句,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此景之下是何等的情绪状态---被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所震撼,所激发、所敬畏。同时,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无限地辽阔。写的是景,其实写的更也是情!这就是我所说的---景语即情语!我们进行诗词创作,真正修炼的其实就是对景语的如何把握运用上。

写几句情感类的话很容易的,喊悲伤啊,说忧愁啊,道喜悦啊,书寂寞啊,这很容易!但是,不让你直接说,而是要用景色的描写来反应出你的这些情绪状态,你可以吗?你用的好,说明你诗学造诣高,用不好,那么就继续修炼---这是艺术修养的修炼,是文化底蕴的充实,不是做苦行僧哦,呵呵。

那么,话说回来,就一定要先写景吗?不一定!所谓起承转合,这里的“起”只是指开篇而言,以景色而起,是多数的写法,但不是唯一的写法。诗言志,说的是感,是情绪,我们当然也可以开篇就以感言而起了。这同样也是一种“起”。比如杜甫的这个七绝

《漫兴》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看他的起句“肠断春江欲尽头”,落笔的重点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肠断”所言,当然是伤心、伤感、悲切这样的意思了。这是以“意”而起篇的,铺景在这里不是主要目的。

说到这里,我再强调七绝体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起句要尽量“压阵”,可考虑那种先声夺人的感觉。“肠断”而起句,扑面而来的极端情绪,当然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对作者而言是一吐为快,对读者而言则是饶有兴趣地好奇心,看下去。

其实,我们再细看一下,所谓的以意起句,也不完全是情语,也是离不开“意象”景致的衬托的,“春江”在这里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我说了“肠断”是表现了伤心、伤感、悲切这样的意思,但是,他使用的是“肠断”而不是“悲切、伤感、伤心”!这点一定要重视,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情绪的宣泄,他还是尽量用“景语”来实现的,虽然这句的中心思想是情绪当先。那么看后面的描写,则都是景色渲染了。这景物是什么景物啊,分明是活生生的人啊。拟人化的“柳絮”,拟人化“桃花”,借用人们习惯中对这类物象的寓意,看是写景,实际就是写人,写人世,写情态。

我们再联想一下这个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语),我们都知道,这里写的是芦苇和竹笋,说的就是人。写的是景致景物,道的却是人情世态。

好,再说最后一点,还是谋篇的问题。

不论怎么起,怎么转,我们都要把这诗的每个部分综合考虑。写意的部分,和铺垫渲染的部分,要合理的设计分布开。也就是说,要写情绪,不要句句都是深刻的情绪,要有一定的缓冲,要有一定的节奏。至于怎么安排这个节奏,我希望写诗的人自己可以掌握,而不必去看什么绝句多少法。

比如我们说的杜甫这个《漫兴》,起句“肠断春江欲尽头”就是写意,而且很重的意,但是第二句他就缓了下来“杖藜徐步立芳洲”只是写了一个形态和场景,这是承句,他需要消化和舒缓起句的“重意”,前两句在感觉上就是一高一低,这,就是节奏!转合二句他采用的是个对仗句,则是对起句这个“断肠”之意的一个阐述、分述、再发挥、散漫放大。用“癫狂”“随风舞”二字又掀起了一个“意”的高潮,用“轻薄”“逐水流”则是舒缓了下去,品味一下,诗里的这种起伏有致的节奏脉络存在吧?

与此相对比的看这个《蚕妇吟》,起承二句则是以景状而起---“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这相对来讲是个低调,但是,一味的低调则虚弱而无诗味了,那么在转句和结句,就自然地由“潜伏”而“扬起”了---“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前两句,我们在前面说了是借用时空的效应表现的,在第三句,则是借用语气上的“否定句”来表现的,以情语突出,在尾句,则又回归景状描写。前两句是景色间的小变化,第三句起则是诗体的转折---起承转合里的“转”,借否定句而转,突兀高起,效果惊人。尾句收束,自然起落。

把握住规律和要领,撇开那些条条框框,诗句的把握和诗情的发挥,在你自己手中!带着镣铐起舞,用我们的诗歌,舞出自己心底那惊艳绝世的风情来!

今天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家好,今天继续做《诗词写作训练》讲座,今天做第五讲。

我们今天继续说七绝。我们先来品味七绝的一些特点。从其他角度来看一下七绝,以期更全面的了解它的特点。虽然今天主题还是讲七绝,但我们却可以先从七律说起,下面拿几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七律作品来看下,找一下七律和七绝有什么关系?站在七律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七绝。

答丁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首七律的意思很好明白吧?在山城的二月,寻花而不见花,因为花期未到,然后就写了山城荒僻冷清的景象,这是隐含着着自己流年不利,景状不佳的境遇。但诗并不是一味的消沉低调,转合二联由伏而起,寄托了希望,以前洛阳的名花景色都享受过,这小山城的花开的晚点也不怕,心地坦然,饱含沉稳和自信。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为这诗做个剪裁,让它变成一个七绝,试取其首联和为联,剪裁掉中间二联,再看下:

(剪裁后)七绝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就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篇的很好的七绝哦!母诗要表达的意思,还保存的比较完整,诗的结构也比较清晰稳定,虽然去掉了中间的颔颈二联,这其中对仗带来的工稳性少了些,也不是那么细致的描述了,但是,却凭空多了几分灵动和简洁。从诗语效果来看,文气少了,絮语少了,反而更加流畅易读易懂了,是吧?

再看几个同样的例子,我们都按上面的做法,去掉中间二联,只取其首尾二联:

七律 新竹 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剪裁后)七绝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七律 九日蓝耕会饮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剪裁后)七绝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七律 秋兴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剪裁后)七绝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七律 宫词 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剪裁后)七绝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前面我说了,这是我随机的不加选择地找到的几个七律作品。砍掉中二联,只留首和尾,这都能自然形成一首比较完整的七绝作品。这样的例子大家在唐宋的七律名篇上随便找,几乎任何一首七律都可以做这样的手术。拦腰砍去两刀就成了一个标准的七绝。很有趣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就是格律体裁间的内在联系所致了。格律上我们不多探讨,因为这样截来的七绝,肯定是合乎七绝格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这样截来的诗句,不仅格律合,在诗意上竟然也能完整地表达一种诗意境界,而且,往往会更加简洁更飘逸。与它的母诗意相近,韵致却不一样。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首七律写的结构工稳,层次分明,那么这样截来做成七绝也就必然具有完整的结构。七律的首联不论是景起来是感论而起,都具有开题布景,为主题定调的作用。颔联讲究的是不即不离,主要是对起联的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在意上不能与首联离的太远。那么,截成七绝后,把这颔联去了,也不影响大意的存在。转联呢,也一样,转联带起的意,在尾联都要有接续和回声的。只取尾联,那么留下的只是这“回声”和余音,有时反而更为蕴藉含蓄。

好,说了这么多,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品味七绝。从七律到七绝,我们上面做了那么多剪裁尝试,既不是那些裁去的联不好,也不是不够精练,相反那里有很多佳句,布局也非常好。而是不同的体裁所表现的形式就不一样,所需要的诗句铺排设计手段就不相同。从中可以看出,七绝这种格式,表现的就是那么朦胧一些的,浮光掠影的,提纲掣领的一类的印象。我们可以再看一首李商隐的七绝:

霜夜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看前两句是写景物,如果想就这个开篇的基础上继续铺展描述,并在描述中引出一定的“意”来,也是可以的。我们若试着接他这前两句续写成七律,则可以对仗的形式,做些具象的铺写,对起二句的意象细化的形容,并再引出可提升思绪的景色氛围。有了这样的景色氛围,我们便可继续以对仗句的形式可直抒胸怀,感天叹地,一诉心声形成转联。因为情绪和背景融合的好,那么,原诗中的后二句也可以自然地做为我们续写七律的尾联而用。舍得没有这个笔力来给李商隐改诗,呵呵。但是,与前面裁减七律过程相反,我们这样逆向地想象也是可以的。

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下) 诗词写作
这样的想象,使我们对于诗之形式和内容的表现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我们常说“存在决定意识”,那么诗歌的形式也自然决定了表现手段。篇幅的长短,布局设计就不可能一样。我们写七绝就要认识到七绝这样的形式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正如我们前面尝试着裁减七律,其实,就是凝缩笔墨,将诗之意象浮光掠影般的一点带出,不必也不能去写的细致和复杂,铺陈的空间没那么大,只能点出意,取概貌。

七绝的转,一般跳跃性比较大,既然没那么多篇幅进行慢慢的过渡,那么不如就直接跳过,这种“忽闪”的特点,也是七绝的一个体征之一。所以说七绝灵动的原因,是因其体裁的限制,只有这种灵动闪动才是适合它的。我们再看杜小山的这首《寒夜》: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们读来这首诗,立即会感觉到一个场景氛围。围炉茶做酒,疏梅映月窗。茶、酒、炉、月、梅这些本不相同的意象就这么融洽地结合在一首诗里了。看前后的对比,自然就有了一种跳跃的思维在表现。从场景上看,这是在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还是写“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其实,这写的就是心情。景色不同却在同一种心绪下得到了和谐统一。面对眼前的炉火茶香,使人动思,此时便转眼窗外,更添思绪的丰富和想象。这样看,景色跳跃诗脉却不断。思绪跳跃诗境却统一。值得借鉴的是二点,一是跳跃性,一是脉络性。我们此前在截七律的时候就可看出,掐头取尾就是取了它的跳跃性。但是起与合的扣应关联,又保证了它的联系性。

说了这么多,对于我们写作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呢?总结一下就是,写作时的即兴特点,俯拾之景皆可入诗,此景可以随着思路再跳到其他景色中去,景色物象的跳跃其实就是情绪心怀的拓展和放肆。此景与彼景,景可大不同,情调不可偏,景色斑斓那是丰富,格调不同则是杂乱了。七绝好写在于即兴,七绝难写好在于这种情景之准确把握。关于七绝,其体性特点,舍得已说的很多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多阅读,多动手,多训练。格式是固定的,规律是可寻的,而抒发的性情则是属于自己的。认识格式的特点,掌握好相应的表现规律,不能只靠理论。诗无达诂,没有绝对的真理。

格律诗歌的写作有变与不变的说法。就格式而言,有些要素不可变,而有些要素是可变通的。对哪些该顽固坚持的一定要死守而不越雷池半步,哪些可以变通灵活处理的可以随机应变。

关于写作,还有几点再强调一下。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种“诗家语”。不可以散文句入诗,不可以口语化泛滥,不可以俗词俗话的参杂。这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古典诗歌的语言基础是文言。文言者,精练含蓄蕴藉也,诗家语,其语法特点也和我们寻常习文时的语法有一定的区别的。诗词的语言,其实会省略很多我们常见的语法成分的。

我们正常的语法是为了流畅达意说个明白,说的有逻辑性。但是为了说的明白而不生歧义,所以很多辅助语气成分就是必须的而不可省略的,甚至还借用一些标点符号来帮忙。但是,诗的特点首先是凝练性,尤其是近体诗,字数给你限制死了,不允许你罗嗦个没完,不许你从容地一字不漏地表达清楚。其实,这种“不清楚”的特点有时是被诗人有意地利用的。有时,还特意制造一些“歧义”让你来猜。换个说法,就是制造“含蓄性”,隐指性,等等。

这种艺术性的学养,最是考验诗人创作功底了。而这只有借助文言的方式才可以更方便地达到目的。文言,不等于艰涩难懂的外星文,文言,同样可以通畅明白地说出意思。写诗,也是不需要类似问号“?”叹号“!”这一类来帮助语气表现的标点符号。这类语气完全是融在句子本身的表现中了,加注标点来帮助语气,那是现代诗歌的写法。在语言艺术性的运用上,可以注意这几个方面的修习。一是虚和实的关系。要化实为虚,让实在的意象景物,以虚的手法动起来。虚实相间变化,是诗词写作中最重要的手法。关于这一点,就多加强炼字的训练。

还有就是“曲”和“直”的关系。这里牵扯到常用的赋比兴的修辞概念了。直,是什么效果,曲,是什么效果,要深刻了解他们的特点。古典诗歌文化,其实很典型地反应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理念,含蓄,就是最明显的特点。同样一件事,我们常常从侧面说,而不直言道出,旁敲侧击的作用,有时比直言道破更有效。

反映在诗词上,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方面的特点,所以,比兴是古典诗歌表现的主要手法。所以,我们写作时,就要多一层考虑了,写某个景物或事件,我能不能换个说法来描述它呢?写一个女人如何美呀直接,我能不能去写花如何美呢?你看我写的是花,其实你知道我写的也是女人。写游子在外漂泊多么艰辛寂寞,我能不能去写床前的月光多么冰凉如水呢?你看我写的是月,其实你知道我说的是游子的情怀。

当然,不同的写作手法,目的是配合主题思想。我如果想写气壮山河的一股英雄气,那么,弯来拐去的则嫌小家子气了。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了。以赋而起,再辅以比兴助之。没有铁规,只有顺势。

还有一点类似的,就是大和小,简和繁的关系了。大题材,高角度,其实很容易上手,却很容易泛滥成政治化,公式化。我以前也常说,要化大为小,要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从小见大,才是真工夫。只有那些拙劣的诗人,才愿意写那些口号不离口的老干体,看是豪迈干云,实则笨拙无味。也不是他愿意,他也不会写别的。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才是跨进诗词殿堂的通行证。

七绝体裁的写作我们就说到这里,下周开始,我们把训练重点放在七律的写作上。大约需要十期左右。今天就说这些,再见。

大家晚上好!

讲座前先说一个事情。还有几天(4月23日)就是舍得讲座一周年的日子了,届时,舍得希望借此机会联手百群百坛,搞一个网络诗词的活动,动员起尽可能多的网络诗词群及论坛,大家共同打造一个网络诗词新局面。从最基层做起,掀起热爱祖国诗词文化的热潮。希望天下爱诗人,都活动起来,快乐属于每个爱诗人。

今天开始,我们重点做七律的写作训练。认识七律体裁的性质,掌握七律的写作规律,反复磨练我们的艺术技能,以期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诗篇。

首先,我们再来大体认识一下七律这种文体,了解一下这种体裁的基本特性,以便于我们写作时更好地结合他的特性来发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针对所有格律体裁的,所以我们不再从头细说格律,只是结合具体作品时适当地做些必要的说明。所以,本次讲座是针对已经具有基本的格律知识的朋友的,格律未入门者,我们择时另行辅导。关于格律问题,再多说几句。基础的格律知识,是写近体诗的必要工具。尤其是关于声韵的“平仄”和“押韵”,是最基本要掌握的,一定要熟练掌握,甚至要达到不加思索地便可熟练运用它。在学习训练阶段,舍得坚决反对那种意重于律的说法,坚决拒绝那种不拘于形的敷衍。在基础知识尚不稳固的时候,谁都没有资格“不拘”的。

好,我们现在说说七律这种体裁。我们已经认识到,近体诗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七言的有七绝和七律,五言的有五绝和五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形式叫排律(也叫长律)。看似仅仅是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实际上,不同的形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字数和句数的变化,是诗的形变,形变也必然会影响诗意的变化。

比如我们前时说到的七绝,七言四句,表现空间就限制住了,如何写出精彩的意境,就要很好地有效地利用这空间“有限”的特点。我强调的是突出“立体感”,加强语气的突兀,小虽然小,以精神之亮点来夺目,自然也体现了它的特点。七律呢?字数多了一倍,表现空间大了,自然写起来也从容的多了。上周的讲座时,我做了一些将七律裁减成七绝的尝试,裁减前后,表现风味大不一样。

七绝可以写的空灵,掠影,忽闪。而七律就不适合了。七绝强调的是诗意的闪的特点,七律就不能太“忽闪”了。七绝为诗,七律似文,写七律,就要把它当做一篇正规的文章来写。诗文的开篇,兴起,以及收尾,都要有序地铺展。七律突出的特点在于重视这个“序”的存在。

顾名思义,律诗的特点是这个“律”字。律者,规也。这个律,不仅仅是格律形式的要求,也意味着诗体之工稳规则的规律性。在形式上采用工稳的方式,我们多是借用“对仗”来实现的。所以,律诗中对仗是个很关键的要素,它是构成诗体的基本元素之一。表现工稳特点,还要求律诗写作的层次一定要分明,也就是结构一定要清晰。

所谓诗的章法,对七律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七律是我们精心搭建的一个建筑,其房梁要正,骨架要稳,诗文才立的起来,这时才有所谓的诗意可言。层次不清,骨架散乱,意境从何谈起呢?观初学者写的七律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方面表现了败笔,谋篇于七律而言是重中之重。我们说的骨架不是空泛的概念,一是描写层次和顺序,再就是意象的选用和安排。各个层面的描写都到位而精彩,才能稳的起来。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这就需要精装修,在诗而言,就是“炼字、炼句”,进而“炼意”。所以,写七律重点从两个方面考虑,宏观上注意结构之谋篇,微观上用心炼字琢句。

学习七律写作,不要追求那种一挥而就的潇洒,也不要追求那个速度。潇洒不是刻意追求来的东西,速度也不代表什么。而是诗学底蕴足够时,自然会散发出来的气质,工夫到了,速度自然上去,潇洒自然挥发。舍得本人写诗发挥的最快时,三分钟可写一个七律,一分钟可以写出一个七绝,够快吗?当然比较罕见的快。但是回头看时,虽然格律基本是没问题,意思也说的通顺,但是,若论精警精到,可修的地方太多了,每个速成的都不算精品。舍得自己的体会是,写的快不算什么本事,写的好才是真金白银那样的实惠。

从浮躁走向踏实,从虚名走向认真,雕琢需要耐心,艺术需要底蕴,求学需要敬畏,我们就从七律的写作开始练起吧。

为了帮助大家认清七律的本质,我用绘画来做个比喻,写七绝,就好象画大写意,写七律则象在绘工笔画。大写意可以泼墨点意,工笔画则需要精描细画。写七绝可以象速写,几个线条就可以勾勒出形体,表现出了我们视觉中的印象。写七律则象细致的素描写生,光影、透视、形体都要表现的细致而精到,逼真而境深。绘画是艺术塑造,写诗也同样是艺术塑造,艺术上的这种通感,我们可以时常地借鉴一下,把诗思发散到诗外,造境立意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拘泥在平平仄仄的文字格式当中。

学写近体诗,很多“名家”主张的是从五律写起,而后再写其他格式。而舍得的建议则是从七律写起。初学近体诗,最好能先把七律写熟练了,再考虑五律五绝一类的格式。至于七绝,可以当做另类处理。前期我多次介绍过各种体裁的特点区别,近体诗的历史发展是从五言开始的,而后成熟于七言。五言律绝则是从五言古诗而来的。这是近体诗来源走向的大致脉络。五古多古朴,所以,五律也多为自然客观描写为宜,这个特点我介绍过。但是七律是更成熟而工谨的文体,唐人五律中常见的拗句,在七言中相对就比较少。这些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们练习写作七律,实际上就是做格律体裁最基础的训练。七律写好了,再写其他的律绝体裁我们就好下手了。有了这个基础,甚至,写古体诗、填词,作赋、楹联乃至一般的行文,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从容面对。这是舍得的亲身体会,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好,那我们就从七律的立意和谋篇开始吧:

因为清明时节刚刚过去,我们就先从一首关于清明的诗说起,这是宋代诗人高菊卿的作品。

清明 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关于清明这样的主题,不仅是历代诗人笔下常写的,我们现在也常常以此为题。毕竟这个节日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祭祖、扫墓、踏青这样的习俗已经是我们在清明时分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了。以清明为主题,我们该怎么立意呢?这就要看我们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了。我们说到诗的“立意”,实际上就是我们诗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格调。以祭祖为主,和以踏青为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格调,虽然都是在说清明,但是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以及情绪格调则是不同的。

这点一定要先确定好,不然如果混乱而写,把祭祖时的肃穆氛围和踏青荡秋千的欢娱场面混杂在一起,肯定是行不通的。以前舍得讲座时强调过,一诗只可有一意,万万不可意杂。先定调,再根据这个主题思想来谋篇布局。不然自己要写啥都搞不清,写出来的东西难免会混乱而不成篇,更不要说什么上佳的意境可言了。

我们现在来看高菊卿的这个《清明》,他是想写啥呢?他既不是写祭祖时的肃穆崇敬缅怀,也不是写清明时春光柔媚的舒畅踏青,而是通过清明时看到的一些场面,来揭露一些人情淡薄的虚伪。他是在旁冷眼看清明。白天扫墓悲切的场面和夜晚欢娱笙歌的对比,说出一种“看破”人间冷暖炎凉的味道。它的这种“冷眼旁观”才是他真正的“立意”所在。

写诗的时候我们要先确定立意,以使我们的写作有了目的和方向,读诗的时候找到作者是立意,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赏析作品。所以,“立意”对于诗之创作来说非常重要。看到高菊卿的清明诗,我们不由得想起陶潜的一首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读这首七律的时候,我们注意一下,在他这样的主题思想下,他是如何构思成篇的,通过怎么样的安排来达到这种思想的表达的。首联是平笔而起,展现了清明时人们扫墓时的大场景,只是概括地写了场景的气氛和广貌。到了第二联,则在首联的前提下,做了比较具体的描写。这个颔联的对仗句写的特别精彩“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特别巧妙的比喻,白蝴蝶,红杜鹃,很形象!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这里在格律上使用了“拗救”。上句的第六字“蝴”和下句的第四字“成”都构成了孤平,而作者在下句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的“红”字进行了双救(正格此处应是仄声),格律因救而不乱。

前两联写的悲切十分,一片凄然。可是在第三联,作者竟然把笔调一转,道出了另一个场面情景。白天扫墓烧纸啊那么隆重的祭奠场面,到了晚上竟然冷清无人,连狐狸都跑到坟上去睡大觉去了。再看那些白天哭咧咧去扫墓的儿女们,夜晚回到家中照常地欢笑嬉闹,那种悲伤的情感烟消云散了,一点都没留下。多么强烈的一种对比!所以,作者在尾联发出一声感叹,唉,人生得意须尽欢,当醉则醉,别指望死后能怎么样的被人怀念。酒可以进肚里,却带不到九泉之下。前面说了,作者的立意就是冷眼看世界,就是想表达一种看破人情冷暖的炎凉之态,那么,在这样的旨意之下,他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

分明描述了白天祭奠时人们的情绪和祭奠后人们另一个情绪,这种对比,是作者之感叹的例证和由来。立意确定了,手法就好找了。怎么布局谋篇,作者自会有自己的构思安排。我们写作时,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常常写跑题,实际上是我们对自己所“立意”的不确定性的表现。

看高菊卿的这个七律,他既然设计了这个对比的思路,他就不会把其他的意象也混乱参杂进来,句句不离题,字字绕中心。他不会把清明时荡秋千的情景也写进来,他也没把怎么怀念祖上的功德说的很详细,他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景氛围的反差,所以,凡干扰这种效果的表达,都是干扰主题的,也都是于诗意有害的。平实而到位,不废一点笔墨。起承转合,层次也特别清楚,架构工稳。能做到这一步,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先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这就是立意。我们再来看一首七律,多角度理解“立意”和“谋篇”的实际操作。通过前人的作品,学习到表现的手段和规律。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由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窦叔向,是唐中期的诗人,主要擅长的是五言诗。为诗工谨,诗法讲究。把他的诗拿来学习一下,也会有益的。这首诗是写作者和表兄相逢时的感想。故交重逢,老大见面,感慨自然颇多。现在的我们,在和老同学老朋友老乡重逢时也会一样,免不了一起回忆一下从前的情景,也会以现在而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这种“感怀”就是这首七律的“立意”。是他写作的冲动来源,也是他要抒发的情绪所在。有了这样的立意,那么他就可以考虑怎么实现这种情绪的抒发。

主题确定了,怎么表现,各人的思路就不一样了。若我们自己写,有可能写老友从远方来,在一起怎么畅谈,怎么怀念从前,然后说一下又要分别了会是多么的不舍和想念。而看窦叔向设计的,则是从酒醒开始的。他首先写了一个场景,夜来花香逼人,微雨中从酒醉中醒来。酒醒后自然是一种呆坐而迷茫态,这时是一种热闹后的冷清,是一个氛围的反差。而这时,若有一些感怀也是非常自然的,遗直的诗篇设计就是从这开始的。

他写感,不是直接在那大发感言,他先为这个感铺垫了一个场景氛围,使自己的这种感慨感的自然而合理。所以,在确定的立意下,要实现某种诗意的表达,就要学会为自己的诗意造境。这是每个诗人都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所以,通常七律的起联,多是以景而起,写景色就是写环境,写环境就是渲染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我们要表达的诗意才出现的自然而贴切。谋篇布局,第一步就是要为自己诗意的登场来搭舞台,做背景。写七律,也好比是唱一场大戏,起联承联,多是属于开场锣和垫场音,为主角(诗意)的亮相来铺垫的。

我们看他的这个起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夜合花”是一种白天绽放而夜晚合拢的一种花,但是到夜晚合拢后散发的香气又非常浓郁,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夜来香”吧。二个“夜”字重出,是场景陈列的一种描述。同在夜色下,那边花香,这厢酒醒。铺景造境,为后面的情绪发挥铺垫了环境上的背景气氛。自然而随意,却不失其用心。我们注意到“醉初醒”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际上就把这环境直接引到一种神思驰骋的境界上来了。那么,他在下面颔联里直接进入所思所想,就显得比较自然了。“远书珍重何由达”是所想象的任性,而“旧事凄凉不可听”,则有一种摇头叹息的近景之态。

所以,他的承联并没有把思绪展的过于放肆。于诗法之不即不离之颔联的要求也是比较吻合的,结构上仍属工整。到了第三联“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则属于将自己的思想想象铺展的更为深入而达到“意”的高端了。转联的这种“提升”之转,非常明显,是情绪的大爆发,是所思的重点所在。

到了尾联,作者则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之中,相聚欢谈,酩酊大醉,醒后明白,又要分离。一叶孤舟远去,天涯人各一方。

我们从这首七律中首要注意的是二点,一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二是他是通过怎么布置的场景及怎么安排的自己感想之言。如何起,如何兴,如何收。写诗作文,不仅仅是七律,都要有这种策划的存在。谋后而动,文则有序。无谋而乱笔,则诗不成诗。

今天就说到这里,关于七律,我们会继续说下去,说细说透说明白。谢谢各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10869.html

更多阅读

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 投篮训练方法

我们知道要在比赛中能够达到很高的命中率,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节奏。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投篮训练的方法。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步骤/方法篮球基础训练之投篮训练方法 1、首先,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投篮姿势和发力次

实例图解:摄影基本功训练(下)

第三单元:用光训练●练习14 昼间闪光灯曝光补偿《外国汽车模特》摄影:时光碎片《美女婉樱》摄影:鲁QQ被摄体:人物、花卉、宠物、小范围自然景色、静物等近距离小范围景物。要求:当以上被摄体处于逆光、侧逆光并周围光线强于被摄体时或被

转载 家庭营养配餐基础知识(下)再续 家庭营养配餐知识

原文地址:家庭营养配餐基础知识(下)再续作者:有心人(续上)星期日:早餐;蛋糕牛奶煮鸡蛋葱拌千张丝泡菜中餐:米饭熘肝尖烩三丁(胡萝卜、土豆、黄瓜)西红柿蛋花汤晚餐:玉米面发糕(或米饭)炒蒜苗白菜炒豆腐皮蛋瘦肉丝六、确保营养的注意

李小龙二节棍日常基础训练 全图解李小龙二节棍

素质训练是最易为二节棍练习者所忽视的阶段之-。许多人往往将过多的时间耗于二节棍的棍招和动作技巧上,而很少用于发展个人的素质风格。须知:技巧固然重要,但实战中技巧的发挥却依赖于全部的身体条件。素质训练包含了锻炼智力、增强体

声明:《诗词写作基础训练下 诗词写作》为网友伤感是爱的遗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