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记忆: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说辨

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说辨

作者:张智峰

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金陵大报恩寺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有关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时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关于大报恩寺塔最终被毁,现今具体两种说法可分别参见当代南京党史办等编《南京百年风云》,杨新华等主编《金陵佛寺大观》、《南京明清建筑》、《南京寺庙》,蒋赞初著《南京史志》,季士家等主编《金陵胜迹大观》,韩品峥等编著《秦淮河史话》,易家胜等编著《南京山水城》等书籍①。”

周安庆在2009年第1期《江苏地方志》上发表《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一文,对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时间进行了梳理。笔者在拜读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再进行一番考察。故不揣冒昧,并就教于方家!

太平军进攻南京城时,曾踞大报恩寺塔上架炮轰击南京城。

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载:“又运仓圣庙中之炮,置报恩寺第三层,向城轰击,城上开炮对轰②。”

《张继庚遗稿》说:“贼围城急,据守南城报恩寺塔,在塔上施炮击碎南门城楼③。”

佚名著《金陵纪事》称:“贼于咸丰癸丑正月二十八日由武昌顺流而下,船至南京,夜已三更,晨即据报恩寺塔,焚城内,并用火器攻城甚便④。”

胡恩燮著《患难一家言》也说:“二日,贼登报恩寺浮图,叠然巨炮,击毁南城楼⑤。”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也有类似记载:“贼初至,即踞此俯窥城内,架炮轰城⑥。”

五则资料不约而同提到,太平军踞大报恩寺塔,架炮轰南门的事实。这不是巧合,是的的确确发生过的事。在晚清湖北武昌人陈思伯所著《复生录》中,也可以找到太平军在大报恩寺塔上架炮攻城的记载。这表明,大报恩寺塔在当时属于战略要地,并为太平军所利用。

佚名著《金陵纪事》接着说:“迨二月初十日破城后,三月援兵始至,贼闻信即焚塔⑦。”

从《金陵纪事》知道,太平军破城后不久,清军就尾随而至。太平军听说清军尾随来到南京的消息后,为了不使大报恩寺塔这个战略要地被清军利用,就焚烧了大报恩寺塔。这一点,在光绪《续纂江宁府志》也有类似记载:“其后城陷,贼自以炮轰之⑧。”这证明,在咸丰三年(1853),大报恩寺塔就曾被焚毁过。但由于塔的“主体结构是由精美的红色的砂石建成的⑨”,因此,大报恩寺塔虽然被焚,但并没有倒塌。很显然,大报恩寺塔在咸丰三年(1853)被焚烧已经鲜有人知,所以众多论著均未提及。

1854年5月30日,美国海军助理军医法斯慕名参观大报恩寺琉璃塔后,在给麦莲的报告中说的清清楚楚,法斯还说:“一个螺旋形楼梯一直上伸到塔顶,给观赏者以一个爬上塔顶去欣赏世界上所能看到的最精彩、最美丽的风景之一的机会,可是,现在它已躺在塔底下变成了一堆垃圾⑩。”这堆“垃圾”,或许就是焚烧后的证据。

法斯当时看到了已经被焚烧过的大报恩寺塔,从法斯的报告中,可以证明大报恩寺塔,在咸丰四年(1854)时还没有倒塌。

据陈作霖《国朝金陵通纪》记载:“(咸丰四年,1854)冬十月……是月向军克雨花台石垒,乃逼南门,而营贼烧毁报恩寺塔,懼为官兵所踞也⑾。”《国朝金陵通纪》初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如果陈作霖的记载没错的话,那么在咸丰四年(1854)十月,大报恩寺塔可能再次遭到了焚烧。

周安庆在《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一文中推测,张惠衣在《金陵大报恩寺塔志》中寺塔被毁年代记载确实存在错误,可能指的是1854年⑿。

笔者认为:张惠衣所著《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卷十“大事记”,除了“六年(公历一八五四)发匪觊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当时有童谣曰:宝塔折自相杀⒀。”有阴阳历对照外,“大事记”中从吴赤乌三年到同治四年十二月,均无阴阳历对照。显然,为了进一步突出大报恩寺塔毁于“六年”,特别在此条后加注了阴阳历对照,可能是由于笔误,原本是“公历一八五六”,却写成了“公历一八五四”。

在“大事记”中,所有纪年张惠衣均用中文书写。如果是咸丰四年(1854)大报恩寺塔被毁,那么,张惠衣应该写的是“四年”,而不是“六年”。因此,不能认定张惠衣“六年(公历一八五四)”指的是咸丰四年(1854)。

从《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一文中还看到:“吴祥翰《金陵胜迹志》(实应为“胡祥翰”,参见1926年胡氏刊行初版本)、《中国美术》上卷(实际应为《中国美术》卷上,参见1923年商务印书馆中译本初版)⒁”显而易见,如果不是《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印刷校对出现的错误,那么就是张惠衣的笔误。正如周安庆在文中引用光绪《续纂江宁府志》时,将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写成《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出现笔误一样⒂。

综合考察,笔者认为,张惠衣“六年(公历一八五四)发匪觊塔顶为黄金所铸,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下基地,数日塔倒”,所指的应该是咸丰六年(1856),而不是咸丰四年(1854)。

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所载,“数日塔倒,寺遭焚毁”,应该发生于咸丰六年(1856),与晚清文人王韬《弢园笔乘》记述大报恩寺塔被毁时间是不谋而合的:“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原文为‘贼’,系清廷对太平军蔑称)毁报恩寺塔。先三年(大概应指1853至1854年间),太平军(原文为‘贼’,系清廷对太平军蔑称)实火药于塔中焚之,空而不圮,至是乃毁之,一时有‘宝塔折,自相杀’之谣。后果应东、北贼互戕(指‘杨韦内讧’)之事⒃。”

而南京人李圭在其所著《金陵兵事汇略》中所述与王韬所说略同:“聚宝门外有佛塔在报恩寺,为明永乐年建,高十三层,自地至顶二十余丈,覆以琉璃瓦,为海内诸塔冠,先三年贼举火焚之,空而不圮,本年复深掘塔基,埋火药轰之,霹雳一声,化为乌有,一时有‘宝塔折,自相杀’之谣,今果应⒄。”

王韬《弢园笔乘》清楚记载了大报恩寺塔毁于咸丰六年(1856),“后果应东、北贼互戕之事”,而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则与其所见大致相同“霹雳一声,化为乌有,一时有‘宝塔折,自相杀’之谣,今果应”。这说明大报恩寺塔倒塌后,才发生了“天京事变”。而大报恩寺塔第一次被焚则是“先三年”,这个“先三年”所指的是咸丰三年(1853),而不是《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一文所推测的“大概应指1853至1854年间⒅”。王韬《弢园笔乘》记载:“贼实火药于塔中焚之,空而不圮”及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先三年贼举火焚之,空而不圮”,也就是说,咸丰三年(1853)时,大报恩寺塔虽然被焚烧,里面空了却没有倒塌。这与佚名著《金陵纪事》:“三月援兵始至,贼闻信即焚塔”相吻合。

综合佚名著《金陵纪事》、《1854年6月1日法斯就漫游天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给麦莲的报告》、王韬《弢园笔乘》、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和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等文献记载,基本可以认定:大报恩寺塔初焚于咸丰三年(1853),彻底倒塌的时间则是咸丰六年(1856)“天京事变”之前。

注释:

①⑿⒁⒂⒃⒅参见2009年第1期《江苏地方志》周安庆《金陵大报恩寺塔被毁辨说》。

②③参见1957年,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

④⑤⑦参见1962年,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华书局《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二册)。

⑥⑧参见《光绪续纂江宁府志》卷八·名迹。

⑨⑩参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1990年5月,茅家琦译:《1854年6月1日法斯就漫游天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给麦莲的报告》。

⑾参见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印,陈作霖《国朝金陵通纪》。

⒀参见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张惠衣《金陵大报恩寺塔志》。

⒄罗尔纲、王庆成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篇《太平天国》(四)。



南京城市记忆: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说辨
大报恩寺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9312.html

更多阅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大秦寺 大秦寺塔建造年代

最近看了本介绍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历史的书,提到著名的唐代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让我想起几年前在秦岭爬山时,曾拜访过位于西安周至县的大秦寺遗址,在那里看到了此碑的复制品。真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和《昭陵六骏》一起,位列碑

舍利现世:佛家与南京人

几多豪杰也曾经从南京北进、冀望克复神州。无论成功与否,汉民族之精气可见一斑大报恩寺遗址隐藏在一栋巨大的灰色住宅楼后面。从中华门出来一直向南走,只有经过它才会看到几块巨大的广告牌写着“金陵大报恩寺项目”。大楼的居民都在揣

转载 到大悲寺过两天苦行僧的生活(转贴) 海城大悲寺有点恐怖啊

原文地址:到大悲寺过两天苦行僧的生活(转贴)作者:这这说来惭愧,号称学佛十几年,走过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庙宇,却从来没有在寺庙里住过。机遇巧合,今年到了大连工作,惊喜地发现此时的我和我心目中的佛门圣地——辽宁海城大悲寺是那么的近,借着端

声明:《南京城市记忆:金陵大报恩寺塔焚毁说辨》为网友最帅的坏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