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教学设计 浪之歌朗诵

《浪之歌》教学设计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胡良华

《浪之歌》教学设计 浪之歌朗诵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

散文诗的教学跟诗歌教学一样,一直是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难点。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另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是文学艺术的源头,是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一。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诗歌奇特的表达方式,它不写实,它充满想象,浪漫的想象,它所营造出来的奇特的绚烂的世界直指人心。“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手可摘星辰”“雪花大如席”,凡此种种,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就如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用文字营造的全新的审美的存在。而这种营造,是诗人炽热情感的独特表达,是对人性、人情、人世的深刻领悟与感动。

散文诗不同与散文,也不同于诗歌,却又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追求叙事描写的完整性,从表达目的来看却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再从表达形式上看,讲究诗一般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它有着奇特的想象,有着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更有灼烈的情感元素。散文诗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着抒情诗的内容。

七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接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对散文诗有着一定的感知。《浪之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是该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浪之歌》之前,该单元还学习了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巴金的《日》和《月》、高尔基的《海燕》,对散文诗的基本特性应当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浪之歌》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当在散文诗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深挖它的独特性,体会它与其他散文诗的不同之处,感悟它的高妙,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文学阅读的愉悦的审美感受。

【教学内容】

⒈作者化身为物,借助物象抒发情怀的写法。

⒉象征的手法在这首散文诗中的作用。

⒊了解诗歌的虚拟化的内容而又具体化的形象。

⒋诗歌语言的特质:押韵、排比、拟人、形象性、抒情性。

⒌了解纪伯伦的相关资料,进而理解这首散文诗所表达出来的诗人对祖国的复杂感情:炽热地爱恋着祖国却又被祖国拒绝,不被祖国接纳却对人世万物充满慈爱。

【教学目标】

⒈诵读课文,感受诗歌般的语言美,进而分析其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拟人、排比、描绘;进而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节奏美、抒情美。

⒉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矛盾:相亲相爱却又相分相离;合为一体却不能过分炽热;爱恋情人却又博爱众生;万物沉睡而“我”彻夜不寐。

⒊通过了解纪伯伦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上的这种矛盾,运用“象征”的知识,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体会诗人化身为物的高妙的表达手段。

【教学重点】

⒈诗歌的语言特色。

⒉化身为物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⒊体会纪伯伦独特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⒈以诵读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⒉以质疑探究法来理解诗歌象征的手法和化身为物的写法,进而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复习旧知:请学生谈谈对散文诗的认识, 教师适当补充,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关于散文诗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在熟悉文本之后集体朗诵课文,再听老师范读,在老师的示范下再次自由诵读课文,体会朗读的语音、语调、语气,既熟悉课文内容,又通过朗诵,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之后指名学生诵读,师生点评,理解诗歌的语言之美。

⒈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第四节:他、下。

第五段:舞、露;生、赠第六段:寐、悴;情、醒。

第七段:活、作。

⒉诗歌中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自己圈点批注),相互交流补充,鉴赏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⒊诗歌中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自己圈点批注),相互交流补充,鉴赏诗歌语言的节奏美。

⒋诗歌中运用了描绘表达方式的语句(学生自己圈点批注),相互交流补充,鉴赏诗歌语言的形象美。

四、研读课文,探究文中的矛盾之处。

⒈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⑴海浪与海岸:情人关系。

⑵海浪与美人鱼、有情人、礁石、落水者、美女丽人:人世间的守护者。

⒉进一步探究这些形象间的关系(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海浪与海岸:相亲相爱却又相分相离;合为一体却不能过分炽热;爱恋情人却又博爱众生;万物沉睡而“我”彻夜不寐。

⒊如何理解这种关系呢?请联系纪伯伦的生平资料加以分析。

教师补充资料:《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作者经历: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

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

1902年返美后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剪裁缝衣的妹妹相依为命。1908年,他得到友人资助赴巴黎学画,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

1911年他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思考:

⑴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⑵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⑶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⑷“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⑸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⒋进一步探究这首散文诗的写法:虚拟的世界、象征的手法、化身为物。

⑴你发现纪伯伦之于黎巴嫩的感情与海浪之于海岸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讨论, 进一步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⑵进一步探究:作者借象征的手法营造的世界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诗歌往往是运用意象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 借以抒发诗人炽烈的感情。

⑶“海浪”是谁的化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海浪”是诗人的化身,借助“海浪”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诚挚的感情和热烈的衷肠。这种“化身为物”的写法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同学们可以借鉴。

五、小结之后,请学生再次诵读课文, 加深阅读感受。

六、作业:

⒈将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⒉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一首散文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9197.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周长的认识教学实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ppt课件

5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 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区别形近字:“铃”和“岭”,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转”,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现在的北大荒已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声明:《《浪之歌》教学设计 浪之歌朗诵》为网友苍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