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2

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祭奠活动,代代沿传,遗风古老。办些事谷称办白事,在民间人过六十而亡者,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故而,民间又将婚丧事宜统称为"红白喜事"。其实,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养老送终是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纵观蔚县的丧葬习俗,大体可分为入殓、祭奠、发丧研修阶段,但每个阶段又有着十分具体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其过程相当繁杂,且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更有甚者为了讲排场、比阔气,不惜耗费巨资,大操大办,确实是劳民伤财,不仅使家人亲属受拖累,而且如果真有鬼魂,也会使互者亡魂不得安宁.故而,研究传统丧葬习俗,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大胆破除封建迷信,积极改进治丧礼仪,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蔚县民间办丧事,少则三天、五天,多则九天半个月,通常情况下丧期为七天。下面以七天丧期为例,剖析蔚县丧俗的全过程。

第一节 入 殓

入殓是整个丧事祭奠活动中的第一阶段,此间的工作量较大,而且时间紧迫,不得慢待,所以在此阶段要尽力处理好如下事项。

1、送终尽孝。顾名思义,所谓送终尽老妪,实际上就是晚辈打送老人。也就是说,在病人垂危之际,应及时通知其所有子女等直系亲属,让他(她)们尽可能多抽点空闲,守护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气仙逝为止。何也?其一,可使孝子(儿子、儿媳、闺女、孙子、孙女)多尽一点孝心,尽可能让他(她)们多伺候病人几天,使病人多活几天,以免日后后悔。其二,可以在病人临终前听取遗言,日后按照遗嘱处理好病人生前未能处理的事宜。如办什么事谁欠多少钱、欠谁多少钱、家中财产如何处置、丧事如何处理等等。其三,在病人垂危之际,能有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其侧,对病人在心理上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既使离开人世,亦能死而瞑,故此称作送终尽孝。

2、破窗遮红。病人咽气仙逝后,所有直系亲属要暂时节衷,应及时破窗遮红。所谓破窗,就是将窗户纸捅破,说是病人归西的那一刹那间要放病、泄晦气,如果不捅破窗户,容易留在家里祸及别人。同时还要将室内所有的红色东西用白纸贴住,说是鬼魂怕见红。有的还要将镜子用白纸贴住,说是鬼魂怕见阳光,镜子容易反光。

3、装老整容。一阵小心活之后,所有直第亲属还要一起动手,为亡者装老整容。首先要空好装老衣裳,也叫寿衣。在蔚县境内,民间为亡者准备的装老衣裳多为蓝色,一般情况下是四季衣裳(单衣裳、夹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衣服不系扣子,不系裤带,袄上系几根飘带,裤子系一根蓝带子。民间认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裤带勒死了,亡者难逃生(方言:转世的意思)。所以就边系在袄和裤子上的飘带,亦不能系死疙瘩,必须系活套。有的还要在寿鞋鞋底上钉十六个布钉子,前面七个,后面九个,传说阴间路滑,死者到了阴间人生地不熟,鞋上有了防滑钉子,行走较为便利。装老时忌空毛衣和带毛的皮衣裳,怕亡者来世变成动物,忌穿缎子(断子)布料制作的衣裳。穿好装老衣裳后,应简单为亡者整容(剃头、刮脸、盘头发),一切操作完毕,才用白布或黄布掩住亡者面部,也叫"衫单"。

4、披麻戴孝。装老整容之后,守候在亡者身边的直系亲属才跪在地上放声泣哭尽衷肠,烧倒头纸,并由他人为孝男(儿子)披麻戴孝,遵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在男子后肩旁上披一条白麻;孝女(儿媳、闺女)披头戴孝,也遵照男左女右的规矩,用白线捆一束头发。然后把烧尽的倒头纸灰用一张白麻纸包好放在亡者怀里,说是亡者到了阴间,尽是一些不惯熟的鬼神,如果遇到叼难的鬼神,可以用钱通融通融,以免在阴间受欺负。同时还要给亡者袖口里放一个白面馍馍,传说阴间多恶狗,亡者到了阴间遇到狗,掰点馍馍喂它吃,狗就不咬了,可以顺利到阎王殿报到,所以也?quot;打狗馍馍"。最后在亡者头顶处放一碗"倒头饭",意思是亡者阳寿已尽,再也不吃饭了,然后再摆上三盘馍馍供奉在头起,香炉钵仙上三柱香,点两盏常明灯,也叫照路灯。常明灯用棉花捻成绳状,浸泡在食油内点燃,食油也叫麻油,俗称素油。最后放一个烧纸盆?quot;丧盆",俗称瓦盆子。

5、移尸入殓。蔚县人讲究见红花,见红入殓;不见红死,不见红和殓。所谓见红就是指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去世,太阳未出来之前去世,必须在太阳闯隼椿蛱袈渖胶笕腴纭2宦酆沃衷颍驳碧煲辜涫 阋郧安荒苋腴缯撸 柰J 旌蟛趴扇腴纭?br> 蔚县人操办丧事,一般情况下,都要在当天入殓。因为按照民间的风俗习惯,凡不能当天入殓者,需在门板或土炕上停放天天,如此对生者、亡者均不利。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生者由于入殓推后,丧期延长,不仅造成经济浪费,而且天天看着死人展洋洋地躺着,精神上也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对亡者来说,辛辛苦苦操劳一生,死后再背三天门板或土炕板,生生死死都得受苦受累不得安宁,所以要尽量减少程序,当天入殓。

入殓时,先将棺材移至堂屋地上,棺材下面倒放两个长木凳,棺材内要装好所有镇物。镇物分别是:干草(谷草)、五谷(谷、黍、麻、麦、豆)、柏木、小灰(炭灰)、生铁、乱丝(马尾箩底)、木炭、朱砂、神曲(一种药材,如果没有,用酒曲子代替也可)、雄黄、七个红枣(早逃生)、七个硬币或铜字钱(俗称垫背钱,与怀里的倒头纸包合起来,便说是前后有钱花,现今亦有按亡者岁数放垫背钱的。比如亡者是六十岁而死,垫背钱放六二个,一岁一个,天一个,地一个)、七条黄纸条、七条白纸条(合起来统称阴阳纸)。

棺材内的镇物置放齐全后,由亲朋好友将亡者尸体抬入棺材内。移尸时,不让亡者尸体挨着门框,说是亡者挨着门框(也叫尸首刮门框),子孙后代难发旺,所以抬尸时要有专人用黄纸、笤帚(专门用来妇炕和床的工具)或排子挡住辛酸.将亡者尸体放入棺材内,孝子们要将亡者身前所喜爱的生活用品、衣物等,依次放入棺材内,并将亡者的头、脚、身子摆正,手指捋展,说是如果亡者入棺后手指未伸展,还攥着人哩,所以要边祷告,边捋手.所有程序进行完毕,将垫在棺材下面的木凳立起来,并在木凳上面再垫四块砖,以便发丧移(方言念yu)材时用,然后将棺材盖盖上,并让帮忙人响三个花炮,以示亡者魂归西天.

需要说明的是停放棺材亦有讲究.如果亡者是男性,死后即可坐正,停放棺材时应放在堂屋正中,假如是女性,死后如丈夫健在涌坐正,停放棺材时放在堂屋正中稍为偏右,如丈夫先离人世,女性死后亦可坐正.如果亡者居住的是伙堂地(方言:指堂屋与人伙住,产权属于两家),不论亡者是男是女,均不得坐正,应为对方让出尺许,以示礼貌.

6、安置灵桌.移尸入殓结束后,马上安置灵桌.灵桌通常情况下是黑色木制高桌,俗称八仙桌,现在多数使用团桌.灵桌摆放在棺材前面,并将原来供奉在亡者头起的供品、香炉钵、灯盏移放到灵桌上,然后让孝子在灵桌前面用白麻纸砸一块掩帘,亦叫围裙(民间认为灵桌上的东西都归亡魂所有,因此灵桌前的纸围裙不用浆糊粘,怕粘连活人.所以外人也不帮着砸,必须由孝子亲自砸),丧盆放在灵桌下面,从此至出来(发丧)前不断香火.蔚县人认为断香火就是断子绝孙,所以从入殓后至发丧期间,所有孝子要昼夜值班,轮番守灵上香烧纸尽孝.同时还要在棺材后面放一盘馍馍,供奉看材鬼神,意思是让它们给亡者看好棺材守好灵,使亡者安安生生地停尸,发丧前家中不能发生任何意外事情.

7、搭棚报丧.入殓后的第二天,首先,应推选出殡仪(也叫总管),帮助亡者家属和孝子负责处理丧期内的所有事务.其次,由殡仪安顿(方言:安排的意思)亲朋好友,在院内搭设灵棚,以供前来吊孝者祭奠、用餐、休息、摆放纸扎、花圈、悬挂挽幛.第三,派孝子或能说会道、办事伶俐者向街房邻居、家中长辈报丧.按照蔚县的民俗习惯,孝子报丧不得进入亲朋好友家中.通常情况下是站在堂门口或家门口,先打招呼,待有人出来接待后,当地跪下,双手伸直爬地,连磕三个爬头.这时出来接待之人要赶快将孝子搀起来,并连 ?quot;免啦!免啦!"意思是人已去了,再大的恩怨也不记了,全免啦.

8、破土打墓.丧期进入第三天,殡仪负责联系阴阳先生准备祭奠、发丧时所需服丧用品,派孝子和光头(指上无老下无小的光棍儿,专门以抬材打墓为生者)一起到坟地上选址画穴,破土打墓.这天孝子进入坟地后,要先给土地神(如果是老坟,即给看坟神)供奉一盘馍馍,上三柱香,烧圈称为金地,老百姓一般不用金器画穴,据说只有皇上和其家族死后,才可用金器画穴;用银器画圈称为银地)圈内写上"开墓大吉"四个字,供奉三盘馍馍,烧三份白纸,并用铁锹铲三下土,之后才由光头们开始破土打墓.打墓时,如果从地下挖出蛇、蚧蛤蟆之类的野生动物,即被示为大喜.在民间蛇被示为小龙,蚧蛤蟆被示为地龙,打墓时如果挖到此物,则说明前辈祖上有德,后辈肯定有象样的人物(做官)出现.所以,打墓者要用一个盒子将挖出来的野生动物装起来,回来后与东家报喜,领取赏钱.正因民间有此习俗,所以也有个别打墓者,要事先在盒子里装一条蛇,以便骗取东家的赏钱.孝子选址画穴回来后,还要用事先准备好的七个棉花球沾上白酒给亡者洗眼、洗脸,然后将七个棉花球插在阴阳碗内,放在供桌上.

第二节 祭 奠

丧事祭奠仪程繁杂无比,而且礼仪颇重,假如祭奠活动准备不充分,不仅直接影响丧事顺利进行,而且会因此引起风波,得罪亲朋好友.所以,殡仪在此阶段要格外小心谨慎,妥善处理各项事物,总的原则是昼满足当地风俗习惯要求,给亡者家属及其子孙后代减少不应有的麻烦.下面不妨从留传在民间的丧事歌谣中,追寻一下丧事祭奠活动的踪迹.

《丧事歌》

一朵白莲就地开,

上头又挂善人牌.

阳间人家多行善,

阴曹地府座莲台.

三天不吃阳间饭,

七天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望一望,

举家老少都穿白.

高高灵棚搭起来,

灵棚遮住半个天.

过了金山过银山,

童男童女站两边.

金香炉烧檀香木,

银蜡扦上挂状元.

灵前供了多少供?

吃一看二眼观三.

东来吊孝宰相爷,

西来吊孝尚书爷,

北来吊孝文武官.

孝子扛起引魂幡,

左扬右扬绕三圈.

年年有个三月三,

王母娘娘造仙船.

鲁班倒坐桅杆前,

既渡女来也渡男.

头船渡的沈万山,

二船渡的康百万.

三船渡的孟盖女,

四船渡的李翠莲.

丢下五船没的渡,

单渡善人上西天.

丧葬习俗(2)
西天路上两座桥,

金桥倒比银桥高.

金桥底下长流水,

银桥底下恶鬼嚎.

千人万马上不去,

单等善人走一遭.

正念喜来喜气生,

空中来了三仙人.

仙人不落凡家院,

差那刘海撒金钱.

金钱银钱撒灵前,

我给善人送盘缠.

按照蔚县的风俗习惯,祭奠过程当中应着力处理好如下事项:

1、糊裱纸扎.操办丧事少不了糊裱纸扎,所有纸扎活均由阴阳先生负责制作.丧期进入第四天,殡仪需要安排的头等大事,便是派人和阴阳先生取回事先预订好的各种纸扎,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灵棚内,以向世人展示孝子贤孙对亡者的怀念衷肠悼之情,显示打送(葬送)规模.打购多少纸扎,主要取决于家诞经济状况.经济宽裕富足的大户人家为了讲排场、比阔气,需糊裱的纸扎活很多,诸如宅院家禽、宫庭楼阁、金山银山摇钱树、金童玉女小轿车、彩电音响VCD、家用电器大哥大、餐饮炊具自来水……要有尽有,真可谓阳间有什么,就为亡者糊裱什么.而一般人家,男人人世后则糊裱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等,据说骑着高头大马在阴间办事,不受歧视;女人出世后则糊裱纸人、纸牛、纸车、金银柜等,传说在阴间洗涮后的脏水,可以让老牛来喝掉等等.

除糊裱上述纸扎外,阴阳阳还要糊裱丧棒、制作纸挂子和引魂幡.

"丧棒"用柳木制作.上端呈圆形,下端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通常情况下,丧棒的长度为七寸,如果孝子较多,最短的为五寸,最长的是九寸,所有丧棒的长度均为单(奇)数.何也?民间认为结婚办喜事取吉利,多数采用双(偶)数,取意成双成对,而办丧事则忌用双数.丧棒外边一律用白纸条糊裱严实,取回后立在棺材下边.死者是男的,立在棺材左下边,死者是女的,立在棺材右下边.

"纸挂子"用白纸制作.共分三层,纸条按死者岁数分割.如六十岁而亡者,需分成六十二张纸条,一岁一张纸条,天一张,地一张.纸条下面正中吊一个白面馍馍、一把香、一块千斤石,馍馍供亡灵登上望乡台后,用以打点(方言而有信:通融或行贿的意思)看守望乡台的鬼神,据说望乡台特别高,亡灵只有登上千斤石,才能顺利登上望乡台.然后用一根柳木棍挑起,取回后放在棺材后边.

"引魂幡"用五色纸制作.先将白纸剪成网状,挑在柳木棍上,周边悬吊五色纸制作的各种绣球,再在中间穿插悬挂十二个鬼人,以及几条写着诸如"黄幡招盖引魂入墓" 、"金童玉女引魂入墓" 、"度之灵早离地府,拔荐救苦玉童幡"等字样的条幅,取回后放在棺材大头上.

同时一并取回孝帽、纸箍、送丧兜和租凭的孝衫,以便开吊用服丧时使用.

2、画棺挂槛.民间讲究死者不住白茬棺材,所以在开吊之前还必须将棺材彩画一下,俗称"画棺"."画棺材亦有等级之分,共分上五色、中五色、下五色"三个档次.通常情况下,有身份、有地位、有钱财的官员富贵人家,为了显示权威富贵,表达忠孝之心,画上五色.即请画匠画二十四孝,如"王小卧冰" 、"李逵救母" 、"岳母刺字"等戏剧情节.一般人家画中五色,即男人去世画"二龙戏珠"的图案,女人去世画"丹凤朝阳"图案.贫穷人家画下五色,也就是说让画匠随便画,实在没钱用红色涂抹一下亦可.无论如何彩画棺材,其小头均画一朵莲花,取意脚登莲花成正果.

画棺完毕,阴阳先生还要用红纸书写"盖世××于×月×日病帮显考之灵柩"纸条,贴在棺材大头中间,此俗叫"挂槛",也叫"开灵堂".意思相当于现今的房地产证,证明此棺材属亡灵专用,其他恶鬼不得霸占.

3、成孝贴金.丧其进入第五天,整个丧事进入高潮,人称开吊.这天前来吊孝者你来我往,络绎不绝,送祭礼祭饭的,灵前烧纸敬香祭奠的,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孝男孝女迎来送往,时而陪跪烧纸,时而扶棺长器,悲伤之中不得闲,强打精神心应酬.殡仪更是身负重任心个不停,既要将来宾呈送的祭礼祭饭、花圈、挽幛一一登记在册,又要代替东家逐个还给孝礼.还孝礼时颇有讲究,一般关系由殡仪呈送即可,通常情况下为吊孝者赠送一个孝圈.过去是寸孝,即给送祭礼者一寸白布,后来增加到半尺、一尺不等,有的还要赠送一包香烟.但特殊关系,如人主、四门亲家等,虽说孝不重,同样是一个孝圈和一包香烟,但必须由孝子跪叩呈上,如果忽视了此礼节,就可能出现不愉快的争吵事情,俗称"嚷丧",也叫"闹丧".鼓匠戏班子整装搭台,亮嗓献艺从此开始至发丧期间,他们除每天按当地习俗吹打完特定的场数,上午唱三场戏,下午唱四场戏,俗称"前三后四",吃中午、晚饭时还要吹席,这在民间算是上了讲究的鼓匠班子.所唱曲牌有《苦泪丁曲》、《哭灵牌》、《打金枝》、《小妇上坟》、《鬼拉脚》、《大上吊》、《哭殿》、《出古董》等,现在亦有演奏轻音乐和民间喜闻乐听的通俗歌曲.

"鼓匠一张(吹)号手,举家皆空白."时近中午,鼓匠队里的和号手,便闷声闷气地连吹数声,所有孝男孝女闻声后,都要迅速到灵前穿好孝服.孝服遮体的轻重亦有讲究.若是斩衷肠一服的重孝,即父、父女关系,孝要从头到脚一身白,孝服不锁边,外套孝衫,腰扎麻绳,如果双亲有一人健在,鞋后跟处不得白布包严.如果属于叔伯、祖孙关系的孝子,戴孝帽、穿白裤、套孝衫,腰扎麻绳.曾孙辈除此之外,腰系红裤带,头扎小白兔.玄孙辈的身穿黄马衫,腰系红裤带,头扎小白兔.穿上述孝服者,孝男戴孝帽,孝帽前均系有一纸眼帘,孝女戴送丧兜和纸箍,纸箍下系纸眼帘.女婿身披一丈白布.这一颇具礼信意义的成服习俗,不仅让所有的孝子穿上孝服,而且让世人明确了死者与孝子的多重关系.

穿好孝服后,孝女们在棺材上贴金,即在棺材左边贴三张金纸,右边贴三张银纸,然后在棺材大头上贴撒飞金(涮有金银粉的一种薄纸屑).

4、张贴央状.所谓央状,实际上就是讣告,由阴阳先生事先写好,在孝女贴金的同时,由孝男(儿子)贴在门板上,立在街门口,死者是男的立在左边,死者是女的立在右边.

央状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主要是向世人告示,死者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时,阳寿多大岁数.附件主要是向世人告示,亡者膝下有多少孝子,按服孝轻重书写孝子名单,只定男、不定女。

央状正文的书写格式如下:

告          讣  公



显……(1)

考……(2)

×……(3)



×

×……(5)

讳……(6)

在 原

日……(7) 命

大 阳 生

阳 年 于

卒……(11) ×……(8) ×

×

于 寿 相……(10)

× × ×

× 月

年 岁 ×

× 以 日

月 疾 ×

× 终 时

日 于 受

× 正 生

时 寝

(此处贴附件)

(1) 如果儿子发丧用"显"字,孙子发丧用"祖"字,侄儿发丧用"伯或叔"字,女婿发丧用"岳"字.

(2) 男者去世用"考"字,女者去世用"妣"字.

(3) 代表男人的姓.

(4) 男者去世用"公"字,女者去世用"门"字.

(5) 死者的名字.

(6) 男者去世?quot;讳"字,女者去世用"氏"字.

(7) 男者去世用"日"字,过去民间俗称妇女为世道人家,所以女者去烙?quot;世"字.

(8) 此字按死者岁数大小使用,十岁用"幼"字,二十岁用"青"字,三十岁用"强"字,四十岁用"壮"字,五十岁用"艾"字,六十岁用"耆"字,七十岁用""字,八十岁用"耋"字,九十岁用"耄"字,百岁用""字.

(9) 男者去世用"正"字,女者去世用"内"字.

(10) "相"字属于专业用字,在此代表"年"字.

(11) 西字属于专业用字,在此代表"卒"字.

央状附件的书定格式如下:

④  ③  ②   ①

功   期  玄   功  功  功  功   功  期  功  期   孤

服  服   服  服

服   服      堂  侄   曾  堂   服  服  服  服

玄   玄      曾   曾     侄   侄

孙   孙  孙  孙  孙   孙  孙   孙  孙  侄  侄   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   扩   扩  扩   扩   扩  试   试  试  试   试  泣

泪   泪   泪  泪   泪   泪  泪   泪  泪  血

叩   顿   顿  顿   顿   顿  稽   顿  稽  稽

泪   泪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首   桑  桑

①父亲去世称"孤子",母亲去世称"哀子",如果双亲全部去世称"孤哀子",书写时死者有几个儿子,在孤子下面画×××处写几个名字.

②期服侄为亲侄.

③功服侄为堂侄.

④期服孙为亲孙子.

5、接迎祭饭.第五天下午,所有孝男孝女要整队到村口或街口,接闺女、女婿送的祭饭,俗称"接桌面".有几个闺女、女婿接几次.亲朋好友送"三仙饭",即三盘馍馍、三碗米饭、三碗菜.闺女、女婿送"五仙饭",即五盘馍馍、五碗米饭、五碗菜、五盘水果(水果的品种为五样) 、五盘茶食(五种点心和五杯茶水) 、五盅酒、五盘干碟子(花生、瓜子、块糖、大豆、豌豆,亦可摆放一些死者身前所喜爱吃的其它食品),有的还增加了整鸡、整鱼.

接饭的列队顺序为:

①鼓匠在前吹吹打打,开道伴奏.

②厨师用供桌抬祭饭,供桌上点两支白蜡烛、上三柱香,同时还将送饭者为鼓匠准备的小份(谢礼),多数是一条烟、一瓶酒放在桌上,也有事后以酬金答谢鼓匠的.

③帮忙的亲朋好友跟随在两侧,响炮鸣鞭,噼哩叭啦,震耳欲聋,好生气派.

④女婿身披丈孝,手拿大库奠(一个大纸口袋,城面装有叠好的金银元宝),与孝女并列在前,其他孝子尾随其后缓缓而行.

⑤桌面接到灵前,由女婿跪在灵前烧掉大库奠,四叩首后结束.

如果闺女、女婿较多者,依次再去接,方法和程序同上.

6、报庙送路.第五天晚上为亡者举办颇为隆重的报庙送路仪式.相传,人去世后第五天,其灵魂正式到阴曹地府报到,上望乡台投胎转世.据说挂在街门口上的纸挂子就是为看守望乡台的鬼神准备的零花费用.孝男孝女为死者举办报庙送路仪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死者赎罪积德,使其顺利到达阴曹地府,尽早登上望乡台.送路前先由专人用毛笔在所有纸扎背面写上亡者姓名、地址,再用针在纸人、纸马的所有"关节"和"五官"等处扎一下,给纸人起上名号,如"听说"(听话) 、"快跑"(勤快),此俗叫做"开光",俗称"开七窍",否则这些人畜便不会动弹.

送路出发前,先让孝子在棺材下面铺一张麻纸,给麻纸上用马尾箩箩薄薄一层小灰(炉灰),说是送路回来,可以从小灰上面的印迹看出亡者转世去向,如小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蚂蚁印,则说亡者让人抬走啦,转世当官的;如果小灰上面出现猫、狗等动物的印迹,则说亡者转世动物等等.然后,所有孝男孝女按男左女右分两队集结在灵堂两侧,重孝男(长子)孝女(长女)在死者咽气仙逝之处,孝男肩扛纸挂子、背哨马(纸褡裢口袋、里面装有七个硬币,叫买路钱,七个红枣,寓意早逃生(转世的意思),七个饺子和七个小饼,以供亡灵去望乡台或报庙时打点各路鬼神),手柱丧棒,孝女用围裙把纸挂子下面的千斤石包包裹严实.一切准备就绪,阴阳先生一声令下,灵棚外面顿时鼓乐锁钠声此起彼伏,鞭炮齐鸣,引路火压獬逄?灵棚内则哭声一片,随着重孝男孝女边哭、边呼喊亲人、边缓缓走出室外,其他孝男孝女才尾随其后慢慢走出灵棚.当重孝男孝女走出街门口席地跪下时,他人将纸挂子挑放在街门头上,其他孝男孝女分别跪在街道两旁.这时,阴阳先生用火点燃纸人、纸马,烧三份白纸,并命众人从纸挂子下面的供品中,随便抓取少许扔进火堆里.然后,除孝女们仍跪在街门口等候孝男送路回来,其他人员按顺序缓缓而行,开始为亡灵报庙送路.这时的排列顺序是;

① 火把队在前引路.

② 鼓乐队尾随拌奏.

③ 提竹蓝烧阴阳纸的人,协助孝子分别在路口、庙门口烧阴阳纸,此人一般情况下,请熟悉当地风俗的长者充当.

④ 孝子列队前行,其排列顺序是辈份最小的在前,重孝垫后.

⑤ 鞭炮队,分别跟随在送路队伍的两侧,按照殡仪安排,颇有节奏地鸣鞭响炮助兴.

⑥ 轻轿,也叫魂轿.内放三盘馍馍、点两盏灯、上三柱香,由女婿将灵牌抱入轿内,四个轿夫抬轿随队而行.

⑦ 女婿手扶轿杆而行,俗称护灵.

送路报庙过程中,过一路口烧一份白纸,让孝子四叩首,到一庙前烧一份黄纸,让孝四叩首,如果途径十字路口则烧三份白纸、三份黄纸,让孝子按照东南北方向依次四叩首,最后到"五道庙",蔚县人误称"五大庙".烧掉纸哨马,烧三份黄纸,孝子上香四叩首后结束.送路报庙结束后,为请灵阶段,鼓匠队改奏轻音乐,孝子手扶轿杆在最前面带路,其他孝子则尾随其后,回到街门口时,女婿再从轻轿内抱出灵牌按旁诹樽郎?孝女跟孝男一同走回灵棚,到此,送路报庙仪式全部结束.

7、行香放灯.丧期进入第六天,上午为亡者举办行香仪式、晚上为亡者举办放灯仪式,所谓行香、放灯,实际上还是沿途报庙,为亡灵赎罪积德,请各路鬼神高抬贵手,让亡灵顺得到达阴曹地府.行香放灯时所走的路线、列队仪式同送路报庙时一样,有所区别的是,这两次活动不需要火把队,孝男孝女全部参加.

行香时,孝男孝女每手中持一柱香,结束后将剩下的香插入灵前的香炉钵内.

放灯时,孝男孝女每人手中持一盏莲花灯,灯用木板做底,五色纸做莲花瓣,四周用五色纸糊裱,中间点燃一支白蜡烛,结束时,不得吹灭(方言:念xie)蜡烛,摆放在灵棚内燃烧完为止.

8、祭奠亡灵.蔚县人说"死后不祭灵、下辈转仇人".放灯结束后,孝男孝女,按男左女右分别跪在灵堂内,陪同亲朋好友一起祭奠亡灵,这在蔚县丧葬习俗当中是重要礼仪.祭奠亡灵,庄重严肃,事先需进行周密布置.

①灵堂前设殿,摆放一个方形小木桌,桌上放一个碗,一个酒壶,三个酒盅,小方桌前面铺一个小褥,供祭奠亡灵者跪下叩头.厨师座在灵堂门口右侧,准备为祭奠亡灵者斟酒.

②纸扎、祭饭桌前设祭桌,桌上点燃两支白蜡烛,一个香炉钵,一把香,数份白纸.祭桌前过去铺旧席片,现今有铺麻袋片的、棉褥子的,供祭奠亡灵者跪拜.

③选举一人担任"唱礼"角色,按照殡仪事先拉出来的清单,站在祭桌右边,负责向大家宣读参加祭奠亡灵者的名字,按顺序组织大家祭奠亡灵,必须在夜间十二点钟以前结束祭奠仪式.

④选举陪跪人员,一般情况下由亡者的外甥担当此任,如果没有外甥担当此任,如果没有外甥,女婿或其他人员代替亦可.

⑤选举数人负责祭奠亡灵时的鸣鞭放炮工作.

祭奠亡灵时,先男者后女者,祭奠顺序是:

(1) 亡者的朋亲;

(2) 亡者家属的朋亲;

(3) 街房邻居;

(4) 孝子的朋亲;

(5) 亡者的人主;

(6) 亡者家属的人主;

(7) 亡者的姑表亲、姨亲;

(8) 亡者家属的姑表亲、姨亲;

(9) 四门亲家;

(10) 亡者家属的兄弟;

(11) 亡者的远当家兄弟;

(12) 亡者的亲兄弟姐妹;

(13) 亡者家属的外甥;

(14) 亡者的外甥;

(15) 玄孙;

(16) 曾孙;

(17) 孙女;

(18) 侄;

(19) 堂侄;

(20) 孝子;

祭奠亡灵时,鞭炮齐鸣,鼓乐伴奏,民间最讲究"四叩八拜",其方法如下:

①唱礼当众宣读祭奠亡灵者名单,只要唱礼宣布×××祭。

②祭者便和陪跪人员同上,陪跪人在右,祭者在左,面向灵堂站立。

③祭者从唱礼手中接过点燃的三柱香,走到祭桌前,面对灵堂,双手持香连作三个揖后,便将香逐一慢慢插入香炉钵内,然后回到祭处。

④祭者同陪跪人一并面向灵堂,先作三个辑(蔚县人讲究作扫地揖,即双手合十,立正弯腰,然后再慢慢直腰,双手合十举至胸前),仍按上述方法连续进行三次作揖叩头动作,此所谓"八拜"的前奏,"四拜"。

⑤"四拜"结束后,祭者站起来,从祭桌左边慢慢走向灵堂,此俗称作上殿。

⑥祭者行到灵堂门口小方桌前跪下,这时厨师斟三杯酒,用茶盘送到祭者面前,祭者便从茶盘中,逐一双手接过酒杯,然后慢慢举到眉头,缓缓放下倒入碗内。

⑦敬过酒后,双手爬地连叩四首,即所谓"四叩八拜"当中的"四叩"。

⑧"四叩"结束后,站起来从左边下,俗称"下殿"。

⑨祭者回到祭桌前,仍按上述"四拜"方法连续四次作揖叩首,当第四次叩首时,陪跪人员一同叩首,唱礼在祭桌前烧一份白纸这时祭者和陪跪人员一同叩首,唱礼在祭桌个揖,而后两人再面对面作揖,互相表示感谢,此记得停止鸣鞭响和伴奏,唱礼继续宣读祭奠亡灵者名单。如果死者人缘好,亲朋好友多,祭奠时间可长达四至五小时。当众亲友祭奠完毕,孝子开始祭奠,这时要由地子亲自撤去祭桌前铺的席片、麻袋或棉褥,然后按辈份跪在祭桌前,双手爬地,连叩四个头。

孝子依次祭奠完毕,由唱礼宣布祭奠亡灵仪式结束,并让孝子当众跪下,向众亲朋好友连叩四首,表示感谢。

第三节 发 丧

祭奠亡灵结束后,祭客陆续离去此后进入发丧阶段。此间,既要确保亡灵顺顺当当出殡安葬,又要将丧期善后事宜处理妥当,通常情况下,必须办好如下事项。

1、守灵长哭。发丧这天,从夜间十二点开始,至移材封棺前,孝子(儿子)轮着守灵,孝女(闺女、儿媳妇)灵前长哭。民间传说,这天晚上亡灵由鬼差领着到阎王殿受审,亡灵孤魂看到地狱设置的各种刑具和刑法,胆战心惊,十分惧怕,受审时多数答非所问,差错百出。故此,让孝子们昼夜守护在棺材两侧,民间俗称"守灵"。说是当亡魂看到守护在两旁的孝子们,胆子就大了,受审时可以少出差错。孝女轮番哭灵,直到封棺前,哭声不得停止或间断。为什么呢?相传,阎王没有闺女,对有闺女的鬼魂特别宽容,为在审亡灵的时候,只要听到阵阵伤心悲哀的哭声,便要问亡灵一声:"这是何人泣哭?"亡灵就马上回答:"是我闺女。"然后,阎王便说:"你比我强,死后还有许多闺女哭你,投胎转世去吧!"从而使亡灵免受刑法,顺利过关。

2、移(方言念yu)材封棺。通常情况下,守灵哭灵交过寅时,开始移材。移材前帮忙办丧事的人,需要协助孝子撤掉灵桌、供品和所有纸扎、挽幛、花圈等物品,将灵堂内清理干净,以便顺顺当当地从灵堂内抬出棺材。整理完毕,在大伙的帮助下,由孝子(儿子)抽出垫在棺材下面的砖块,移材即告结束。接下来进行封棺,当孝男孝女打开棺材盖,最后一次瞻仰亲人遗容后,木匠再将棺材盖盖好,封棺前先让孝拿起斧子轻轻钉三睛,钉的时候孝子口中连喊三声?quot;爹躲钉,或娘躲钉。"之后由木匠把棺材封死,封棕以后,抬材打墓人员开始"绞棺"即用麻绳和担具捆绑棺材。同时,孝子还由专人填满"移饭钵",撕下央状、取下剩作的纸挂子,装放在一起,待安葬时再用。除此之外,殡仪还安排帐房先生拉出祭礼单张榜公布于众,安排人员负责举挽幛、抬花圈、纸扎、响鞭放炮等事项,一切准备就绪,所有人员草草吃过红豆粥后,开始发丧。

3、抬棺出殡。当孝子(儿子)由人搀扶。扛着引魂幡、拄着丧棒子、端着瓦盆子,与抬材人背起棺材大头起身后,阴阳先生一手端着阴阳碗,一手拿着切菜刀,口中念念有词,猛然间用切菜刀打碎阴阳碗。顿时,所有孝男孝女倚棺号哭,哭声震天,鼓乐声此起彼伏,鞭炮声震耳欲聋,转观者似海如潮,有看红火热闹的,亦有目送灵柩的……棺材抬出街门口上灵车,盖棺罩,孝子居中跪在地上,其他孝男孝女依次跪在道路两旁。这时阴阳先生令孝子摔瓦盆子,俗称"摔尸"(孝子尽管万分悲痛,此时也要强打精神,必须将瓦盆子摔碎,民间认为如果当时孝子未能打碎瓦盆,势必当年家中再死一人)。然后设香案路祭,让死者亲朋好友最后一次向亡灵告别。接着孝子绕棺三圈,席地而跪,戏班子唱戏,约一小时左右结束,此俗称作"绕棺指路"。这一仪式结束后,鞭炮声、鼓乐声再次阵阵响起,送葬队伍慢慢向前移动,将灵柩送出村口或街口时,取下棺罩,年长体弱者和关系一般的亲友,随在家安神请灵的孝男孝女沿途返回,孝子护灵到墓地安葬,并沿途抛洒买路钱,如途中过桥,还得准备一只白公鸡,过桥时拍打几下,让公鸡叫鸣引魂过桥。

4、落棺安葬。灵柩抬运到墓地后,由抬材打墓者将棺材从灵车上抬下,而后,伴随着鼓乐唢呐声慢慢葬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之中,连同丧棒(死者为男的,立在棺材小头左边;死者为女的,立在棺材右边)、央状正文(类似当今的身份证)、移饭钵(取意将阳间吃的饭移到阴间)一并葬在墓穴内,然后让李子脱去孝服,手拿一块新红市布,到墓穴内将棺材上的土擦去。当抬材打墓人封好墓门后,先让孝子背对墓穴铲三铁锹土,死者为男,从左肩膀上扔进墓穴之内,死者为女,从右肩膀上扔进墓穴之内,填土时,孝子仍然连喊三声:"爹躲土或娘躲土",然后由抬材打墓人填埋墓穴。墓穴即将填平的时候,由孝子手扶引魂幡杆,插在墓穴中间。坟堆堆起来以后,首先让孝子轻轻连拔三次引魂幡杆,俗?quot;拔光景",取意子孙后代的生活越过越好;其次,让孝子拿起铁锹顺铲三圈土,倒铲三圈土,俗称"原坟";第三,让孝子提着水壶给坟堆上顺斟三圈水,倒斟三圈水,俗称"点江水",取意"细水长流,光景不愁",点江水连点三天;第四,让孝给坟堆上撒五谷,取意"五谷丰登,子孙兴旺";最后,在坟堆前立墓碑,摆三盘馍馍、三碗菜、上三柱香,烧掉所有纸扎、花圈和死者遗物,并给其他坟堆上上香、烧纸.碑文简单明了,如:                    碑文正面













×



×

×



















碑文背面

×男×女 ×日

×日,享年××岁,膝下

×月×日,卒于×年×月

家父×公×××年

5、请灵安神。在孝子赶往墓地安葬灵柩的同时,其他孝男孝女负责回家请灵安神。当他们返回家门口进入院内时每人先吃一口红豆粥,将水盆中的菜刀倒转三圈、顺转三圈,儿媳妇(长子的媳妇)用孝裙包回摔瓦盆子下面垫的河卵石,放到水瓮边,按照蔚县的风俗习惯,日后家里腌老腌菜时,这块石头用来压腌菜,所以蔚县人世世代代都说老腌菜是一家之祖。当阴阳先生贴完符,安好神后,孝子或孝女从轻轿内将灵牌抱回家中安放在供桌上。及时贴出祭礼单和谢孝贴。祭礼单就是将发丧期间,亲朋好友们送的祭礼、祭饭、挽幛等用黄纸逐一写清,公布于众。

谢李贴用白麻纸书写,其格式如下:

恕     孤     不

谢     子     周

× × ×

× × ×

× × ×









发丧的当天,丧主要在中午和晚上分别设孝饭和酒席酬谢众人。中午主要酬谢送祭礼和送葬人员,孝子逐桌敬酒,晚上主要酬谢抬材打墓人、厨师和帮助操办丧事的人,老子亲自端菜,逐桌敬酒。帮忙人员还得协助丧主拆抻灵棚,送还丧事期间借用他人的东西。蔚县人讲究丧事白不得,所以在还送东西时,必须给一定酬金或谢礼。

此后,丧主为亡者"过期"表示哀悼。从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期,所以民间也俗称"过七",共七期。每期的前一天,上午为死者上供祭奠,夜间到街门口烧纸长哭,第二天带着供品上坟祭奠。只有过第五期时,由闺女上供,供品较为丰盛,通常情况下仍是五仙饭,夜间十二点钟,将供品移至烟囱旁,上香烧纸,长哭至天明。七期尽后,过百天,到坟上将所有的孝帽、纸箍、眼帘、送丧兜等全部烧掉。

第四节 哭 丧 歌

在介绍完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哭丧歌单列章节分析说明。哭丧歌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民歌,发丧期间少不了哭丧,过节祭奠少不了哭述哀悼亲人。唱哭丧歌时需在歌词中加入一些衬词,以便拉长哭声,表现出失去亲人后那种悲痛之情。哭时或跪在灵前,或坐在炕上,或手扶棺材均可,并准备好擦泪手巾,然后放声泣哭,最后由别人劝说或搀起,方才停止哭声。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甸、维西一带,不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这是满族等游牧民族的遗风,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帐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来吊唁,帮助料理丧事。后来这成了满族人普遍的丧俗。

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据说过去的傣族,几乎家家都准备着叫魂的"魂箩",招魂的时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装在竹箩里,放上白米和白线,表示要把灵魂提回来。

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像满族旗人的幡的颜色,是根据丧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别来决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传统戏时所举的大旗一样,中间挂着缎子绣的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因为饰着彩球下垂,所以俗称叫"嘟噜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叶宝盖,中间是红寸蟒的大宽飘带下垂,中间镶着绒腰,幡有一丈长。另外有从宝盖挂下的两个窄条,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红漆架子的中央。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绣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称为"官衔幡"。据说,招魂后死者的灵魂就依附于这块灵牌之上。幡的下座两边有穿杠的绳套。以便于出丧的时候由杠夫抬着,走在最前面导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门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门的左边;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门的右边。

有的招魂仪式,是非常有职业特征的,比如渔民的招魂。他们有一套特殊的祭奠习俗。渔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为往往无法找寻回尸体,他的家属就用稻草人代尸,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摆设起"灵堂"。同时,在村外的海边,要请道士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间的潮水初涨时进行,死者的亲人到海边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喊回来,招进稻草人中,再进行安葬。这种招魂仪式,叫做"潮魂"。亲属要先在海边搭起一个小小的"蘸台",然后到了傍晚,就在帐篷里点起香烛,中间放着稻草人,身上贴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涨潮的时候,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这时候,"蘸台"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大海,随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属,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来呀!某某来呀!"声音非常凄凉。然后,由一个孩子或者亲属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直到潮水涨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亲属才把稻草人放进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得习俗。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月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举行特殊的丧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丧礼。但是,在台湾一带,"重丧"却是指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但大体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通的地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赫哲族、达#尔族、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而不能在双日出殡,据说,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西的"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丧,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否则不吉利。云南一带的景颇族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最为吉利,不如属龙、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殡。贵州一带的侗族最忌"冲#"日出丧。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犯双日"。广西一些民族地区则忌讳犯"重丧"日期出丧。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在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县的#巴族,出丧的日期要由巫师行杀鸡看卦仪式来定,以鸡肝上纹路的走向显示吉凶。另外,在一些接近汉族的民族地区也有由"阴阳先生"的占卦仪式决定日期的。

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择日,还择时。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尸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讳正午出殡。俗以为正午出殡会招致灾异,不吉。云南一带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丧。而花苗和白苗则在午后和黄昏出殡。贵州一带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刚亮出丧。东北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广东等地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以为这种时刻最吉利。

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

--------------------------------------------------------------------------------

哭丧仪式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周恩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8723.html

更多阅读

玩转小米:2 破解小米收费主题等的最新方法

玩转小米:[2]破解小米收费主题等的最新方法——简介 小米官方主题授权已改变机制,笔者之前发布的破解方法已经失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要低估我们米粉的力量!现已有最新的破解方法,亲测可行! 本经验就介绍一下:破解小米商店收费主题等

小年有什么习俗?

小年有什么习俗?——简介马上就要小年了,不知道你那里有什么习俗呢?依依这里是在城市对过节的习俗都比较淡化了,不过根据在农村的亲戚那里也了解到一些小年习俗,不知道你们那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习俗呢?赶快来了解一下吧!小年有什么习俗?—

回族四 ——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礼风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民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习俗特点】回族的葬礼,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

悬蒲剑,挂艾虎,百邪除——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

悬蒲剑,挂艾虎,百邪除——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2014年5月21日2:2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

声明:《丧葬习俗2》为网友抢我媳妇死的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