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四大美女的故事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 草青,故名青冢。”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
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平添许多神秘色彩。“青冢拥黛”早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站在昭君墓前,我蓦然记起了清初刘献庭所作的二首《王昭君》,其一是托为昭君的口吻写的,诗云:
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和策在和番。
这首诗写汉朝的君臣没有正当的方法和足够的力量去对付敌人,而只知道用美人计。在西汉高祖年代,陈平曾经六出奇计使汉朝转危为安。其中之一是高祖在平城被匈奴围困,陈平派人去游说阏氏而得以解围。椐桓谭《新论》的揣测,陈平是说汉朝准备向单于进献美女,阏氏生怕汉家美女夺去她的宠爱,就请求单于撤兵。文帝时代,贾谊曾经建议用五种诱饵来控制单于,其中第三种诱饵就是“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由此可见,以美人计来缓和外侮,乃是汉朝的祖传秘方,那么,昭君岂敢爱惜自身而不远嫁异国呢?这首诗征引古事,联 系自身,委婉但又辛辣地嘲笑了统治阶级的无能。
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历代文人似乎无不为之垂青,或写诗作词,或写小说编戏剧。总之,昭君出塞之后,有关她的文学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昭君国色天香,可谓绝代佳人。那时候,王昭君被选入宫,作为宫女待诏掖庭。按理她能很快地成为汉元帝的宠妃;但由于当时宫廷画工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把一个绝代美女画得倒有几分丑陋,自然未被元帝看中。所以入宫几年,元帝还不知道宫中有这么一位艳冠群芳的佳人,昭君也只得在宫中默默地虚掷着自己的青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元帝见到了昭君,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强烈震撼着元帝。元帝与她一见钟情,将她封为后妃。两人情深意浓,恩爱异常。
自然,元帝要追查昭君被冷落几年的原因。这样,毛延寿的阴谋败露了。他料到自己难免一死,于是潜逃到西汉的敌国——匈奴那儿。为了破坏汉匈关系,同时报元帝欲杀他的仇恨,他精心画了一幅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单于,挑唆匈奴单于兴兵南下,指名要娶昭君。
那时,西汉国势早已衰微,匈奴大军压境,朝中既无精兵,又无良将。元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献出爱妃,这样可保两国和平相处;要么举兵抵抗,到头来别说昭君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无可奈何之下,元帝只好被迫就范,交出自己的爱妃昭君。
昭君为着国家的利益怀着一腔哀怨出关了。昭君是个烈性女子,她不愿屈节奴事敌酋,在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龙江边时,终于投江自尽。昭君的死,也震动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他终于醒悟了。他认为这次兴兵南下,实在得不偿失,既未得到昭君,又与汉朝结下了仇隙。思前想后,之所以落得这般结局,全是毛延寿挑唆的结果。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把毛延寿解送汉朝处置,与汉朝重修旧好。于是,呼韩邪单于将毛延寿押解汉朝,元帝终于将他斩首,以慰九泉之下的昭君。
以上是戏曲中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作为“良家女”被选入宫中后,昭君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便把王昭君的画像故意画丑,使其几年不能接近元帝。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元帝决定以宫女五人赐之,王昭君也在其中。当呼韩邪临行辞别时,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原来她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元帝后悔不迭,但君无戏言,如果此时反悔,势必影响汉匈两国关系,只好忍痛放人。昭君走后,元帝立即将毛延寿杀了。
关于昭君出塞后的结局,除了上述投江自尽外,还有几种传说。早期的传说,昭君并没有自杀全节,而是强忍悲怨,在匈奴默默地苟且偷生。后来的传说又改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因不愿改嫁大阏氏之子而吞药自杀。唐朝时则传说昭君出塞后哀怨愁闷,郁郁而终。至于投江自尽的传说,则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但是她并非像传说或戏曲中所说的那样,出身于名门闺秀。从正史中看,王昭君,原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晋朝称她为明君,是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而改的。后来传说她是元帝的妃子,故也转称她为明妃。她的父亲姓名、身份传说不一,有的谓王穰,有的谓王襄,有的谓王忠,还有叫王长者的。至于其身份,传说纷纭,但都没有说他是朝中官员,正史也无记载。正史上说王昭君只是一个在后宫待诏掖庭的“良家子”,即身家清白者的子女,元杂剧《汉宫秋》说王昭君的父亲平生以务农为业,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汉朝有选送天下秀女人宫充当嫔妃的制度,王昭君可能就是因为貌美而被南郡献给宫廷。秀女们到了宫廷后一般暂住在掖庭,即皇帝的后宫里,等候皇帝召见,故称为待诏。在待诏的日子里,这些人的命运尚在未卜之中。汉宫中等级森严,除皇后外,妾皆称夫人,夫人中又依次分昭仪、婕妤、蛭娥、倍华、充作……十四个等级,而待诏的“良家子”因还未受到皇帝的封诰,身份尚未确定,其地位当在十四等之下。
王昭君是在还未等到元帝召见的时候就出塞和亲了。所以说,她在出塞前在宫中的地位连最低等级的嫔妃也不如。
在关于昭君出塞的各种传说中,毛延寿始终是一个罪魁祸首。千百年来他一直遭到人们的唾骂,可谓永世不得翻身了。传说他是一名宫廷画工,论其画技,自然是高超的。他虽是一个画工,却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因为后宫佳丽无数,元帝自然不能一一召见,只有凭借毛延寿所作的画像,按图召选。这样,宫女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毛延寿的手中。他的笔只要下一点功夫,就会给你增色几分,你就可能有机会被元帝选中。相反,即使你长得天仙般美丽,他的笔一歪,也会使你顿时变得几分丑陋,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因此,宫女们都争着向毛延寿行贿,希望他把自己的画像画得更美一些。而毛延寿偏偏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常强索恶要。你要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王昭君正是不愿行贿,乃至被冷落了好几年,一直无缘与元帝见面。毛延寿的卑劣伎俩后来终于暴露了,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隋炀帝宫女侯夫人为此不平而作《自遗》:
秘洞扃仙贲,雕房锁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其实,侯夫人叹其不幸,也是叹己命薄。传说,隋炀帝晚年大兴土木建造“迷楼”,遴选后宫数千宫女,而遗留后宫中的女子由是得不到见隋炀帝一面。侯夫人有超人的姿色,又有出众的才华,却未入选迷楼,难免同病相吟。从此,许多诗人由谴责画工进而谴责君王周围的小人,从而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
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想到了刘献庭的另一首《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这首诗就画师立论,开门见山地出画师不足深论,主要是元帝昏聩糊涂,这并非偶然的失察,也非昭君一人的遭遇。后宫有多少如花一般的美人,由于没有出嫁匈奴,皇帝就根本不知道罢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昭君悲剧的制造者。固然,毛延寿有罪,但是,如果把责任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诚如明末诗人高启《王昭君》所云:
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有须怜。
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部由帝王来支配。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的礼品来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呢?
如果毛延寿真是这么坏,自然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问题是关于毛延寿的事,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有关毛延寿的传说,它的最原始的依据,原来是几百年后西晋人葛洪所写的一本笔记小说《西京杂记》——
汉元帝后宫极盛,没有机会同所有宫女见面,就让画工画下每个宫女的姿容,元帝再根据画像的美丑来决定是否召幸。诸位宫女为了取宠于元帝,纷纷用重金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下五万。唯有王昭君不肯贿赂,于是画工有意将其肖像画丑,使得昭君始终不被元帝召幸。后来,匈奴入朝,求汉朝美人为阏氏(即匈奴单于的皇后),元帝按照画像点了王昭君,让她出塞。临行前,元帝照例召见,才发现昭君的美貌原来是后宫第一,而且善于应对,举止文雅。元帝非常后悔,想把她留下,但昭君名籍上已经被册封为阏氏,考虑到不能失信于匈奴,所以没有重新换人。昭君出塞后,元帝乃穷追此事。宫廷画工皆被弃市,家产被抄没时,家赀皆巨万。被杀的画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寿,他为人画像,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还有安陵画工陈敞、新丰画工刘白、袭宽,他们两入善于画牛马飞鸟之势,但画人物图像却不及毛延寿。下杜阳望也善画,尤善于布色,樊育也善于布色。这几位画工同日皆弃市。从此以后,京师画工少了,技艺也不如以前了。
上面这段记载中并没有说就是毛延寿把王昭君画丑了。传说中之所以把毛延寿与昭君出塞联系在一起,恐怕就是因为毛延寿的画技最高的原因吧!
《西京杂记》这笔记本是好事文人掇拾而成的杂记,况且葛洪离汉朝年代也已久远,很有可能他就是根据传闻而记的,内容是否真实,尚待考证。
其次,汉宫是否存在皇帝按图召幸宫女的制度,也大成问题。因为从情理上分析,这样做似无必要。宫女近在咫尺,是美是丑,只要将她们召来一看,岂不一目了然?何必舍近求远,舍简就繁,非要先将她们画成肖像,然后再按图召选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
总之,毛延寿其人及有关传说,缺乏真实根据,但它却启发了诗人的灵感。看来,他确实被后人冤枉了。
在传说中把昭君出塞说成是匈奴大兵压境,强索昭君,元帝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这恰恰与事实相反。那时候,匈奴并不强大,而且汉匈关系也很好。因为自汉武帝开始,就曾三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大规模反击匈奴,匈奴受到沉重打击,一蹶不振。匈奴主力逐渐西迁。后来,匈奴贵族内部又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自愿称臣,并率部徙居漠南光禄塞(今内蒙包头市西北)。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韩邪单于为了搞好与汉朝的关系,主动前来长安向元帝恳求和亲。元帝自然非常高兴,下诏改元“竟宁”,意为庆贺边境安宁。王昭君就是在这次出塞的。
在传说中昭君是元帝的妃子。根据历史记载,王昭君是自愿请行的。当时汉元帝曾下诏以待诏宫女五人赐给匈奴单于,而王昭君因入宫数年,仍未见到元帝,青春虚掷,哀怨蓄积,乃自请掖庭令,请求出塞。因元帝根本未见过昭君,也就同意了。在呼韩邪辞行的宴会上,元帝才见到昭君,他万万没想到王昭君竟是如此艳丽动人的女子。元帝后悔不迭,但为了汉匈友好,只好忍痛割爱,赐王昭君为单于阏氏(即匈奴单于皇后),并赐给她“宁胡阏氏”的封号。由此可知,王昭君并没有成为元帝的妃子。
昭君出塞以后的情况又如何呢?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或郁郁而终,或吞药自杀,或投江自尽呢?都不是。正史中关于昭君出塞后的情况记载得非常清楚:王昭君成为单于阏氏以后,曾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师,后封为右日逐王。不幸结褵二载,呼韩邪单于就死了。按照匈奴的习俗,夫死妻其子。也许王昭君不适应这种习俗,曾上书汉朝,要求回归故乡。唐代白居易曾作《王昭君》一诗,记下了她尚未再嫁时候的希望: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嵋。
君王若问要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汉朝使臣回去了,她希望这位使臣能为她传去一个话儿:什么时候皇上能用黄金将我赎回去啊?当然,昭君并非典押,这只是表明她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对于一个汉族女子来说,再嫁先夫的儿子,该是何等的难堪!这思归之心,虽是诗人的想象,可是谁能说出昭君不会有这种思想呢?“何日”二字,表达她希望是多么地迫切!当年,她以自己的“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连汉元帝也曾“大惊”(参见《后汉书》)。如今,毕竟徐娘半老了。因此,她不得不叮嘱使臣:如果皇上问我现在的姿容,你可千万不要说我不如当年在宫里那么楚楚动人哪。遗憾的是,这时元帝已于两年前死去,成帝在位,他敕令昭君依从胡俗。于是,昭君又成了呼韩邪大阏氏之子复株累单于的阏氏,并和他生育二个女儿,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又过了十年,复株累单于也死,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死于争位之中。长女须卜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回到汉朝入侍太后。绿林赤眉起义后,王莽被诛,须卜居次也受株连而死。至于昭君本人的活动,则不见于正史记载,亦不知卒于何年。
由于昭君出塞和亲,使得汉匈人民和平相处了五六十年。为了纪念她,后人修建了这座高大的墓冢。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内蒙访古》)而今,我伫立在青冢前,就想当年王昭君那样一个女子能从当年的长安骑马到大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过,昭君出嫁匈奴,虽然有益于民族团结,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这种联姻“是一种政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对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走出昭君墓旁的文物陈列室,我依依不舍地颔别青冢,坐上出租车,掏出笔记本,翻阅着刚刚从昭君墓碑上摘录诗歌……昭君的故事早已定格在历史深处,昭君的形象仍然变化在文学世界。面对史书,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憧憬;面对诗卷,我们往往又可体现到历史的悲凉……
更多阅读
王昭君出塞的真实原因!! 昭君出塞图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自此之后两千余年,王昭君在国家话语和民间传说中都被当作汉匈两族和好的象征,同时王昭君的个人遭际也成为历代文人骚客们吟咏喟叹的对象。 正史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共有三处。 《汉书·元帝纪
昭君出塞:昭君与呼韩邪的爱情故事一
前言2006年底央视的重头大戏,我在2008年初才得以见到全貌。最初被这部戏吸引是扮演王昭君的演员。从来没见过的面孔,很美。其次就是有一场昭君出塞后与单于产生误会的戏。两个人都对对方产生了误解,于是昭君对单于讲她留在匈奴只是为了
风华绝代的王昭君为什么自愿出塞和亲? 风华绝代 电视剧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人。“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让自幼即有“沉鱼落雁之貌”美誉的王昭君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乎成了民族亲善和睦的象征。 据
湖北美女王昭君的悲惨结局家乡人知否 我的家乡在湖北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
《昭君出塞》李彩桦&罗嘉良版本之首尾主题曲 李彩桦王昭君
有一种爱——李彩桦当你的日子失去光泽五色花瓣也变得苍白有一个呼唤从命运中悄悄传来让柔情都投入到同一个所在沿着一条路越走越远你的寻找已落满尘埃有一个身影从人群中慢慢走来走过了大漠金色的草原有一种爱要你用一切来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