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ai按:下面这篇文章是从E度一个帖子整理而来,是一个华附女生出于感恩,以连载的形式将她的学习经历发上E度小升初版和大家分享,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所以也将其整理放在这里。若原作者有异议,我可以删帖或者设置隐私保护。再次感谢noralovedfdhf,原帖地址——回顾过去的十五年)
回顾过去的十五年
中考以后一直想写一篇回忆过去的学习与成长的文章,但是暑假里又是旅游又是上课,就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为了避免自己写了一半忘记还要写什么,暂且列个清单:钢琴,奥数,英语,小升初,中考,选择学校,其它……想想三年前初一语文老师布置过一篇写小升初的作文,很认真的写了,现在看看挺庆幸在事情刚过没多久的时候写了那篇作文,很多感受是只有刚刚经历了才明白的,时间久了也就渐渐忘了。趁着高中没开学,赶紧把这篇文章写了,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犹豫了一阵要不要把这些文字发上网,毕竟涉及比较多的个人经历,后来决定发在eduu一个网站,算是感谢小升初那年和中考那年eduu对我的帮助吧(其实我在eduu四年了,这个号是新注册的而已)。学弟学妹如果愿意可以参考一下,要是不喜欢就绕道好了。
一、钢琴
每次填表,我都在兴趣那栏认真地写下钢琴两个字,然后工作人员就会一脸的不相信:“不是你家里人让你学的?你真的喜欢钢琴?”“是啊,我就是喜欢啊!”现在的我会这样自信地回答人家。不过说真的,我学钢琴没有一天是爸妈逼着学的,一直是自愿自觉。这一点上感谢daddy&mommy的民主,好像从来都是我说学什么就学什么,我说不学你们也就算了。
最开始学钢琴是因为我家楼下就是琴行,每天路过四五次,每次听到里面的声音都是既羡慕又好奇。恰好我的小表哥也学钢琴,总是向我炫耀他新学的曲子。小小的我觉得那个黑色的大家伙好神奇,在上面用指头碰一碰就可以听到好多熟悉的儿歌,于是快五岁的时候,我主动像mommy提出了学钢琴的要求,至今已坚持了十年,除了小升初和中考因为没时间练习暂时停过课,我可以算是不曾放弃钢琴。(其实据mommy说我三岁多的时候曾经要求学过几天的钢琴,后来因为我坐不住,不愿意练习就没有继续。若是那时候mommy坚持要我学,恐怕我要恨钢琴和mommy呢!)
其实我的钢琴在同龄人里也就是平均水平,没参加过比赛,一年级寒假三级,三年级寒假五级(我侄子现在三年级,钢琴七级),五年级寒假八级(我表弟同学四年级就过了钢琴十级),初一升初二暑假英皇八级(大概略高于国内十级)。我最开始学钢琴是在楼下琴行,随便找个老师就学了,没学多久搬家到东山,又换了家琴行随便找个老师接着学。在第二个老师那里大概学到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班里一个学钢琴的男孩妈妈给我妈推荐了个钢琴老师。我妈问我愿不愿意换个老师试试,我很乐意(那时刚好学到快考五级的水平,开始厌倦了,不愿意练习也不愿意上课,但是我特好强,觉得表弟也开始学琴了不能被他超过,所以一直没和我妈说过放弃。后来考完英皇八才知道钢琴五级是个瓶颈期,大部分琴童都是在那前后放弃的,过了五级基本就能坚持下去了。)就到那个老师家上了一节,本来是一节课一个小时,结果第一次见面摸底课老师就给我上了两个多小时,课后还让我挑了小礼物(好像是贴纸还是印章吧,在那个年龄觉得这些是最好的礼物了),两个小时的课我一点也没觉得很久,倒觉得比平时时间短,没上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换了老师,虽然这个老师家比较远,要坐车去,但是我实在是不愿意在琴行学下去了。换老师没多久就考五级,那时又要准备考级又要改掉之前在琴行养成的坏习惯,经常一边练琴一边哭,我妈看着心疼,问我“要不咱不学琴了”,这回反倒是我不乐意,一边哭一边喊着“我就要学,你不可以不让我学琴”(好像我妈每次问我“要不咱不学xx了”我都立刻开始掉眼泪,然后哭喊“我就要学,你不可以不让我学xx”)
后来就挺顺利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便有时候曲子太难连不下来急的直哭也没动摇过学琴的决心,我妈说我过考五级那段时间瘦了好多,但是一直没放弃过。再往后的八级,英皇八级都还好,虽然练得过程比较辛苦,但真的再没想过放弃。不过初一考完英皇八也有一定的坏处,因为我那时抱着“反正最高级都过了,钢琴就不用那么抓紧了”的心态,结果初二一年钢琴就是断断续续的学,到了初三就基本没碰过琴,这个暑假才又把钢琴捡起来的。
二、奥数
我学奥数比较早,应该算是一年级就开始学了。那时候(04年)小学早上还是七点半上学(我三年级的时候才改成八点的),教育局也不管公立小学校外办学,所以DFD那时候有星河班(就是艺术体育科技语文数学等各种兴趣班的总称)和芝麻街外教课(放学以后直接留在学校再多上一个多小时的外教英语)。星河班的数学是有分班考的,把同一个一个年级不同班的学生打乱排,我那时候很幸运的考到了一班(就是所谓的重点班),而且第一个学期我们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渐渐多了)被分到一班,于是很骄傲的就去上课了,丝毫没有考虑过星河班的语文数学要占去周六半天的时间,而且上课时间比平时上学还早。在星河班的两年学奥数还是很轻松的,基本上只是上课和完成作业,再没有什么额外的学习。(印象中我小学前三年都是放学就在院子里疯,饿了才回家吃饭,吃完饭练完琴就又去院子里玩,很晚才回家,所以一直不记得那时候是怎么写作业的,但是我作业从来不缺交……)
后来我上三年级(大概吧,记不清了)的时候,教育局下令公办学校不能收培训费,星河班就消失了。那时候没有学而思,学奥数基本只能自己找老师,所以没了星河班以后我就停了半个学期的奥数课(不过自己买了《举一反三》学着玩,因为星河班也是用这本教材),然后我的数学老师就推荐我去一个在市奥校任教的老师家学奥数,从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认真学奥数,并且知道了市奥校。学了半年多就去考了区奥校(我后来才知道这是越秀特色,其它区好像没有)。那时候也没概念,觉得奥校都很了不起,所以考上了并且分到重点班以后特别得意,结果上了两节课就发现区奥校学得特别简单,于是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区奥校就没再上(再次感谢mummy的民主,我说不上就不上了),但是老师家的奥数一直没有停(一直在这个老师家学到考华附之前)。那时候越秀考市奥校只能通过区奥校报名,所以后面半年没上的我是没有考试资格的,好在我学奥数的那个老师是市奥校的,帮我报了名。
那时候奥数老师很看好我,觉得我考上没问题,就希望我进重点班,结果阴差阳错的——我落榜了。那时候录取通知书直接发到小学,我们班有两个平时学得一般的男生都拿到了市奥校的录取通知,结果我收到的那张是飞翔奥校的(学奥数的应该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不一定有华杯参赛资格)。回家以后我妈也愣了,我哭了好久,后来我妈和那个奥数老师联系了,告诉我去查了卷子,我的有一道题批错了,所以可以上市奥校(那时候觉得挺奇怪,但也信了,后来拿到华附省奥校的录取通知我妈才告诉我当时是通过那个奥数老师“走后门”去的市奥校。)
市奥校考试很多,然后每个学期末都会有调班,我第一次就调到了重点班(主要是当时没考上,受刺激了,回去就特努力认真),我到重点班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普通班考前三的我刚到重点班的成绩基本是倒数,不过好在一直在进步,到毕业的时候市奥校排名八十多(当然远不及提高J班那些前四十的大神)。我学奥数算是上的课比较多的,不过我后来发现即便是特别有天赋的那些男生上的课也不少,我这样天赋一般的上那些课真不太多。我到六年级寒假才开始上学而思,然后下学期两个月基本每星期都是:市奥校3小时+提高班2小时+奥数老师2小时+学而思3小时+学校培优2小时+某大学老师2小时+模拟卷每天2小时×7=28小时,平均一天要学四个小时的奥数,所以基本也不做学校作业了(DFD这点特别好,基本各方面特长的都有相应的免费培优,而且临近比赛可以酌情减免作业)。
我学奥数的目的特别简单,就是华杯拿个奖可以拿几张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二中广附一类),华附连考试都没想过),所以没参加什么比赛,好像只参加过市奥校组织的“走美杯”和一次“学而思杯”。而且——我一直到小学毕业都不知道有一个叫做“希望杯”的比赛,是上了华附以后才知道的。所以我备战华杯也特别努力——六年的学习只为了那一场考试。我在华杯官网上下载了初赛决赛的模拟题各近百套(好像基本上网上有的都下了,为此花了不少钱),不过最令我自己吃惊的是我从六年级上学期期末开始做,到考试前基本也都做了(做完放在一起是好厚的一沓,特有成就感)!大概进度是初赛前每天1-2套初赛,1套决赛,初赛后每天2套决赛。然后还很认真的把历届真题全部按正式考试的时间做了一次,把《赛前教程》在初赛前就做完了一次,初赛后又复习了一次。那时候也给学而思贡献了不少银子,虽然是寒假才开始上,但是后面的寒假班、秋季班、初赛冲刺班、决赛冲刺班、决赛冲刺加强版、考前讲座我是一次也没落下。
考试之前那个市奥校的奥数老师给我们奥数班上的八个同学估计奖项,说我肯定是二等奖,然后学校培优的时候请来的老师也说我是二等奖,再后来我妈查了我的市奥校排名是80多,就很确定我是二等奖的水平。于是初赛的时候完全没有压力(而且在市奥校考,一切都特别熟悉),很开心的像平时去市奥校上课一样就去考试了,考完出来自我感觉良好,对完答案是满分,暗自得意了好几天,心想说不定到时候能拿一等奖。
后来学校又选了四个“重点培养对象”每周五下午由两个奥数老师单独辅导,只有我一个女生,渐渐的就不再指望一等奖了——一起上的四个人里,我顶多是第三的水平。所以决赛那天我特别放松,心想就是把那张卷子做完然后等着领二等奖证书就是了,基本没有压力,去广雅考试的时候在车上也没再复习,只是检查了准考证和文具(这个习惯在毕业班尤其重要,那些重要的考试一场都耽误不起)。考完试不少人是哭着出来的——没考好,我坚决没对答案,而且特别开心——终于解放了。很快就知道了成绩(印象中华杯和小英都很快出成绩,只有华附入学考放榜很慢),不出意外——二等奖,所以也没什么惊喜,不过还是小小的自豪了一阵,尤其每次被老师叫去办公室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过我一直很小心,拿了通知书就塞进书包,只告诉几个好朋友——那时候大家都在专心准备民校联考(我们那年是最后一次统一一个考试,不分大小联盟),我不愿意让他们看着我的通知书着急。
但是奥数还不能放下,那时候市奥校重点班的基本都报了华附的入学考,我也不例外,抱着“试一试省奥校的水有多深”,“长长见识”的心态就报了。不过既然报了就不能不努力一下,那时候就不再上市奥校了(毕业了),学而思好像还有上,所以还在华附培训楼的“华附资优”报了语数英三科的培训和模拟考(不过后来考上华附以后学费全退了,所以算是没花钱上了一个月的课)。
考华附那天我妈和另外几个家长还在附近订了酒店的钟点房好让我们午睡,我那时候一点不紧张,以为:“反正只是玩玩,考不上的。而且考上了也不去,它校服那么丑,省实的礼服多好看。”,还觉得可以在广州住酒店,很好玩。考完上午的两门(不好意思时间太久都不记得是那两门了),出来就跟我妈说:“华附出得什么鬼题啊,难死了,没考过那么难的卷子,太可怕了。”反正一天考完就更是完全不抱希望了,回家准备和别的初中签约(详细的后面小升初再说),但是我其实还是挺想上华附的(不为别的,只是要证明自己),所以就等到了放榜。结果还真考上了,回家我妈告诉我的时候,我挺意外的,不过的确很开心。
至此,小学奥数圆满落幕。
三、英语
我四年级以前一直上芝麻街英语的外教课,因为是小学和芝麻街合作的,所以都是在小学报名,放学后统一去上课(一二年级直接在学校上课),但是后来上芝麻街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就取消了。芝麻街的外教课是每个班二十个学生,一个外教,一个中国助教,上课的形式主要是玩游戏,印象中每次下课都会发小礼物,那时候一点没有觉得是上课外班,只觉得很好玩,也没注意学了什么,但是我在学校的英语考试成绩一般都是中上(不过一直不算优秀)。再次感谢daddy和mummy的民主,我喜欢的课不管有没有明显的作用都一直支持。我那时候倒也很放得开,初生牛犊不怕虎,每次下课以后都还会和外教聊会天再走(那时候外教要等别的班下课和别的老师一起走,助教先走,我就待在外教旁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和外教聊)。其实想想自己那时候的英语水平应该还是很有限的,因为后来四年级寒假去澳大利亚夏令营的时候连日常生活都应付不了,但是我很勇敢的每次下课都多呆一会儿。好像我一直“崇洋媚外”,特别喜欢和老外呆在一起,所以每次都能多上少则十分钟多则半小时的“一对一”外教课(有时候还会是多对一)。每次有外教课我回外婆家都很晚,外公外婆就问我干嘛去了,我说在院子里玩(那时候觉得和外教聊天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不敢告诉外公外婆)。
后来四年级寒假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就要求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澳洲夏令营(2月份南半球是夏天),于是南方雪灾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孤独的在海那边哭着想回家。我妈说她每次接我电话听我哭都心疼死了,但是又不能接我回来。不过有时候人是要受到点挫折的,我一直觉得后来自己小英赛能拿二等奖与澳洲的那两个礼拜有密切的联系。那时候我们所有去的学生都在一个班学英语,大部分都是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四年级的只有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加拿大小海归。上课的时候我基本没有一句话是听得懂的,所以老师要求做什么我都是看看周围的人做了以后再跟着做,永远都慢半拍,在寄宿家庭也是什么都听不懂,还得人家很耐心的一件件事给我演示。但是那两个星期我的英语的确进步很大,从一开始的听不懂寄宿家庭爸妈说话进步到走的时候可以主动和寄宿家庭爸妈聊天。
后来五年级的时候没有芝麻街了,但我坚持要上外教课,就去英孚做了测试,当时测出来的级别是High Flyer4B,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班就没上。小学班上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在上树童,我就跟着去了,上了一年。树童每次课三个小时,外教才半个小时,然后是一个半小时的精读(英语课),一个小时的泛读(英文的科学课),用的是朗文的教材(后来发现华师附小也用的那个教材)。一年以后因为觉得外教时间太短,不喜欢,就又去英孚做了测试,结果是TB5A(不过现在已经换了课程体系,这个级别就没有参考意义了),对于准六年级学生来说算是很高的级别,于是就上了英孚。英孚的高级别课程是没有助教的,全英教学(其实没有助教提高才快,有助教反倒会产生依赖),每次课两个小时,也是觉得上课像玩一样,毫无压力,但是却不知不觉间有了进步。
五年级下学期期末有一天,我和另外两个英语比我好的女孩一起上学,路上碰见了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老师叫住她俩要说什么,后来犹豫了一下又把已经往前走的我叫了过去一起听,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小英赛”,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个老师去她家上课,准备小英赛(应该是觉得我英语不突出,没想叫我,后来又觉得叫了她俩让我一个人走不好,所以顺便让我听听)。于是暑假跟着她们一起去上了几次课,上完回家我就哭(嗯,学了六年奥数只有拿到飞翔录取通知书那一次哭了,学了一年奥英只有拿到小英赛证书那天没哭),觉得从来没学过那么难的英语,还要背那么多单词,而且同学又都那么厉害。于是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就放弃了。
我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上新东方的走名高(学新概念),最开始只是因为觉得没学过应试英语,想补一补,结果就从1A一直上到了3B结束(初一下学期)。所以算是把新概念一二都学完了(现在好像都是上学而思的英语了)
开学以后学校举行小英赛培优选拔(一开始全年级选48人,然后一次次淘汰到最后剩下12人参赛),结果毫无准备的我幸运的入选(倒是那两个一开始就被前英语老师挑中的女孩没选上),于是六年级新换的那个英语老师就给我妈打电话,希望我能在学奥数之余多准备准备英语,我妈觉得多一条路,多一重保障,就答应了,于是开始去老师家上小课(那个老师只挑自己觉得有希望获奖的学生去上课,不收其他学生),每次去上课我都从出家门哭到进老师家楼门,但是在我妈“放弃吧”的要求下一直固执的没有放弃(后来我妈说那是激将法)。但是因为华杯的缘故,我在奥英上花的时间不多,大概就是每周:学校培优2小时+老师家小课2小时×2+练习每天1小时×7=13小时,平均每天还不到两小时(不过也是要不做学校作业才能完成的了)。只有后来华杯决赛结束以后能够:学校培优3小时+老师家小课2小时×2+联系每天2小时×7=21小时,也只是平均一天三小时(显然不如奥数付出的多),后来成功以学校选拔第二的成绩参加了小英赛,拿了二等奖。
说实话我考小英赛比考华杯紧张得多,因为华杯考不好顶多是小升初再累点,若是小英没拿奖就是浪费了学校的名额——我们那届以前很多届都是十二人参赛十二人获奖。不过还好算是正常发挥,二等奖。
后来上了初中以后初一是英孚和走名高,初二就只剩下了英孚,初二暑假又去了趟英国,在布莱顿呆了两个星期,回国以后抱着玩一玩的心态考了雅思(IELTS),成绩出来一看还不错,总分6分,其中口语7分,证明了坚持上EF还是有用的(虽然考试前没觉得自己在进步)。
四、小升初
很不谦虚的说,我基本没有担心过自己上不了好初中的问题,因为成绩在班里一直都还不错,而且又在市奥校重点班(到了市奥校快结束的时候会有很多初中到重点班发参观邀请)。当时的目标是省实重点班(其实准确的说是数学班,最开始没搞清楚),因为东风东每年都有很多人上省实(我们班最后有13人去了省实,全班41人),而当时我最好的两个朋友都在东风东的合唱队(基本上东风东合唱队的毕业生都能考上省实本部的声乐特长,所以进了东风东合唱队基本就进了省实),所以抱着要与好友待在一起的心态,决定努力上省实。上省实有四个途径:1、电脑派位(几率小的可怜,我自然不会对此抱有希望)2、特长生(显然钢琴在这个年代已经不算特长,更何况其实特长生这行当水很深,具体的我一会儿再解释)3、找人走关系(需要父母强大的背景和经济实力,显然我没有)4.竞赛获奖(既然前三条路都走不通,这显然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正式开始记录我的小升初历程之前,我应该先讲讲关于特长生这条路我所了解的情况。虽然我没有走这条路,但是因为表弟和两个好友的缘故,还是对此略知一二的。省实的特长生是一定需要关系的(此处指艺术特长,科技特长和体育特长不很了解)!也许不是直接给学校或者考官老师塞钱,但是一定会要花钱买关系。虽然说东风东所有合唱队的成员都能上省实特长生,但那是建立在她们都在省实的合唱老师家上课的基础上的(虽然对于省实来说,声乐特长还是相对重视实力的,比管乐特长重视的多,毕竟它的合唱队世界排名第二)。我那两个好友最后都考上了省实特长生,她们最后特长生考试的选曲甚至选服装都是省实的老师帮她们决定的。而且考上省实的声乐特长生以后要签约加入省实合唱团,如果退出是要交四万的违约金的(我们那年的情况,不知现在涨价没有)。至于我表弟,没有找过老师就去考了省实的管乐特长,自然落选。
下面开始记录我的小升初历程。五升六的暑假我就隐约开始期待小升初,以为九月开学一切都会和之前五年大不一样,会有很多毕业的手续、考试什么的,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六年级上学期与之前的五年毫无区别,顶多就是有人开始抱着一本民校联考的历届真题开始努力的奋战(好像二沙岛育实附近有得卖,我当时也买了一本),一直到期末复习的时候老师提到这次期末考会占最后电脑派位年级排名的40%,大家才有了“要毕业了”的意识。我六年级上学期还没想过要参加小英赛,在华杯方面唯一的努力就是把《赛前教程》完整地做了一遍。
真正意义上的奋战是在上学期期末考之后,也就是寒假开始。那才叫真正的折磨——以往每个假期都会去旅游的我那个月连香港都没空去一趟。六年级寒假对于要参加华杯小英的孩子来说是个真正需要毅力的假期,那个假期的努力基本决定了最后比赛的水平(因为华杯初赛是三月底,决赛是四月,小英赛也是四月,寒假放完回校就已经快三月了)。印象中那个寒假的生活就是奥数课、奥数作业、华杯模拟卷,累了就背小英赛的英语单词(因为老师打电话给我妈希望我参加英语培优然后努力挺进小英赛),那是我最辛苦的一个假期,但也是最幸福最充实的一个假期。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不能坚持小学坚持了五年半的十点钟上床睡觉以及上床后阅读十五分钟的习惯,从此十一点以后才睡觉,上床立刻就睡着了。
从下学期开始基本就是按照中学生的作息时间生活了,以前上学电梯里碰上的都是同龄的小学生,下学期因为数学英语培优的缘故要提前到校,于是电梯里碰上的就变成了穿着省实校服的哥哥姐姐,那时候真的是晚睡早起,不过天真的以为坚持完小升初就好了,后来上了初中才发现晚睡早起是在正常不过了。
拿到华杯二等奖的证书以后就不断地收到各初中的录取通知:二中、十六中、华美、广附。以及一些初中的邀请函(就是考虑录取的):省实、执信(本校委培,我们那年挂番禺学籍)。那时候二中是可以进火箭班而且有奖学金的(一万还是两万不记得了),但是我以为应元比二火好,不想去,后来才知道二火>应元>二中。执信虽然发得是邀请函但是我妈咨询以后被告知只要交定位费就可以去。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选择了二中火箭班保底。
小英二等奖的又收到两封录取通知(十六中、华美,这两家都有两份录取通知)和省实的第二份邀请函。(我们那年的情况是:华杯一等>华杯二等=小英一等>小英二等=华杯三等>小英三等,小英三等就基本没什么用处了)
Mummy当时把我的资料放在了省实门房,后来接到省实招生老师的电话说可以交2.5万的择校费进数学班(好像只有华杯一等、华杯二等+小英任意奖、华杯三等+小英一等才能接到电话,小英一等也可以但是是英语班,据说英语班的英语平均分一直没有数学班高)。但是当时的我已经被市奥校重点班的同学们影响的很想上华附,而且又觉得去二火可以挣钱为什么要去省实交钱,所以迟迟没有去省实交钱做最后决定。那时候真的很忐忑,担心若是没考上华附会与自己多年来梦想的省实失之交臂。还好省实毕竟是名校,不愁生源,后来见我迟迟不肯决定就很大气的答应把名额保留到华附出录取结果之后。
印象中华附考试是我小学六年考过最难的一次了,不仅奥数远超出华杯水平,英语也比小英赛略难(而且给要考华附的学弟学妹提个醒,华附入学考英语的听力部分口音很重,非常难以理解)。华附的考试分上下午,所以mummy和其他几个家长一起在附近的酒店订了钟点房。那天上午考完我和daddy&mummy去马路对面的真功夫吃饭,我和他们说不用等结果了,去省实交钱吧,卷子难得要死,肯定考不上(但是至少没有出来就哭,因为本来也只是想试试水多深)。他们安慰我说没关系,我已经是市奥校重点班的了,我觉得难别人也不会觉得简单。当然我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考不上(但是因为两个好友都已经省实特长生预录取的缘故,我一点也不对此感到失望),于是下午的考试就只是抱着“不能半途而废”的心态轻松应战,也许因此超常发挥了吧。
总之最后奇迹般的拿到了华附的录取通知,省实老师再打电话来问我去不去交钱的时候就很抱歉的拒绝了。至此小升初圆满落幕,后面同学们努力奋战民校联考的时候我就开始和我妈奔波于各旅行社咨询暑假欧洲旅游的事宜,最后约了另外三个省实声乐特长已经录取的同学和她们的家长一起去欧洲。于是就有了一张没用过的准考证:荔湾广雅。当时放弃了一派和民校联考,我们本来让我两个都试试的,但我坚决不肯浪费别人正盼望的名额,就放弃了。
小升初心得:
1.小升初没有贪心的机会,各个学校都会很精明的把报到日期安排在同一天,必须有个取舍。(而且很多学校会要求交定位金,不去不退,所以最好有明确的目标校)
2.选择了一条路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哪怕看不到希望或是受尽打击。(我准备小英赛那时候常常是一边背单词一边哭,但是坚持下来还是有二等奖的好结果)
3.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最好各种考试开考前就对结果心里有数,这样考试的时候不会那么紧张。(华杯可以通过市奥校排名,民校联考可以通过历届真题成绩,华附可以综合自己的华杯成绩和小英赛成绩)
4.不要奢望不痛苦的小升初,小升初总是很折磨人的。(除非家长有强大的背景并且愿意出银子买学位,但是那和自己付出以后得到学位的感受是不同的)
五、初一初二(中考下篇再写吧,太多了)
我知道这个话题发在这个版块好像不太合适,但是也没必要为了这一个部分再去中考版块重新发个帖子,就一起发在这里好了。另外,如果是奥校新初一的学弟学妹,这段可能更有意义一些,因为初中阶段奥校的教学模式和外面还是很不一样的。
初一:
数学——第一次入学测验就不及格,考的还不是初中内容,是小学奥数。从此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在省奥校,不是普通初中了。华附一入学就会发初中三年的数学课本(好像初二下和初三下是后来发的,但都是提前了),但是老师上课基本不会看课本,一般都是发讲义。课本里的基础概念往往是一带而过,很多内容是要学生自己看的,上课会涉及比较多中考考不到的竞赛知识。
语文——老师上课讲得天马行空(这也是华附特色),完全是文化知识普及:一篇课文讲三节课,作家背景一节,写作背景一节,拓展知识一节。于是考试的时候基础题扣分一扣就是一二十,阅读写作倒还可以,但是也远远无法弥补基础的短板,后来才发现成绩好的同学不是在校外补课就是自己做了很多练习题的。
英语——第一次测验完全做不完,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高中试题(但愿新初一的学弟学妹不要看到这一句,按照惯例这是中考后老师才会告诉我们的)。华附初中有三个英语老师,一般都是一个老师带三年,我们的老师(也就是今年入学的学弟学妹们的英语老师)是在讲完课本以后加复印讲义内容,另两个老师用的是《新概念2》(好像初二初三会学到《新概念3》)和《中学生百科英语》。
政治——我们只考中考要考的内容,所以初一考试范围很窄,只要认真按老师发的提纲背清楚就没问题,初一两次期末考都是年级第七。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买《状元笔记》之类的教辅书,广州中考不是按照课本的内容和顺序来的,一般的教辅书用不上,要买就选择“广州中考总复习”一类的书吧,我那时候买的到现在都没看,全浪费了。
地理、生物、历史——推荐辅导书:《状元笔记》,用过其它《三点一测》、《中学教材全解》一类,觉得还是《状元笔记》最清楚明了,而且内容充实,不会遗漏非重要知识点。地理是最喜欢的一门非中考考试科目,因为老师板书很清楚,对笔记要求也高(初一某些科目会抽查笔记的),所以笔记很清晰,考试前课本、笔记、《状元笔记》全部看一遍,把大部分的地图都记清楚就差不多了,印象中地理一直不曾低于平均分,有时候能考到前三。生物还好,平均分左右,一般也就是复习课本、笔记、《状元笔记》,但是因为我做实验总是不敢下手(解剖鱼什么的,凡是见血的我都躲开),所以很多内容印象不够深刻。历史属于我除了体育以外的最严重短板——成绩基本是65+到75-,没上过平均分,所以也没什么经验和学弟学妹分享,只能说硬背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对我来说),但是《状元笔记》依旧是拯救成绩的秘方。
初二:
数学——成绩一直在离平均分不远的地方徘徊,但就是上不了平均分。后来事实证明只完成学校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华附的学弟学妹们:《初中数学竞赛教程》和《初中数学竞赛新方法》两本书至少要完成一本,想要考数学组的话还要再加码。
英语——慢慢适应了华附的考试方式(其实英语这门学科逼一逼进步很快的,适应起来应该比数学容易些),至少考试的时候不至于做不完,有时候做完还有时间检查。经验是一定要一边做听力一边做后面的笔头部分(到后来熟练了以后可以在听力期间完成单项选择和单词词组,做完听力只剩下四篇阅读和语法完型,时间就充裕多了)。
语文——上课依旧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建议学弟学妹如果也遇到这样的老师趁早自己加码,多做些基础知识练习(一般这种老师的学生阅读和写作倒差不到哪儿去),不要像我似的到了初三才开始补前面两年落下的内容,初三真的没那么多时间。
物理——初二电学(现在初二学力学,初三才是电学)学的还好,大概是班前十。初中物理其实不难,细心一点能避免很多错误。物理和化学一样,都不很难,但不能掉以轻心,一个知识点不明白就会导致后面中考复习时极大地麻烦。
政治——考试内容大幅增加(虽然和初三比还是小菜一碟),背的内容多了有时候会混淆,一般的课本配套辅导书对广州中考是不适用的,我们初二用的是《集结号——广州中考总复习》,感觉还是本不错的书。
三门副科——大体与初一情况类似,不过地理生物在下学期期末有结业考,好像是说考到不及格的话中考时重点中学有权拒绝录取,但是会比学校平时的考试容易很多,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考到90+。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如果你很不幸和我一样在体育方面毫无天赋,跑400米都要喘半天的话(好吧,其实严肃的说是男生1000米超过四分半,女生800米超过四分钟,因为据说我们这届因为是实验的缘故,标准很低,以后会要求更高),最好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开始练体育,而且要找一个狠心的教练(我的第一个教练很nice,所以毫无长进;第二个教练每次都练得我快疯了,但是提高真的很大),中考这种事,对自己狠一点才有结果的(这一点我吃了很大的亏,体育最后才51分,当然像我体育这么烂的人不多,我目前还没见过)。
嗯,下一篇正式进入中考周期。
六、中考
正式讲中考之前,补充一下——才了解到这届奥校初一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初三那个老师,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跟着学校学语文,这个老师绝对耽误不了中考奥考。
现在正式进入中考周期。(本文部分内容涉及广告,不喜欢的可以无视)
华附初三没有补课的习惯(其实是“温水煮青蛙”,从初一开始就每周六比别的学校多上半天,所以到了初三还是上半天就觉得没补课了。),所以是九月份才正式开学(在华附初三总是很容易被遗忘,学校大会提到毕业班的时候经常只是指高三,仿佛初三不是毕业班)。开学以后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自习课几率好了很多,初一初二的时候每节自习课都要老师进来批评好几次,上了初三以后,自习课的时候课室里安静的我都不适应了。华附初三上学期没有期中考,只有两次月考然后就是期末考。初三第一节自习课,我就在笔记本上花了个表格,要填的是中考的目标分数和每次月考模考的成绩。那时候很傻很天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设了个750的目标,而且还是建立在体育40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文化课710分(现在看来这成绩离状元也不远了)。
语文:
前面提到过我初一初二语文基本处于没学的状态,于是第一次月考——语文114。而那次月考只考范围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初三上学期课本的前半本),而根据目标,我中考语文应该拿130才能弥补我体育的不足。于是,开始很认真的从初一上册开始一本书一本书的复习(很多课文复习起来和预习感受相仿),第二次月考总算是稍有长进:127。中考语文复习推荐一本书:《广州市中考语文备考训练精选》,橙色封面的,好像只有淘宝有得卖(很抱歉,我那本已经给表弟了,所以没有照片)。很庆幸初三碰到了非常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每天早读进行古诗文小测,课前还有五分钟基础知识小测,终于用了一年的时间补回了我初一初二荒废了两年的语文。学语文(基础知识)真的没有捷径,除了一遍一遍的看、读、写直到记住以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至于阅读和写作,过去十几年的阅读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考的基础,技巧什么的所有老师都会讲,就不在此啰嗦了。但是我的作文成绩很不稳定,遇见会写的话题可以拿到五十四五分(中考作文满分六十),不会写的题目一下就掉到四十分出头。于是中考失手,只有121。(以个人的惨痛经历教育学弟学妹,中考千万不能有短板)。
数学:
很抱歉,虽然我是奥校毕业,但是中考数学真的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实在是对不起人民群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太懒了,如果把做完分应该会高很多。我中考买了各种书,塞了满满两个书柜(当然最后很多都没做完),又参考了身边同学(比如我考上奥班物理组的一名年级第三的好友),终于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书,问题在于我初三一年不够努力,没能把好书都做一遍(不是不可能,我那个好友就基本做完了)。在此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和《百题大过关》(除了思品每科都有),西藏出版社的《天利38套》(这个最后才用得上),推荐给学弟学妹,就省得大家和我一样花冤枉钱了。
英语:
这科的中考成绩总算是能拿出来见人的了,虽然也不是很高:148。经验是中考英语真的很简单,希望那些目标四大或是前六的学弟学妹不要仅仅满足于中考(上了高中会很吃力),尽量做一些高中的阅读、听力练习,中考时只有认真仔细大概都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这科就推荐一本书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初中英语语法革命》(和语文那本雷同,都是市面上基本找不到的书,我是直接去出版社买的)。
物理:
我的物理学的很奇葩,在初三下学期之前基本是90+的成绩,然后到了初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突然间就什么都不会了,于是去精锐教育补了五次课(真的只补了五次,我把不清楚的知识点列出来,排了每次课的内容然后给老师,五次课就全部搞定)。精锐是我在学大、智康、新东方等众多一对一辅导机构总走访一圈以后挑的(我上课很挑,一进到那种好多桌子,每个桌子一对师生的大房间就觉得不想学,于是选择了能有单独包间的精锐,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物理没什么辅导书推荐,大概就还是《天利38套》吧,做套卷然后查漏补缺就好。
化学:
我的化学学的和物理一样奇葩。初三第一次月考及之前都是90+,第二次月考突然就跌到了68,而且一直到期末考都还是不到70的成绩。那时候真的是不知所措。后来寒假就去精锐教育补了五次课(是化学先在精锐补了,觉得效果很明显,所以最后五月份补物理的时候才选择了精锐)。然后病急乱投医的,又在学而思报了寒假化学尖子班(很奇妙的我做学而思的入学考卷的时候异常清醒,所以成功进入尖子班)。后来开学以后第一次测验化学就又90了,被老师狠狠的表扬了(当时那叫一个得意啊)。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在学而思上春季班,很幸运的抢到了苏欣老师的班级。我上过几节大名鼎鼎的“艳妃”老师的课,但是显然:一向一本正经的我更倾向于苏欣老师每次都能基本填满讲义而且相对“艳妃”严肃一些的教学方式,于是就很HIGH的一直和苏欣老师学到了最后。(不是“艳妃”老师不好啊,别误会,“艳妃”绝对是个好老师,我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上“艳妃”的课)。
政治:
这是我中考最引以为傲的一门了:91分。众所周知政治上九十是一件灰常困难的事,事实上我两次月考三次模考政治的最高分也不过89。但是因为我们政治老师(班主任)要求严格而且我有特别在意她对我的看法的缘故,我的政治一直是很认真踏实的学的。政治这门课其实不很难(至少没有难到要拖其他科后腿的地步),虽说是开卷考,但是什么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在课本(指导书)那一页都要心里有数,不然考试根本来不及。基本上只要肯下功夫背政治,最后都能保证不拖后腿。政治推荐两本书:《集结号》和《导学精练》(我们是学校统一买的,所以我也不知道购买途径)
体育:
这门我算是吃尽了苦头。我目前还没见过体育和我一样差的,所以就不分享什么了。唯一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对自己狠心一点!(如果你做不到的话,站内信我,我给你提供一个魔鬼教练的联系方式)
到此为止基本已经写完了,后面还有选学校一篇,不过应该会比较短了,谢谢那些能够坚持读完所有内容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我知道这14000多字很啰嗦,很随意,谢谢你们的支持!有什么问题就在这个贴子里问吧,我知道的一定回答大家,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七、选校
这篇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发,因为很多个人观点恐怕会引起争论,大家不论同意与否,都看看就好啊!
幼儿园:
真心觉得择园意义不大,那么小的宝宝,想在幼儿园学什么呢?但是一定要找老师负责任,品行好的,越是年龄小的时候周围人的品行对宝宝影响越大。幼儿园那个年龄的小朋友模仿能力很强,那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真的会伴随我们一生,所以幼儿园阶段的重点是品德的教育,学什么真的不重要!我上的两家幼儿园都是我家楼下的公立园,我爸妈说我家从天河搬到东山的时候,新家楼下的幼儿园说大班不招插班生,让我重读一年中班直接上小学,我爸妈都答应了,觉得只要老师负责任就行,反正在幼儿园也不学什么。不过,后来老师觉得我个子太高,怕我在中班欺负别人(我怎么会呢?),还是让我读了大班。
小学:
择校这件事,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遇上好老师(择校不过是为了增大遇上好老师的几率罢了)。我读的东风东,自然认为东风东是极好的(如果不考虑竞赛成绩,我觉得东风东比华师附小都强)。
别的小学不了解,暂且只说东风东。我家本来属于楼下某小学的地段,但那时候那所小学还是市一级(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才升为省一级的),爸妈为了让我读个好点的学校,就把我的户口转到了外婆家,于是成为了东风东的地段生。一直觉得东风东特别好(也有可能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极好的班主任),基本上所有方面的特长在东风东都有发展空间:无线电测向队、民乐队、管乐队、合唱队、田径队、舞蹈队、奥数培优、英语培优、语文培优……
不得不提的是东风东众多的课外活动,很多家长觉得那些“耗费了大量时间彩排来给领导看”的活动一无是处,我曾经也这样以为。但是毕业以后才发现那些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大课间……)虽然耗时间(六一汇演前常常下午停课排练),但却是锻炼集体意识和吃苦精神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更何况小学的课程相对较松,小学不抓紧多参加几次大型活动,中学就更没空了。
初中:
在学校整体水平越高越好高的基础上,再选择离家近的。不要理会外面把学校传的多可怕,问问自己身边在读的朋友对学校的评价才是王道。此段只讲华附、省实本部、育实和广外(其它学校了解的不多,希望了解的回帖问我吧,知道多少答多少。)
华附:前文中已提到过无数次的学校,我向大家保证华附的学生不是书呆子,批评华附书呆子的绝对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心理,能考上华附,心理素质过关的放心上,绝对不后悔!(但是走关系上华附就没必要了,上课听不懂,反倒耽误了,还不如上个合适自己的学校)
省实本部:鱼龙混杂,但总的说来还是可以的(当然各班之间差异很大,很多家长交钱择班的)。因为小学同学有近一半在省实的缘故,还算是比较了解吧。省实的重点班没的说,绝对的好,而且数学班尤其好(英语班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如数学班,由此可见其实数学班是重点班,英语班是次重点班)。至于普通班,省实的师资绝对是信得过的,只不过身边的同学就不好说了(我有个朋友在她们那届据说是最差的一个班,她说班里有打架把鼻子打断的,也有躲厕所抽烟的)。省实和华附一样,课外活动奇多,也挺锻炼人的。
育实:这所学校嘛,中考成绩毫无争议的优异。至于说育实太应试什么的……我目前没发现,身边育实毕业的同学都还好,不过可能压力会比公校大些吧。我有几个小学同学在育实,现在班里也有不少育实的同学,都说育实其实很好(具体我也不了解)
广外:个人建议能考上广外的孩子们考虑民校(根据过去三年情况,最新情况不知道啊!)……我不是广外粉,不是广外黑,我只知道身边上了广外的都不喜欢广外。A女生是我市奥校同学,在重点班屡屡获得第一名的殊荣,小升初失手没考上华附,于是去了广外。只读了一个学期(还是一年,不记得了)就转学去了中大附,她本来就是瘦瘦小小,身上没什么肉的那种女孩,去广外读了一段时间居然瘦了10斤(她妈妈说心疼坏了,赶紧转出来)。她说广外的饭堂非但不好吃,还时不时就罢工,南沙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又没什么别的东西吃,总饿着,转到中大附以后觉得好幸福。B女孩是我初三练体育时认识的,说广外除了生源特别好,可以尽可能往好处想以外,别的方面就只能尽可能往坏处想,说她们还没有400米跑道,练习中考体育只能绕着湖跑,操场地面坏了也没有维修,就那么一直坏着。她说广外的二外课其实也学不到特别多,上课有外教,但是她们都是用英文和外教交流。不过这两个女孩都是自己很努力的那种,现在都在华附。也许这段有点偏激,但真的是我了解的情况,请多多包涵。
高中:
这个没什么好讲,按照自己的水平尽量往好学校考就是了,四大当然是最好,但是接下来二中六中,铁一广附也都是好学校,水平到哪就上哪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