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影评:
更多>>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三张纯真的脸、一些纠缠的谎言、唯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编织成了《花与爱丽丝》的故事;畅快地傻笑、淡淡地触动、不沉重地流泪、说不清地惆怅填充着我这个看戏的傻子戏里戏外的2个小时。
HANA(花)和ALICE(爱丽丝)是两个要好的初中生。花喜欢上了学长玛君。为了得到学长,花向学长编造了他因为部分失忆、忘记了他们是恋人的谎言。后来,学长发现了花电脑中有很多自己的照片,觉得疑惑,向花置疑是否有欺骗。为了圆谎,花声称那是玛君前任女友爱丽丝拍摄的。爱丽丝作为花最好的朋友,自然地成为谎言的帮凶,也渐渐进入了玛君的视线。后来,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的:爱丽丝和玛君也发生了感情。面对爱情与友情、面对真实和谎言,三个年轻人如何取舍和选择不断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老套,只不过主人公是年轻人罢了。可是,在导演细腻的笔触下,那些青春的回忆却一一展开。
孤单的滋味
为了维护谎言,花与爱丽丝不得以装成陌路,连见面也要伪装成仇人。
爱丽丝一个人买蛋糕,会被朋友问:“怎么就你一个人?花呢?”“你们吵架了?吵架是不可以的啊!”爱丽丝无言,只好不说话。
花上舞蹈课,也会被朋友追问是否和爱丽丝吵架了。“不是拉。”花否认。“那你们没有吵架?!”“也不是拉。”“那是什么吗?”队友叽叽喳喳地不依不饶。“说不好,说不清楚了。”约定好的不能见面,就是不能见面,即使是为了一个很荒谬的理由,这就是我们青春的原则。思念一定是存在的,所以,那些朋友的关心也会让花与爱丽丝手足无措,内心充满了折磨。
爱丽丝和父亲见面分开后,爱丽丝孤单的身影从画面右边缓缓走向左边,音乐忧愁地响起,我的心开始飘雨了。那种青春的分别谁说不痛呢??因为年轻,我们无法清楚得弄明白自己莫名伤感的原因,我们无法用眼泪表达,可不代表这种分别的痛不存在啊?
我想起那个傻傻的自己。初中,我和LILY因为很小的事情,赌气吵架。一方面,我们都要面子,坚持着,装着无所谓,拒绝向对方妥协。另一方面,我又出奇的恐慌。有一天,郁闷到极点后,我的情绪爆发了,在屋子里埋头大哭,并且越来越伤感,没有丝毫停止地迹象。爸爸妈妈都被我弄糊涂了,没有骂她呀?这是怎么了呢?很久,我才说:“LILY不理我了。她不理我了。我要永远地失去这个朋友了。”得到理由的爸爸妈妈显然释然了,他们说了一些开导我的话就不理会了。可是,他们怎么能体会我当时的痛啊?!在大人眼中无所谓的,这是小孩子的游戏,什么都能解决,即使失去了,也还能好好地过。可是,在我,那个当时的孩子,这就是天大的事情!!我会固执地认为“失去”就是一辈子那么久,就是任何机会都没有的。我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孤单当中。和花,和爱丽丝一样,初中的我也第一次体会了“分别”的滋味。
三个人长大了
帮花圆谎,爱丽丝第一次走进了玛君的视线。不断强化这样的谎言,爱丽丝走近了玛君的心。
沙滩上,花与爱丽丝一起,帮助玛君“回忆”。后来,爱丽丝提议一起玩那个“曾经玩的游戏”:谁先找到红桃A,谁就获胜。爱丽丝找到了。她说,她要的奖品就是自己可以和玛君在一起,而花离开!!花紧张地挽住玛君的胳膊,大声地说:“不可以!!”爱丽丝灿烂一笑,然后扭动腰身做搞笑装,说:“开玩笑的拉!”转身继续走,留下傻傻站立的花和玛君。那一刻,爱丽丝长大了!
学校的表演晚会上,花发现了玛君藏在钱包里的红桃A,她说:“分手吧”,离去。后来,表演者缺席,和玛君是同学的学长央求她回来救场。花匆匆忙忙地跑向舞台,再次面对玛君。“帮我扎一下带子(和服的腰带)吧。”花淡淡地说。然后,整个画面充满了花那张挣扎的脸。“如果你喜欢爱丽丝,就去和她在一起吧,别错过了机会。爱丽丝是个好女孩。对不起,我对你说的谎话。”短短地几句话,花断断续续地用尽了全力,才在强忍地啜泣中完成。那一刻,伴随成长的阵痛,花也长大了。
“你从来没有说过,喜欢我”花最后坦白。
“我说了”,玛君淡淡地说强调,系好花的腰带,拍拍她的肩膀:“不要瞎想了!首先,先演好演出吧。”玛君也长大了。
花和爱丽丝两个人的友谊、花与玛君的交往、花与爱丽丝分开的寂寞、三个人的纠缠、最后花与爱丽丝重归于好,《花与爱丽丝》的剧情在稳步中流畅地推进,导演没有浪费甚至一个镜头。同时,影片的画面唯美、音乐和谐,对白也相当精辟。
影片的主题应该是写“成长”的。对于花的描写主要是围绕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平衡;对于爱丽丝,则丰富得多:友情、爱情、对姐姐的谦让、与父亲之间的隔代感情、对于工作不计较地努力等等。影片中细腻的细节多层次地烘托成长的主题,却又彼此不混杂、也不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