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小说 心理描写 拖沓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中窥见到一幕幕人生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剧烈搏斗的活剧。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他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茅盾一向认为,自己的创作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他曾说:“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作为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作家,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样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茅盾所吸取的,正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所善于概括“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史诗风格的精髓。2因此,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在外在行动上能够充当各种社会关系接触的“媒介”,而且是最“具有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物,他们的思想矛盾与心理冲突,往往典型他代表了所处的社会时代各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矛盾和斗争。当然,茅盾不仅吸取托尔斯泰的艺术经验,而且广撷博采其它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融汇在自己的长篇小说的独特史诗风格之中。尽管他“更爱托尔斯泰”,却也十分喜欢大仲马、狄更斯、司各特、巴尔扎克等著名长篇小说作家所创作的“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更是融汇大家之长,可以说是把巴尔扎克长于写环境的特点融于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之中。但茅盾是取精用宏,多方吸取他人艺术经验,却不是“仿造”,而是摄取精华,化为自己的身办公,升华为独特创造。

茅盾作为我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评论家,他对新的文艺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颇为娴熟,早在一九二一年,茅盾在对近代文学的剖析中,就已经注意到“心理分析的精研”是它的特点之一。因为|“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要素”,3加之茅盾在实际革命运动中曾广泛地接触过各种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因此他不仅对她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十分的熟悉,而且他与作品中的人物曾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和命运遭际。所以,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的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幻灭与追求,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而他早期形成的这一特点,很显然地,亦贯穿在他后来的一系列长中篇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茅盾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

茅盾小说探索人物心灵的艺术是多种形态的,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分析以下几点:

意识流手法。

茅盾早期短篇小说采用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是得心应手的,并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作者将传统的叙述描写和“意识流动”的写法融为一体,构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兼收并蓄西方色彩的风格。

茅盾早期往往采取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性格的特征,塑绘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凸现深刻的主题。例如,《创造》的主人公娴娴思想性格的变化,就不是用正面的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她的丈夫君实在床前后一小时左右的大段内心活动,回忆和室内凌乱的衣物、书籍和不中不西的陈设等人物周围环境的渲染,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这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是以君实在某一天早上的回忆,梦幻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来贯穿的。茅盾早期的六七个短篇,却更多受益于托尔斯泰、明白地显示托尔斯泰式的心理分析的特点,不过,在这些作品中,同时亦有巴尔扎克的影响。

2、精彩的长段心理描写

一般说,长段的心理描写,给人沉闷之感,但茅盾的《蚀》,恰恰是以长段心理描写见长的,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不仅结合着“人物过去的接触的具体活动来写”,而且还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客观解剖和人物内心冲突甚至精神幻象等多种手法,使之有机地结合在长篇心理描写里,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使人物心理描写有纵深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化了。

最突出、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幻灭》中对慧的一段长篇心理描写,那是从她夜晚和抱素在酒馆和公调园情回到寓所躺下后开始的,作者写她辗转难寐,于是往事泉涌。第一层是身世的回忆:“哥哥的玩固,嫂嫂的嘲笑,母亲的爱非其道“和”自己的风流逸宕”在对比中,激起青春将逝,归宿何在的感伤。第二层则着力渲染慧由伤心而愤恨而诅咒一切的疯狂心理:“她发狂似的咬着被角,诅咒这人生,诅咒她的一切经验,诅咒她自己”。至此心潮达顶点,然后转入对未来的憧憬,及短暂的憧憬之后回到现实时激起的更大的焦躁。至此作家抛开人物自身的感受而转入客观描写,写她“头盖骨痛得象要炸裂”;“直到她发昏”。然后把她引入梦境。第三层写梦境是和过去的男人的冲突与现在与抱素的邂逅这两种经历的交织,而以过去受男性欺凌留下的痛苦记忆为主,构成一幅近似精神幻象恐怖画面。描完这最后一笔又把慧引回现实。第四层才写慧进入了较为清醒的盘算定夺阶段,她断定抱素不值得爱而决定了自己的对策;她恢复了“刚强与狷傲”的态度后重新肯定了“第一次被骗”后确定的“对于男性报复的主意”是不错的。于是彻底摆脱了噩梦的袭击而重又振作起来。慧又恢复了她的玩世不恭、刚强狷傲的本来面目,这由许多手法组成的长篇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一次短暂的心理剖析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慧由过去发展到现在的个人身世之性格历史;真实地展现了慧的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把她形成的那带点病态的男性报复主义的主客观原因也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于是人物性格就油画般地立起来了,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立体感。

3、情景交融,再现人物内心世界

《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少独立进行静态性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这在《春蚕》的第一部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一部分中,大致写了三种情景,相应地刻画出了老通宝的三番心理变化。

其一,是由春景中纤工挥汗劳作引发的;其二,是由小火轮的出现而引起的;其三,是由孙儿小宝的出现引发的。这三种情景,三番心理变化又是和谐统一的。它们都被茅盾统摄在对老通宝“心态”与清明之景的贯通融合的描写之中。其内容既丰富繁复,巧于变化,又特别自然舒展,毫无板滞,生硬之处。从而十分真切细腻地再现了老通宝的心灵。

4、动态性的心理描写

茅盾的小说注意吸取中国古典小说的手法,透过人物的行动、对话,从动态性中展示人物心理的变动过程,或者不妨说是间接的心理描写艺术。这种描写似乎更直朴,更本色,更接近客观的实在性,更生活化,但就艺术表现来说,它是返朴归真的洗炼的艺术,所以就越加蕴含深远,耐人寻味,这些妙处在茅盾小说中是不乏例举的,例如《子夜》第五章吴荪甫和林佩瑶的一段对话的心理刻画,就颇引人入胜。这是双桥镇失陷后的一天;也是吴少奶奶见到雷参谋缅怀他们罗曼史的后一天。早餐后吴荪甫怀着“不是那么单纯”的心境看报纸;吴少奶奶则以一种说不出的幽怨与遐想坐在他的对面,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各怀心事,尽在不言中。蓦地吴荪甫搁下报刊,一声冷笑:

佩瑶!——你怎么?——哼,要来的事,到底来了”这句话作为吴荪甫此时此刻的内心自白的内涵是丰富的:愤怒、痛惜、抱怨……充分地表露出来;然而,它的妙处在于一语双关,在于触动了吴少奶奶的隐痛、幽怨,并且以为她的罗曼史已经被丈夫觉察到了,因此,在心中掀起了波澜,她没去说话,只是脸色立刻变为苍白,心头卜卜地又抖又跳,神气变得异常难看了。这种行迹,对话的描写,似乎不在写心理,它含而不露,却又无处不捉住人物的心声。接下去吴荪甫带着质问的意味说: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小说 心理描写 拖沓

“佩瑶!”怎么你总不开口!你想些什么?

“我想——一个人的理想迟早总要失败!”

“什么话!”

这两句话,又是双关性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灵,显然,在吴少奶奶来说,是对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幽怨和更为复杂心情的结语,是对自己的命运的抱怨和不平!但是,在一心想着家乡、双桥镇、事业的吴荪甫说来,似乎又是针对他发的一句不合口胃的冷棒!他是作为贡献给自己的敬酒,罚酒接过来的,因此回敬说:“什么话!”

这就可见,这些从动态中揭示人物心灵的手法,似乎不着印迹,却妙趣深藏。如果作家不是透辟地把握住他的人物,不是捉住人物特殊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难于把人物的心灵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

5、以象征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子夜》第三章写是吴少奶奶因吴荪甫和杜竹斋出去的一阵汽车声引起对自己的身世的回忆,忽然被关在笼子里的鹦鹉的一声叫所打断,接着是她青年时代觉得象“慧星”似的雷参谋的到来,雷参谋一番甜言蜜语,使她醉迷般地扑到他胸前,拥抱着接起吻来,突然,那鹦鹉又“哥哥呀!”的一声,把她象对梦中惊醒猛地推开雷参谋,抱着那(少年维特之烦恼)跑到楼上倒在床里流泪了。“鹦鹉笼”作为客厅的装饰固然十分适宜,然而它表现的艺术美则更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她虽然过着豪华物质生活,却又不能不时时抚摸着这失去了“自由”的伤痕,她不就是金丝笼里一只美丽的鹦鹉吗?

6、精微准确的“心理解析”

运用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是茅盾小说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这个特色在心理独白小说《腐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部小说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通篇以主人公的自讼自辩,自我解嘲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并且始终以人物“意识流程”作为内在线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开展故事情节,作者从未下过“按语”。而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时,它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除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之外,还不时插入一些回忆、联想、幻觉、梦境和逻辑推理。比如在第一则日记里,便以赵惠明的回忆和联想来描述她的身世经历,同小昭和希强的“特殊关系”以及她对个人前途的憧憬等等,从而使读者既可了解她步入歧途的原因和过程,也能看到她的矜持、放荡、淫靡、嫉妒等性格特征和苦闷挣扎的情况。又如,在11月6日和26日的日记里,通过赵惠明以所谓“哄死人,不偿命”,“不义之财,取之并不伤廉”和“损人而不利已”的逻辑推理,对其欣然接受日伪特务舜英的赠品和出卖革命者K和萍的不义行为进行辩解,便可使人看出她是一个谙于世故,爱慕虚荣,贫图享受和极端自私的青年。再如,透过赵惠明做的一些“又甜又酸”的“乱梦”(10月9日),心神不定的“迷梦”(10月13日),惊心动魄的“恶梦”(2月3日)以及她在1月11日产生的幻觉,使人既可看到她的艰难处境,孤独寂寞心情,也可看出她对前夫小昭,对遗弃的小孙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此外,还通过赵惠明一系列的“又象斗争,又象做戏”的想法,深刻具体地表现了她的报复心理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赵惠明思想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不仅深化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格,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立体感和复杂性的“活人”,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从茅盾的创作个性来看,在其一开始就是外视角和内视角并重的,所以应该属于“主客观结合型”作家;后来,他在叙述方式上和艺术视角的运用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逐渐成为一个由“结合型”向“主观型”转化的作家。正因为如此,他在《腐蚀》中,才能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才能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精微真确”的程度。

在茅盾的作品中,生动的生活画面往往与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他善于把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小说。”

茅盾在他的社会心理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人物的行动、语言,而且揭示出了那支配人物行动的内在准备过程。不仅写出了人物“做什么”,而且写出了人物“为什么”和“怎样做”。无论是《蚀》三部曲中的静女士、方罗兰、章秋柳,还是《子夜》中的吴荪甫,抑或是《腐蚀》中的赵惠明,我们看到他们的命运既不由超现实的神所主宰,也不是由某种遗传的生物性所支配,更不是被某种巧合和机缘所决定。茅盾通过非常精密而又真实的分析,指出人物行动不是出自琐屑的个人欲望、人物的命运,也不是茫然不解的“谜”,支配这一切的是社会,是社会各种经济、政治、道德力量相互冲击抗挣中产生的一种复杂力量,这是不可抗拒的。为此,茅盾为他的人物安排了一个极为庞大复杂,同时又是有机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物在这样环境中不是简单的、平面的行动,而是立体的行动,不仅有外在的行动,同时也有着内心的活动。反过来,这些行动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风云,具有一种最深的意义上的“史诗”的性质。当然,茅盾作品的这种特色,是与他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他的作品宏大恣肆而又细密幽微,时代感强烈。他善于把社会风貌的描绘同内心世界的透视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又有强大的感人力量。尤其是茅盾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使作品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当然,茅盾的早期作品中,心理描写也有不尽成熟之处,有些游离于行动之外的孤立的心理描写,显得有些沉闷,同时带有从抽象概念出发之嫌,和实际生活的人物似乎相隔一段距离。但终归瑕不掩瑜,茅盾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心理描写大师,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可看到心理描写手法上明显的发展轨迹。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注:1茅盾:《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伟大的批判者》,见《世界文学》一九六0年第十一期。

2《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

3《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第698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2/10785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人际关系中的“回音壁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值得思考原文地址:人际关系中的“回音壁效应”作者:沈阳若水心理咨询人际关系中的“回音壁效应”沈阳若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汤玉龙我生长在南方的山区,小时有事要找妈妈,妈妈在山脚下做农活,便远远高喊:“妈……妈……”有时你会听到有另

作文中的心理活动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

作文中的心理活动描写生活中我们都会耳闻目睹一些事情,产生一些想法,或赞叹,或惊喜,或厌恶,或悔恨,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是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中加入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写作意图更明确,还会使读者产生共鸣,使故事更感人。心里的描

高考作文中的声音描写 描写声音的作文

高考作文中的声音描写生活在充满一个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耳朵,每天无时不在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作文,也要经常写到声音。作文中的声音是用眼睛去看的,用心来聆听的!唯有写出传神的、动人的、逼真的声音方能打动更多的人,方能应得作

声明:《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小说 心理描写 拖沓》为网友后青春的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